|
|
帝禹,姓姒氏,名文命,顓頊之孫。治水有功,受舜禪讓帝位,國號夏,列洪範(fàn)九疇,鑄九鼎,以象九州。並得授心法,接續(xù)道統(tǒng)。
此後君主成為世襲,傳十四世,十七主,四三九年。至桀暴虐無道,天命喪失,為湯所滅。 |

|
|
夏大禹 →帝啟→太康→仲康→帝相→少康→帝杼→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帝廑→帝孔甲→帝皋→發(fā)→帝履癸(桀) |
|

|
湯王,姓子氏,名履,為帝嚳四子契之十二代孫。放夏桀,定天下,都亳,國號商。承運接衍道統(tǒng),傳十七世,三十主,六四○年。至紂王無道,天命轉(zhuǎn)移西岐,文王接衍。 |
商成湯 →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紂辛 |
|

|

|
文王:始祖棄,姓姬氏,與商始祖契,同為帝嚳之子。文王諱昌,悟透性理,作後天八卦,發(fā)明易理。闡揚道旨,繼承天命,後付武王接續(xù)。
《史記?周本紀(jì)》:「(舜)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U>古公 亶父定居周原?!妒酚浾x》:「因大王所居周原,因號曰周?!?/P> |
|
武王:為后稷十五世孫,文王之次子,名發(fā)。伐紂而有天下,國號周,建都鎬京。心法相授,付周公接續(xù),傳八百餘年。
|

|
《史記?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 其長子曰伯邑考(為紂所烹); 次曰武王 發(fā)(伐紂而有天下,國號周); 次曰管叔 鮮(武王克殷,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於東,建蔡叔、霍叔於殷,俾監(jiān)殷臣); 次曰周公 旦(成王留周公為太宰,封長子伯禽於魯); 次曰蔡叔 度(武王封於上蔡,為蔡國,見管叔); 次曰曹叔 振鐸(武王封於濟(jì)陽 定陶,為曹國); 次曰成叔 武; 次曰霍叔 處(見管叔); 次曰康叔 封(食采邑於康,故曰康叔。成王誅武庚,中分其地以半,封於朝歌,為衛(wèi)國); 次曰季載。季載最少。 同母昆弟十人,唯發(fā)與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fā)為太子。 |

|
周公:武王四弟,名旦。定禮制,平天下,接續(xù)道統(tǒng)。輔助周成王,制禮作樂,興教化、著六官,天下大治。
《史記?魯周公世家》:「武王即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dāng)國?!蛊吣?,周公還政於成王。成王留周公為太宰,治理洛邑,安定殷民,另封周公長子伯禽於魯。 |
周武王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王 →平王→桓王→莊王→釐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顯王→慎王→靚王→赧王
共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
幽王無道,遭犬戎之禍。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遷之前為西周;東遷之後為東周。東遷之始又稱春秋時代;孔子絕筆之後,號曰戰(zhàn)國。時「王綱墜,逞干戈,尚遊說。始春秋,終戰(zhàn)國,五霸彊,七雄出」。 |
|
幽、厲無道,聖人承運降世,分立三教,道降師儒,代天宣化,挽救人心,為道統(tǒng)天命之一大變局。 |
|
道在師儒,三教應(yīng)運 |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楚國 苦縣 厲鄉(xiāng) 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吏。為人道德高尚,思想深不可測。以道為天下之母,周行而不殆;正反對立之現(xiàn)象,皆歸於道之本源。故棄剛而取柔,去雄而守雌;以無藏為有餘,以虛為盈。為政當(dāng)清淨(jìng)無為,順乎自然,而民自正自化。暗中得授真?zhèn)鳎l(fā)揚道宗,東渡孔子。見周衰乃出函谷關(guān),西化胡王尹喜。其道淡泊養(yǎng)心,其法抽坎填離;摒去色象,由氣入理。著有《道德經(jīng)》、《清淨(jìng)經(jīng)》等化世,成為道家經(jīng)典,孕育中華文化之根源。 |

|
|
孔子諱丘,字仲尼,周靈王廿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降生魯地,初仕魯。曾訪師七位,後問禮於老子,始得真?zhèn)鳌_L遊列國,宣道於天下。其道政教兩兼,入象而不著象,由象超氣入理。杏壇設(shè)教,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四配十哲,列入聖牆。晚作《春秋》,刪《詩》、《書》,訂《禮》、《樂》,繼往開來,闡發(fā)真理,開儒教之嫡脈。其精粹由門人集成《論語》,後衍為中國文化之主體。德高道宏,尊為「至聖先師」。心法授予顏回,後傳之曾子。一脈相傳,為儒教之祖。 |

|
儒 門 四 配 |

|

|
顏子諱回,字子淵,魯國 曲阜人。賦性聰明,能聞一知十;不遷怒,不二過;居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復(fù)禮。得受孔聖心法,然而不幸早逝。世稱「復(fù)聖」。 |
曾子諱參,字子輿,魯國 南城人,賦性至孝,嚴(yán)於自治,以「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三省其身。得受孔門心法,述《大學(xué)》,作《孝經(jīng)》。後傳之子思,世稱「宗聖」。 |
|

|

|
子思姓孔諱伋,孔子之孫。受學(xué)於曾子,得宗聖授以性理,乃作《中庸》,傳孔門心法。後付孟子接續(xù)真?zhèn)?,世稱「述聖」。 |
孟子諱軻,字子輿,戰(zhàn)國 鄒人。受業(yè)於子思,得受心法。遊說戰(zhàn)國,談?wù)陉V邪說。作《孟子》七篇,尊王賤霸;重仁義,輕功利。創(chuàng)性善之說。世稱「亞聖」。 |
|
孟子後儒道中絕,輾轉(zhuǎn)遞傳,忽顯忽隱。迨至宋朝 希夷首出,濂、洛、關(guān)、閩接踵,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陸子等大儒相繼而起,真宗賴以復(fù)昌。然而運不相逢,究未繼續(xù)道統(tǒng)。因孟子以前業(yè)已轉(zhuǎn)盤西域,釋教接衍。宋儒雖然輩出,不過應(yīng)運闡發(fā)道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