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音 wù wàng zài jǔ
釋義 比喻不忘本。
《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原文:齊桓公、
管仲、鮑叔、甯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 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甯 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則齊國之社稷幸於不殆矣!”當此時也,桓公可與言極言矣??膳c言極言,故可與為霸。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尤其酒桌上,喝得正在興頭時??蛇@次,
鮑叔牙竟揭了一圈,頭一個就是手握己身政治前途的“頂頭上司”——位列
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
姜小白:今天赫赫有名了,當年也曾和喪家犬一樣躲在
莒國寄人籬下;緊接著,“提醒”公布令上印在自己前邊的管仲:別忘了綁在囚車里等死時的滋味;最后是排名不分先后的寧戚:趕車喂牛的,記著自己的出身。
此即成語“勿忘在莒”的出處。
莒文化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莒文化。
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圖象文字”證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區(qū)先民就創(chuàng)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莒地故城堡 遺址達十幾處之多,古遺址.古墓群已發(fā)現(xiàn)1291處;莒州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縣博物館 館藏文物達12000余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余件。莒文化經(jīng)過歷代莒人的發(fā)展和沉淀 成為獨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認為是和
齊文化 魯文化并稱的山東三大文化。
莒國
莒國
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
東夷民族的莒部落??脊虐l(fā)現(xiàn)也證實莒地在新石器時代就建立了大規(guī)模的部落王國。夏為莒部落,商屬姑幕國,周為莒子國。歷史文獻有多種記載。據(jù)《春秋》隱公二年《正義》載,“譜云:莒
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茲輿期于莒。初都計,后徙莒?!鄙訇粸閭髡f中居住在山東一帶的古老部落首領(lǐng),其后代一支在山東沿海一帶建立莒部落
方國,周武王十三年封茲輿期為莒國國君。
郭沫若則認為莒是
伯益后裔。所著《中國史稿》中說:“伯益是早期融入華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傳說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個氏族。 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國疆域相當遼闊,擁有
介根、夷維、
牟婁、諸、
瑯琊、鄆、密、向、余丘、紀障 等31個城邑。大體相當于今東臨
黃海,北到山東省
膠州、高密,西到昌邑、
蒙陰,南到蒼山、
郯城、臨沭和江蘇省
贛榆的范圍。在春秋初從計遷莒后,國勢強盛,不斷與齊、魯、晉會盟,對周圍小國征戰(zhàn)。公元前686年夏,齊
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保護下奔莒避亂,次年魯伐齊,小白回齊,是為齊桓公。此即著名歷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來。 到春秋中后期,因?qū)以?A target=_blank>征伐,莒國疆域日小。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另說齊先滅莒,后又為楚所?。?。后屬齊地。前350年,
齊國修建長城,經(jīng)莒境
東莞北部山嶺至瑯琊入海。(今
齊長城遺址仍高出地面近兩米。)前284年,燕將樂毅伐齊,攻克齊都
臨淄,齊緡王出奔
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城以拒樂毅。樂毅連克70余城,唯莒與即墨不下。后燕軍為
田單火牛陣所破,襄王守莒而終于復國。
莒縣由來
秦滅六國后始行郡縣制,莒國改稱莒縣,屬瑯琊郡,治在莒城。西漢時期,前201年(高祖六年)12月,置城陽郡。前179年(文帝二年)置城陽國,都莒。
東漢末年稱莒縣,治在莒城,屬徐州部瑯琊國。三國為魏地,屬青州部城陽郡。晉先后屬城陽郡、
東莞郡,郡治莒縣。
南北朝時先后屬
青州東莞郡、莒州義塘郡。隋屬瑯琊郡。唐、五代初屬河南道莒州,后屬河南道密州。宋屬密州。金元屬莒州,州治莒縣。明省縣入州,屬青州府。清稱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隸州,后為散州,先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后屬山東布政司沂州府。 1913年改州為縣,先后屬岱南道、濟寧道、瑯琊道,1928年裁道后直屬省。1940~1945年,變動頻繁,先后分設
莒南、莒北、莒中、莒沂邊、莒臨邊、莒諸邊、沂東等縣。1945年7月莒中縣改稱莒縣,駐莒城,隸屬山東省
濱海專區(qū)。1950年屬
沂水專區(qū)。1953年屬
臨沂專區(qū)。1992年12月13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莒縣由
臨沂地區(qū)劃歸日照市管轄。雖時代更替、版圖數(shù)變,然數(shù)千年來,莒名始終未易。
莒國故城一直是州、縣
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