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丸是將打粉機打好的藥物細粉用煉制過的蜂蜜為粘合劑所制成的可塑性固體丸劑,由于蜂蜜具潤肺止咳,潤腸通便,補中緩急,潤燥解毒等作用,可與主藥相輔相成,增進療效,所以尤其適宜制作補益類中成藥;又由于蜜丸味甜能矯正藥味,且質(zhì)軟可塑,制成的丸粒圓整光潔,柔軟滋潤,并可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開飲服,所以又適宜制成小兒中成藥;另外,蜂蜜煉制后粘合力強,能有效地粘附藥物,且與藥粉混合后丸塊表面不易硬化,崩解緩慢,作用持久(丸者緩也),便于保存藥性,避免藥物有效成分的氧化變質(zhì)及散失損壞,保持中藥固有的氣味特征,所以,臨床多用蜂蜜作為粘合劑。此外,含有牛黃、麝香、冰片及蘇合香等貴重細料或容易揮發(fā)的藥物,也常制成蜜丸服用。一般丸重 0.5g以上的稱大蜜丸,0.5g以下的稱小蜜丸。 手工制作中藥蜜丸,主要工藝如下: 1、配方與打粉:將按配方抓好的藥物細火烘焙或暴曬干燥后用打粉機打成細粉,制丸前裝入消毒盆內(nèi)備用。 2、配蜜:配蜜即以藥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g藥粉,配備1200~1500g蜂蜜,若藥料中含糖質(zhì)、膠質(zhì)或淀粉較多的,以1∶1~1.2配備即可)。 3、煉蜜:煉蜜即熬煉蜂蜜,煉蜜的目的是除去雜質(zhì),破壞酵素,殺滅細菌,蒸發(fā)水分,增強粘性。煉蜜時先用武火熬沸,然后后改為文火慢熬,同時在旁邊放一碗涼水,并注意觀察蜂蜜的顏色,當發(fā)現(xiàn)蜂蜜泛黃沫時,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后把竹筷挪到?jīng)鏊肷戏?,讓蜂蜜滴入水中,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開而沉底(即“滴水成珠”),蜂蜜就算煉好了。(如果蜂蜜煉不到火候,就作不了藥丸,當然,太過火也不好,所以一定掌握火候。煉蜜分為三種,即嫩蜜、中蜜和老蜜:嫩蜜是將生蜜加熱煮沸直到溫度達到105℃~115℃,過濾去沫即成,其顏色變化不顯著,失水量較少,稍帶粘性,適用于含較多淀粉、粘液質(zhì)、糖類、脂肪等粘性較大的藥材制丸;中蜜是將生蜜加熱熬沸較長時間或?qū)⒛勖劾^續(xù)加熱至116℃~118℃,泡沫呈淺紅色光澤,手捻有粘性,但不能拉成長的白絲即成,適用于含部分粘性或部分纖維的藥材制丸;老蜜是將生蜜加熱更長的時間或?qū)⒛勖壑忻劾^續(xù)加熱,至119℃~122℃,使水分充分蒸發(fā),氣泡呈紅棕色,有光澤,手捻甚粘,且可拉出白絲,適用于含多量纖維性或礦物等粘性較差的藥材制丸。制蜜丸大多使用中蜜,1000g蜂蜜大約能出煉蜜800g左右,1000g中藥粉,大約須用煉好的蜂蜜1200g左右。) 4、調(diào)藥與和藥:將熬煉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消毒盆裝的藥粉內(nèi),同時用粗竹筷在藥粉內(nèi)攪拌,就象平時做餃子前加水和面一樣,邊倒蜂蜜邊調(diào)藥粉,當基本上看不到干藥粉時停止加蜜(注意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藥丸不易成形)。如果開始時蜂蜜的總量沒掌握好,此時在調(diào)蜜時就可根據(jù)藥粉的干濕度來補救。調(diào)好后,像和面一樣將藥和蜜在消毒盆內(nèi)和成團狀。 5、搓條與和丸:為避免藥團粘手或粘器具,搓條和和丸時可用少量甘油、芝麻油或花生油點于掌心進行,這樣不僅不易沾粘,還能使丸藥圓滑光亮。如按每粒丸藥重10g計算,一料共重3000g,就要做成300粒??蓪⒑秃玫乃巿F分為三坨,每坨再分為5小坨,每小坨搓條后,切為20節(jié),每節(jié)搓一丸即可。 參考資料:《中藥制劑學(xué)》 附:如何判斷丸藥是否變質(zhì) 丸藥的保存應(yīng)密閉防潮,置于室內(nèi)陰涼干燥處,但往往因為存放方式不當或存放時間過長,所以容易發(fā)生腐敗變質(zhì)。已經(jīng)變質(zhì)的丸藥不能服用,因為變質(zhì)的丸藥已完全失去藥效,不但不能治病,還可能引起新的疾病。所以,對變質(zhì)丸藥的識別便至關(guān)重要。如何識別丸藥是否變質(zhì),除了看其生產(chǎn)日期外,還可以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2、嗅:正常新鮮的丸藥有一股特殊的中藥香味,如是蜜丸應(yīng)當還有蜜的香味。如有怪味、酸腐味而沒有正常的中藥味,則表示已經(jīng)變質(zhì)。 3、嘗:直接用嘴嘗,通過味覺予以判斷。正常的丸藥味濃郁,變質(zhì)的丸藥有酸腐味,無發(fā)粘感,晨起空腹服藥時,感覺更是如此。
|
|
來自: 秋天雨CZL > 《中醫(yī)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