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的興衰與干部政策 齊慶民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封趙籍(趙烈侯)為諸侯立國。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共存在181年。 它的疆土主要在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陜西省東北隅。北有林胡、匈奴、東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脅,東有強齊,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秦,附近還有一個國小但強悍的中山國(白狄族,據(jù)說是中亞來的白人)。趙國無論從疆土、人口、實力上來看在戰(zhàn)國初期都是比較弱的。(三家分晉,魏國最強。)趙武靈王的祖父趙成侯時,魏將龐涓攻趙,兵圍邯鄲一年。他的父親趙肅侯22年,魏國敗趙軍,取平邑新城(今山西朔縣南),俘虜趙將韓舉。秦軍敗趙軍于河西,殺將軍趙疵,取離石、藺(今山西離石一帶)。趙肅侯去世,魏惠王聯(lián)合楚、秦、燕、齊五國率精銳部隊數(shù)萬人來參加葬禮,實為圖趙??偟膩碚f,在趙國立國到趙武靈王這近八十年的時間里,在與鄰國的爭雄中,不占優(yōu)勢。 趙武靈王即位后,前317年,三晉與齊、燕五國聯(lián)軍攻秦,秦國大敗聯(lián)軍,斬首八萬。這次慘敗使年輕的的趙武靈王痛定思痛,奮發(fā)圖強。大膽進(jìn)行軍事改革,向北方的游牧民族學(xué)習(xí),實行胡服騎射。趙國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余里。改革成功,趙國很快成為戰(zhàn)國七雄的強國之一。趙武靈王在信都(今邢臺)的信宮大會天下諸侯,諸侯莫敢不來,儼然春秋五霸再現(xiàn)。秦昭王的即位,竟然是趙武靈王向秦國施壓的結(jié)果。他還把自己得力大臣樓緩派到秦國任秦昭王的相國。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直到趙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的長平之戰(zhàn)慘敗,六十多年里,趙國走上了強盛的頂峰。 趙國的強盛和人才的匯集密不可分。服務(wù)于趙國的人才有以下幾個特點:數(shù)量大、質(zhì)量高、品種全、不斷線。東方六國的八名將(出自賈誼的《過秦論》,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趙國有其二。戰(zhàn)國四大名將(《千字文》中有一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即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趙國有其二。 不完全名單: 公子:平原君趙勝; 武將:樂毅、田單、趙奢、許歷、龐暖、廉頗、李牧、司馬尚、賈偃、趙括、蘇射、王容、傅豹、趙茄、扈輒、趙蔥、顏聚; 文臣:肥義、樓緩、虞卿、藺相如、毛遂、公孫龍、仇液、鄭朱、魏加、樓昌。 趙國這個時期用人的政策可圈可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唯才是舉,不論貴賤。 平原君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趙孝成王之叔。在諸多的公子當(dāng)中,趙勝是最賢明的。他喜歡結(jié)交賓客,門下的賓客最多達(dá)到幾千人。趙惠文王元年,平原君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復(fù)位”,前后相趙近半個世紀(jì),歷經(jīng)惠文王、孝成王兩朝。 平原君是嫡親的王子,雖非長子,但是賢明,且羽翼眾多,這應(yīng)當(dāng)是重點防范的對象。晉獻(xiàn)公殺盡諸公子,造成“晉國無公族”,為以后的三家分晉埋下禍根。在秦以后的歷朝歷代,骨肉相殘的慘劇不絕史書(秦二世把兄弟姐妹統(tǒng)統(tǒng)殺光。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明朝把宗室當(dāng)豬養(yǎng)。做得最好的是清朝)。但是,平原君不僅安然無恙,而且多年身居高位,不能不說趙惠文王父子的大度。平原君本人也是個伯樂之才。因征稅事,趙奢殺了他的門客,他舉薦趙奢為大官。門客毛遂一席語帶諷刺的話,使他對毛遂青眼有加,委以重任。 大名鼎鼎的藺相如本來是趙國宦者令(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地位卑微。當(dāng)大官后,廉頗還鄙視他,“素賤人”,并且“不忍為之下”。趙惠文王從繆賢的舉薦中得知藺相如是“勇士”、“有智謀”,絲毫不計較藺相如的出身,馬上召見,印證了繆賢的評價,確信藺相如有勇有謀,能不辱使命,當(dāng)即委以重任,“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凱旋后,封為上大夫。最后官至上卿(相當(dāng)于相國,藺相如終生沒有做過相國)。藺相如在趙國朝廷身居高位幾十年,直到長平之戰(zhàn)失敗那一年才去世。 名將趙奢初做趙國的田部吏(征收田賦的小官),收租稅,執(zhí)法如山,依法處置平原君家抗租事宜,殺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后發(fā)現(xiàn)他是個人才,向趙惠文王舉薦。被任命為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趙奢管理全國的賦稅后,國家賦稅因之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國庫充實。后來被任用做將軍,多次打敗秦國。趙奢被封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相當(dāng),后人列為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 名臣虞卿(《虞氏春秋》的作者)本來是個跑江湖的,“游說之士也”。穿著草鞋,掮著長柄笠去游說趙孝成王。趙孝成王第一次見面,就為之傾倒,賜黃金百鎰,白璧一雙。第二次見面,就任命為上卿,故號為虞卿。 許歷在閼與之戰(zhàn)時僅為一名百夫長,在戰(zhàn)斗進(jìn)行到最關(guān)鍵的時候,求見主帥趙奢。說:“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薄跋葥?jù)北山上者勝,后至者敗?!?/SPAN>(《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采納了許歷的主張,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俯擊秦軍,秦軍大敗。閼與之圍隨之解除。此次戰(zhàn)役,使秦遭受了一次大挫折,多年不敢輕舉妄動。戰(zhàn)后,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許歷為國尉?!敖ò财咦印敝坏耐豸訉懺娰澋溃骸霸S歷為完士,一言猶敗秦!”(《軍戎·從軍詩五首》) 毛遂自薦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此處不再贅述。 二、爭當(dāng)伯樂,不嫉不妒。 有據(jù)可查的,平原君舉薦了趙奢、毛遂;趙奢舉薦了許歷;繆賢舉薦了藺相如。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1、魏國,龐涓與孫臏。同門幾乎嫉殺,九死一生的孫臏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兩次擊敗龐涓,造成了魏國的衰落。2、齊國,鄒忌與田忌。相國鄒忌害怕功勞大的田忌奪其相位,進(jìn)讒言逼走田忌,田忌逃亡楚國。3、魏國,須賈與范雎。范雎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皇、李斯統(tǒng)一帝業(yè),是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政治家、謀略家。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曾高度評價范雎對秦國的建樹和貢獻(xiàn):“昭王得范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彼臼俏簢写蠓蝽氋Z的門客,被須賈誣陷,相國魏齊迫害,幾乎喪命。4、楚國,昭陽與張怡。魏國人張儀不被重用,投奔楚國令尹昭陽。張儀被誣陷,逃亡秦國,任國相。在張儀的謀劃下,楚國幾乎亡國。5、吳國,費無極、伯嚭與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國世家,被費無極陷害,只身逃往吳國,主國政,率軍攻破郢都,楚昭王逃走,掘楚平王墓。后伯嚭饞殺伍子胥,吳國滅亡。 三、引進(jìn)人才,委以重任。 趙國不僅善于發(fā)現(xiàn)本國的人才,還做出驚人之舉,把外國的人才引進(jìn)來。 樂毅是燕國的名將,公元前284年,他統(tǒng)帥燕國等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余城,齊國幾乎亡國。其實樂毅的身世很復(fù)雜。樂毅是魏國名將樂羊的后人,因滅中山國之功,被魏國封于此地。中山復(fù)國后,樂家又成了中山國人。趙滅中山,又成了趙國人。趙武靈王時,樂毅就嶄露頭角。趙武靈王死,避禍來到魏國當(dāng)了大夫。出使燕國,被燕昭王挽留,封為亞卿(僅次于上卿)。樂毅知恩圖報,重創(chuàng)齊國,齊國僅剩兩城,由齊將田單據(jù)守。燕昭王死,燕惠王中了田單的反間計,解除了樂毅的兵權(quán)。樂毅懼,投奔趙國。趙惠文王大喜,用之為相?!摆w封樂毅于觀津,號曰望諸君。尊寵樂毅以警動于燕、齊?!壁w惠文王十四年,“相國樂毅將趙、秦、韓、魏、燕攻齊,取靈丘”。(《史記·趙世家》) 樂毅的老對頭田單是齊國的名將,又是齊國的宗室,離間計調(diào)走了樂毅,火牛陣擊敗了敵軍,危機關(guān)頭保存了齊國的宗社,功莫大焉。戰(zhàn)后,迎立齊襄公,受封安平君。趙國又瞄住了田單,重金把他挖到趙國。 樂毅和田單,兩個對手,都到了趙國,可見趙國君臣的氣派。 除此以外,秦國的相國、穰侯魏冉也曾任趙相。趙惠文王十八年“魏冉來相趙”。(《史記·趙世家》) 不僅引進(jìn)人才,還輸出人才。趙武靈王的大臣樓緩入秦,任秦國國相。 趙國的人才政策在趙惠文王時期精彩紛呈,令人叫絕。到了趙孝成王時期,就出現(xiàn)了很大的問題。 一、迷信客將,得不償失。 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6年),為了與燕國作戰(zhàn),平原君提議以地易將,趙以割讓濟東三城五十七市邑為代價,請?zhí)飭纬鋈乌w將。趙奢堅決反對,認(rèn)為趙國不是沒有人可以擔(dān)當(dāng)此任。田單是齊國人,不會為趙國出死力。此年夏,田單率趙軍反攻燕,拔取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南)等三城。又攻取韓國注人(今河南臨汝西)?!褒R安平君田單將趙師而攻燕中陽,拔之。又攻韓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單為相”。(《史記·趙世家》)總體上得不償失。 二、一意孤行,任用趙括。 因成語“紙上談兵”而出名的趙括,用現(xiàn)在的標(biāo)準(zhǔn)是“四化”兼?zhèn)涞母刹?。革命化——名將、高級干部趙奢之子;知識化——勤奮好學(xué);年輕化;專業(yè)化——兵法專家。“趙括自少時學(xué)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dāng)。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連老父親都辯不過他。如此優(yōu)秀的兒子,趙奢并不看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么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guān)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么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一定讓他為將,趙軍必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知子莫若父!藺相如也清楚知道趙括只是個參謀人才,不是帥才?!按笸踔粦{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diào)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yīng)變?!保ā巴跻悦估?,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保┶w奢知道,藺相如知道,秦國也知道,就趙王不知道。在長平前線,秦軍遇到廉頗老將的烏龜戰(zhàn)術(shù)時,一籌莫展。(三國時司馬懿對付諸葛亮也用過)就開始使壞,派間諜游說趙孝成王身邊的人,“廉頗畏敵避戰(zhàn),秦國就怕趙括?!庇谑?,趙孝成王力排眾議,命趙括為趙軍主帥。此時趙奢已死,趙括的母親聞聽大驚,一看攔不住,就說:“大王一定要派他領(lǐng)兵,如果有什么閃失,我可不能吃掛落?!痹挾颊f到這個地步了,趙王還是不聽。趙括到了前線,秦國的主將也由王龁(hé)換成了百戰(zhàn)名將白起。白起對趙括,猶如猛虎搏兔,勝負(fù)立現(xiàn)。趙軍被圍困四十多天,糧草斷絕,趙士卒“陰相殺食”。趙括親自出戰(zhàn),被秦軍射死,趙軍大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白起坑趙軍四十萬。這次戰(zhàn)爭,趙國損失士卒近五十萬,壯者盡死長平,元氣大傷。長平之戰(zhàn)是秦并六國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打開了東進(jìn)的大門。三十多年后,趙國滅亡。 三、用人之短,毛遂殞命。 趙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燕國攻趙,取昌城(今河北冀縣西北)。趙王命毛遂為帥御敵。毛遂大驚,堅辭未遂,兵敗身死。 毛遂是舌辯之士、急智之才,搞外交是把好手,指揮戰(zhàn)斗怎么能行?但趙王認(rèn)為,會說話肯定也會打仗,就像以前任用趙括一樣。即便是現(xiàn)在,仍然存在對人才一葉障目的現(xiàn)象,一俊遮百丑。在用人時,一會年輕至上,一會學(xué)歷至上。一說年輕,恨不得到幼兒園去找。一說高學(xué)歷,就是博士、院士。術(shù)業(yè)有專攻!全才幾乎沒有。 還有人是缺乏自知之明,在一個行當(dāng)干出了一番名堂,躊躇滿志,認(rèn)為行行通。大刀闊斧,拓展事業(yè),施施然進(jìn)入自己不熟悉的領(lǐng)域,有的一蹶不振,有的頭破血流,有的前功盡棄,令人扼腕。 四、寵信佞臣,頗牧無功。 廉頗是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率軍征戰(zhàn),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zhàn)百勝,威震列國。長平之戰(zhàn)后,廉頗和平原君指揮邯鄲保衛(wèi)戰(zhàn)(公元前259年。此年正月,未來的秦始皇出生于邯鄲),在趙國“壯者盡于長平,其孤未壯”的情況下,抗擊強敵。通過平原君的外交努力,魏軍、楚軍趕來救援,解邯鄲之圍。邯鄲之戰(zhàn)嚴(yán)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造成秦國軍隊近三十萬人的傷亡,推遲了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步伐。邯鄲之戰(zhàn)后,燕國趁火打劫,進(jìn)攻趙國。廉頗率軍以少勝多,擊敗燕軍,追入燕境,進(jìn)圍燕都薊。燕王只好割讓五座城邑求和。戰(zhàn)后,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此戰(zhàn)中,未來的名將龐煖(同“暖”)、樂乘、李牧脫穎而出,為趙國又支撐了數(shù)年江山。廉頗任相國前后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jǐn)耻姡⑺艡C出擊。前245年,攻取魏地繁陽(今河南內(nèi)黃縣西北)。 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取代他,廉頗大怒,打跑樂乘,自己也跑了,投奔魏國。趙國多次被秦軍打敗,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有歸意。趙王派使者宦官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此時已八十多歲了。郭開唯恐廉頗歸來,重賄使者。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后,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壁w王認(rèn)為廉頗老了,廉頗就沒得到再為國報效的機會。不久,廉頗在千里之外的楚國郁郁而終。 郭開是趙悼襄王和趙王遷時期的紅人,老奸巨猾,詭計多端,一意媚上。他為什么恨廉頗?因為郭開是一個擅長吹牛拍馬的小人,嫉惡如仇的廉頗曾在一次宴會上當(dāng)面斥責(zé)過他,記恨在心。秦國間諜王敖曾就此事問道:“你不怕趙國滅亡嗎?”郭開答:“趙國的存亡是整個國家的事,可廉頗是我個人的仇敵。”嗚呼哀哉! 李牧也是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出走后,是趙國的頂梁柱。從史書看,李牧比廉頗還厲害。以后,匈奴迫使秦國筑長城,在漢初多次打敗漢朝,圍漢高祖于白登山??删褪沁@個李牧,多次擊敗匈奴。“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襜襤(chān lán,匈奴屬國)、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又打敗燕國,“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打敗秦國,“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于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保ā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 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率兵攻趙,趙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迎戰(zhàn)。李牧數(shù)敗秦軍,王翦畏之如虎。秦國重金賄賂郭開,讓其設(shè)法召回李牧。郭開收受賄賂后,誣陷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顢頇愚蠢,派人取代李牧、司馬尚,李牧抗命不從被殺。三個月后,王翦大敗趙軍,俘虜趙王遷,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曾是廉頗的封地)稱代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代王嘉,趙國最終滅亡。 對于這段令人感喟不已的歷史,唐司馬貞在《史記索隱述贊》中說:“頗牧不用,王遷囚虜。”蘇洵《六國論》說:“洎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焙∽ⅰ锻ㄨb》時說:“趙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碧瞥娙酥軙遥ā对伿吩姟ご呵飸?zhàn)國門·郭開》)云:“秦襲邯鄲歲月深,何人沾贈郭開金。廉頗還國李牧在,安得趙王為爾擒?”宋朝詩人劉克莊詩云:“說客為秦諜,君王信郭開。向令名將在,兵得到叢臺?”(《雜詠一百首·李牧》) 在君主專制政體下,君主的素質(zhì)決定人才的聚散。君主目光遠(yuǎn)大、胸懷寬廣,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保護人才,則人才薈萃。如春秋五霸、齊威王(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齊王。成語“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本统鲎运?、魏惠王(任用李悝變法,國勢強盛。但是他做了一件影響歷史的錯事,放走了商鞅)、趙武靈王、燕昭王(燕昭王禮賢下士,《史記·燕召公世家》載:“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是燕國最強盛的時期)等。如果君主鼠目寸光,漠視人才,小肚雞腸,猜忌人才,則人才星散。廉頗、李牧、樂毅都是君主中了反間計而受害的。為什么在明君執(zhí)政時沒有中過反間計?為什么在秦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沒有中過反間計?(白起之死,有反間計的作用,但和白起霸王弓拉得過硬有關(guān)。還有一次是在秦王政發(fā)現(xiàn)韓國間諜?quán)嵐ず?,迫于宗室大臣的壓力,?qū)逐全部客卿。但李斯的一封《諫逐客書》就使秦王恍然醒悟?!吨G逐客書》也是李斯對秦國善于使用人才的一個總結(jié)。) 反間計一般需要內(nèi)線配合,內(nèi)線不一定非是事先安插的臥底不可,利用君主身邊的佞臣也可以達(dá)到目的。郭開并不認(rèn)為自己是秦國的間諜,但他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佞臣是和昏君相伴生的,先有昏君后有佞臣,佞臣加劇了君昏。人們一般對宦官印象不好,可就是趙惠文王時的宦官繆賢舉薦了藺相如,趙幽繆王(趙王遷)時的大夫郭開讒殺李牧。明君和賢臣,昏君和佞臣,乍一看,都是關(guān)系密切。實質(zhì)不一樣。前者是互相補充、互相砥礪、和而不同,為了一個偉大的目標(biāo)走到一起來的。而后者是如膠似漆、同而不和、同惡相濟,互相發(fā)掘、放大人性中的惡。各國滅亡時都看到了佞臣的身影。吳國的宰輔伯嚭(pǐ),趙國的大夫郭開,楚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妃子鄭袖,齊國的相國后勝等。小人在朝(小人做了官就是佞臣),危害極大,猶如腫瘤,不僅病灶部位疼痛,還會波及全身。朝堂上一旦有一宵小,就會堵塞進(jìn)賢之路。明君圖治,不僅要廣開進(jìn)賢之門,還要退不肖。歐陽修《朋黨論》說:“君子所守者道義,小人所好者祿利?!弊非蟛灰粯?。司馬光《資治通鑒》說:“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猶冰炭之不可同器而處也?!薄胺驗閲?,在于進(jìn)賢退不肖?!碧K轍說:“且君子小人,勢若冰炭,同處必爭;一爭之后,小人必勝,君子必敗。何者?小人貪利忍恥,擊之則難去;君子潔身重義,沮之則引退。” 這個時期的秦趙之戰(zhàn)其實就是戰(zhàn)國四大名將的對壘,白起、王翦和廉頗、李牧之間的PK。長平之戰(zhàn),秦將王龁已經(jīng)把廉頗逼到堡壘里去了,秦王一聽趙帥換成了趙括,也把王龁偷偷換成了更厲害的白起—戰(zhàn)神。殺雞就要用牛刀!白起是戰(zhàn)國時期最令人恐懼的將軍,僅就戰(zhàn)功論,令孫吳望其項背。(《后漢書》記載,白起死后,東方六國聞訊,諸侯皆酌酒相賀,慶幸白起之死。)以期一舉圍殲趙軍。王翦對付不了李牧,就使離間計殺了李牧。秦王政不聽王翦的建議派李信征楚,打了敗仗,秦王親自跑到王翦的家鄉(xiāng)去賠罪,拜為帥,率六十萬秦軍伐楚,秦王親自送到灞上。六十萬大軍是傾秦全國之兵,王翦心里也直打鼓,用貪心消除了秦王可能的疑心。雖然都是名將,君主不同,結(jié)局大相徑庭。從秦王政對王翦的態(tài)度上就可以看出帝王氣象。秦國在統(tǒng)一六國的歷程中也不是一帆風(fēng)順的,也打過不少敗仗。但是,秦國能及時糾錯,把最適合的人放到最需要的位置。 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幽繆王(趙王遷),君主的素質(zhì)呈遞減狀態(tài),特別是趙惠文王到趙孝成王是陡然下降。人才流失,且得不到補充,隊伍急劇萎縮。老的老、死的死、走的走,新的被打壓、上不來。在戰(zhàn)爭頻仍、諸侯爭雄的時代,得人才者強。春秋五霸的興衰,秦與六國的消長,都是人才政策明與暗的結(jié)果,人才得與失的結(jié)果。 今天,也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