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十三方6
“弄墨老客”
【十三方的參考資料】 自拙編外科十三方考初版問世后,曾引起各地不少讀者的注意,或以信函往還,研討方法,或以藏書借抄,藉作參證,或以珍本寄贈,留作紀念。數年之中,已陸續(xù)收到九個抄本,這九個抄本中,除開兩個抄本大致相同外,其余七本皆互有出入,且有的竟越出范圍以外,使人讀之如墜五里霧中,不知從何下手。于以知此種民間驗方歷久傳授,被不肖之徒隨意變換,漸致失真,今特將其不同部分匯類于后,以作將來整理方劑史的一個參考資料。
甲、方藥異同 (一)關于四味異藥方面 一、石青 一本是白砒二兩,硫磺二兩,共研細末,入小土罐內,以瓦片蓋于罐口,用鐵絲四、五尺絆緊,棉花和黃泥封固,陰干入炭火內,先文后武煉三炷香,待冷開看,蓋上黃芽為煙硫,其性惡,治癬瘡,底下為石青,其性能挫水銀、輕粉之毒,及解一切寒涼藥毒,為走皮膚追風濕之上品。二物雖同出一體,但其性各不相同,煙硫是硫砒之精,可敷搽而不可內服,石青久服可添精、補髓,常服則寒癥不生,又能外用生肌,其妙無窮。 一本是白砒一兩,硫磺二兩(豆腐煮過),共為末,入小土罐內封固,升五炷香,藥墜底者佳,與降法相同。 一本是白砒二兩,硫磺二兩(豆腐煮過),共為末,入土罐內,以瓦一片蓋于罐口,用鐵絲四、五尺扎緊,黃泥封固陰干,煉五炷香,冷定開看,上者為煙硫,其性善治癬瘡,下為石青,其性走皮膚,為追風濕之上藥,兼治諸毒甚效。 一本是白砒二兩,雄黃三兩,共為末,入陽城罐中封固,炭火升三炷香,冷定開看,墜底者名石青,收貯聽用。 一本是南鉛一錢五分,石青末同炒黃,入升丹一兩,再炒成青色,名曰金丹,又名鍋丹。 一本是白砒二兩,明礬四兩,雄黃四兩,三味同打碎入罐,瓦片蓋口,鐵線纏緊,石膏、鹽泥、酢封固,文武火煉一日兩夜,待冷,上取煙硫,下取石青。石青性熱,能追輕粉、水銀寒涼之毒,又能制銀成碎;煙硫則不可服,性走皮膚,乃外搽瘡癬要藥。(按:此方有雄黃,無硫磺,但雄黃是硫化砒,已有硫存在,故方亦合理) 一本是白砒二兩,雄黃三兩,共為末,入陽城罐中封固,炭火升三炷香后冷定,墜底者名石青,收貯備用。 一本是白砒四兩,西硫六兩,共為末,入土罐內,以瓦片蓋住,用鹽泥封固四圍,以鐵絲絆緊,炭火燒三炷香為度,先文后武,候冷開看,蓋上有芽者為石青,底下結成者為煙硫。二物雖出一本,但性質不同,石青性大溫,能解水銀之毒,及筋骨中風濕寒涼,并周身骨節(jié)疼痛,又能生肌,以少用為貴。煙硫性大熱,能去皮膚之風濕,為一切古怪惡毒、頑瘡疥癬之要藥。 按:此以升于蓋上者為石青,墜于底部者為煙硫,倒因為果,實屬大錯! 一本是白砒二兩,硫磺半斤,蛇含石二兩(如無此味,則改白砒為四兩),共為末,用小土罐盛之,罐口以瓦片蓋住,鐵絲捆緊,鹽泥封固,入炭火內,先文后武燒三炷香時,冷定開看,升蓋上者為煙硫,罐底下者為石青。
二、金丹 一本是白砒一兩二錢,硫磺二兩,石黃二兩,黑鉛四兩,切成片蓋藥上,共為末,入鍋內用碗蓋定,鹽泥封固,打火十炷香,冷定取出,名曰金丹。 一本是以倭鉛一兩五錢,入化銀罐內熔化后,急投漳丹四兩于鉛上,借鉛之氣蒸之,漳丹中間攪一凹處,俟蒸透時,凹中發(fā)現黑色,四邊現黃色為度,大約一炷香時,既可蒸透,冷定取丹用之,去鉛不要,是即金丹,亦名鍋丹。 一本是倭鉛一兩五錢,廣丹一兩,先將鉛化開,徐徐下入石青,一同炒碎,次下黃丹,炒成青色,是即金丹。 一本是南鉛三錢,廣丹二兩,先將鉛化開鍋內,徐徐投下石青末炒碎,次下廣丹,同炒成青砂粉,是即金丹,亦名鍋丹。 一本是靈藥一錢五分,銀翠一錢五分,共研細末用之。(按:此法已超出范圍外矣) 一本是白砒一兩二錢,硫磺二兩,石黃二兩,黑鉛四兩,切成片,蓋藥上,共為末,入鍋內,用碗蓋定,鹽泥封固,打火十二炷香,冷定取出,名為升丹,一名金丹,即金丹也。
三、銀翠 一本是白砒二兩,雄黃三兩,共為末,入陽城罐中封固,升三炷香,冷定開看,墜底者為石青,用瓶收貯聽用,再以紋銀三兩,上明爐,將黑煉凈,取出剪成三、五分小塊,用紫泥罐盛之,以石青二分蓋于面上,火紙封固,文武火蒸一炷香開花,如不爛,再加入石青一分,蒸半炷香久,銀即成粉,俟冷研末收用。(按:此法是以石青、銀翠制法合而為一矣) 一本是紋銀三錢打薄,剪成小塊,入銀罐內,用石青二分蓋面,蒸一炷香時開花,如不爛,可再入石青末一分,半炷香久,冷定取用。 一本是紋銀三錢,入罐煅紅,將石青拌炒,取出待冷,為末備用。此丹性涼,能解諸毒,若瘡未成即散,又能追水銀、輕粉寒涼之毒,并可生肌平口。 一本是銀礦一兩,如無以紋銀代之,將銀剪成三、五分大小塊,用紫泥罐盛之,銀上用石青蓋之,石青上以火紙封固,入炭火內文武火煎化,取起,用石青末細拌細炒,銀即成粉,為末備用。 一本是紋銀足色者一兩,剪成一分一塊,入紫泥罐內,面上以石青末蓋之,石青上面又用火紙封固,入炭火內,燒一炷香為度,再以石青末炒之,銀即成粉。性溫無毒,能解一切藥毒,服之添精、補髓,又能解水銀之毒,及生肌長肉。 一本是凈紋銀三錢,打成片子,剪成米粒大小用之,若無紋銀,以銀礦一兩代之,銀入鍋后,以石青末蓋之,上用天鍋覆蓋,鹽泥封固,打一炷香,如不化,可再加石青末炒半炷香,若研不爛,亦可再加石青末打三炷香,即可成粉,收取為末聽用。此藥有毒,煉至無毒火候合藥,能治一切奇怪瘡癥,服之即能斂口生肌。 一本是用足色紋銀一兩,入銀罐內化開,投入石青六、七錢攪勻,銀即自然起發(fā),如不十分起發(fā),可再投石青三、四錢,即能起發(fā),總以銀發(fā)透為度,離火候冷,取出打碎,研為細末,水飛去灰渣,其色與靛花相似,故名銀翠,用冷水浸之,每日換水一次,浸七日夜,去盡火毒,收貯聽用。
(二)關于三打靈藥方面 鍋烈 祖?zhèn)餍氖谥芯磐?,鍋烈金丹誓不言,用到石青不用處,方顯銀翠要口傳, 子孫永保如金玉,不須富貴置田園,鹽礬硝皂水銀等,除卻銀硝分三份,初份入汞打靈藥,次取靈藥配二份,三起又同靈藥打,九香始得鍋烈成, 配上金丹共銀翠,任他百毒萬病靈,其中口授心傳事,莫念心腹吐真情。 (一本云:除卻銀硝用三份。一本云:除去水銀用三份) 按:這是一個三打靈方總訣,差不多每個本子上都是把它冠在靈藥前面的 ,不過每個本子的文句都有些出入,這一首歌比較接近正確,所以把它錄入。 惟除卻銀硝用三份,應當改作除卻水銀用三份,方為合理。 其方用水銀一兩,朱砂一兩,火炎金五分,明礬一兩,食鹽二兩,打法是先將銀、砂、金三物共合一處,另將鹽、礬、硝、皂四味共合一處(按:總訣歌中有硝、皂二味,此處說明也有硝、皂二味,而處方中竟沒有火硝、皂礬,此是一錯),分成三股,先將鹽、礬、硝、皂一股,與銀、砂、金一股合勻,共入罐中,上以丹碗蓋定,鹽泥封固,入炭火內,先文后武火打三炷香久,冷定取起,將碗上升藥刮下,是為一打靈藥(丹碗上在未加火時,當以水一壺壓?。?,將此一打靈藥合一股鹽、礬、硝、皂,如前封固,入炭火中,打三炷香時開看,將碗上升藥刮下,是為二打靈藥,將此二打靈藥再合一股鹽、礬、硝、皂,照前法封固,入火打三炷香時冷定,取下丹藥,即為三打靈藥。 一本是水銀一兩,牙硝一兩,白礬一兩,青鹽一兩,先將鹽、礬、硝、皂四味(方內未見皂礬)另合一處和勻,分作三股,將水銀一兩,合鹽、礬、硝、皂之一股,共入罐中,用丹碗蓋定,上以冷水一壺壓住,周圍以鹽泥封固,入炭火內,先文后武打三炷香久,冷定取起,將碗上升藥刮下,是為一打靈藥,將此一打靈藥合第二股鹽、礬、硝、皂,如前封固,,打三炷香,冷定取下丹藥,是為二打靈藥,又將二打靈藥再合第三股鹽、礬、硝、皂,打三炷香后冷定,取出碗上丹藥,即為三打靈藥,亦即鍋烈,所謂“九香始得鍋烈成”者即此。 一本是水銀一兩,牙硝一兩,白礬一兩,青鹽一兩,共為末,入鍋升二炷香,成青色即成。 一本是將升成鍋烈打成豆大,再將廣滑石四兩研末,然后同鍋烈共入鍋中,打三炷香,升蓋上者入藥,罐底者搽一切瘡,止痛生肌。 一本是水銀一兩,牙硝一兩,白礬一兩,青鹽一兩,共為末入罐,鹽泥封固,打三炷香,冷定取出,配合用之。配合法是靈藥四錢,對金丹四錢,白芷梢一錢,丁香一錢,槐花一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明雄二錢,牛黃二錢,共研細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分五厘,白湯下。 一本是水銀一兩,朱砂一兩,火炎金五錢,明礬一兩,食鹽二兩,先將銀、砂、金共合一處,又將鹽、礬、硝、皂四味(此方中也未見硝、皂二物)另合一處和勻,分作三股,將銀、砂、金共二兩○五分,合鹽、礬、硝、皂之一股,共入罐內,同前一打、二打、三打升法,即三打靈藥。 一本是水銀、朱砂、淮鹽、皂礬、火硝各五分,明礬七錢,上片三分,麝香三分,將水銀、朱砂合為一股,其他鹽、礬、硝、皂合為一股,如前法各升三炷香,共九炷香,冷定取出,名為三打靈藥,功能生口、凈蠒、結皮。
(三)關于中九丸方面 一本是鍋烈一錢,金丹一錢,銀翠一錢,共研細末,面糊為丸,如金鳳子大,每服十粒,空心白湯下。如膿寒者加石青五分,余癥不加。 一本是鍋烈一錢,鍋丹一錢,銀翠三分,共研細末,面糊為丸,如金鳳子大,每服一分,用白湯下之。 一本是鍋烈一錢,鍋丹一錢,銀翠三分,火龍皮三分,共為末,糊丸鳳仙子大,每服一分,量病輕重,可加至二至三分,用溫酒或溫水送下,以毒消為度。 一本是鍋烈二錢,金丹二錢五分,銀翠二錢,共為末,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水送下,量人虛實用之。 一本是鍋烈、金丹、石青各一錢,銀翠三分,共為末,糊丸如金鳳子大,每服一分,滾水送下。 一本是鍋烈一錢,金丹一錢,銀翠三分,共為末,糊丸金鳳子大,每服一分,白湯送下。 一本是靈藥一錢五分,銀翠一錢,金丹一錢,若畏寒加百草霜五錢,如陰癥加石青五分,其余癥可不加,共為末,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滾水送下。 一本是鍋烈、金丹、銀翠各一錢,煅黃黑色,若膿寒加石青,余癥不加,共為末,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白開水下。
(四)關于金蚣丸方面 一本是蜈蚣七條去足,全蝎十二個,炒僵蠶一錢,甲珠一錢,明雄二錢,朱砂一錢,辰砂二錢,共為末,面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粒,白湯下,若痰核瘰疬,可兼服中九丸。 一本是金頭蜈蚣十五條,明雄二錢,朱砂二錢,僵蠶五錢炒,川軍三錢,全蝎五錢,山甲五錢炒,共為末,以黃酒調白面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壯者三十丸,老弱量服,溫黃酒下,汗出即效,未成者消,已成則潰。此乃消毒之藥,已潰者勿用。 按:此方與古方“五虎下西川”乃同一處方,又系“化毒散”之加明雄、朱砂而去歸尾者。
(五)關于三香丸方面 一本是朱砂二錢,丁香三錢,廣香五錢,砂仁二錢,小茴七錢,白術二錢,紫蘇一錢,黃芩一錢,云苓三錢,云皮二錢,干姜五分,香附一錢,豬苓一錢,草果二枚,花粉三錢,澤瀉一錢,木通一錢,甘草五分,共為末,糊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白水下。若患者體弱,飲食減少,恐服中九丸而腹痛作瀉者,可兼服此丸,以保身體。 一本是白術一錢,茯苓二錢,陳皮一錢,干姜三錢,附子三錢,香附三錢,豬苓一錢,澤瀉一錢,木通一錢,草果三錢,花粉三錢,共為末,糊丸如綠豆大,空心白湯下。(一本云:姜湯送下)
(六)關于化肉膏方面 一本是桑枝灰五斤,芝麻?;椅褰?,石灰五斤,先將仙茅、甘草熬水,淋散石灰,將灰再用藥水淋滴,滴下之水,用器盛之,水放舌上如針刺狀尤佳,接一大碗,入罐內,用火慢熬,此時可加入明礬一兩,共熬成膏,收貯備用。專治瘡毒腫硬,不易成膿,或成膿尤硬者,甚效。 一本是桑枝灰五升,麻?;椅褰铮椅迳埠弦惶?,加巴豆二錢,靈仙四兩,川烏四兩,草烏四兩,生南星二錢,生半夏二錢,野芋頭二錢,將后三味合勻,用竹器盛之,以稻草貼放竹器底下,然后將灰放入竹器內,中間留一孔,將靈仙、二烏煎水泡石灰,俟竹器底下有水滴出時,以大磁碗盛之,將水放舌尖上試之,如針刺一樣則可矣,再將此水入鍋,慢火熬一日,下明礬不拘多少,至成膏時,收貯備用。
(七)關于藥線方面 一本是白砒三錢,明礬七錢,蛇含石五錢。 一本是白砒七錢,白礬三錢。 一本是白砒、紅砒、青礬、白礬、雄精各五錢。
(八)關于紫霞膏方面 一本是乳香一錢,沒藥一錢,輕粉三錢,松香二兩,全蟲二錢,蓖麻仁一百粒,銅綠一錢,血竭一錢,血余一團,白蠟二錢,共為末,入蓖麻仁在內,外加麻油捶膏,攤貼患處。 一本與上方同,只多獨腳蓮一個,朱砂二錢。 一本是銅綠一錢五分煅過,乳香五分,血竭一錢,松香一錢,蓖麻子十九粒去殼,共為末,用斧頭在石上捶之,入白蠟一錢,清油三、五滴,捶至成膏備用。 一本是銅綠一錢,乳香五錢,沒藥五錢,輕粉三錢,松香二兩,蓖麻仁一百粒,共為末,外加白蠟、清油少許,捶膏千余下,如不成膏,可再入蓖麻仁數十粒,即可成膏。 一本是銅綠一錢,血竭二錢,乳香二錢,兒茶二錢,輕粉一錢,白蠟二錢,共為末,放石板上,用斧頭捶入蓖麻仁百粒,清油滴三、五滴和勻,捶成膏備用。
(九)關于千捶紙方面 一本是白砒五分,明雄一兩。 一本是白砒一錢,明雄三錢。 一本是白砒五分,明雄一錢,獨角蓮一兩。 一本是白砒二錢,明雄二錢。 一本是白砒五錢,明雄一錢。 按:制法則各本均同。
(十)關于太歲墨方面 一本是制乳香一錢五分,制沒藥一錢五分,山茨菇一錢五分,生半夏二錢五分,錦大黃五錢,雄黃一錢五分,五棓子二錢,紅芽大戟二錢五分,共為末,以面糊為錠。用時以鮮菊葉汁,磨涂患處。 一本是蚊蛤三兩,麝香三分,千金子一兩,山茨菇一兩,明雄黃一兩,紅芽大戟一兩五錢,凈蟾酥一兩,朱砂一兩,共為末,糯糊為錠備用。 一本是蚊蛤二兩,千金子一兩,麝香一分,大戟一兩,山甲一兩炒,山茨菇一兩,川烏一兩,草烏一兩,共為末,一糯米粥搗和,做成墨,陰干備用。(又一本有麝香五分,其余皆同)
另有幾本處方皆是“太乙紫金錠”,故不另錄。
(十一)關于代針散方面(一名代針膏) 一本是巴豆霜一錢,輕粉一錢,明雄一錢,共為末,密貯備用。如遇瘡瘍化膿,不得穿潰,畏痛不肯開刀者,可用乳汁將此藥調成餅,貼毒頂上,一日即可穿潰。 一本是巴豆一錢,紅砒一錢,明雄一錢,輕粉一錢,共為末,收貯備用。用時敷于瘡頂,即破。(一本是用醋調敷瘡頂) 一本是江子霜(即巴豆霜)一錢,鉛粉五分,雄黃一分,研末備用。 一本是巴霜一分,紅砒一錢,明雄三錢,輕粉一錢,共為末,以雞子清調敷毒上,自破。
(十二)關于薰洗湯方面 一本是羌活、獨活、荊芥、防風、桑葉、槐葉、梓木葉、桃葉、蒼術、薄荷、蘇葉、銀花、草烏(無分量),水煎薰洗。 一本是羌活、獨活、防風、荊芥、銀花、蒼術、薄荷、紫蘇、川烏、草烏、桃枝、槐枝、樟木葉,共煎薰洗。 一本是羌活、獨活、荊芥、銀花、草烏、紫蘇,共為細末,煎湯薰洗。
(按:所附方歌,藥味又不盡同。歌曰:薰洗潰瘡此藥良,荊芥蘇獨并羌防,桃枝樟葉薄荷草,蒼蟬烏銀合蔥姜) 一本是羌活、獨活、防風、銀花、草烏、紫蘇,薄荷、桃枝、樟木葉、桐子葉,共煎水,薰洗患部。 一本是羌活、荊芥、銀花、草烏、紫蘇、當歸、川芎、桃皮、桐子皮,共熬水,洗患處。凡瘡毒破爛,即皮膚作癢爛者,皆可用之。 一本是羌活、獨活、荊芥、防風、蒼術、草烏、薄荷、爬山虎,三角尖、槐枝、柳枝、桑葉、樟葉,共煎水,薰洗患部。 一本是茶花、羌活、荊芥、草烏、紫蘇、桃樹皮、桐子樹皮,共熬水,薰洗患部。
(十三)關于天然散方面 一本是鉛粉一錢煅過,輕粉一錢,制乳香一錢,制沒藥一錢,共為細末備用。癢加蛇床子,痛加大黃。 一本是鉛粉火煅過為君,輕粉、乳香、沒藥(無分量),共為細末。癢加線末、對金丸。對金丸方用石黃二兩,硫磺三兩,白砒一兩二錢,黑鉛四兩,切成片,蓋藥上,共為末,入鍋內,用鹽泥封固,打火十二炷香(一本作十炷香),冷定取出,亦名“對金丹”。 一本是鉛粉一兩炒黃色,輕粉一錢,乳香一錢去油,沒藥一錢去油,血竭一錢,上片一分,磁石一錢煅,兒茶五分,共研末備用,功能止痛。若諸瘡燥癢者,加銅綠少許,以火煅黃色,諸瘡有水者,加海螵蛸一錢,蚊蛤一錢,靈藥五分,即能止癢干水,倘生肌肉,不紅只癢者,加銀翠一錢,破皮加龍骨、象皮各一錢。 一本是鉛粉三錢煅過,乳香、沒藥、血竭各一錢,石脂三錢,冰片一分,海螵蛸三錢,冬月加龍骨、象皮三錢穌炙,共為末備用。 一本是鉛粉三錢二分,乳香三錢,沒藥三錢,銅綠三錢,用兒茶水煮干,炒黃色備用。
(十四)關于麻涼膏方面 一本是川烏、草烏、野芋、芙蓉花葉為君,搗極爛,用雞蛋清調勻敷上,即刻止痛。 一本是川烏、草烏、野油兜各一兩,姜黃五錢,生南星五錢,芙蓉葉四兩,共為末,陽毒用酒,陰毒用醋,調敷患部。如皮破者,用清油調敷,如系陰毒,可加蚊蛤、黃芪、肉桂為末,醋調敷之。(按:方中之野油兜,系野芋頭—即獨角蓮—之誤稱) 一本是川烏、草烏、野芋頭、芙蓉葉(無分量),研末,用雞蛋清調敷之。 一本是川烏、草烏、野芋、芙蓉葉、生南星、生半夏各八兩,共為末備用。陰毒加蚊蛤一兩,燕窩泥四兩,共為末。
(十五)關于解毒膏方面 一本是香油八兩,陀僧二兩,鉛粉二兩,白芨一兩,白蘞一兩,木鱉子十粒,防風一兩,山甲十片,赤芍一兩,大黃一兩,血余一團,桃枝、柳枝、槐枝,將油入鍋熬滾,入眾藥,熬成枯黑色,去渣,然后下鉛粉、陀僧,滴水成珠,為膏收之。敷瘡毒,百發(fā)百中。 一本是露蜂房、穿山甲、桑白皮、白蘞、木鱉、蛇蛻、芍藥、血余、陀僧、清油、鉛粉、桃皮、槐皮(無分量),將各藥入油內煎枯,濾凈渣,然后下陀僧收膏,老嫩得宜,百瘡可治。 一本是白芨三錢,白蘞三錢,馬錢子一兩,蜂房三錢,蛇蛻一錢五分,山甲三錢,桑皮五錢,槐白皮五錢,桃枝三十寸,鮮馬齒莧五斤,煮汁兌入,血余如雞子大一團,共合一處,用香油一斤,炸枯去渣,再加宮粉攪勻,熬至滴水成珠,收貯聽用。 一本是麻油一斤,鉛粉八兩炒黃,白芨、白蘞、木鱉、蜂房、蛇蛻、血余、甲片、桑枝、槐枝、桃枝、陀僧、血竭、赤芍各八兩,將各藥油浸,見天氣清明方可,否則少靈,入鍋內熬枯,去凈渣,后下鉛粉、陀僧,老嫩得宜,百瘡皆效,百病可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