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這個問題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治療的良法可謂多了。不管你辯證如何,但是病位在大腸是不容質(zhì)疑的,就是糞便沒有按平素的規(guī)律排出去。所謂的陽熱內(nèi)結(jié)也好,陽虛寒凝也好,氣虛、脾虛也好,見癥都在大腸,都是較久的不大便而結(jié)聚了,傳化失常是基本病機(jī)。有些燥硬如羊屎,如算珠,有些初硬后溏,只是開頭難解。還有的大便條粗,有的大便條細(xì),這個粗與細(xì)還要與不病時比較,就如有人嘴大,有人嘴小是一個道理,自幼就生成的現(xiàn)象就不可以把它認(rèn)為病態(tài)了。
仲景先師所說的“脾約”是因大腸燥熱而不濡潤,有燥熱的病機(jī)在里邊,取小承氣湯加芍藥、杏仁、麻仁變湯為丸緩下治法,可以說是仲景的增液承氣湯,我在“傷寒讀書記”里邊說過這個問題。從臨床來看,多半便秘的患者都符合傳化失常的基本病機(jī),老人、虛人雖可見脾氣虛弱甚至津血虧損,同樣也有氣滯的因素存在。此證以我的經(jīng)驗要辨別清楚,可用排除法,就是排除陽虛、氣弱、脾虛、津虧者外都可以麻仁丸方化裁施治。一部分便秘的患者并不見燥糞,只是“初硬后溏”的難解,腹診多見左側(cè)小腹壓疼,還有氣脹感,這個也可以用此法,但是“腹微滿,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是因“未定成硬”,故不可攻之,不能用芒硝、大黃者明矣,就是現(xiàn)在人們常常喜歡用的番瀉葉、果導(dǎo)片也在此例。甚至有些還有無證可辯的情況,如何治療是我長期考慮的問題,后來從一例治案中受到啟發(fā),基本形成了治便秘的思路。用藥不多,在分量上做文章。
05年我遇到了一位從山東來襄樊打工的姑娘,二十四歲。原來在老家時一切都好,來樊后因環(huán)境、飲食、作息的改變,得了個便秘的毛病。常常四五日甚至一周一次大便,初頭堅硬難出,經(jīng)常掙的肛門出血,但是那一節(jié)出來后反倒不硬了,一旦多日不便,左小腹就有悶脹不適感,屁也放不出來,嚇的不敢多吃飯,吃香蕉水果也不能改善癥狀,只得吃瀉藥度日,一旦吃了瀉藥,其后便是更長久的不大便,惡性循環(huán)。一日無意摸到我的門診問我能不能治,我切脈看舌查證后給她說,沒問題,這個我治的多,喝中藥就行。按常規(guī)辯證,無胃腸之熱、無氣弱脾虛、更無血虛、陽虛見證。問是否自己煎藥,說沒有條件自己煎,只好請醫(yī)生您給我弄了。常規(guī)地開了十來味藥。人走后我在思索,若取麻仁丸原方肯定是不對證的,她這個“便秘”其實就是所謂的“氣秘”。這個氣滯,也就是傳化失常的機(jī)竅在任何便秘的證中都可存在,雖然有些不見痞與滿,只是氣滯的程度小不顯形罷了。張介賓的“濟(jì)川煎”用當(dāng)歸、牛膝、大蕓、澤瀉溫潤辛通,少佐升麻以升清陽、枳殼以寬腸,腸燥日久者就去澤瀉,加鎖陽、麻仁。稱之謂“用通于補”之劑。勿論補也好、通也好,目的是要恢復(fù)大腸的傳導(dǎo)功能,隨見證而用藥不同。日久不便,勿論何因,病根在大腸不寬,魄門不展。大腸與肺為表里,宣肅肺氣即可導(dǎo)大腸滯氣而寬腸以展魄門,宜重用杏仁,且杏仁多油脂,也可潤腸,考重用枳殼能使胃腸運動收縮節(jié)律增加,這就是枳殼寬腸的機(jī)理,枳撲相伍,是仲景的經(jīng)典用法,初硬后溏雖然下法不可用,麻仁緩潤可以加入。處方;杏仁20克(打)、麻仁15克(打)、枳殼30克、厚樸30克。數(shù)劑即愈。藥后不但大便一日一次解下順利,還成形不溏了。
此方從麻仁丸化來,其后我多次應(yīng)用,療效非常,名之為“寬腸順便湯”,勿論老小強(qiáng)弱,均可以其化裁。擬定方;杏仁10—20克、麻仁10—30克、枳殼20—30克、厚樸20—30克。因為杏仁、麻仁、枳殼、厚樸可以看做是麻仁丸的方根。氣虛者,加黃芪10—30克、稍加升麻3— 5克;脾虛少食,減杏仁枳殼厚樸用量,加生白術(shù)20—50克,并去麻仁;多年便秘加當(dāng)歸30克、桃仁10克。無他見證就用原方,隨年歲、體質(zhì)決定用藥分量,并以藥后得效大小來增減服藥頻率和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