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枯竭危候
有不能服諸補藥者,此為虛不受補何以望生。
枯竭吐血失血之后嗽不能止,而痰多甚者此脾肺虛極,飲食無能化血而隨食成痰,此雖非血,而實血類,白血出者死。凡痰最多最濁者不可治。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其有不得左右眠而認邊難轉(zhuǎn)者,此其陰陽之氣有所偏竭而然,多不可治。
病枯竭者,原先外邪,所以病雖至困,終不憒亂。其有患虛證別無邪熱,而譫妄失倫者,此心臟之敗,神去之兆必死。
勞嗽,喑啞聲不能出,或喘急氣促者,此肺臟之敗,必死。
枯竭肌肉脫盡者,此脾臟之敗,必死。
筋為疲極之本,凡病枯竭者,多有筋骨疼痛,若痛有至極不可忍者,乃血竭不能榮筋,此肝臟之敗,必死。
枯竭既久,再及大便泄瀉不能禁止者,此腎臟之敗,必死。
二、枯竭病源
凡勞傷枯竭,五臟各有所主,惟心臟最多,且心為君主之官,一身生氣所系,最不可傷。五臟之神皆稟于心,故憂生于心,肺必應之,憂之不已,則陽氣日索,營已日消,勞傷及肺,弗亡弗已。
經(jīng)曰: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nèi)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nèi)傷,身必敗亡之類,無非慮竭將來,追窮已往,而二陽并傷。
第其潛消暗爍于冥冥之中,人所不覺,而不知五臟之傷,惟心為本,凡值此者,速宜舒情知命,力挽先天。
怒生于心,肝必應之,怒不知節(jié),則勞傷在肝。
經(jīng)曰:怒傷肝。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肝為陰中之陽臟,故肝之為病,有在陰者,有在陽者,如火因怒動而逼血妄行,以致氣逆于上而脹痛,喘急者,此傷其陰者。
或氣以怒傷,而木郁無伸,以致侵脾氣陷,而為嘔為脹,為泄為痛,為食飲不行者,此傷其陽者。
隨怒隨消者,未必致病,臟氣堅固者,未必致病,惟先天稟弱,而三陰易損者,便不知節(jié),則東方之實,多致西方之敗。
怒本傷肝,而悲哀亦最易傷肝。
經(jīng)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肋骨不舉,毛悴色夭 ,死于秋。
怒盛傷肝,肝氣實,悲哀傷肝,肝氣虛。但實不終實,而虛則終虛,虛而不顧,則必至枯竭。
驚氣本以入心,而實通于肝膽。
經(jīng)曰: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臭,東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發(fā)驚駭。
此所以驚能動心,而尤能傷及肝膽。心為君主,固不可傷,而膽以中正之宮,實少陽生氣所居,故十一臟陽剛氣皆取決于膽,若或損之,則諸臟生氣,因皆消索致敗,其危立見。
曾見微驚致病者,惟養(yǎng)心安神,神復則病自卻。若驚畏日積,或一時大驚損膽,或致膽汗泄而通身發(fā)黃,默默無言者皆不可救。
色欲過度,多成枯竭
人自有生以后,惟賴以后天精氣以為立命之本,故精強神亦強,神強必多壽;精虛氣亦虛,氣虛必多夭。其有先天所稟原不甚厚者,但知自珍,而培以后天,則無不獲壽。
設稟賦本薄,而且怒情縱欲,再伐后天,則必成虛損,此而傷生,昝將誰委?又有年將未冠,壬水方生,保養(yǎng)萌芽,正在此日,而無知孺子遽搖女精。
曾見苞萌未成而蜉蝣旦暮者多,真可悲。此其則不在孺子,而在父師,使不先有明誨,俾知保生之道,則彼以童心,豈識利害?而徒臨期禱,號呼悲戚,將何濟于事哉。
淫欲邪思又與憂思不同,而損在腎。
蓋心耽欲念,腎必應之,凡君火動于上,則相火應于下。相火者,水中之火,靜而守位則為陽氣,熾而無制側(cè)為龍雷,而涸澤燎原,無所不至。
故其在腎,則為遺淋帶濁,而水液漸以干枯。炎上入肝,則逼血妄行,而為吐為衄,或為營虛筋骨疼痛。又上入脾,則脾陰受傷,或為發(fā)熱,而飲食悉化痰涎。再上至肺,則皮毛無以扃固,而亡陽喘嗽,甚至喑啞聲嘶。
是皆無根虛火,陽不守舍,而光焰詣天,自下而上,由腎而肺,本源漸槁,上實下虛,是誠剝極之象。
凡帥尼室女,失偶之輩雖非房室之勞,而私情系戀,思想無窮,或?qū)γ媲Ю锼覆坏?,則欲火搖心,真陰日削,遂致枯竭不救。
七情傷腎,恐亦居多。蓋恐畏在心,腎則受之。
經(jīng)曰:恐傷腎。恐則精卻??謶侄唤鈩t傷精,精傷則骨?。ㄒ簦糌?,精時自下。一在官少年,因恐而致病,病稍愈而陽痿,及其病復,終不可療。曾見猝恐著,必陰縮或遺尿,是皆傷腎之征。
然恐固傷腎,而怒亦傷腎。
經(jīng)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背不可以免(音)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度。
盛怒不惟傷肝,而腎亦受其害。
勞倦不顧者,多成枯竭。
勞之于人孰能免之,如奔走食力之夫,終日營營,而未聞其勞者,豈非勞乎?但勞有不同。貧賤之勞,作息有度,無關(guān)榮辱,習以為常何病之有?惟安閑柔脆之輩,而苦竭心力為害矣。故或勞于名利,而不知寒暑之傷形:或勞于色欲,而不知旦暮之疲困;或勞以游蕩,而忍饑竭力于賭博之場;或勞于疾病而剝削傷殘于無術(shù)庸醫(yī)之手,或為詩書困厄,每緣苦讀成災;或以好勇逞強;遂致絕筋乏力。
總之,不知自量,而務從勉強,則一應妄作妄為,皆能致?lián)p。凡勞倦之傷雖日在脾,而苦此諸勞不同,則凡傷筋傷骨,傷氣傷血,傷精傷神,傷皮毛肌肉,則實兼之五臟,嗜欲迷人其害至此。
子曰: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長生。
常開縱酒者多成枯竭。
酒本狂藥,大損其陰,惟少飲之未必無益,多飲之難免無傷,而耽飲之則受其害者十之八九。
人之稟賦,臟有陰陽,而酒之性質(zhì)也有陰陽。酒成于釀其性則熱,汁化于水,其質(zhì)則寒。陰虛者飲之則質(zhì)不足以滋陰,而性偏動火,故熱者愈熱,而病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喘嗽,躁 煩,狂悖等證,此酒性傷陰。陽虛者縱飲之則性不足扶陽,而質(zhì)留為水,故寒者愈寒,而病為臌脹,泄瀉,腹痛,吞酸,少食,亡陽,暴脫等證,酒質(zhì)傷陽。
縱酒者既能傷陰尤能傷陽。(矢引)酒能亂性,每致因酒妄為,則凡傷精竭力,動氣失機,及遇病不勝等事,無所不至而陰受損??v酒時,固不慮其害,及病至沉危,獨不知為酒困之若此。
疾病誤治及失于調(diào)理,病后多成枯竭
病有虛實,治有補瀉,必補瀉得宜斯為上工。世俗不知神理為何物,而且并邪正緩急,俱不知之,故每致伐人元氣敗人生機。
而隨藥隨斃者已無從訴,其有幸而得免,而受其剝削以致病后多成枯竭而不能復振者,此何以故?凡醫(yī)有未明萬毋輕率,是誠仁積德之一端也。至若矢于調(diào)治致不能起。
三、論證
損傷元氣者本皆虛證,古方以枯竭各分門類,則病若有異,亦所宜辨。
枯竭或有發(fā)見于一證,或困憊于暫時,凡在經(jīng)在臟但傷元氣則無非枯竭病。至若枯竭之有不同者,則或以骨蒸或以干嗽,甚至吐血吐痰,營已俱敗日甚,此其積漸有日,本未俱竭而然。
但枯竭之虛,有在陰分,有在陽分,然病在未深;若枯竭之虛深在陰中之陰分,多有不宜溫補。凡治虛證宜溫補者病多易治,不宜溫補者病多難治。此枯竭若乎有異,而不知枯竭之損,即損之深而虛之甚者。虛損不愈則日甚成枯竭。
枯竭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先傷其氣,氣傷必及于精;先傷其精,精傷必及于氣。但精氣在人,無非謂之陰。凡損在形質(zhì)者總曰陰虛。分而言之,則有陰中之陰虛者其病為發(fā)熱躁煩,頭紅面赤,唇干舌燥,咽痛口瘡,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結(jié),小水痛澀等證;有陰中之陽虛者其病為怯寒,憔悴,氣短神疲,頭暈目眩,嘔惡食少,腹痛餮泄,二便不禁等證,甚至咳嗽吐痰,遺精盜汗,氣喘聲(音),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盡削,夢與鬼交,婦人月閉等證,則無論陰陽總由真陰之敗。
然真陰所居惟腎為主,腎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氣即同天地之陽氣,無非自下而上,所以腎為五臟之本。
腎水虧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腎水虧則水不歸源而脾痰起;腎水虧則心腎不交而神色??;腎水虧則盜傷肺氣而喘嗽頻;腎水虧則孤陽無主而虛火熾。
故凡病甚于上者必其竭甚于下,虛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枯竭兩顴紅赤或唇紅者陰虛于下,逼陽于上也。
虛而多渴者腎水不足,引水自救。暗垂(音)聲不出者由腎氣不竭,聲出于喉而根于腎。
虛而喘急者陰虛肺格,氣無所歸。
喉干咽痛者真水下虧,虛火上浮。
不眠恍惚者血不養(yǎng)心,神不能藏。
時多煩躁者陽中無陰,柔不濟剛。
易生嗔怒或筋急?。ㄒ簦┩凑撸澞驹?,肝失所資。飲食不甘,肌肉漸削者,脾元失守,化機日敗。
心下跳動,怔忡不寧,氣不歸精。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
盜汗不止者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
虛而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沫者,此水泛為痰,脾虛不能制水。
骨痛如折者,腎主骨真陰敗竭。
腰肋痛者肝腎虛。
膝以下冷者命門哀絕,火不歸源。
小水黃澀淋瀝者真陰虧竭,氣不化水。
足心如烙者虛火爍陰,涌泉涸竭。
凡陰虛之人,因氣虛。陽氣既虛即不能嚏,此人肚中寒。凡陽虛之證忽見嚏者,有回生之兆。
四、論治
枯竭變態(tài)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wèi)臟腑,而病為枯竭者惟此精氣。
氣虛即陽虛;精虛陰虛。病有火盛水虧,而見營衛(wèi)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證;
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
治此者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既緣枯竭,而再去所余,則兩敗俱傷。
惟是陰陽之辨,獨有不易,謂其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其有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使非確有真見,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詳察。
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單在陽氣。
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于中,若待既寒,則陽已敗。而不知病見虛弱而別無熱證者便是陽虛之候,當溫補元氣,使陽氣漸回則真元自復。
陽虛之候多得愁憂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jié)以傷力,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涼致傷等,病皆陽氣受損。
陽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
得于酒色嗜欲或憤怒邪思,流蕩狂勞以動五臟之火,而先天元陰不足多此病。
患枯竭而多熱多燥,不宜熱食者便是陰虛之候。
枯竭夜熱或午后發(fā)熱,或喜冷便實者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
枯竭咳嗽,雖五臟皆有所病,然專主則在肺腎。肺為金臟,全之所畏火也,金之化邪者,燥也,燥則必癢,癢則必嗽,正以腎水不能制火,所以克金,陰精不能化氣所以病燥,故為咳嗽,喘促,咽痛,喉瘡,聲啞等證。
枯竭吐血者傷其陰,故或吐或衄所不能免,當察其有火無火,及火之微甚而治之。凡火之盛者,以火載血上,而脈證之間自有熱證可辨。
枯竭傷陰本由五臟,雖五臟各有所主,然五臟證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如諸氣之損,其治在肺;神明之損,其治在心;飲食肌肉之損,其治在脾;諸血筋膜之損,其治在肝;精髓之損,其治在腎。
然氣主于肺而化于精,神主于心而化于氣;肌肉主于脾而土生于火;諸血藏于肝而血化于脾胃;精髓主于腎而受之于五臟。
補虛當明陰陽升降,寒熱溫涼之性,精中有氣,氣中有精之因。
凡上焦陽氣不足者必不陷于腎,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足者多飛越于上,可不引之歸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