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巘草書《寶晉齋貼跋》
梁巘(1710-1788),字聞山、文山,號松齋,又號斷硯齋主人;祖居亳州十九里鎮(zhèn),后居住在亳州城里夏侯巷街(現(xiàn)夏侯小學西跨院),歿后埋葬在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莊村后。{曾祖父粱繼宗;祖父梁爾祿,字天賜,國學生;父親粱接孟,字介賢,候選經(jīng)歷,敕贈文林郎(文職、正七品);兄粱峰,字屏山、號六松,性孝友,善文章、工書法。梁巘長子俊業(yè),早卒;次子偉業(yè),嘉慶六年(1801年)辛酉拔貢,官浙江於潛縣知縣。業(yè)師陳師古,字圣緒,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舉人。門生有姚蓮府、蕭景云、王魯庵、許春林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舉人,由咸安宮教習轉(zhuǎn)任湖北巴東縣知縣;壽州(今安徽省壽縣)循理書院院長(山長)。其在書法上的成就遠大于政治,他與乾隆年間五位(張照、王澍、劉墉、王文治、梁同書)重要書家齊名,為清代著名書法家之一。 梁巘以工李北海書名于世。初為咸安宮教習,至京師,聞欽天監(jiān)正何國宗曾以事系刑部,時尚書張照亦以他事在系,得其筆法,因詣家就問。國宗年已八十馀,病不能對客,遣一孫傳語。巘質(zhì)以所聞,國宗答曰:“君已得之矣?!辟浺运R米、黃二帖。
延伸閱讀 梁巘的書學思想 梁巘是清代乾隆年間著名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評書帖》是其書法理論的代表作,《承晉齋積聞錄》是其后學所輯理論文集,許多研究把梁巘的書學思想歸結為“重執(zhí)筆”和“尚勁健”。筆者認為,梁巘書學觀涵蓋諸多方面,其批評觀、帖學觀、學書觀更值得研究。 梁巘的書學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評書帖》與《承晉齋積聞錄》中,筆者認為,其書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執(zhí)筆觀 《評書帖》文約理瞻,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具有獨特的理論價值。文中有許多關于書法學習要領的論述,頗宜后學。《評書帖》開篇即是“執(zhí)筆歌”。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梁氏關于“筆法”的諸多觀點: 其一,強調(diào)執(zhí)筆的重要性。“執(zhí)筆功能十居八”正是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延續(xù)。 其二,破析執(zhí)筆方法?!耙还芊譃樯舷轮?,真字小字靠下攏,行書大字從中執(zhí),草書執(zhí)上始能工?!?BR> 其三,強調(diào)執(zhí)筆姿勢?!按笾钢兄杆懒ζ瑘A如龍睛中虛發(fā),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須著力相撐插。禁指無用任其閑,手背內(nèi)坎半朝天,始能沉著堅而實,個中精力悟通玄。筆管上向懷中入,下截筆鋒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須搖,轉(zhuǎn)運全在肘力熟。懸腕懸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嬰兒圓,勿令偏窄貼身邊??傊畧?zhí)筆功期遠,緊要著力力無淺,古人有言良不誣,抉破紙兮撮破管?!保ㄒ陨暇姟秷?zhí)筆歌》) 其四、講究選筆。用硬筆,須筆鋒揉入畫中;用軟筆,要提得空。用軟筆,管少側,筆鋒外出,筆肚著紙,然后指揮如意。用硬筆,管豎起,則筆鋒透背,無澀滯之病。(《評書帖》) 其五、宣揚筆法傳承。“董公其昌傳執(zhí)筆法于其邑沈公荃,荃傳王公鴻緒,鴻緒傳張公照,照傳何公國宗,國宗傳白下梅君釴?!保ā对u書帖》) 其六、注重指法。執(zhí)筆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低則沉著,高則飄逸。(《評書帖》) 其七、闡述筆法對風格的影響。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敉斯鹊脠?zhí)筆法,書絕瘦硬,頡頑得天,諸子莫及。(《評書帖》) 二、審美觀
梁巘的書法審美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五方面:即勁、蒼、清、瘦、骨。在《評書帖》中,有關“勁”的論述最多?!皠拧奔础皠沤 ?,本是一種強勁有力、壯健宏偉的風格。“勁”既要求書法剛勁挺拔,又要注重筋骨。如:“歐書勁健,其勢緊。柳書勁健,其勢松。”“顏不及歐,歐以勁勝,顏以圓勝?!薄皬埲饒D書得執(zhí)筆法,用筆勁健。” “何義門未得執(zhí)筆法,結體雖古,而轉(zhuǎn)著欠圓勁……”“予用軟筆七八年,初至京猶用之。其法以手提管尾,作書極勁健……”
“蒼”有蒼勁、蒼老之意,多指筆力、墨色?!对u書帖》中有關“蒼”的論述如下:“書對聯(lián),宜遒勁蒼古,勿板滯過大,忌流麗而不莊?!薄安坏脠?zhí)筆法,雖極作橫撐蒼老狀,總屬皮相。”“文衡山好以水筆提空作書,學智永之圓和清蘊,而氣力不厚勁。晚年作大書宗黃,蒼秀擺宕,骨韻兼擅?!薄皬埖锰鞎缒陮W董,中晚年學米,遂成一代大家。只執(zhí)筆是入門正耳,然勁健不粗野,有含蓄,極蒼秀?!薄冻袝x齋積聞錄?名人書法論》中也有關于“蒼”的描述:“王覺斯、張二水字是必傳的,其所以必傳者,以其實有一段蒼老氣骨在耳。” “清”跟“濁”相反,我認為,還是在于“用筆”問題?!扒逋κ萦病笔橇簬t等力矯清前期董(其昌)、趙(孟頫)之書風靡天下的書學主張?!对u書帖》中有關“清”的論述,如:“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薄啊妒捀肥輨徘逋?,其硬處過《磚塔銘》,而遜其妥適,較《李文墓志》亦不及。” “瘦”,即瘦硬,“瘦”則有筋骨畢現(xiàn)。 “書大字,筆鋒須瘦硬,落紙時極力揉挫,沉著而不肥濁,否則肥濁矣。觀東坡《荔子丹》、山谷《戲贈米元章帖》,皆瘦硬筆所書,故或提或按肥瘦如意?!保ā对u書帖》)“汪退谷得執(zhí)筆法,書絕瘦硬,頡頑得天,諸子莫及?!保ā对u書帖》)“薛曜書瘦硬,開山谷之門?!保ā对u書帖》)至于如何瘦硬,還是用筆中的“選毫”問題。 “骨”乃骨氣、骨力?!皶ㄚ吂橇偨?,最忌野。”《承晉齋積聞錄?學書論》“文衡山好以水筆提空作書,學智永之圓和清蘊,而氣力不厚勁。晚年作大書宗黃,蒼秀擺宕,骨韻兼擅。”(《評書帖》)“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貌似。”(《評書帖》) 三、批評觀 梁巘的批評觀很獨特,也很直白,重在筆法,涵蓋其他。 首先,他的批評內(nèi)容豐富。如對筆法的批評?!霸聲仗幈抉矣密浌P書,落筆過細,鉤剔過粗,放軼詭怪,實肇惡派?!保ā对u書帖》)“王良常未得執(zhí)筆法,轉(zhuǎn)學歐字,匾削浮弱而乏圓勁。”(《評書帖》)如對結字的批評。“子昂書俗,香光書弱,衡山書單?!保ā对u書帖》)如對書風的批評?!皶x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tài)?!保ā对u書帖》)如對碑帖的批評?!啊堵毸继锰凡患选保ā对u書帖》)“東坡《黃州寒食詩》最佳?!保ā对u書帖》)如對書家的批評。“孫過庭書多滑。”(《評書帖》)“衡山小楷初年學歐,力趣勁健,而板滯未化?!保ā对u書帖》)
其次,他敢于面對“時人”。“何義門未得執(zhí)筆法,其字轉(zhuǎn)折不圓勁,而結體尚古,有書卷氣?!薄冻袝x齋積聞錄?名人書法論》何義門,即何焯,字潤千,學者稱其義門先生,與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稱為康熙年間“帖學四大家”。梁巘面對“名人”如此,面對“周圍”的人亦然?!爸柳P陽府程紹棟、廬州府黃道日、壽州劉之治、張士澤,或?qū)W懷素,或?qū)W王鐸,看去似蒼瘦,似飄逸,然不得執(zhí)筆法,總是隔膜,愈學愈不是耳?!薄冻袝x齋積聞錄?名人書法論》 其三,他勇于自我批評?!坝嘭ツ昵皩W趙松雪書不能似,近學李北?!对器獗?,筆稍稍立得住,或以為似趙,蓋松雪初學二王,晚年碑版,實脫胎于李,而余僅學其貌不特不能似李,亦豈能真似趙乎?壬寅秋,與張澤萬書屏有余幅,并贅數(shù)語,以志吾愧。”《承晉齋積聞錄?自書論跋》 四、帖學觀 梁巘的帖學觀首先表現(xiàn)敢于否定古人及名帖上?!啊稇蝤櫶谩汾w文敏《雪賦》,遒整似季海,是唐人結構,非本色書也。”(《評書帖》)梁巘書宗“二王”,對趙孟頫書法研究頗深,所以對趙的《雪賦》刻帖予以否定。 其次表現(xiàn)在獨特的鑒賞眼光上。“《寶鼎齋》董字,刻手不精,規(guī)模神氣俱失,內(nèi)惟臨《樂毅》有唐人筆意,非平日本色書?!保ā对u書帖》)這里涉及到書家與刻手問題。一流的書家,三流的刻手,只有“透過刀鋒看筆鋒”了。 再次,表現(xiàn)在對秦漢碑版的認識上。梁巘書法為“二王”一脈,雖以工李邕書名世,但他并不一味地否定秦漢六朝碑版,這也說明,清乾嘉時期碑學正處于發(fā)蒙期?!啊犊琢w》、《白石神君》、魏《受禪》、《上尊號》諸碑,險勁遒邁,轉(zhuǎn)折皆方,鋒棱俱出,開唐人八分門仞。漢人八分,神韻渾淪,有飄逸之致;魏人八分,則險勁遒邁,力趨精刻,軒金截鐵,鋒骨凜然?!犊琢w》等碑,險勁處開歐、李之門,故知古人生辣橫撐,皆非無本而然也?!薄冻袝x齋積聞錄?名人書法論》 其四,主張碑帖互融。明末清初,帖學盛行,正所謂“滿朝董趙,競相香光”。梁雖專工帖學,但鼓吹碑帖結合。“草參篆籀,如懷素是也;而右軍之草書,轉(zhuǎn)多折筆,間參八分??瑓朔秩鐨W陽詢、褚遂良是也;而智永、虞世南、顏真卿楷,皆折作轉(zhuǎn)筆,則又兼篆籀。以此見體格多變,宗尚難拘。”《承晉齋積聞錄?名人書法論》 五、學書觀 1、選帖。孫過庭《書譜》說:“初學分布,務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學書應從平正入手,書法教育更應遵循這個原則。梁巘在書論中推選了許多初學者入門的法帖?!啊冻鰩燀灐窓M平豎直,鉤點挑剔,一絲不走。吾等學書以此為圭臬,則無失矣。右軍《十七帖》亦此法?!薄冻袝x齋積聞錄??古今法帖論》對于米芾書法,梁認為,初學者應慎之又慎?!拔鹪鐚W米書,恐結體離奇,墜入惡道?!薄冻袝x齋積聞錄?評書帖》 2、學書次序。首先是關于年齡問題。不同的年齡段應學不同的內(nèi)容,這或許就是“因人施教”,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即體現(xiàn)“人文精神”。“吾少年學蘇、米,意氣軒舉,多有欺人之概,晚年結構漸密,收束自然,往往近趙,而不知者以為降格?!薄冻袝x齋積聞錄?執(zhí)筆論》“古人于書,大抵晚歲歸于平淡,而含渾收斂,多若不經(jīng)意不用力者,無復少年習代矣?!薄冻袝x齋積聞錄?古今法帖論》 3、規(guī)矩。“規(guī)矩”即心態(tài)問題。學書應從點畫、結字入手,從平整開始。應克服心浮氣躁、朝秦暮楚的現(xiàn)象?!皩W書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面規(guī)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徑?!薄冻袝x齋積聞錄?學書論》“吾等學書,若不循規(guī)矩,則潦草率意,便無長進,米字之不可早學者此耳。”《承晉齋積聞錄?學書論》
4、取法。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名家,取法名帖是醫(yī)手、醫(yī)眼的良方。所以梁巘說:“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評書帖》) 5、功力。書家的功力涉及到“天資”與“勤奮”兩方面。梁同書在《答張芑堂書》中說:“學書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見次之,多寫又次之。”楊守敬《學書邇言》又增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梁巘認為:“工追摹而饒性靈,則趣生;持性靈而厭追摹,則法疏。天資既高,又得筆法,功或作或輟,亦無成就也?!薄冻袝x齋積聞錄?學書論》“學書忌浮論而無實功。'愛而不學知不真,學而不篤得不深。’”《承晉齋積聞錄?學書論》 6、博與約。所謂“博”,即字外功夫。所謂“約”,即自成一家風格。書史上雖有一意孤行者,但很多被后人詬病。 “學書如窮經(jīng),先宜博涉,而后反約。不博,約于何反?”《承晉齋積聞錄?學書論》 通過以上梳理,梁巘書學觀點基本得以廓清。從《評書帖》與《承晉齋積聞錄》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許多相同之處。如果用“言簡意賅”來形容《評書帖》,那《承晉齋積聞錄》就可以用“分門別類”來形容?!对u書帖》是后人的總結,《承晉齋積聞錄》更像學生的課堂筆記,有些史實缺乏其真實性。 (夏長先) 參考書目: ①、《評書帖》(選自“中國書畫叢書”《清前期書論》桂第子譯注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一版) ②、《承晉齋積聞錄》(選自“中國書學叢書” 梁巘著 洪丕謨點校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4年4月第一版)
 梁巘行書書札
 梁巘臨董其昌《成道記碑》
 梁巘楷書臨《千福碑》
 梁巘楷書長卷
 梁巘行草論書條幅
 梁巘行書《洛神賦》
 梁巘行書《格言數(shù)則》
 梁巘行書《東坡先生詩偈》

 梁巘行書冊兩種
 梁巘行書《麻姑仙壇記》
 梁巘行書《雨洗松陰詩》
 梁巘行草《論李邕》

梁巘草書中堂
 梁巘行書《評張長史書》釋文:張長史書頹然天放而意能自足。

梁巘草書扇面
 梁巘行書《施敬一詩試筆》。釋文:試筆山窗竹影涼,閑臨小字模鵝章,空巢燕子時飛過,帶得新花落紙看。
 梁巘《行書東坡語》,縱202厘米、橫88厘米。西泠印社藏。
 梁巘行書《論書》。釋文:余始得北海書,不甚好之。然,疑邕有書名,自必有深趣,及為之久遂知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譬如結友伊始也難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形者耶。
 梁巘行書立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