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SPAN>”。三個人同行就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可以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用他們的缺點來警示改進自己。這段話被尊為圣理名言,到處都有人引用,沒有人會懷疑這話有問題。這段話沒有問題嗎?孔子推行的是“仁”,仁是什么?仁就是古代中國社會所形成的社會法則中最高境界的一個法則??鬃酉M阉菩械矫總€人都能夠遵從,這樣整個社會就能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仁、義、禮、智、信等都是人類社會所形成的法則,其中“仁”的境界最高,孔子極力地推行是很值得我們尊敬的。 我研究老子的《道德經(jīng)》,從老子所述的天道法則中看出孔子這段名言存在的問題。老子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身為有道的統(tǒng)治者(圣人),就應該善于挽救人,使那些沒用的人不會成為廢人,所以,有優(yōu)點有專長的人我們應該學習他,沒有優(yōu)點沒有專長的人我們應該幫助他,使他們也有優(yōu)點也有長處,不會成為廢人,不懂得這樣做的人就是智慧再高也是不清醒的人。很容易就看出來,老子遵從的是天道,老子說天道的法則是“損有余而補不足”,也就是盡量的讓事物間的差別不要被拉大,所以,發(fā)現(xiàn)有人落后了就應該幫助他,拉他一把,使得他們盡量的能跟上來。再來看孔子的做法,認真想想,其做法完全是從自身考慮出發(fā),使自己從中得到好處,根本就不去為別人著想,其做法是何等的自私。當然,孔子是想通過推行“仁”使人人都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雖有其大公的地方,但本身的做法確是自私的。 我看了很多學者的《道德經(jīng)》解說本,都是把老子的這一句“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解釋成“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很明顯,他們先讀孔子的書,讀得很熟了,內(nèi)心里根本就沒有理解到老子說的天道,不自然的就把孔子的思想套到老子這里來了,把老子講的天道降格為孔子的人道了。老子說:“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充足者不斷的得到提高,不足者卻在減少,就是兩者的差別越來越大??鬃硬粩嗟膹乃耍ú还苁怯腥秉c還是有優(yōu)點的人)身上得到好處。而不如他的人卻在原地踏步,沒有得到提高,差別越拉越大。 孔子所遵循的是人道中最高的法則“仁”,但是人道再高它也是人道,總高不過天道。而后來的大多數(shù)人多認同孔子,因為人道的法則總是很容易看到即時的功效,馬上就能看到預見到它所帶來的好處,而天道常常是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才能看到它的好處,所以,遵循人道的人總是比遵循天道的人多得多。我們以黃河決堤這樣的大事為例:黃河在歷史上已經(jīng)多次改道,每改道一次就會引起大面積的災難。黃河已經(jīng)很久沒有改道了??纯聪掠?,河床被抬高的程度,讓人觸目驚心。發(fā)現(xiàn)黃河就要決堤了,人們通常就會想到加固堤圍。因為,眼前的利害關系馬上就能預見到的。黃河要改道,我們何不順應天道順其自然任由其改道。只要做好準備,盡量的減少損失。如果不斷的加高河堤,不讓它改道,終有一天就會控制不住。因為河床在不斷的升高,到那時決堤的損失將更大。不能因為暫時的利害而人為改變自然的趨勢。再說,河流總是經(jīng)過不斷的決堤改道而產(chǎn)生大量的支流。河流是人類文明必備的條件,每多一條支流就會使更多的人受益。從長遠來看,黃河的決堤就很有可能不是壞事而是好事了。我這樣說可能很多人會反對,但道理確實就是這樣的。 我寫這些不是說孔子推行“仁”不好,孔子是很值得尊敬的圣人,我沒有貶低孔子的意思。只是通過學習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明白老子所說的更有道理層次更高。“仁”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比它低的“禮”、“信”等等我們都很難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