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飯前一小時,和飯后一小時 人們通常認為飯后吃水果最佳,臺灣一教授卻提出新見解,強調(diào)飯前一小時吃水果最為有益。其理由是:水果屬生食,吃生食后再進熟食,體內(nèi)就不會產(chǎn)生白細胞增高等反應,有利于保護人體免疫系統(tǒng),從而增強防病抗癌能力。飯后吃水果則無此種保護作用。此外,飽食之后吃水果,所含果糖不能及時進入腸道,以致在胃中發(fā)酵,產(chǎn)生有機酸,引起腹脹腹瀉,故餐后需待一小時后再吃水果。 其實飯前吃水果比飯后吃水果更好,醫(yī)學家指出,食物由胃進入小腸需要1到2小時,飯后吃水果,食物會被阻滯在胃中,長期可導致消化功能紊亂。相反飯前吃水果,維他命C可在腸中幫助消化肉類的鐵質(zhì),又可使胃口略減,相對地正餐也可吃少一些。 傳統(tǒng)習慣認為,飯后吃水果是良好的飲食習慣。但是近來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一觀點并不科學,飯后吃水果會給消化功能帶來不良影響。 飯后吃的水果容易被先吃下的食物阻滯于胃中,出現(xiàn)脹氣、便秘等癥狀,并且會影響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給消化功能帶來不良影響。另外正餐前吃水果也不適宜,這會影響人的正常食量,人體腸胃也不能完全吸收水果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最合理的吃水果時間應該在兩餐之間,一般上午在9―10時,下午在3―4時。如果進餐時間不規(guī)律,盡量將吃水果時間掌握在飯前1小時與飯后2小時的時間段中。 除此以外,有的水果不宜在空腹時吃或與油性食物同時吃。如柿子含有鞣質(zhì),這種物質(zhì)碰到酸就凝固起來,形成“柿石”,容易導致“胃結石”發(fā)生。在一般情況下,水果應生吃,而且越新鮮營養(yǎng)越豐富。但如果是危重病人,也可煮熟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