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 地統(tǒng)計學習指南(一) 作者:劉業(yè)森 文章來源:GIS空間站 點擊數:7403 更新時間:2006-6-28
摘要:
1.1 地統(tǒng)計擴展模塊簡介
ArcGIS地統(tǒng)計分析模塊在地統(tǒng)計學與GIS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使得復雜的地統(tǒng)計方法可以在軟件中輕易實現(xiàn)。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可視化發(fā)展的趨勢。 地統(tǒng)計學的功能在地統(tǒng)計分析模塊的都能實現(xiàn),包括: (1)ESDA: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即數據檢查; (2)表面預測(模擬)和誤差建模; (3)模型檢驗與對比。 地統(tǒng)計學起源于克里格。當時他用此法預測礦產分布,后來經過別人改進修改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所用的克里格方法。雖然空間數據分析還有其他方法,如IDW(反距離加權插值法)等,但克里格方法是最主要、最常用的空間分析方法,下面也以此法為主進行。
1.2表面預測主要過程
ArcGIS地統(tǒng)計擴展模塊的菜單非常簡單,如下所示,但由此卻可以完成完整的空間數據分析過程。
一個完整的空間數據分析過程,或者說表面預測模型,一般為。拿到數據,首先要檢查數據,發(fā)現(xiàn)數據的特點,比如是否為正態(tài)分布、有沒有趨勢效應、各向異性等等(此功能主要由Explore Data菜單及其下級菜單完成);然后選擇合適的模型進行表面預測,這其中包括半變異模型的選擇和預測模型的選擇;最后檢驗模型是否合理或幾種模型進行對比;(后兩種功能主要由Geostatistical Wizard…菜單完成)。Create Subsets…菜單的作用是為把采樣點數據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作為訓練樣本,一部分作為檢驗樣本。
下面將按上述表面預測過程進行敘述。 (注:[1]文章示例中所使用的數據為ArcGIS擴展模塊中所帶的學習數據(某地測得的臭氧含量樣本),整個過程均使用此數據;[2]文章以操作方法介紹為主,所涉及到的地統(tǒng)計方法和基本理論一般未進行解釋,可查閱相關地統(tǒng)計理論資料;操作中所用到的某些參數為地統(tǒng)計中的標準名稱的也未進行解釋。)
我們下面的任務是根據測量所得到的某地臭氧濃度數據進行全區(qū)的臭氧濃度預測。首先檢查數據的特點,然后根據數據特點用不同參數進行表面模型預測,隨后比較不同模型的精確程序,選擇最佳模型,最后制作成果圖。
Tags:ArcGIS、地統(tǒng)計、 本篇文章來源于 GIS空間站 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注明出處 網址:http://www./Article/1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