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大明帝國:從南京到北京》
作者:馬渭源 出版社:東南大學(xué)出版社 版次:2011年7月第一版 本書簡介:永樂朝“政績工程”疊出,有人美譽(yù)其為“永樂盛世”,真是這樣嗎?魯迅 先生竭力抨擊朱元璋父子的魔鬼行為,那么朱棣的殘暴到底到了何種程度?永樂皇帝最終是中了蒙古人的圈套而戰(zhàn)死的嗎?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大明遷都好嗎?建文帝袈裟最近在福建寧德找到了,那么朱棣在位時發(fā)現(xiàn)了建文帝?朱棣靠武力篡位,卻無法用武力來搞定蒙古,怪否……
轉(zhuǎn)播到騰訊微博 ![]()
朱棣 “焦勞圣慮幾二十年”營建北京新宮新都 朱棣原本的想法大體為,先造他活著時候與妹妹們一起尋歡作樂的“逍遙宮”——北京新皇宮,接著再打造自己百年后所用的壽陵,等這些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就遷都北京。于是早在永樂四年時,永樂皇帝就命泰寧侯陳珪、北京刑部侍郎張思恭等“董建北京宮殿,經(jīng)畫有條理”。(《明史·陳珪傳》卷146;《明太宗實錄》卷57)但永樂五年徐皇后的突然駕崩,打亂了他的計劃,加上在此前后發(fā)動的大規(guī)模對外戰(zhàn)爭,如永樂四年開始的安南平亂戰(zhàn)爭和永樂中期的兩次對蒙古的戰(zhàn)爭,以及南北大運(yùn)河浚通工程與南京大報恩寺塔的建造等一系列政績形象工程的開啟,使得大明帝國耗費(fèi)了無比巨大的財力、物力,牽制和影響了朱棣營建新皇宮新都城的進(jìn)展。不過有意思的是,永樂前期的這些對外戰(zhàn)爭和大工大役幾乎都取得了勝利和成功,這樣不僅把大明朝野視線都引向了永樂帝的豐功偉績上,而且也提高了他的“克里斯馬”效應(yīng)(即個人人格魅力),所以在永樂十四年北京長陵工程告竣前后,大明朝廷騰出精力來打造“一代雄主”魂系夢繞的北京新宮新都建設(shè),已成為水到渠成的事了。 永樂十三年三月丁巳,朱棣下令“修北京城垣”。(《明太宗實錄》卷162) 永樂十四年八月,朱棣“詔天下軍民預(yù)北京營造者,分番赴工,所在有司人給鈔五錠,為道里費(fèi)”。(《明太宗實錄》卷179) 永樂十四年十一月,朱棣“復(fù)詔群臣議營建北京”。(《明太宗實錄》卷182) 永樂十五年二月,朱棣命“泰寧侯陳珪董建北京”,即讓陳珪等負(fù)責(zé)北京城的營建,大規(guī)模的北京新都城建設(shè)工程由此動工。(《明史·成祖三》卷7)永樂十七年十一月,又令人開始“拓北京南城,計二千七百余丈”。(《明太宗實錄》卷218)到永樂十八年十二月時,北京新都城工程建設(shè)僅完成紫禁城等主要建筑的營建,“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guī)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復(fù)于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門外東南,建十王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至是成”。(《明太宗實錄》卷232)差不多與此同時,皇帝朱棣又任命蔡信等重新修建北京城垣,這樣整個北京新都建設(shè)可謂曠日持久。 如果我們將永樂四年朱棣下令開始營建北京到永樂十八年北京明皇宮主要建筑的竣工通盤起來算的話,那么北京明皇宮建設(shè)時間前后就要長達(dá)15年之久;如果再將蔡信重修北京城垣的時間算在內(nèi)的話,那可謂“焦勞圣慮(指朱棣),幾二十年”。換句話來說,明永樂修建北京新宮新都總計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明史·鄒緝傳》卷164) 那么花了這么長時間,傾注了幾乎全國的財力、物力建造的北京新都到底是什么樣子? 北京新都城的構(gòu)造 明北京新都城分為三層: ○ 第一層為外城(又名京城) 明永樂北京城是利用了元大都舊有的城池而興建起來的,具體地說就是將位于今天北京東西長安街的元大都南邊的城墻往南移到了今天天安門前的前門所在的東西線上,這樣就形成了明北京的外城或稱京城。北京京城周長45里,東面長178693丈,南面長為129593丈,西面長156451丈,北面長123245丈,高為355丈。 整個京城開九門:東南有朝陽門(元齊化門),東北開東直門(元崇仁門);正南有麗正門(正統(tǒng)初改名正陽門),南之左開文明門(后改名為崇文門),南之右有順城門(后改為宣武門);西之南開平則門(后改名阜成門),西之北有彰儀門(后改為西直門);北之西為德勝門,北之東有安定門。(《明史·地理一》卷40;[民國]陳宗藩:《燕都叢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P16~17) 到嘉靖時北京京城有所變化,明世宗命人在京城南郊又修建了一個外羅城,“轉(zhuǎn)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這樣原本的京城(又稱外城)從此以后又被喊作為內(nèi)城。外羅城共有七門:正南叫永定門,南之左為左安門,南之右為右安門,東邊開有廣渠門,東之北有東便門,西邊有廣寧門,西之北為西便門。(《明史·地理一》卷40;[明]張瀚:《松窗夢語·北游紀(jì)》卷2) 十分可惜的是,北京城墻在上世紀(jì)50年代被拆得差不多了,但城門名大多還保存著。 ○ 第二層為皇城 京城往里就是第二層皇城,皇城與宮城(又稱紫禁城)為大明帝都的重點建設(shè)工程?;食侵荛L18里,共有6門:正南面的叫大明門,大明門的東邊開一門叫長安左門,西邊開一門叫長安右門,皇城的東邊有東安門,西邊有西安門,北邊有北安門(清改為地安門)。北京明皇城規(guī)制與南京明皇城一致,就連城門名都一模一樣。在皇城內(nèi)宮城外的西面有一組皇家御園,名為西苑,它是由元代太液池舊址上發(fā)展起來的,其南面人工開挖了一個湖泊,即為南海。自皇城北門即北安門北行出去即為北城兩座最高的建筑——鐘樓和鼓樓,它們位于北京城中軸線的北端,從這里起中軸線一直向南直到永定門,全長約為16里,由此可見,北京皇城是何等之氣勢與規(guī)模。(《明史·地理一》卷40) ○ 第三層為宮城(又名紫禁城) 皇城再往里邊去就是北京城最為核心的部分——宮城,又稱紫禁城。明北京紫禁城是在元朝大內(nèi)的舊址上重建的,呈長方形,整個紫禁城周長3000多米,南北長960米,東西長760米,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城墻高10米。紫禁城城墻外面為護(hù)城河,俗稱筒子河。紫禁城開八門:正南第一重門為承天門,第二重門為端門,第三重門為午門,東邊開東華門,西邊開西華門,北邊開玄武門(清康熙玄燁為了避諱,將其改名為神武門),其規(guī)制與名稱一同于南京明皇宮。(《明史·地理一》卷40) 紫禁城正面的第一重門是承天門(即今天的天安門),天安門如今早已聞名海內(nèi)外,可有誰知道如此壯麗雄偉的天安門是由誰設(shè)計建造的? ○ “蒯魯班”設(shè)計承天門(即天安門) 他就是明初有名的建筑設(shè)計家蒯祥。蒯祥,蘇州吳縣人,生于明洪武年間,其父蒯富曾是遠(yuǎn)近聞名的能工巧匠,蒯祥從小就跟隨父親學(xué)習(xí)木工與建筑技術(shù)。朱棣大造北京城時,蒯祥以扈從的身份來到了北京,因技術(shù)精湛又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很快就贏得了皇帝朱棣的欣賞,“凡殿閣樓榭以至回廊曲宇,隨手圖之,無不稱上意者”,人稱“蒯魯班”。據(jù)說蒯祥還有一個絕活:雙手同時繪龍,居然絲毫不差。正因為如此,后來他擔(dān)任了承天門(清初改名為天安門)的總設(shè)計師,不過也有人認(rèn)為他是天安門設(shè)計師之一,但無論哪一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蒯祥對北京明皇宮與承天門的建造作出了杰出的貢獻(xiàn),而皇帝朱棣也不含糊,將蒯祥從一個讓人輕視的工匠逐漸提升到了工部侍郎(建設(shè)部副部長)的位置上。([明]皇甫錄:《皇明紀(jì)略》) 由此可見蒯祥等人設(shè)計與建造的承天門是很得皇帝朱棣欣賞的,那么這座深得一向好大喜功的永樂皇帝喜歡的承天門到底好在哪里?它的建造又有何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