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醫(yī)( 世醫(yī) )的神秘莫過于用藥的神奇,而用藥的獨到莫過于陰陽的轉變,何為陰陽的轉變呢?常聽人說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藥量,其實藥量只是一部分,我說其實中醫(yī)不傳的是藥物的陰陽轉變規(guī)律,為推廣我中華國術,提高臨床療效特將天機述于有緣之人。 陰陽轉換大法 一.基本概念 1.任何事物陰陽的屬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隨外界環(huán)境改變而改變的。 2.應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療的患者為基本參照物,而后立藥物的陰陽,而不是以藥物本身去立陰陽(很重要哦) 3.藥物陰陽的確立是以藥物的濃度、氣與味的厚薄、溫度為基本變量展開的。 4.陰陽在藥物中的體現是以量變而變的,具體為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就是在一個太極中,陰陽平衡時,陰是陽的二倍或者陽是陰的二倍, 比如陰是陽體積的二倍,而同時陽又是陰質量的二倍等等...... 5.改變物質的量就將改變了物質的陰陽屬性(在一定范圍內) 二.舉例應用 如一人體溫為36.8度,你給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18.4度就是趨于陰性的水,陰則相下,向里,你喝下去覺得肚子里很涼快,那水對你來說就是淡味的涼藥,為什么是淡味的呢?這是與你身體的酸堿度對比而言的。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以上的熱水,那水就是趨于陽性的水,陽則上行,趨于表,你喝下去一會就出汗了,那水對你來說就是淡味的熱藥。 同樣是水同樣是一個人,溫度變了,藥的陰陽屬性就變了,其實中醫(yī)很科學很簡單,其實內經中講的“要”也就是參照點的改變,一樣的藥在不同人身上藥性不同就是這個道理,中醫(yī)難嗎?很難不告訴你這個原則,你光研究藥那你研究去吧,這一輩子,未必能精通幾味藥,人有500變,有8萬4千演你就是窮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陰陽法則 陰陽各自有不同的運動規(guī)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應因性而辨,因辨而用 如味之薄者為清陽,清陽出上竅:味之厚者為濁陰,濁陰出下竅 如氣之厚者為陽;氣之薄者為陰。因有氣之薄者為陰,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陰陽轉變凡此種種,陰陽不在藥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陽則陽,人使之陰則陰,至此則藥無有陰陽矣,至此可知為何滋陰寒涼一派,與火神一派,用藥天差地別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輩仿之則不效而多出偏,實未得真?zhèn)饕病=裼芯壵叩弥?,仔細玩味,可造福一方,揚我國術,振興我中華,不辱歧黃之旨。 以上僅為代言醫(yī)藥淺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僅供參考。 博啦在學中醫(yī)的方劑組成及其變化時,曾聽到過一位資深望重的老中醫(yī)告知:“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藥量”,同一種中藥,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個體不同,劑量也會不同。 例如: 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有氣虛癥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癥狀,則用生黃芪。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于其它藥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ㄈ∑渖e清陽的功能)。 白術——常用量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yǎng)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fā)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fā)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枳實——小劑量能使心臟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不一一例舉。 中醫(yī)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個個體的差異不同,用藥劑量也會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