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全國公路區(qū)劃圖吸引了我。此圖把全國分成7 大區(qū)域,7 大區(qū)域又分為總計33 個小區(qū)。這張圖干什么用呢?原來這張圖告訴人們在中國各地怎樣修公路,怎樣養(yǎng)護公路。我為什么喜歡這張圖呢?因為看到這張圖,想起了我在公路上經(jīng)歷的許多事。對著這張圖我在想: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就會有什么樣的路,或者倒過來,由路可以反推出環(huán)境?;貞浐褪崂硪环以诼飞系慕?jīng)歷后,我有一個發(fā)現(xiàn):通過公路的形態(tài)、路況、沿途景觀認識中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中國有著世界上類型最為多樣的自然區(qū)域,通過這些地區(qū)的公路也形態(tài)各異。
中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在這些溫度帶中,路是不同的。比如在寒溫帶,地下有連續(xù)的常年凍土存在,凍土層對路影響巨大;在暖溫帶和中溫帶,冬季也有季節(jié)性的凍土層存在;除了溫度,降水的多寡對路的影響也很大,因此濕潤區(qū)和干旱區(qū)的路是不同的;除了溫度和降水,地表的起伏程度即地貌對路的形態(tài)也影響很大,因此在起伏劇烈的橫斷山區(qū)與東部平原地區(qū)路有天壤之別。總之,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誕生了不同的路。
青藏之路——周邊是天險,核心是坦途
青藏高原是中國也是世界最獨特的地方。所謂高原就是四周陡峭、中間平坦的地方。
青藏高原的周邊都是巍峨的大山。北面是海拔4500 米以上的極高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東面是西傾山、岷山、邛崍山及橫斷山諸多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南面是喜馬拉雅山脈。進入青藏高原的路,都要經(jīng)過高原邊緣的大山系,所以高原周邊都是起伏劇烈的險峻山路。這些險峻山路經(jīng)過的地方可以劃為這樣幾個區(qū)域,一個是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幾大山系圍著柴達木盆地形成的山地圈。凡是經(jīng)過這一圈山地的路都是高海拔的險峻山路。這一圈山地中有許多世界級的極高山,海拔5000 米、6000 米、7000 米、8000 米的雪峰并不鮮見,當然相對高度不會這樣高。這里的路應(yīng)該是世界上景觀最壯麗的路。還有一個路況險峻的地區(qū)是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區(qū)。橫斷山區(qū)的路平均海拔高度也許不如上面說到的那個山地圈中的路高,但其路面起伏頻繁、劇烈,高程變化的相對值大,因此這里的路更險峻,更難行。還有一個區(qū)域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北坡,這個區(qū)域雖然海拔高,但相對高度并不大,因此這里路的險峻程度不如前兩者。


圖說:雅魯藏布江邊的路
雅魯藏布江像一條粗大的發(fā)辮,從西藏山南地區(qū)流過,滋養(yǎng)了7 個縣及其河谷里的良田。澤當是山南地區(qū)行署駐地,高原公路在這一帶與雅魯藏布江并行,好像一脈涓涓細流,想要和剛剛匯入大江的雅礱河一樣,等待著被編入青色的粗發(fā)辮中去。攝影/ 田捷硯
除了周邊的山地,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帶是兩個平坦的地區(qū):一個是柴達木盆地,一個是藏北高原(羌塘高原和可可西里)。這兩個地方都是荒漠,地表是礫石和稀疏的針茅草,四輪驅(qū)動的越野車在冬季可以任意地開。
柴達木盆地坦蕩如砥。由于干旱,蒸發(fā)遠遠大于降水,路在這里很好修。由于地表平坦、少障礙,因此路很平很直。這里可以看作是路的天堂。正是因為路平且直,一次在德令哈附近我們夜間趕路,車開得很快。突然前方路中斷了,一個大土堆攔在路中央,剎車已經(jīng)晚了,車重重地撞了上去。幸虧我們都系了安全帶,雖然幾個人都掛了彩,但并沒有大礙。前輪子掉下來了,車燈、前臉都撞碎了,方向盤也歪了……原來前面修路,天亮我們才看到路邊有一個牌子:改走便道。
藏北高原雖然地面平坦,但由于寒冷,降水大于蒸發(fā)。因此土質(zhì)潮濕,有永久凍土層存在。凍土是筑路的大忌,夏季受熱融化,路面就會翻漿變形,泥濘不堪。冬季,藏北高原路面凍結(jié),暢行無阻,但在夏季陷車是常有的事,尤其在可可西里、三江源地區(qū),夏季幾乎寸步難行。
橫斷山區(qū)——萬山不許一路通


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是中國筑路史上工程最艱巨的一條公路,甚至可以說是用11 萬中國人的血汗換來的。它穿越橫斷山脈14 座海拔5000 米以上的大山,橫跨岷江、金沙江等眾多大河,橫穿8 條大斷裂帶,工程的巨大和艱險,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前所未有。這兩幅圖展示的是業(yè)拉山一帶的景象,川藏公路如一道細細的白線掛在巨大險峻的山體上。(上攝影/ 李天社)耀眼的陽光從山口傾瀉進來,車行路上,竟好像沿著一線陽光攀援。不能不感慨,修這樣的路需要十足的勇氣,走這樣的路也需要十足的勇氣。(下攝影/ 戴成華)
無論對于筑路還是行路的人,作為青藏高原重要組成部分的橫斷山區(qū),都是一個特別值得關(guān)注的地區(qū)??赡苁澜缟献顬殡U峻的路都集中在這里了。彎路多,盤山路多,災(zāi)害更多:滑坡、泥石流、塌方、洪水、地震、雪崩……為什么這里的路這么險?因為這里是中國最大的峽谷區(qū)。6 條大江從北向南并行流淌,把地殼深深地切下去,切成一道道深達幾百米、幾千米的大峽谷。路不是順著峽谷和大山而行,而是偏偏要穿過這一道道峽谷,越過峽谷間一道道高聳的大山。山與河是南北向的,路卻是東西向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歷險。
爬上去、降下來是這里路的節(jié)奏。成都到拉薩的川藏線是橫穿整個橫斷山區(qū)的一條公路,這條路是揭示這一地區(qū)地質(zhì)地貌特點最典型的路。有一張川藏線的海拔高度變化圖,是每隔一公里采集一個海拔高度值繪制的。這張圖生動再現(xiàn)了這條路海拔變化之劇烈,從海拔512 米的成都到海拔3650 米的拉薩,2000 多公里的距離內(nèi),地形的起伏變化有如心電圖一樣,大的起伏里有無數(shù)小的起伏,小的起伏里還有更小的起伏。
為了降低爬升的坡度,路成了“之”字形的不斷重復(fù)。下臨深谷、上覆雪山是這條路上常見的風景。緊貼著陡峭的崖壁,路切掉山坡,變斜坡為直壁,重力作用使山坡上風化了的土石層一有風吹草動就滑下來。清除了,再滑下來;滑下來,再清除,這是這條路上永遠在進行的人與自然之間的游戲。就像荷馬史詩中西西弗斯推的巨石一樣,推上去,滾下來;再推上去,再滾下來。
這條路很難成為一條全線的柏油路,塌方和泥石流總會讓這條路的某一段成為土路。古鄉(xiāng)泥石流、102 大塌方、通麥天險 ……無數(shù)的錢和人力投入,無數(shù)次的搶修,還是照舊。
還有雪,一年5 月,我們過康定西邊的海拔4270 米的折多山,山下杜鵑花紅,麥苗青青,來到山頂,突然風雪彌漫,路被雪封。許多車滯留山上,黑夜寒風凜冽,有人燒起廢輪胎取暖。
這條路有許多驚人的故事:一天南迦巴瓦雪山下的一條冰川突然斷裂,沖入雅魯藏布江中,江水突然斷流,接著洪水沖破阻擋,奔騰而下。悲慘的故事也在這條路上流傳:一隊軍車行駛到了易貢附近,山谷中泥石流突然暴發(fā),18 名戰(zhàn)士和幾輛車頃刻被泥石流吞沒。
也有浪漫發(fā)生,有不同的男男女女被塌方阻擋,被迫滯留在路上的某一個地方,故事就發(fā)生了。因此有人說這是一條“愛情之路”。


大渡河畔手掌般的公路
在我國地勢最高的一級臺階青藏高原向第二級臺階四川盆地傾斜過渡的地帶,大江大河的侵蝕切割作用十分強烈,高山深谷就成了典型寫照。大渡河也不例外,它深切的構(gòu)造峽谷里奔騰著烈馬似的湍流,兩廂山勢陡起,這一段辟筑于峽谷陡坡上的公路仿佛就掛在山體巖壁上。尤為令人叫絕的是,這段路活脫脫是一只伸出來的大手的形狀,手臂渾圓,指尖如削。攝影/ 曹鐵

成汶公路
地質(zhì)構(gòu)造復(fù)雜、斷裂帶發(fā)育的地區(qū)往往是地震多發(fā)區(qū),而這些地區(qū)的公路也許從誕生之日起,就要面對某種宿命。2008 年5 月12 日,地動山搖之后,汶川大地震震塌了城,也震斷了路。圖中成汶公路被坍塌下來的山體掩埋了大量路段,一同被埋的還有正在路上奔跑的車。一輛大貨車擋住了圖片正中的白色小汽車,小車內(nèi)的人得以安全逃生,可謂不幸中的萬幸。攝影/ 丁一

金沙江中虎跳段的公路
山區(qū)的公路常常面臨各種考驗,比如說崩塌。在重力作用下,路面所在的巖體突然沿節(jié)理面、地層面或斷層面脫離山體崩落,這就是崩塌。地震、融雪、大暴雨等,都可能是崩塌的導(dǎo)火索。上圖是發(fā)生在金沙江上游中虎跳段的一次公路崩塌事故。大塊的瀝青已跌落江底不見,路面只余下不足一半貼在巖壁之下,讓來往的汽車司機提心吊膽。
中國最北端——路在凍土上舒緩起伏
東北除了長白山的主峰——白頭山周邊,其他地方地勢都不高,用地理學(xué)家的話說,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山地都是起伏平緩的“波狀丘陵”。我多次在東北大地旅行,真的感覺像是在大海微微起伏的波浪上航行。在東北地區(qū)修路和行車,地形的起伏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凍土。凍土層的存在是公路的天敵。
公路下面的凍土如果融化,路面就會翻漿變形,因此在凍土區(qū)修路就要保證凍土不會融化,也叫保持凍穩(wěn)性。東北的凍土區(qū)可分為連續(xù)的永久凍土區(qū)和島狀凍土區(qū),還有季節(jié)性的凍土區(qū),整個東北大地冬季都會凍結(jié),到了夏季,就只有黑龍江的北部漠河一帶的地下是永久的凍土,還有小興安嶺、長白山的高山上有島狀的凍土區(qū)。
在漠河一帶的永久凍土區(qū)。要阻斷夏季路面的熱量向下傳導(dǎo),路基要高,路基中要設(shè)計隔熱層,要排水。因此東北的路基填土高,路面下還要鋪塊石或人工隔溫材料,目的是隔溫、排水、截斷毛細水上升的路徑,防止翻漿。這一點東北的路和青藏高原上的路很相似,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有凍土區(qū)??吹角嗖罔F路了嗎?高高的路基像長城一樣在高原上蜿蜒伸展,之所以不能伏在地上,就是因為凍土的存在,路面的溫度要遠遠大于非路的地方。為了阻止路面的熱量傳導(dǎo)到地下凍土區(qū),路基變高了。
三江平原是東北地區(qū)的一個副區(qū),主要是因為這里是沼澤濕地。地下水位高,冬凍夏融。因此這里要特殊對待。所謂特殊對待無非是路基要更高,隔熱和阻斷地下水沿毛細管上升的材料品質(zhì)要更高。
三江平原的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為這樣一件事:2007年8 月為了制作東北專輯,我們來到了三江平原的撫遠縣,回來時,當?shù)匾晃粩z影師朋友開了一輛面包車送我們,車沿著黑龍江邊的公路奔馳,我坐在后座,攝影師馬宏杰坐在副駕的座上,車窗前的路筆直得像一條線。這時我聽見開車的朋友說了一聲:“這路真棒! 像飛機場的跑道一樣?!币粫蜎]動靜了。我忽然發(fā)現(xiàn)車子偏離了方向,向著路下的深溝開去,我還沒反應(yīng)過來,坐在副駕的馬宏杰已經(jīng)伸出左手,連推了幾把方向盤,眼看著就要滑向溝里的車子才重新回到路上,這時那位朋友“啊”的一聲,醒來了。原來他睡著了。
我看了一眼路基下的深坑都是水,路基高有10 米左右,因為要防凍土和地下水上升,這里的路基都很高。高路基是推土機從兩邊的平地取土堆起來得到的,取土后留下的是積水的深坑。分別時,開車的朋友緊緊地握著我的手:“你這回再也忘不了我了?!笔堑?,不僅朋友忘不了,三江平原的路我也永遠記住了。
 
大興安嶺森林邊緣的公路
大興安嶺西麓的呼倫貝爾市是我國農(nóng)牧交錯帶的北緣。在這一帶開車上路,可欣賞到不同尋常的美景:林草交錯。水分條件和微地形的差異,能讓近在咫尺的土地披上不同的衣裳。攝影/ 田捷硯
 
盤錦蘆葦蕩中的路
盤錦市西南距市區(qū)約30 公里的遼寧雙臺河口,是中國最大的濱海濕地之一。秋末冬初,沿著這樣的公路穿越蘆葦蕩,但見車窗外枯黃的蘆葦在蕭瑟寒風中起伏如潮。
太行山——那些全是落地飄窗的公路
有一年夏天,我去了河南的輝縣市,進了太行山。站在沙窯鄉(xiāng)一處山谷的石階上遠望,遠處是一面高聳的懸崖峭壁。正逢日落,霞光照壁,滿壁赤金。崖還成階梯狀,崖上還有崖,共三疊,崖與崖之間有寬臺,臺上有灌叢、喬木,有人家,還有車和路。
不過我要說的不是這階梯上的路。我看見了更絕的路。
遙望對面崖壁中間有一個一個的方斑,順著崖壁延展的方向線一樣的排列著,好像列車的車窗。拿起望遠鏡一望,才知是一個個黑黢黢的洞口,忽然看見有一輛汽車在洞口一閃,又出現(xiàn)在下一個洞口……這才知道原來那是開鑿在懸崖上的公路隧道。一般的隧道都是鉆進大山的內(nèi)部,穿過去。但是這隧道偏偏貼在巖壁上穿行,每隔十幾米,就有一個窗口,好像我們家中的落地飄窗。我想這窗子不是為了觀景的,想來應(yīng)該是挖隧道時,用來扔挖出來的廢料的和采光通風用的。晚上,我們住宿在老鄉(xiāng)家中,知道了我看到的那段崖上的公路,叫“昆山隧道”。后來,我知道了太行山區(qū)這種崖壁上的公路通稱為“掛壁公路”——掛在崖壁上的公路。而且我知道了太行山中這樣的公路還有多處。在河南輝縣市的郭亮村、山西平順縣井底村、山西陵川縣錫牙溝和陳家園等地都有。
第二天,我們開車來到昆山隧道。這條路是鄉(xiāng)間的路,現(xiàn)在基本上廢棄了,但還是有村民駕車往來。路況太差,我們的轎車無法通行,只好步行。進入隧道,時明時暗,但見路坑凹不平,頭頂石塊嶙峋。一個個石窗,忽隱忽現(xiàn)。站在窗前,腳下絕壁千仞,眼前如屏似畫。我順著一個石窗望去,石窗尖銳粗獷的石壁圍成一個畫框,框中千里太行,重巒疊嶂,又走到一個石窗,一道絕壁直逼窗前……洞內(nèi)黑暗,與窗外明艷的風景構(gòu)成強烈的反差,每一個石窗都像一幅裝在燈箱里面的畫,在隧道中前行,就像走在畫廊中。
前面忽然越來越亮,洞口到了,沒想到一出洞口竟然面對一個村莊,但那里已經(jīng)是山西陵川縣所屬的營盤村了。更沒想到的是,眼前是平平的土地,好像平原一樣,怎么也想不到我們出發(fā)的地點是懸崖壁立,峽谷幽深的山區(qū)。
一邊是萬丈崖壁,綿綿長墻,懸崖之上,竟是平整的地面。這正是太行山區(qū)地形地貌的一大特征。其實就整個太行山脈而言,地形的輪廓也是這樣。無論太行山區(qū)內(nèi)部怎樣千溝萬壑、山重水復(fù),但總體而言,南北綿延800 多公里,東西寬達200多公里的太行山,東部面向華北平原的這一面是陡壁,西面與黃土高原相接的則是平緩的高原。


河南郭亮村掛壁公路
太行多絕壁,一條條深邃的大峽谷,兩邊全是刀劈斧削的直立絕壁。開不成環(huán)繞而上的盤山公路,人們便將公路修成隧洞,穿行在絕壁之上。這種路若隱若現(xiàn),如掛壁上,便有了“掛壁公路”的美稱。在河南省輝縣市的郭亮村,村民為了走出被絕壁圍合的村莊,硬是在絕壁上開鑿了這條石洞公路。走在其間,一個接一個的石洞仿佛一連串視野寬闊的落地飄窗。攝影/ 單之薔
一種大的地表起伏一定是地球內(nèi)部的構(gòu)造運動造成的。太行山抬升,而且不止一次,時快時慢,掀斜式地抬升,像揭開大地上的一個蓋子,掀開的那一面是懸崖峭壁,面對東方;華北平原下沉,沉出一個大平原,襯托著太行山的雄渾壯美。
在這個大的起伏上,雨雪冰雹、陽光空氣等外力開始工作,制造出許多次一級的小的凹凸。上升的太行山,阻擋了云,招來了水。水匯集成河流,河流侵蝕切割大山巖體,順著那些巖體間的裂隙節(jié)理,水流像庖丁解牛的刀,游刃有余地切,山升得越快,水切得越急,終于把太行山切得溝深谷闊,崖陡壁長。階梯狀的崖壁,每一個臺階都記錄了抬升由快到慢這樣一個輪回。
為什么要說這些?因為地形地貌與路密切相關(guān)。太行山區(qū)與橫斷山區(qū)一樣也是中國一個峽谷區(qū)。但是這里與橫斷山區(qū)的峽谷大不一樣。首先是地表的起伏程度不一樣,其次橫斷山區(qū)的幾條大江也遠比太行山區(qū)的幾條河流水量大、流程長。橫斷山區(qū)的一道道峽谷動輒就是上千米的高差,而太行山區(qū)的峽谷高差很少有超過千米的。但太行山的峽谷中絕壁多,嶂谷(谷壁直立)多。因此太行山的峽谷中無法修筑盤旋而上的盤山路。聰明的太行人只好把路鑿在了崖壁上,用一個個側(cè)窗采光、通風、扔廢料,這本來是具有實用價值的,今天成了審美的對象,成了太行一絕。
應(yīng)該說明的是,太行山的掛壁公路僅僅是太行山公路中的一小部分。并且大多是村級公路,是村民修筑的,錫牙溝的掛壁公路,是全村男女老幼800 多人用了30 年時間建成的,全長7.5 公里。
為什么掛壁公路大多是村級的?
說到這一點,不得不說“嶂石巖地貌”,這是太行山區(qū)特有的一種地貌。嶂石巖是河北省贊皇縣一個小村莊的名字,這個村名來自于這里的一種地貌——綿延數(shù)里像屏障一樣的長崖。后來就用“嶂石巖”來命名類似這個地方的地貌。這種地貌的特點是:連續(xù)不斷的階梯狀長崖,相連成套的嶂谷、甕谷,棱角鮮明的塊狀地貌。這種地貌的巖體是堅硬的紅色石英砂巖。
在這些嶂谷、甕谷和階梯狀的長崖所在的地方,不會有大規(guī)模的人類聚落存在,因此一些省級、市級、縣級的公路不會也不需修到這里。在一些嶂谷和甕谷中有村莊存在,比如山西平順縣的井底村就在一個形如深井的甕谷中,所以村名叫“井底”;河南輝縣市的郭亮村也在一個套谷中。這些被絕壁圍起來的村莊,為了走出去,在懸崖上鑿出了中國公路的奇觀——掛壁公路。



河南輝縣的掛壁公路——“昆山隧道”
站在遠處觀望對面崖壁上“掛壁公路”的一個個石窗,宛如一幅山水畫中一長串細小的墨滴——正是這串墨滴,讓天塹變通途,絕處現(xiàn)生機。這幾張圖展現(xiàn)的是河南輝縣市沙窯鄉(xiāng)的“昆山隧道”,陽光透過石洞照射到公路上,讓汽車始終行駛在明暗交錯之間。這險中求勝的掛壁公路,解決了山區(qū)交通難題,串起了一處處深山美景。
黃土高原——路在塬、墚、峁之間盤旋

在黃土高原開車旅行,一定要離開高速公路,要把車開到那些縣級或者鄉(xiāng)級公路上去,那時你才能體會什么叫黃土高原。
我曾駕車從陜西的西安出發(fā)經(jīng)洛川、延安、延川、靖邊、定邊,進入甘肅隴東的環(huán)縣、慶陽、涇川,再經(jīng)寶雞回西安。這一路飽嘗了黃土高原的景色。
在黃河岸邊的一條鄉(xiāng)間公路上,經(jīng)歷了黃土被河水浸泡、塌陷半邊的險況;有時車在厚厚的掩埋了車輪的黃塵里爬坡;車一次停在平平的廣場一樣的路邊,下車一看,才知下面就是懸崖一樣的陡壁。

黃河邊的黃土路
夯實的黃土分外堅硬致密,所以陜北的路有些就是裸露的黃土。但黃土的堅硬又有個前提,那就是沒有水。像上圖中沿黃河的公路,因為日積月累受水流侵蝕,就變得脆弱易坍塌了。攝影/ 單之薔
在黃土高原修路更是有別于其他地方,在全國公路區(qū)劃上,專門把黃土高原另辟一區(qū),不像全國的綜合自然區(qū)劃那樣,把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劃在一起。這是因為對于修路和維護而言,黃土高原需專門對待。
首先是黃土有濕陷性。所謂濕陷性就是遇水黃土就會塌陷,就會體積縮小。為了請教有關(guān)黃土的問題,我曾專門訪問過我國研究黃土的院士張宗祜先生,他給我演示了黃土的濕陷性,他拿來一個杯子,裝滿黃土,然后倒水進去,一會兒黃土就溶解沉淀,一杯黃土變成了半杯。
黃土為什么遇水塌陷呢?這涉及到黃土的成因,大多數(shù)科學(xué)家都認為黃土是風成的。就是說我國黃土高原的黃土是風從西北地區(qū)的大沙漠那里吹來的。千萬年來風不斷地吹,黃土不斷地沉積,就形成了黃土高原。黃土是風從空中吹來的粉塵。這粉塵中含有各種礦物質(zhì),其中較多的是碳酸鈣。當黃土是干燥的狀態(tài)時,碳酸鈣起到了膠結(jié)土粒的作用,但遇水則作用相反,水使得膠結(jié)的碳酸鈣以及土粒結(jié)構(gòu)瓦解,這就使得黃土的結(jié)構(gòu)改變,體積變小。另外黃土遇水塌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黃土中有大量的空隙,因為黃土是風吹來的逐漸地落到地面沉積下來,地面上的植物還在生長,動物、土下的生物和微生物還在活動,慢慢地黃土把這些覆蓋了,但這些生物的遺骸在黃土中分解后留下了大量的孔隙。
我曾在陜西洛川縣的黃土塬上隨著陜西師大的趙景波教授考察黃土,他指著一處黃土的剖面,讓我看植物的根系在黃土中留下的長長孔隙,蚯蚓留下的孔隙也保留在土中,我們甚至還看到了土中的蝸牛。遇水后這些孔隙就消失了,黃土就會塌陷。
黃土的塌陷是黃土高原公路遇到的大問題,就像東北和青藏的路遇到凍土一樣,都需要有專門的應(yīng)對措施。比如修邊坡和護坡和不透水的排水溝,不讓水進入路基。

陜北的路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黃土高原的話,那就是千溝萬壑。水流的沖刷讓黃土的地表支離破碎,黃土塬(被溝谷切割后存留下來的高原面)、黃土峁(近圓形的黃土丘)、黃土墚(溝谷之間的條狀高地)縱橫相間。公路串聯(lián)起的塬、墚、峁起伏跌宕,縱橫的溝壑在眾多破碎的地形間投下樹枝似的陰影。在這樣的地方,很多路段隨時面臨著水土流失,被溝壑吞噬的危險。攝影/ 何炳彥
除了濕陷性,黃土高原的路還會遇到地形問題。這里的地貌極其獨特。地理專家們把這里的地貌概括為塬、墚、峁三種基本類型。塬就是頂部平坦、四周陡峻的大面積的黃土高地。我曾在洛川塬和董志塬上駕車,平整的塬上,好像大平原一樣,洛川塬上盛產(chǎn)蘋果,路兩旁都是賣蘋果的。整條路彌漫著蘋果的香氣。墚是長條形黃土高地,它是塬被流水侵蝕切割后形成的,墚再被流水侵蝕切割成一個個孤立的黃土丘陵,就稱為峁了。
黃土高原是最易受到流水侵蝕的地區(qū),流水把黃土高原侵蝕得千溝萬壑,丘陵起伏,墚峁逶迤,現(xiàn)在的高速路利用一座座高架橋跨越這些塬、墚、峁之間的溝壑。但是這使得你很難體會黃土高原的特征了。只有那些在塬、墚、峁之間盤旋起伏的路,才讓你找到“路感”,才讓你體驗到大地的生長、演變,讓你覺得你與大地已經(jīng)親密無間地融為一體了。

陜北的路
在黃土高原上筑路,要精心選擇合適的路徑,小心避開溝溝壑壑。上圖為通往長慶油田的公路,迂回向上的路徑猶如陜北信天游一樣,曲調(diào)悠長。
南方——把濕漉漉的路擰干
江南是行船的地方,南船北馬嘛。江南的多雨潮濕,泥濘的紅土都成了江南修路的麻煩所在。我們見過許多江南古鎮(zhèn)的畫和圖片,給我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古鎮(zhèn)巷子間的青石板路,連臺灣的詩人鄭愁予的詩《錯誤》,都這樣寫:“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過客”。馬蹄為何“達達”,因為敲擊在青石板上。看來,古時在濕熱的南方修路都是用鋪設(shè)石板來解決路面的穩(wěn)定。今日在南方修路不用石板了,但是柏油路面是鋪在高高的路基上,這是為了把水分隔開,保持路面的穩(wěn)定。全國的公路區(qū)劃,把江南和嶺南的閩、粵、浙劃在了一個區(qū)域。這是因為從修路的角度看這幾個地方的自然條件很相似,氣候都是高溫多雨,土質(zhì)潮濕泥濘,從地形的角度看除了長江中下游的平原就是閩浙的山地和南嶺的丘陵,還有沿海那些河流三角洲。南嶺和江南丘陵相對高度都不會超過500 米。因此對修路還不至于帶來很大的麻煩。但是江西和浙江、福建之間的山,就不是丘陵了,因為相對高度早就超過了500 米。因此那些穿越武夷山、仙霞嶺、戴云山、羅霄山的公路,大多采取了鉆隧道的方式。我今年開車從黃山去福州,要過仙霞嶺、武夷山、戴云山,一路上凈鉆山洞了,我數(shù)了一下,大約有30多個,密度之高,可能是全國之最。有一種說法,“閩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話雖夸張,但也說出了閩道山多、山密、山碎、山陡的特點。
 
江浙的高速公路
李白說“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他是乘船去的,而今再下江南時,人們更愿意走公路。公路是江南的另一種河流形式,少了弧度和婉約,卻多了速度和效率。江南的公路應(yīng)該是中國修得最好、最完善的地方之一,沿著開闊平滑的公路掠過江南,兩畔河湖廣布、良田萬頃、人煙阜盛,自得一派風流。圖為太湖附近的高速公路。
云貴高原——存不住水的地方路長久
我國的西南地區(qū)是世界上有名的石灰?guī)r大面積分布的地區(qū)。石灰?guī)r地區(qū)的地貌被稱為“喀斯特”地貌。
像廣西桂林的峰林、峰叢,云南路南的石林,貴州的織金洞等都是喀斯特地貌。我們知道喀斯特地區(qū)是少水的,主要是地面少水,因為水都會滲透到地下,或通過地下溶洞、暗河等流走。
地表缺乏水分,缺少河流,這對于修路是好事。但不僅缺水,還缺土,因為喀斯特地區(qū)石灰?guī)r被水溶解后又被水帶走了,所以喀斯特地區(qū)少土,少松散的沉積物。少水少土,路基是堅硬的石灰?guī)r,因此石灰?guī)r地區(qū)路基堅硬、穩(wěn)固,不會出現(xiàn)凍脹翻漿的現(xiàn)象,也很少陷車。
喀斯特地區(qū)一個個溶洞、天坑、地縫、天生橋、象鼻山、漏斗、豎井等特殊地形對地表影響很大,修路要躲開這些地形。西南喀斯特地區(qū)多峰叢、丘陵。貴州是中國有名的山地省,俗話說:“地無三尺平”。我去過黔東南。山峰一個接一個,山路極其險峻。因為頻繁的下坡,不停地剎車,剎車片摩擦高溫變軟。為了防止剎車失靈,當?shù)乜ㄜ嚿隙加幸粋€水箱,一根管子把水引下來,灑在四個輪子的剎車片上降溫。當?shù)氐乃緳C告訴我:外地的卡車來此,不知路況,車上沒裝水箱,無法給剎車片降溫,剎車失靈,往往釀成慘禍。
云貴地區(qū)的盤山路多。原因是這里的山不夠大。因為山小,所以“之”字形的路,每一個筆劃都無法延伸很遠,像橫斷山區(qū)的路那樣。這里的山路只好采取多拐彎多盤旋的辦法降低坡度。“二十四拐”、“三十八拐”之類的路大多數(shù)出現(xiàn)在云貴山區(qū)。


廣西樂業(yè)大石圍天坑邊的路
喀斯特是一種發(fā)育在石灰?guī)r基礎(chǔ)上的特殊地貌。水帶走了巖石里的可溶性成分,溶蝕成各種獨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深井似的“天坑”是其中一種。廣西樂業(yè)的大石圍天坑在世界大型巖溶漏斗中大名鼎鼎,長長的旅游公路一直把游客送到漏斗邊緣最高端的一處山尖上,從那里,人們可以俯瞰600 余米深處生長在巨大“坑底”的原始森林。攝影/ 李晉

貴州晴隆縣二十四道拐
此段公路竣工于1936 年,乃是二戰(zhàn)時期滇緬公路上的“生命線”、中緬印戰(zhàn)區(qū)的交通大動脈,曾多次被日軍轟炸。時任美軍中緬印戰(zhàn)區(qū)總司令的約瑟夫·史迪威準將,受命維持滇緬公路的運輸,因此這條載入世界軍事史的公路也被稱為“史迪威公路”。
西北干旱區(qū)——大路遠上白云間

西北干旱區(qū)面積遼闊,包含了新疆、甘肅西北部、寧夏、內(nèi)蒙古西部四個地區(qū)。
如果你駕車從東向西穿越整個中國西北干旱區(qū),那么你將與各種干旱區(qū)的地貌景觀遭遇。首先你將在沙地中穿行,沙地是半干旱地區(qū)所特有的一種地貌景觀:沙地的年降水在250—400 毫米之間,這樣的降水不能滿足森林的需要,因此這里有樹但不成林,有草卻還有沙。中國的沙地面積廣大,從東向西有三大沙地,最東面是科爾沁沙地,接下來是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地。沙地中的景色最為宜人,大地的植被是草原上點綴著并不高大的喬木,人們稱這種風景為——稀樹草原。在沙地中修路和行車都沒有什么困難,因為這里的沙丘是固定的,不用擔心流沙掩埋公路。
過了毛烏素沙地,就要與沙漠相遇了。黃河?xùn)|岸的庫布奇沙漠,西岸的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出現(xiàn)了,這些沙漠規(guī)模不大,好像是為即將出現(xiàn)的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進行一番預(yù)演似的。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在其邊緣環(huán)繞而行,是很容易的事,因為隔百公里左右,就有綠洲。但是若是要穿越沙漠可就是兩回事了,古時候穿越沙漠很困難,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得很容易了,南北穿越沙漠已經(jīng)有了兩條沙漠公路,一條是石油部門修建的,靠沿線打井抽水澆灌一些精心挑選出來的耐旱耐鹽堿的荒漠植物,這些植物沿著公路兩側(cè)延伸,保住了公路不被流沙掩埋;還有一條是沿著和田河修筑的。和田河兩岸本來就有寬達數(shù)公里的胡楊林帶,沿著和田河修建的沙漠公路借助和田河兩岸的胡楊林的保護應(yīng)該是不懼流沙的。
幾大沙漠中最為神奇的沙漠是巴丹吉林大沙漠,這里的沙山十分高大,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盡管沙山高大,但是車卻可以在巴丹吉林沙漠中任意地開,當然是越野車了。在巴丹吉林沙漠中開車可能是駕車人終生難忘的體驗,一會兒波峰,一會兒浪谷;一會兒沖上峰巔,車頭指向藍天,一會兒沖下沙窩,好像失重一般,即使是過山車也不過如此。
可以開車的沙漠還有騰格里沙漠和庫姆塔格沙漠。庫姆塔格沙漠位于敦煌西面,阿爾金山北麓,這可能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沙漠了。
干旱地區(qū)還有一種獨特的地貌——戈壁。戈壁不受關(guān)注,其實中國的戈壁分布很廣,面積約為59 萬平方公里,僅次于沙漠,占國土面積約十六分之一。戈壁又被稱為礫漠,就是滿布礫石的荒漠。
戈壁可以說是路的天堂了。這里不用擔心流沙,不用擔心凍土,不用擔心翻漿,結(jié)實穩(wěn)固的路基,取之不盡的修路石料,要多少有多少,要多大的粒徑有多大的粒徑。大地平整遼闊,路想修多直就有多直。如果不是怕司機睡著了,而特意設(shè)計的彎路,這里筆直地通向天邊的路就太多了。
2007 年夏,我從敦煌去馬鬃山,一出敦煌向北就是一條筆直的修在戈壁上的大道。司機說這可能是中國最長的直路了,車大約行駛了十幾公里,沒有彎路,確實也不需要彎路,修建彎路的必要性,只是為了提高司機的注意力。其實在戈壁上無所謂路,大部分戈壁是平坦的,或者有起伏和緩的山,越野車是可以任意開的。因此在戈壁上有時你會看到許多車轍,你不知向哪里開,很快你就迷路了。因此在戈壁中要準備好水和食品,要有迷路的準備。
中國的西北干旱區(qū)并不都是荒漠,還有綠洲。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綠洲。除了綠洲,還有綠島。所謂綠島就是山地,在西北干旱區(qū),天山是最大的綠島。因為山地攔截水汽,增加了降水,所以這里的山地是有茂密植被的。天山的南北都是沙漠,但是天山上的巴音布魯克草原以及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卻是人間天堂。
中國的荒漠有一個特點,就是周圍都是高山,許多高山海拔已經(jīng)超過了雪線,有著永久的積雪和冰川,夏季冰川融化,成了荒漠中河流的重要補給水源。因此中國的荒漠四周有著向荒漠中心流淌的河流。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昆侖山這些都是西北干旱區(qū)中的大山,在這些大山中,路又遠離了平坦和順直,盤山路又成了路的主旋律。有一首歌是這樣寫的:
“天山高,天山險,天山橫在我面前。
天山路,彎又彎,你把我的心思牽?!?/FONT>
是的,走過天山路的人,是不會忘懷天山的。

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
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是一片真正的沙?!CIn蒼,了無際涯。1995 年竣工的1 號公路和2007 年竣工的2 號公路,使得千百年來隔“?!比绺艏t塵的南疆和北疆拉起手來,讓絲路上古老的和田地區(qū)又重煥新顏。和一般公路不同,沙漠公路建設(shè)必須考慮公路防護問題。這里的沙丘平均一年“流動”5 米,為了阻止周圍20 米高的沙丘吞噬公路,人們沿公路兩邊用“蘆葦柵欄”和“蘆葦方格”織成巨大的網(wǎng)兜,將路旁的流沙牢牢地兜住;除此,還種植了數(shù)百萬株紅柳、沙拐棗和梭梭草。于是沿路飄起長長的綠綢帶,成了大漠腹地里別樣的浪漫。攝影/ 郝沛

甘肅赤金鎮(zhèn)的“筆直公路”
唐人王之渙嘆曰:“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出了玉門關(guān),甘肅關(guān)外沙區(qū)的茫茫戈壁和大漠就展現(xiàn)在眼前,并一直鋪陳到天邊。圖中玉門赤金鎮(zhèn)附近的公路筆直如離弦之箭,從平坦遼闊的戈壁灘中一射而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旁濁流滾滾的石油河,在戈壁灘中撒歡兒似的彎曲出自由的曲線。攝影/ 田捷硯

準噶爾盆地的“折尺公路”
新疆有很多荒無人煙的大漠和戈壁灘,準噶爾盆地腹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把路筑成折尺一般的模樣,是為了防止運輸石油等資源的司機在這樣靜寂單調(diào)的底色里疲勞駕駛,避免事故。攝影/ 田捷硯

新疆磚鋪的老218 國道
用磚鋪就的公路?是的!這段紅磚路位于現(xiàn)在從新疆庫爾勒市到若羌縣的218 國道旁,是1966 年至1968 年新疆筑路工人用紅磚鋪成的老國道的一段。那條舉世無雙的老國道寬6 米,長102 公里,是知青們用8000 多萬塊紅磚筑成的,作為“世界最長的磚路”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如今老國道已成為歷史遺跡,只保留下了5 公里作為邊疆公路建設(shè)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