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麒麟合創(chuàng)】莞城記憶之城外西隅篇

 麒麟合創(chuàng) 2011-10-08

莞城記憶之城外西隅篇

子木  醉紅顏/文 

        東莞這座千年的古邑,終于在二十世紀的最后二十年和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的短短30年的時間里,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成了改革開放的先鋒,成了中國經(jīng)濟的一個樣板……東莞成了中國衛(wèi)生城、文明之城、工業(yè)之城、制造之城、文化之城……東莞的經(jīng)濟GDP直線飆升,年增幅均在22%以上,東莞的改革成績斐然……然,東莞經(jīng)濟奮進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看法和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別墅小區(qū)平地而生,一條條商業(yè)步行街應運而生……或回首再看,老莞城的街道小巷、老屋舊舍、祠堂老店正在我們身邊消失。新城市的發(fā)展是令人歡欣鼓舞了,但老莞的逝去,未必不令人心疼。為何新城的建設一定要建立在舊城改造的基礎上呢?象麗江……新舊并非不可調(diào)和,新舊并非不能和諧,現(xiàn)在面臨著舊城改造的強大勢頭,隔籬鄰舍們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為此,我亦想,把我們眼中的,關于老莞的記憶訴之于筆端,希望東莞的后裔們還能在文章里找到一點父輩們,祖輩們生活過的一點影子。雖然,我是個新莞人,雖然我還不能完全了解東莞的歷史文化,但我有滿腔熱情,有歷史的責任感……

         東莞,這座千年古邑,歷經(jīng)千年風雨,數(shù)風流人物都被雨打風吹去,只余西城樓一座,老街數(shù)條,老屋數(shù)間。古之莞城,分為城內(nèi)和城外,還有附城之說。我來莞城已近三載,數(shù)十次走訪考察莞城的布局、老街、窄巷、舊屋、河涌、祠堂、古榕,今日靜下心來,仔細疏理所到之處,用心描寫所見之物,然筆力不逮,恐難述其勝,但心中有所得,我自當盡力而為之,恐日長時久,不復記憶焉,故今繁筆記之。

         莞城,一條運河穿城而過,把整個莞邑人全都系在了這條玉帶上。其實,這運河古即有之,只是當時叫護城河,沒有現(xiàn)在這么寬,這么長,更加沒現(xiàn)在這么深。1958年,莞人為防洪澇災害,故動員數(shù)十萬社員,奮戰(zhàn)近一年時間,引東江之水,方徹底解決洪澇災害。自此,東莞的運河就與莞人息息相關,休戚與共。

         東莞的朋友告訴我:“小時候,我們經(jīng)常去運河游泳。那時候家里窮,沒有錢買零食。我們經(jīng)常在運河隨手就能抓到一只活蹦亂跳的小蝦,把蝦頭剝下,直接放到嘴里吃,那味道比現(xiàn)在的龍蝦刺身不知要鮮美多少倍!

         那時候,我的母親經(jīng)常到運河挑水回家放到水缸里,我們一家人喝水、用水都是從水缸里舀出來的。家里的衣服是姐姐挑到運河洗的,那時候運河邊上有好幾個埠頭,大家在埠頭上洗衣服、洗家居雜物,有說有笑特別有人情味……”

         運河邊上的故事很多,每年總有人在運河遇溺。記得曾經(jīng)有一個小姑娘挑著衣服到河邊洗衣服,由于水流很急,一件衣服被河水沖走了,小姑娘趕緊追了過去,結(jié)果不小心掉到河里了,埠頭上的人們紛紛下水救人,一對兄弟也一頭扎進了水里……他們想抓住小姑娘,可是妹妹已經(jīng)被沖到很遠了。哥哥一看情況不妙,馬上吩咐弟弟上岸,誰知弟弟沒有聽,一直追到博廈橋,博廈橋下漩渦很多,弟弟把小姑娘頂上橋墩以后,自己卻耗盡了渾身的力量了,他再也沒有浮上來……(【麒麟合創(chuàng)】皆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子木/醉紅顏,并注明出處,感謝關注!)

        相比之下,朋友鄰家的女孩就幸運多了!那天,天氣有點冷。女孩和父親一起到河邊殺一條小黃狗。誰知父女倆還沒來得及下手,小黃狗就跳進運河游跑了,女孩沒顧得上多想,“嘭!”的一下跳進運河,唰的一下追到了小黃狗,一把就把小黃狗拽了回來。當然了,見小黃狗如此會逃命,父女倆就不忍心再傷害它了!

         運河是內(nèi)城與外城的分界線。城內(nèi)城外,主要由兩條橋相聯(lián),一是北門橋,一是西城樓處的莞城橋;而城外,主要是指從莞城運河到萬江(東江)的廣大地區(qū),包括梨川、細村、北隅、西隅;也有人把東城,即所謂的附城也歸入城外的。其中,北隅、西隅最大也最繁華,兩隅以振華路、大西路為界,左側(cè)以西為西隅,右側(cè)以北為北隅。許多老莞人至今也分之不清西隅與北隅的分界線。

        西隅,則包括阮涌路、下關路、寶樹留坊、塘面坊、德厚里、王屋街、大芳園、中興路、中興路河尾、可園、洲面坊、珠磯巷、省渡頭、牛骨巷等,珠磯巷、省渡頭、西河古道、水頭街、星聚坊、花閘門、登云巷、競船涌許多地方現(xiàn)在都已消失殆盡了。從莞城橋一路走來,路左便是華僑酒店,雖然已經(jīng)停業(yè)近13年之久,但高高起立的二十幾層的大樓,也昭示著曾經(jīng)的榮耀和輝煌。華僑酒店后面即有一小巷,叫牛骨巷。此處可通到王屋街、阮涌路,據(jù)載1965年12月1日成立東莞縣中醫(yī)院時,就設在此巷的25號(應為王氏祠堂),后改為莞城醫(yī)院。(【麒麟合創(chuàng)】皆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子木/醉紅顏,并注明出處,感謝關注!)

        聽網(wǎng)友說,她小時候經(jīng)常生病,光顧最多的就是莞城醫(yī)院。那時候,莞城醫(yī)院有個很有名的醫(yī)生叫“盧英”。人們?yōu)榱四茏尡R醫(yī)生看病,每每都要很早起床排隊。有一天有個鄉(xiāng)下的老太太排了個第一,遂非常得意。等掛號的護士問她要看什么科時,她卻木然了,老半天才想起來,于是大聲喊道:“我要買一個盧英!”頓時排隊的人群哄笑不已。

         順著路可以一直向前走即是振華路了。振華路也正在拆遷,年前曾經(jīng)吃過飯的力群飯店,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人去樓空了,只留下幾只破舊的青花瓶碗和幾個煲仔飯的破砂鍋橫八豎七地倒在曾經(jīng)的灶臺上,墻上的宣傳畫和價格表孤零零地呆在那兒,再也沒有人會多望它一眼了。耳邊似乎還回繞著店里客人的談笑聲,老板娘的熱情好客的招呼聲……然而,一切都遠去了,就像遠去的歲月一般。過了力群,便是一個照片館,還有鐘表店,自行車店,這中間有一個小巷,是通往王屋街的。拐個彎,還有海味店,金銀首飾店,東莞國藥店,一直走下去,前面是一個三岔路口,左手邊即是阮涌路,前面直走即是大西路。

        先說說阮涌路吧。阮涌路也經(jīng)過了多次改造,這兒本來是有一條重要河道叫“阮涌”的,據(jù)說到清末時河道已經(jīng)蔽塞,具體已經(jīng)不知道何時被填平湮沒的了。阮涌得名,最早是因有阮姓居民聚居。阮涌兩岸舊有祠多間,涌北自東而西有林祠,袁祠及黃祠;而涌南則有李祠,莫祠及阮祠,莫祠與阮祠間為警局。阮涌曾為近代東莞最為先進的地方之一,城外十二坊巡警總局誕生于此。此為歷史掌故,不便細表。

         一進阮涌路口,右手邊即是芽菜巷,小巷甚淺。據(jù)說清代時,該巷民眾多以賣芽菜為生,故名。阮涌路小學門口對面的是大芳園橫街,巷里的原來有一家買油糍、炸番薯等小吃的,曾經(jīng)在游老街時,專門來吃油糍,卻沒有吃上。因為油糍十分暢銷,已經(jīng)買完了,只好買了幾塊炸紅薯,趁熱吃了。而對于此地的油糍一直耿耿于懷,然后來再來時,此門店已經(jīng)關門了,連那個胖乎乎的店主大嫂也已經(jīng)不知所蹤了。而這條巷子走下去一點,就是德厚里。巷子口,有一座青磚的二層小樓,曾經(jīng)做過東縱的地下黨的聯(lián)絡站,但現(xiàn)在似乎被人們忘記了,一把鐵鎖,塵封了一段出生入死的記憶。德厚里以前是可以直通到振華路的,可惜現(xiàn)在此路不通了。

         順著大芳園橫街繼續(xù)前行,則到了王屋街和大芳園的交界處。左手邊是王屋街,而右手邊則是大芳園。大芳園原名叫大荒園,2006年修可園北路時,把大芳園和花閘門從中間一分為二。稍稍向右走一下,路之左,邊排著青云巷、三舍巷、大芳園一巷……而右邊即有李家巷、大芳園二巷、三巷……大芳園一直通到可園北路。而三舍巷,據(jù)說是清末宣統(tǒng)年間,這兒的大部分房屋都是張三舍一人所有,故名三舍巷。呵呵,我原以為是和河南開封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一樣的呢!期中李家巷則可以直通到阮涌路。大芳園中有幾座老屋子,甚為清雅,遂拍存為資料。

         右邊則有一修車鋪和幾間老房,據(jù)說,這兒曾有一個慈懷救世的郎中,他醫(yī)術精湛,對于兒科、眼科都能“妙手回春”。傳說他用自己上山采藥配置出來的藥水,只需要半個時辰,就能把病人的眼瘡治好,不用開刀,也不用吃藥。再過去,曾經(jīng)有一個染布坊,那里種著兩棵石榴樹,還有一口水井,水井的水很清澈,專門供染布用?,F(xiàn)在都已經(jīng)看不出昔日的模樣了。一束勒杜鵑,把人的視線引到對面,不遠處,有一口大古井,四四方方的,四圍種了許多的米蘭,開花時節(jié),香氣撲鼻,井中的水位很低,約摸兩米的樣子,一些老街坊還在此打水洗衣淘米,聽老人說這眼井和東江連著呢!其實他們的家中都早已安裝了自來水,來此只是尋求一種心靈的寄托吧!古井的旁邊即是豉油園,原來是加工制造醬油的地方,出了大芳園,原來可以看到可園的拱橋、亭子,十分古典講究,可惜現(xiàn)在都被拆掉了。傷哉!

         如果走左手邊,又恰好是農(nóng)歷十月到春節(jié)前,則一眼可以看到一間高懸花燈的店鋪。原來這兒正是莞城花燈的加工制造地。聽店主講這兒平時是不開門的,一年中只收訂單,做好備料,只在農(nóng)歷年底開工兩個月,原來王屋街有許多家花燈店,現(xiàn)在多數(shù)已經(jīng)關門了。店內(nèi)有兩位老人,年紀約60多歲,老漢的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但精神十分矍爍,也十分健談,他十分詳盡地告訴我們東莞花燈都是從這兒走出去的,這兒的花燈生意曾經(jīng)求不應求。當我問起“千角燈”時,他們倆公婆十分熱心地幫助我們解釋如何扎制的工藝。其實,“千角燈”的扎制十分不易,個頭十分龐大,且用工用料十分講究,而今將要失傳了。據(jù)說這是當年南宋皇室之趙皇姑逃難至此是傳授的技藝。曾在2009年春節(jié)時,在人民公園門口見過一次。花燈店的老板非常熱情地向我們講授花燈的制做方法,先劈竹蔑,再用紙條扎成一個一個的梯形的支架,然后就把這些小的支架再扎在一個大骨架上就可以了。最后工序則是糊包裝紙,一般有許多種類如:狀元及弟、花好月圓等,不僅有題字還有印刷的畫。聽老人們講,這畫在古代是手工印制的。還有許多細碎的花邊紙,老人則說這是鑿出來的,我們十分好奇,老人則興奮地鑿給我們看,果然,一沓紅紙在老人的手工很快就變了帶有三角花紋的鏤花紙花邊??粗陜?nèi)堆積如山的花燈,感慨萬分。老莞人是勤奮的,也是智慧的。

         告別花燈店,不出50米,還有一家花燈店,這一家的店主則明顯年青很多。店主正在埋頭扎花燈,糊花紙,我則悄悄地走過去,給忙碌的店主來了幾張?zhí)貙憽_@個年青的店主十分好脾氣,說起話來細聲慢語的?;舻晔羌覀鞯模幕舳间N往各鄉(xiāng)鎮(zhèn)。還告訴一些原來不知道的知識,一般人家過年大廳里要掛大燈;有講究的人家,生了男孩是要掛開燈的,現(xiàn)在莞城還有這個風俗。正月初三左右要在祠堂里點燈,也叫開燈,可以宴請同族的人,有一家生兩個男孩的,則是掛雙燈,這是一家人的榮耀,也代表家庭人丁的興旺,點燈持續(xù)到正月十五時才結(jié)燈。一些生活條件不是很好的家庭,也會把開燈看成一種負擔,經(jīng)常不開燈的。(【麒麟合創(chuàng)】皆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子木/醉紅顏,并注明出處,感謝關注?。?/font>

        走在這條老街上,讓人追思往昔歲月,因為這條條原來叫圓沙坊一甲,自宋代起有王氏族人聚居。據(jù)《東莞縣志》載,圓沙王氏即是宋代縣令王中行之后。**時期才改名叫王屋街,延用至今。邑人郭昌胤修復,昔布衣作讖云:“后三百年石龍過海狀元出”,又云:“圓沙圓,出狀元”。此讖至今并沒有靈驗。呵呵,不管怎么說,這條街可算是大有來歷的哦!這條街可以一直通到振華路。從振華路一路排列下來為王屋街一巷、二巷、三巷……

         繼續(xù)順著阮涌路前行,則路右側(cè)分別為阮涌路二巷、三巷、四巷、五巷,最后則為大巷;據(jù)考大巷下面則為鳴珂巷,現(xiàn)在已廢。而左側(cè)則為大芳園橫街、阮涌路一巷、李家巷、阮涌路七巷,下為澳口街,以此為界下面的路段則為下關路。有下關一巷、二巷。

         大西路上的騎樓亦然燦爛。西隅范圍還有諸如寶樹留坊、塘面坊、德馨巷、觀瀾里、序齒約、大巷、蝦玉巷、孝友坊、咸扒攔、義渡頭、杰靈巷、鳴珂巷、華祝巷、道富巷等等現(xiàn)在尚在或者已經(jīng)消失的街巷地名……這里還藏有許多的故事和民間的傳說。

        順著大西路左側(cè)第一條叫塘面坊的小巷進去。這個小巷原來叫老舉街,民國時期是妓女聚居地。右轉(zhuǎn)直走下去,便可以來到水仙廟。其實,水仙廟現(xiàn)在并沒有什么廟宇了。但原來的確是有過一座水仙廟的。至于水仙廟建于何時今已無考,相傳宋代該地常有水患,居民雖反復建筑堤圍仍不能防御洪水,故于壩上建造一廟,以求神靈庇佑,從此該地因名。水仙廟之地名保存至今,水仙廟后原有一警局,今廢。建國后,水仙廟曾用作政府辦公和教學用途,曾名“華僑”小學,二十世紀80年代初原址被拆,改建為宿舍。這讓許多新莞人不明就里,當時我還要這兒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水仙廟,最后只好猜測說,這兒肯定曾經(jīng)有過廟的。也許,你來到此處也會有此番想法吧!

         出了水仙廟,便是前面提到破舊的祠堂拆遷處了,與可園遙遙相望。此處可通阮涌路,也可通中興路。
        仍順著大西路前行,則是又一條特別美的叫寶樹留芳的小巷,其實這條小巷原名寶樹流坊。據(jù)稱明清時期,居民以謝姓居多,謝氏族人曾在此建有宗祠,在其中開辦學塾,教育子弟。其間曾流傳有“謝家寶樹”的名句,寶樹留坊因而得名。后人將“芳”改作了“坊”,使其更像附詩意。尚記得“謝家寶樹,陳家祠堂”之說。寶樹留芳這條小巷可以直通到塘面坊。

         寶樹留芳下南的巷子叫序齒約,這條巷子可以直通到塘面坊。據(jù)稱此處原是一片荒地,傳說古時只有幾戶人家居住于此,清乾隆年間,設立會館,十二坊是有名氣之人聚集的地方,序齒訂約,商議民事,故名。現(xiàn)在人多以訛傳訛,讀成“豬屎約”。

         順大西路繼續(xù)前行,則到了中興路。中興路兩側(cè)的騎樓已經(jīng)成了老城外的最后經(jīng)典,因為這條路上的騎樓沒有被社區(qū)整修過,粉飾過,依然保持著原貌,保持歲月剝蝕的痕跡,也是老街中最有味道的地方……

         現(xiàn)在的中興路,是二十世紀30年代與邁賢,建古,鐵鑊三街合并為中興路。下市街為中興路之西段。下市街一度與衫排街合并,改名為威遠路。下市一帶靠近脈瀝洲河道,水運便利,故此有很多作坊在此經(jīng)營,如莞城著名的爆竹張大益,隆號、萬安杉店、德安隆等著名木材商行皆立足于此。時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店鋪紛紛結(jié)業(yè)。但至今那兒的旺地還聚集著不少的人氣和生意。

        這兒也是我拍攝老街騎樓最早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也是“一河兩岸”的拆遷區(qū)。順著中興路一直走下去,便可以來到一片正在拆遷的老祠堂。不知是何氏的祠堂,林氏、阮氏、李氏、黃氏或許是莫氏,都不得而知了。雖然這一塊正在拆遷,殘垣斷壁,破磚爛瓦,我曾經(jīng)幾次闖入危房拍照。這兒是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略帶微派建筑的影子。青一色的青磚建筑,高高聳立的屋山墻,夸張的屋脊,紅粉石砌成的門口、門坎、過梁,層層疊疊的幾重院落,尤其是最后一排竟然是長達一二十間的二層的小樓,令人嘆為觀止……

        從這兒西望,則是可園——嶺南四園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園是清代官宦張敬修所造,園子小巧精致,布局講究,奇花異草,山光水色,盡入眼底,正入可園門口對聯(lián)所寫:可羨人間福地,園夸天上仙宮。全園共有一樓(綠綺樓)、六閣(邀山閣、藏書閣等)、五亭(拜月亭、蘭亭、擘紅小榭)、六臺(釣魚臺、滋樹臺)、五池(曲池)、三橋(拱橋)、十九廳(亞字廳、雙清室)、十五房(可堂),通過過130余道式樣不同的大小門及游廊(環(huán)碧廊)、走道聯(lián)成一體……可園特點四通八達,深得奇門遁甲之精,園中諸風景樓臺盡得儒雅之風,無一不精,無不一入畫,居嶺南畫派二居曾在此園居住做畫長達十年之久。實在是人間福地?。】蓤@所在這地,乃博廈村,自然是西隅之外的鄉(xiāng)村郊野了,但名噪一時,不可不記。(【麒麟合創(chuàng)】皆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子木/醉紅顏,并注明出處,感謝關注?。?/font>

        從莞城大橋過來,不入振華路,而是沿著運河而行,則景色又一變。首先是華僑酒店,然后就是華僑大廈了,這兒才是真正的華僑大廈。雖然只有兩三層高,但這里曾經(jīng)記憶著東莞與華僑的一段歷史,多數(shù)早期回莞城的華僑、港澳同胞都在這兒下榻過。今日的華僑大廈已經(jīng)有些破敗不堪了,孤零零地臥在運河邊,象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般,看門著流水汩汩西流。記得蘇軾曾云:“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在此得到了驗證。 也許正是如此,莞城人的心態(tài)多包容,多平和,所以也成就了今天的大氣的莞城吧!

         華僑大廈的后面,有一片被圍墻包圍的廢棄的建筑物,面闊五間,一片青云燦然,一時竟然不知是何種建筑。朋友說:“應該是舊祠堂。這里本來是東莞市中醫(yī)院,后來中醫(yī)院挪走后就成了莞城衛(wèi)生院。”這片建筑已經(jīng)破爛不堪,梁柱、椽子、殘垣、斷壁……我十分好奇起來,決定探個究竟。于是,我選了一個瓦礫成堆的地方,翻墻而上,這是一座典型的祠堂風格,一共三進院落,房頂均是清一色的青瓦,屋脊一色的灰塑,兩側(cè)的山墻飛檐十分夸張,向四個角盡力地伸展著……整個建筑都已經(jīng)被破壞得十分嚴重了……屋頂上的青瓦垅間滿是綠綠的野草,在春風中搖曳著……已是風燭殘年,搖搖欲墜之勢了。下了高墻,踏著滿地的碎瓦斷磚,來到院內(nèi)。原來這個建筑物的大門處十分開闊,并且兩鍘均有一個前出的抱廈,紅通通的粉石立柱,支撐著粗大的過梁……大門自然是紅粉石砌就,約三米多的樣子,三進院子是相通的,可以一眼望到底,室的裝飾全部后后來改造過的,墻壁都是用白色的瓷磚貼就的,且被分隔成無數(shù)的小房間,看來,應該是醫(yī)院不錯的,屋內(nèi)還有滿地輸液器、藥盒、針管等醫(yī)藥用品,上面也扎了頂,原來的建筑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看不到了。唯最后一進還可看得清楚,最后一個三間的大廳堂,想來應該是供奉和祭拜祖先的地方吧!其他關于這座建筑物的痕跡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我無從了解了。只好踏著斷壁,折身出來……后來,在《陽光網(wǎng)文園》看到了太虛山人的帖子,才知道那個地方就是王氏祠堂。原來這里就是前文所說的牛骨巷25號,原來東莞中醫(yī)院的發(fā)源地,祠堂是明代名賢王希文始建之王氏家廟,該建筑今為文物保護單位。所以用圍墻圍起,加以保護,不過現(xiàn)在的確難以稱得上是文物了。其中,王氏祠堂中的石雕——“犭貪”,遠近聞名。傳說家祠周圍有一片禾田,人們擔心這只犭貪吃光農(nóng)作物,專門建了家祠來收起它。這只“犭貪”石雕,如今收藏在人民公園博物館門口的右側(cè)。其實,關于這個石雕我個人認為還是族人為了提醒本族做官做人都要注意不要貪婪,這樣很容易給家人或族人帶來禍害。聽朋友說,這個雕刻和山東曲阜孔廟里的那塊石雕是幾乎是一樣的。

         再向前,從玉蘭樹下,可以望見聳立的東莞郵電局,高高的發(fā)射塔依然高聳。這兒可是特殊年代讓無數(shù)莞人順利度過難關的地方,無數(shù)華僑、港澳同胞、在困難時期寄錢寄物幫助家鄉(xiāng)的親人度過難關。郵局的下面就是輕出公司了,前面是博廈橋,右轉(zhuǎn),則可以直達可園,及現(xiàn)在的嶺南美術館、東莞文學院,還有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的珠璣巷和省渡頭。

         曾經(jīng)專門走訪過珠璣巷,那兒只余下一座現(xiàn)代化的高架立交橋,古時的一草一木都沒有了。珠璣巷可是大有來歷的。這兒的珠璣巷北通襯排街,南達下關,為南雄珠璣巷之同宗。1975年,政府于此建水上居民學校,供莞城近郊漁民子弟就讀,該校于2002年與阮涌小學合并。

        衫排街曾是該地東莞一大交通樞紐,曾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最著名者當屬于衫排街自東向西鳴珂、華祝、杰靈、珠璣四條古巷,其中珠璣巷直通公碼頭(后稱省渡頭)。東莞民間舊有對聯(lián)曰:“連步青云仲德橋,華祝杰靈鳴珂巷。”前聯(lián)所言為位于萬江大汾之三古橋,而后聯(lián)所言,便是位于衫排街與下關的三條古巷。

       昔日的東莞省渡頭,何等的繁華,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仍為莞城人前往廣州、番禺、中山、珠海等地的重要選擇。由于地理位置優(yōu)越,威遠路一帶商廈林立,莞城最早的茶樓始建于1877年的合利勝記也誕生于此。莞城的經(jīng)濟和交通的要地,東莞的經(jīng)濟曾經(jīng)從這兒起步,光明路上的卻金亭中不是明確記載著李榿卻泰國商人之金的故事么?東莞人多從這兒出發(fā),君不見文官張伯陶、容庚、容肇祖、鄧白石、陳璉等“名動京師的莞邑文曲星”;武將張家玉、李應、熊飛、蔣光鼐、袁崇煥等“數(shù)之不盡的保家衛(wèi)國的匡復天下的英雄”……記得有關于省渡頭的一外傳說——拍拖的來源。據(jù)說原來的客輪都是沒有動力的,需要小火輪來拖,方可航行。江上天天可以見到這樣的景象,小火輪在前冒著煙跑,客輪則默默無息地跟在后面,后被人們用來形容男女之間的談情說愛的專用語——拍拖。2006年老城改造時拆除。

        輕出公司的對面則是博廈村,博廈應該屬于郊區(qū)了。但因為較近也影響了莞人的生活,博廈最有名的應該屬于雙龍酒店,這兒是老東莞人喝茶的最集中的地方,也曾經(jīng)是八十年代最早開設卡拉OK的地方。這兒留下了莞人改革開放后的腳印。關于博廈也曾有過考證。從雙龍酒店旁街道進入,專門走訪過博廈米粉廠、東莞水泥廠、東莞副食品加工廠,但現(xiàn)在唯有米粉廠尚存,但也已經(jīng)停產(chǎn),水泥廠只有一座職工宿舍樓還在,而廠區(qū)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水泥廠的對過即是隔江而望的金螯塔。水泥廠的旁邊還有一個炮臺街,現(xiàn)在也都一并建成了現(xiàn)代化的公路了。古之炮臺街,原為河畔,清初曾作刑場,清末光緒間為防海盜,建有炮臺。民國時期,該地建街,取炮臺之名,故名炮臺街。民國期間炮臺街因靠近省渡頭,故此商業(yè)十分繁榮。原來江邊大堤還有一個魚關街,原街道比鄰東江南支流。清初,政府在此設置關口,凡入城船只皆在此靠岸,接受檢查,故稱魚關。魚關街于2002年隨可湖市場片區(qū)拆遷。這些人文地理掌故多虧了朋友的幫助,才使大家更多更詳盡地了解本土的故事和歷史文化。

         博廈村中有尚有上高橋、下高橋、高橋坊、滑石街、爛圍里、水圍等街道和街坊。其中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個叫釣魚臺的小巷,這與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重名,相當有趣。

        另外重點介紹一下滑石街。滑石街附近,建有東暉自然博物館,曾經(jīng)去過兩次,主要經(jīng)營石藝術、玉器、紅木、古玩、茶葉、香料等項目,也懼一些諸如古代的木雕、門窗雕件、趟櫳、大車、花轎等物。還算可看。而滑石街的崛起大約是二十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10多年間,滑石街村民多以搬運為生,收入十分可觀,故居民比較富裕。70年代初在惠陽地區(qū)的村莊經(jīng)濟實力排名中,滑石街排名曾列第二位(當時東莞縣屬于惠陽區(qū)),遂為莞人羨慕。80年代中期,莞城建設博廈高架橋,征用了該街部分地方。自此開始沒落無聞了。
        博廈村雖在城外,卻是人才輩出之地,另寫文撰來。

 (【麒麟合創(chuàng)】皆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子木/醉紅顏,并注明出處,感謝關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