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中華黎氏通譜第一卷?黎氏族系大典?北正黎裔孫世系總表》(精選連載)

 如雨隨風吧 2011-10-04

《中華黎氏通譜第一卷•黎氏族系大典•北正黎裔孫世系總表》(精選連載)
廣西興業(yè)縣 黎開文(南雄珠璣巷黎俊一公裔) 主編(1996年5月至2011年5月)廣東省廣州市黎廣信(南雄珠璣巷黎圣俊公裔)協(xié)助制表

(一)、北正黎裔孫世系總表
1、從黃帝至顓頊帝、北正 黎、 耆國始祖 黎陽公家族世系表

姬姓始祖 2代 3代 4代 5代 6代 7代 8代 9代
黃帝軒轅氏┬玄囂—青陽—少昊帝金天氏—燕子(玄鳥氏)—蟜橋—帝嚳高辛氏—閼伯—高辛氏
├昌意—(接下表)

9代 10代 11代 12代
高辛氏┬廢帝摯┬玄元┬伯奮
│ │ ├仲堪
│ │生玄├叔獻
│ │氏八├季仲
│ │才子├伯虎(朱虎)—朱氏
│ │八元├仲熊
│ │ ├叔豹
│ │ ├季貍 ┌楘璽(封邰國)—(下接邰國、周王族世系)
│ └莘氏├養(yǎng)子姬棄(周王族遠祖)┴臺璽—叔均(封犂國)…渠犁氏…尉犁氏…犁氏…黎氏
│ └養(yǎng)子子偰(商王族遠祖)—(下接商王族世系、周朝黎侯國祖伊世系)
└堯帝┬監(jiān)明—式(封劉國、失爵位,后裔未詳)
├丹朱┬唐氏
丨 ├房氏
│ ├陵氏
丨 ├丹氏
│ └祁氏—(下接祁氏族譜、周朝堯帝裔祁氏黎國始祖豐舒世系)
├開明
├啟明
├胤明
├覺明
├臥明
├晦明
├源明(封劉國、下接劉氏、士氏、范氏、漢朝皇族劉姓世系表)
├少康(封杜國即杜康,發(fā)明釀酒)
├娥皇公主(嫁舜帝)
└女英公主(嫁舜帝)


1代 2代 3代 4代
黃帝┬長玄囂—(見上表) 5代 6代
├次昌意┬乾荒 ┬韓流—顓頊帝高陽氏—(接下表)
└昌氏 ├安(封飂國)┬飂氏……廖氏
丨 ├董父┬-董氏
│ 丨 └豢龍氏……龍氏……關(guān)氏
└悃(拓跋氏即黃帝氏遠祖)……素黎氏……黎氏

5代 7代 8代 9代 10代 11代 12代
顓頊帝┬伯稱—卷章-┬重黎…………程氏…………司馬氏
丨顓頊氏始祖 └吳回—祝融氏—祝融氏┬夔 13代
├老童(見下) └祝融氏—祝融文—(接下表)

13代 14代 15代
祝融文—陸終┬樊(己氏,封昆吾國)┬昆吾氏、己氏
丨 ├蘇氏
│ ├溫氏
│ └顧氏
├參(董氏,封胡國)……董氏、胡氏
├來言(妘氏,封鄶國)—鄶侯┬鄶氏……羅國……羅氏
丨 ├ 會人 ┬會氏……鄢國……鄢氏
│ 丨封濮國└濮氏
│ └別子(封鄔鄉(xiāng))……鄔氏
├篯鏗(封彭國)┬大彭氏(彭祖氏,傳國八百年)……彭氏
│ ├豕韋氏……韋氏
│ └篯氏……錢氏
├安(宴氏,封曹國)┬曹氏…曹挾—邾氏…邾婁氏-┬—邾氏……朱氏
│ │ 封邾國 ├鄒氏
│ │ ├婁氏
│ └宴氏 └濫國┬-濫氏
└季連(惠連,楚國遠祖) ├郳國……倪氏
└小黎國……黎氏


5代 6代 7代 8代 9代 10代
顓頊帝┬-伯稱(顓頊氏始祖,見上表)
├-老童 -┬-南正重—高陽氏┬ 高陽氏┬蒼舒(封舒國)……舒氏
丨高陽氏丨 │生八才 ├隤凱
丨始祖封│ │號“八 ├梼戭
丨老丘國│ │愷” ├大臨 11代
│ │ ├龐降—龐氏
丨 │ ├庭堅—咎繇(堯帝時理官)—(接下表)
│ │ ├仲容
│ 丨 └叔達
丨 └羲侯-----┬羲伯
│ ├羲仲
│ ├羲叔
│ └羲季
└北正黎┬長琴┬老丘氏……老氏
丨 └黎陽(以祖名為氏,堯帝元年封耆國)—接下表“耆(黎)國世系”
└噎(封西和國)--┬和伯
├和仲
├和叔
└和季

11代 12代 13代
咎繇┬ 皋陶 ┬伯益(封江國)……江氏
丨舜帝時├仲甄(封甄國)……甄氏
丨理官 ├皋氏
丨 ├理氏……理徵—理利貞┬李氏……老子李耳……唐朝李姓皇族
丨 ├英侯國……英氏 ├利氏 道教始祖
丨 └六侯國……六氏 └里氏
├咎氏……昝氏
└繇氏

5代 6代 13代 14代
顓頊帝┬伯稱(顓頊氏始祖,見上表) ┌商均┬箕伯—(陳國遠祖)
├老童(高陽氏始祖,見上表) ├蒲氏├饒氏
├淑士 7代 8代 9代 10代 11代 12代 ├殳氏└季釐
├虞幕—窮蟬—敬康—句望—橋?!ぉ兴吹?├三身—義均—姚氏
├庶子居鄚邑-鄚氏……莫氏 └象 ├蒲氏┌濮氏
├三面 ├ 散 ┴散氏
├咸邱黒—咸氏 丨封濮國
├中綸 ├無淫—巫哉民(卜官)—朌氏
├伯服(封鼬國)……鼬氏 ├戲—搖民(瑤族始祖之一)
├叔歜(封歜國)……歜氏 ├宵明
丨 └火蟣
├縉云氏-縉云氏-縉云氏-驩頭┬苗民(釐氏, 三苗國國君, 苗族始祖之一)
丨 └梼杌—白馬—駱明—鯀┬炎融—驩兜┬讙頭
丨 丨 └讙朱
丨 └夏帝姒禹—(下接夏王族姒姓世系)
└季禺—女修—大業(yè)—女華—大業(yè)氏—大業(yè)氏┬大人(封巨人國)┬防風氏…汪芒氏…汪氏
丨 └棄(姜嫄與大人氏私生子)
└大費┬費氏
└柏翳┬大廉(秦國、趙國遠祖)
└若木-調(diào)(徐國始祖)

2、河南??h 耆(黎)國始祖 黎陽公世系(堯帝、舜帝及夏朝時期)
*黃帝—昌意—乾荒—韓流—顓頊帝—老童—高陽黎(北正黎)—太子長琴—黎陽(以祖名為氏,封耆國)
按:以上黃帝至長琴世系,岀自流傳今最古老旳歷史地理學經(jīng)典、夏朝開國天子夏禹所著的《山海經(jīng)》;而黎陽封黎國則見載于流傳最廣、最權(quán)威的姓氏類書、清朝學者王相著的《百家姓考略》“黎,徵音,京兆郡,系岀高陽氏,顓頊孫北正黎之后,封黎陽為黎國,子孫以國為氏。”
耆國始祖黎陽—2代—3代—4代—5代—6代—7代—8代—9代—10代—11代—12代—13代—14代—
15代—16代—17代—18代—19代—20代—21代—22代—23代 耆(黎)公元前1775年舉國西遷助成湯滅夏桀于鳴條有功,公元前1774年改封山西長治壺關(guān)一帶,為商朝首任西伯侯即西方諸侯首領。江西寧都東韶《黎度公族譜•黎氏族譜上黨舊序》“……至桀無道,湯放桀于南巢。黎氏為湯之佐,有大功于王,乃封侯,為湯之典西伯,賜子孫世為之侯。至紂衰,為周文王乘之”。按:此篇序言以下內(nèi)容已混入商王族子姓分支黎侯國祖伊和堯帝裔祁氏黎國豐舒的資料。
3、商朝山西上黨 耆(黎)國世系
23代商朝西伯耆(黎)侯—24代耆侯┬25代耆侯—26代……公元前1145年丙辰滅于周文王(六年)
└25代小宗封 國……公元前1134年丁卯滅于周武王(八年)
26代耆侯—27代—28代—29代—30代—31代—32代—33代—34代—35代—36代—37代—38代—39代-
40代—41代—42代—43代—44代—45代—46代—47代—48代耆國靖遠侯 黎恭,任殷紂王時代“天下兵
大元帥”,掌兵符琥符。公元前1145年丙辰(周文王六年、西伯昌四十八年,殷帝辛三十四年),“西伯敗耆”, 耆(黎)國被周文王打敗, 黎恭率眾投奔小宗 國(即今山西省黎城縣)黎永興。公元前1134年丁卯(周武王八年、殷帝辛四十五年,“西伯戡黎”, 耆國、 國全軍覆沒,十萬精壯戰(zhàn)死沙場, 黎 恭父子也戰(zhàn)死,僅一孫 黎軏改姓 由 黎永興帶領,往東投奔殷都妹邑(朝歌,今河南省淇縣)。黎恭后裔見載廣東省新會縣《黎待舉公族譜》、廣西興業(yè)縣《黎俊一公族譜》。 黎永興公裔見載江西省南康市、寧都縣等地《黎度公族譜》。“ ” 即“耆”為國號,“ ”即“黎” ,耆(黎)國國君姓氏。 ,蚩尤九黎國國號,滅于老童之子北正 (顓頊帝以九黎國國號 賜名記其功)。

一、殷末山西上黨 耆(黎)國亡國國君靖遠侯 黎恭公世系
引用資料來源:廣東省信宜市黎幟榮、黎日榮送贈新會縣、羅定縣、信宜縣等地黎待舉裔族譜資料;廣東省恩平市黎健明主編《恩平黎氏族譜》(藏廣東南雄市珠璣巷黎氏宗祠,筆者2004年7月19日至2005年元月住該祠整理黎氏族譜時抄錄)、黎健明及香港黎氏宗親會黎兆(紹)深寄贈歷期《黎氏會刊》;廣西興業(yè)縣黎俊一公裔各支掌譜人贈送及本人岀訪捜集的黎氏史料。

1)、殷朝末期黎恭世系
48代 49代 50代
黎恭┬認公┬長 黎軏(徒居殷都朝歌即今河南省淇縣) —51代黎樾—52代—53代—54代-
├讱公└次黎輒
└訓公
55代—56代—57代—58代—59代—60代—61代—62代—63代—64代—65代—66代—67代—68代-
69代—70代—71代—72代—73代—74代—75代—76代—77代—78代—79代—80代—81代—82代-
83代—84代—85代—86代—87代—88代—89代—90代—91代黎燮(遷居長安,接下表)

2)、西漢初期黎燮公世系

91代黎燮(徙居漢都長安)—92代—93代—94代—95代—96代—97代—98代—99代—100代黎某┬陵山
(生活在西漢高祖劉邦時代) ├隣山
└阱山
3)、東漢初期黎陵山公世系

101代 102代
南遷鼻祖陵山公┬長緒統(tǒng)
隨東漢伏波將軍└次緒紳—103代—104代—105代—106代—107代—108代—109代—110代—
馬援南征交趾
娶馬援義女
111代—112代—113代—114代—115代—116代—117代—118代—119代—120代—121代—
122代—123代—124代—125代—126代—127代—128代—129代—130代—131代—132代玄勝公
據(jù)1996年廣東信宜縣黎幟榮、黎日榮送來的廣東新會古岡都會里《京兆黎氏族譜》“江西贛州府于都縣水頭里黎氏世系前考”載:“我遠太始祖由西周文王時靖遠侯黎恭公,生三子即認公、讱公、訓公也。而認公生二子軏公、輒公,傳至大漢高祖時(按: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乙未至公元前195年丙午在位十二年),已四十世矣。有祖燮公生三子,乃陵山公、隣山公、阱山公也。我祖陵山公為太始祖,配伏波將軍(即馬援也)之義女,生二子:緒統(tǒng)公、緒紳公。我祖緒紳公傳至大唐玄宗時(李隆基,713年 癸丑至756年丙申在位四十四年),四十世孫玄勝公,官授御史大夫、黃門侍郎加五級,配文氏夫人生五子:致冉、致再、致統(tǒng)、致紳、致旺。自致統(tǒng)公傳至待舉公,為入粵之始祖,以啟迪后人,而支派蕃衍也。自玄勝公所傳宗支派分列于后:
“一世遠祖玄勝公,任唐玄宗時(712年壬子至756年丙申在位)御史大夫。妣文氏生五子:長致冉、次致再、三致統(tǒng)、四致紳、五致旺。
“二世遠祖致統(tǒng)公,玄勝公三子,諱德行字致統(tǒng)號吉安,官任翰林院侍講加佑仆射。妣程氏、高氏。生三子:長輝文、次輝武、三輝炳。
“三世遠祖輝武公,致統(tǒng)公次子,諱賢然號茂正。配李氏(大唐公主) 、白氏、鄺氏。生三子:長明彬(李氏生) 、次洪彬、三昆彬。
“四世遠祖明彬公,輝武公長子,乃天子外甥,封御前侍講。妣文氏,生一子:敏享。
“五世遠祖敏享公,明彬公之子,妣賈氏,生三子:長敬秋、次敬孝、三敬雅。
“六世遠祖敬孝公,敏享公次子,官授爵主員外郎,妣汪氏,生一子:梅瑞。
“七世遠祖梅瑞公,敬孝公之子,官任禮部侍郎,妣何氏,生三子:長寧壽、次寧惠、三寧蕃。
“八世遠祖寧惠公,梅瑞公次子,進士出身,官授連平邑侯。妣顏氏,生一子:寅緣。
“九世遠祖寅緣公,寧惠公之子,官授致和邑侯。妣文氏,生四子:長待舉、次待宏、三圣愈、四圣善。
“十世遠祖待舉公,寅緣公長子,諱鵬字均則號待舉,原籍江西省贛州府于都縣水頭里(今名嶺隊鎮(zhèn),是一埠頭。其故居尚存),北宋孝宗隆興二年甲申(1164年)舉賢良科進士,歷仕翰林學士,因諫章承旨謫廣州路學正,覽見新會古岡山水奇秀,乃籍居都會里(在廣東新會縣城南三公里),壽95歲。妣李氏,誥封夫人,壽89歲。生六子:長晉臣、次堯臣、三獻臣、四永年、五宗臣、六松年。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歲(1243年),公妣合葬新會中樂都土名鳳凰心,來脈乾之謙卦,上爻兼申寅一分,與碑所刻坐庚向甲兼卯酉不同。前有鳳凰池三十余畝,山水九塍十三坑,四水歸源之局也。公之祠在廣州雙門底大街之右側(cè)。”
按1: 黎燮屬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乙未至公元前195年丙午在位十二年)時代,而其子陵山公之子緒紳公娶伏波將軍馬援義女為妻。馬援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乙酉至公元56年丙辰在位三十二年)伏波將軍,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癸卯)奉命南征交趾(今越南)徵側(cè)、徵義姐妹之亂。而馬援之女馬氏為東漢明帝劉莊(公元58年戊午至公元75年乙亥在位十八年)正宮皇后,《資治通鑒》“漢明帝劉莊永平三年(公元60年庚申)二月甲子日,立貴人馬氏為皇后,皇子(劉)炟為太子。(皇) 后,(馬)援之女也。”可見黎燮公與黎陵山公不是父子關(guān)系,中間已失記八代人的史料。
按2: 黎玄勝任唐玄宗(李隆基712年壬子至756年丙申在位四十四年)時代御史大夫,黎待舉為1164年甲申科進士,四百五十年間,方傳十代人,平均每代45歲方生子,不可能!若以平均23至25歲為一代,應已傳十八至二十代。
按3: 興業(yè)縣手抄本有“黎俊一公是黎獻臣公次子黎命和公后代”的說法,然黎待舉公譜上及各支譜上無此記載,可見黎俊一公不是黎待舉公直系后代,有可能是黎待宏或黎圣愈、黎圣善的后代。據(jù)江西南康市黎瑞君提供的資料稱黎待宏遷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可推知黎俊一公應是黎待宏公后代。

4)、唐玄宗時御史大夫黎玄勝公世系
132代 133代 134代 135代 136代
玄勝公(娶文氏生五子)-┬長致冉 ┌長明彬(生一子)—敏亨(接下表)
任唐玄宗時代御史大夫├次致再 丨天子外甥
├三致統(tǒng)┬長輝文├次洪彬
├四致紳├次輝武┴三昆彬
└五致旺└三輝炳

136代 137代 138代 139代 140代 141代
敏亨┬長敬秋—黎熹(遷居廣東省高要縣白土)—黎樸—多?!?接下表)
├次敬孝(接下表)
└三敬雅(未詳)

141代 142代 143代 144代 145代 146代 147代 148代 149代
元耕—黎璋—晉卿┬長黎愈┬長黎鼎—黎向—紹基┬長可達—儲佑(下略)
丨 └次黎鼐 └次可過
└次黎忠—孔祥 — 確貴┬黎鑑
├黎錫
└黎錦—于吉(裔遷廣東新興縣)
*黎晉卿字定祿,生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終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黎愈,生于北宋雍熙二年(985年),終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與妣莫氏合葬于蘇崗。
*黎鼎,生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終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與妣周氏合葬于燈盞嶺。
*黎向字勤學,生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終于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
*黎紹基,生于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終于南宋紹熙三年(1192年)。
*黎可達,生于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終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
*黎儲佑,生于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終于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

5)、北宋江西于都縣水頭里黎氏始祖黎文任公世系
137代 138代 139代 140代 141代 142代 143代 144代 145代
敬孝—祖述—大榮┬文任(生一子)—安國-┬長子遇(生一子)—萬卿(生一子)—仕安—舜宇—(接下表)
丨五代十國時任江西于├次子奇(生一子)—堯卿
丨都縣尹,為于都縣水 └三子異(生一子)—舜卿
丨頭里黎氏始祖
└次文佐(遷居湖廣府)
*注:湖南省黎文廣公可能與此同輩。
*黎文任,五代十國末至北宋初任江西贛州府于都縣縣尹,為于都縣水頭里黎氏始祖。
*祖述至舜宇公世系,見載1998年香港《黎氏會刊》138頁“古博黎世系)。
*132代至139代世居唐都長安(今西安市)。
145代 146代 147代
舜宇(生一子)—梅瑞┬長寧壽(未詳) 148代 149代
├次寧惠(生一子)—寅緣┬長待舉(入粵始祖,接下表)
└三寧蕃(未詳) ├次待宏(遷居廣東南雄珠璣巷)
├三圣愈(未詳)
└四圣善(未詳)
*黎梅瑞,任禮部侍郎。
*黎寧惠,賜進士,官授連平邑侯。
*黎寅緣,官授致和邑侯。

(1)、南宋江西于都縣水頭里黎氏入粵始祖、廣東省新會縣都會里黎待舉公世系
149代待舉公,諱鵬字均則,黃帝軒轅157代裔。原籍南宋江西贛州府于都縣水頭里,黎寅緣公長子,于南宋孝宗皇帝趙眘隆興三年(1164年)甲申科,舉賢良進士,歷任翰林學士,住居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因上諫章觸犯圣顏,承詣貶謫廣州路學正,沿南雄珠璣巷南下,歷覽輿圖,見新會縣古崗山水奇秀,乃籍居廣東新會縣城南六里之都會里,壽95歲。妣李氏,誥封夫人。生六子:長晉臣、次堯臣、三獻臣、四永年、五宗臣、六松年。
南宋理宗趙昀淳祐三年癸卯(1243年),公妣合葬于廣東新會縣中樂都二十一圖南涌鳳凰山,土名鳳凰心,來脈乾之謙卦上爻,兼申寅一分,與碑所刻坐庚向甲,甲兼卯酉不同。陵墓于南宋理宗淳佑五年乙巳(1245年)二月十三日建成,于清朝康熙廿四年(1685年)重修,又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都會房裔孫再次重修,并立墓碑。穴前有鳳凰池水面約30余畝,九塖十三坑,四水歸源之局。毎逢子、午、卯、酉年,為合族祭期,主事人多為都會里宗叔。祭期前一日,船泊江門縣。越日,由江門東炮臺涌口,直入經(jīng)50里泊竇口墟,步行至墓,從竇口虎嶺書院右邊,過大田村黎信球公祠,入古斗閘,岀長庚祠,從龍母廟右邊上嶺,約10里至墓地。若遇西江水漲,船航大海,泊豬頭山三娘廟處,南海、番禺、順德、東莞宗親祭船,常泊于此,亦須至竇口墟會集,約8里路。最近的一次大規(guī)模公祭,于1948年舉行。
1999年,“香港黎氏宗親會”發(fā)起擴建待舉公陵墓工程,項目包括:擴大陵墓面前;恢復面積為30余畝的鳳凰池;在清朝光緒年間(1875至1908年)外交大臣黎榮耀的家鄉(xiāng)、廣東省江門市裳下鎮(zhèn)南溪村建“南溪牌坊”;開辟3800米長的、從山腳到山頂?shù)墓?;沿上山公路至陵墓旁邊,建三座六角亭;開辟祖陵至鳳凰池堤壩的三米寬路。南溪牌坊的“南溪”二字,由嶺南畫浱紀念館館長、廣州美術(shù)學院顧問、香港黎氏宗親會榮譽會長、98歲的國畫大師黎雄才題寫。香港M B E太平紳士、香港黎氏宗親會永遠會長黎時煖題寫對聯(lián):“南山瑞集,鳳凰來儀,京兆遺風今繼起;溪水源長,龍虎拱護,珠璣秀氣續(xù)宏揚”。全部工程竣工后,于2000年4月9日,“世界黎氏後裔第二屆懇親大會”在廣東省新會市裳下鎮(zhèn)(今屬冮門市)南溪村舉行,香港黎氏宗親會近百位宗長參加,全日到來拜祭的各地黎氏後裔,多達兩萬余人。參拜待舉公陵墓的人流,童叟婦孺,從早到晚,絡繹不絕,蜿蜒山路,猶如一條人龍,飛舞于鳳凰池之間。當天開筵1380席,,接待各地岀席第二屆懇親大會的嘉賓及宗親。(原載香港2000年版《黎氏會刊》,作者黎健明)

鳳凰山太始祖墓簡介(原載廣東羅定譜)
土名坐落新會縣中樂都二十圖南涌鳳凰心,山形來脈乾之謙之卦,上爻兼甲寅一分,與碑所刻不同。穴前有鳳凰池,約三十余畝山水,九畻十三坑,四水歸源之局也。時在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公妣合葬于此。在墳之右邊白虎沙處,有二世祖獻臣公、三世祖泮源公、三世祖命和、公四世祖秀實公等祖輩之墓。由于世有仕宦,是以千旌表墓,旗右鱗鱗,石柱高聳,十分壯觀。
本來墓之方圓數(shù)里,周闈均立界址石。詎料于康熙年間,乘馬逆兵燹之機,在墓附近喬美村之黃姓,竟偷葬其祖黃德忠于黎待舉公墓之背后右側(cè)處。因僅泥一堆,久未發(fā)覺。后清明祭掃,遂起爭端。而黃抑德無理先告狀,控諸新會縣。監(jiān)生黃之俊,又控前府送糧廳。但打官司結(jié)果,欽命廣東察使,批示黎、黃二姓,各有墳墓,嗣后各管各墳,毋須覬覦侵占,再有爭端。因黎湛、黎思靜二公,對首訟有功,特葬于墓之左右墳手,以享公祭。
又于光緒廿三年(1897年),香山縣劣生何鏡蓉,偕公朝望柱等,垂涎吉穴,竊栽旗右,冒刻“乾隆由十四年解元”字樣,不列姓名,串裝何軍門旗幟,鳴鑼喝道,冒稱謁祖拜山。雙方爭議,而何鏡蓉反噬黎姓占他祖墳。后經(jīng)打官司,何遭敗訴,依刑章判何“刨占祖墳罪”,并由香山縣拘犯解省治罪。
過去掃墓路線是從竇圩口(今橫江魚苗場)入,從右邊白虎嶺書院右邊,經(jīng)過大田村(待舉公裔居)信球黎公祠,入古斗閘處龍毌廟,從右邊上嶺自到。每逢子、午、卯、酉年,合族大祭,由都會里宗叔主祭。

鳳凰山祖墓考(作者黎順承 原載2000年《香港黎氏會刊》)
廣東省新會縣都會鄉(xiāng)附近,有一名山,名為鳳凰山。鳳凰山正中有一佳穴,名為鳳凰心。這是我廣東黎氏始祖待舉公長眠之地。待舉公為宋朝翰林學士,壽終正寢后,葬于鳳凰山鳳凰山,形勢雄渾,而帶有俊秀之氣,西江在望,一衣帶水,恍如玉帶纏腰,后枕三臺,群峰俯伏,層巒疊嶂,氣象萬千,狀似鳳凰立于丹山,振翅高鳴,故名為鳳凰山。查我國鳳凰山有四:一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南;一在福建省沙縣南;一在陜西省興安縣西;一為我廣東黎氏始祖待舉公賜葬之地。
據(jù)我《黎氏族譜》載,待舉公有六子:長晉臣、次堯臣、三獻臣、四宗臣、五松年、六永年,俱名重一時,乃鳳凰心一穴,為全山精華所聚、靈氣所鐘的關(guān)系。
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至1722年),有某(黃)氏者,深知我黎氏祖墓之龍脈特佳,山水奇秀,實為西江一帶不可多得的牛眠地,見獵心喜,乘黑夜在我鳳凰山之鳳凰翼,私葬了一穴。葬后兩年,我黎氏才發(fā)覺,與之理論,談判多時,沒法解決。迫不得已,訴之官府。當?shù)毓俑?,查得雙方,權(quán)貴當朝,不相伯仲,不敢判斷,且存異日京兆之心,-任拖過一任,以至十余年,仍無結(jié)果。其后驚動京師,為息事寧人,廣州府沈大老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九月十七日判:“姑準某氏一穴,既葬則了,此后不得再葬。”經(jīng)欽命廣東按察司梁大人、提督學院陳大人,批示執(zhí)行。這一場風波,遂告和平解決。清康熙帝,惟恐兩姓子孫,日后仍有爭端,遂在鳳凰山上,立碑御批:“九嶺十三坑,乃是黎家山。只準某氏一穴,此后不得相爭。”自御文批后,果然未有人再覬覦鳳凰山了。
鳳凰山形勢特殊,別的地方,的確無可比擬。它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穴前的鳳凰池,大可三十余畝,池的周圍,砌著數(shù)百塊橫直六尺的方石,池內(nèi)水清見底,任教終年風吹日曬,雖在冬天,仍不干涸,確屬奇跡。
世俗之人,多把鳳凰合而為-。其實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稄V雅》云:“鳳頭像雞,頷像燕,頸像蛇,背像龜,尾像魚。”《山海經(jīng)》云鳳的羽毛是“五彩而文,見則天下安定。”鳳為四靈之一,亦為禽類之珍。俗人稱稀世之寶為“鳳毛麟角”。因此,鳳凰山必須有鳳凰池,以供鳳凰喝水,相傳如此,人們都愿意寄托美好的祝愿。
對鳳凰心祖墓,黎氏宗親約定:三年-小祭,十年一大祭。當時,新會、江門,有黎氏自置碼頭,籍以利便宗親拜祭時泊船。祭期前三天,新會、順德、番禺、東莞、南海、恩平和來自東、西、北江各路宗親,攜帶三牲祭品,陸續(xù)到來。更有舞紗龍的,舞獅子的,舞麒麟的,洋洋大觀,不一而足。尤其是,鑼鼓與鞭炮齊鳴,旌旗共彩云一色,浩浩蕩蕩,向著都會鄉(xiāng)前進,遠觀如萬丈長龍,煞是奇景。在這幾天中,都會鄉(xiāng)內(nèi),人山人海,往來盡伯仲,招呼俱稱叔伯。都會鄉(xiāng)人,為盡地主之誼,殷勤款待,忙個不停。祭期一到,各地宗親,皆集中于都會鄉(xiāng)之翰林祠中親,情趨向高潮。其時,推定始祖的長房子孫中之一脈相傳者,為“宗子”,作主祭;年高德重者,為陪祭。先祭祖祠,后祭祖墓。焚香點燭,臚列三牲,奏樂行禮。禮成,放坐地炮四響。其后,鑼鼓、鞭炮直鳴到黃昏,然后返回都會鄉(xiāng)之翰林祠內(nèi),通宵暢敘衷情。翌晨,各地宗親才陸續(xù)離去。(摘自香港黎氏宗親會1956年4月22日第四期會務簡報)

1、黎待舉公長子、次子世系
149代 150代 151代 152代
待舉公(生六子)-┬長晉臣(生三子)┬長天錫(生三子)┬長應龍(遷居廣東潮州)
諱鵬字均則號待丨妣蕭氏 丨居坑邊 ├次從龍(遷居廣東潮州)
舉,原籍江西省丨裔居廣東東莞 丨 └ 三攀龍(遷居廣東肇慶)
贛州府于都縣水丨新會縣 ├次永錫(生三子)┬長英儒(遷居嘉應縣)
頭里。南宋孝宗丨 丨居坑邊 ├次宗儒(遷居嘉應縣)
隆興二年甲申(丨 丨 └三英南(遷居嘉應縣)
1164年)舉賢良丨 └三黎鄂(生二子)┬長景欣
科進士,任翰林丨 居坑邊 └次景悅
學士,因諫章違├次堯臣(生六子)---┬長黎仁—(裔居福建省仙游今名上游縣蓋尾鎮(zhèn))
旨貶謫廣州路學丨諱畛字晉卿號光 ├次黎義—(裔居福建省莆田縣郊區(qū))
正。覽見新會古丨天,20歲中進士 ├三黎禮(號玉甫)—添立—斌淑┬孟賢—黎商┬長宗德
岡山水奇秀,乃丨官至二品太史,被丨遷居廣東海豐縣 丨 └次宗義
籍居新會縣城南丨陷害貶任福建莆 丨 ├仲賢—嗣子黎橘
六里都會里。公丨田縣主管,蓄木蘭丨 └季賢—黎裔┬宗華
壽95歲,妣李氏丨陂可灌田萬畝。 ├四黎智(遷居福建省莆田縣新度鎮(zhèn)) ├宗華
誥封夫人,壽89丨墓在福建仙游縣 ├五黎信(未詳) ├宗禮
歲。南宋理宗淳丨蓋尾鎮(zhèn)杉尾村東 └六黎原(未詳) └宗智
祐三年癸卯1243├三獻臣(接下表)
年)公妣合葬于├四永年(居坑邊開族)
廣東新會縣中樂├五宗臣(遷居坳頭)
都土名鳳凰心,└六松年—時升(遷居廣東新興縣)—金玉—敬誠(居井根)
前有鳳凰池三十余畝,山稅九塍十三坑,四水歸源之局也。
待舉公祠在省城廣州雙門底大街右側(cè),于都黎氏入粵自公始也。

*150代黎堯臣諱畛,字晉卿號光天,遷居廣東博羅縣,20歲時中進士,在朝廷為官多年,官居二品宋太史,后被奸佞陷害,降任福建莆田縣七品主管。堯臣公在莆田任職期間,主持修建了木欄陂,可灌溉萬畝良田,造福于人民。莆田縣人為了紀念他,在渠橋鎮(zhèn)洋尾村建香山宮塑像祀之。公之墓位于福建省仙游縣蓋尾鎮(zhèn)杉尾村東,仙游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莆田縣城建有黎府,內(nèi)有水井,井面八角,井下八角,俗稱八角井,所在街道稱為御史街。后裔散居福建、廣東。
*黎禮,號玉甫,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從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到廣東省惠州任學臺,接著元兵南侵,宋帝南移,兵荒馬亂,玉甫公隨結(jié)束其廉潔奉公的生涯,于祥興元年(1278年)辭官落籍于海豐,為表達當官為民的心愿,取落籍地名為臺清,后來演變?yōu)榕_沖。玉甫公為海豐縣黎氏始祖,其兄弟五人散居福建省各地。
***《海豐黎氏族譜》將堯臣公列為待舉公長子,且將待舉公接入江西省寧都縣黎度公傳下、福建省上杭縣始祖黎在仁名下,稱“在仁公配苗氏生樹、三九郎、伯三郎。樹配張氏生鵬、往。鵬號待舉配李氏生堯臣、晉臣、獻臣、永年、宗臣、松年。”其錯誤有二:1、待舉公裔各地分支族譜中均列晉臣公為長子,堯臣公為次子;2、待舉公不是在仁公的后代,更不可能是黎度公的后代。待舉公原籍江西省于都縣水頭里,其始祖是五代十國至北宋初期任職于都縣尹的黎文任;而江西省寧都縣東韶始祖黎度公是唐朝會昌年間京兆尹黎幹的長子,生于唐文宗大和七年癸丑(833年)十月初五日酉時,中和四年甲辰(884年)任江西虔州府(今贛州市)虔化縣縣令,隨官為家,在東韶立基,為寧都縣黎氏始祖。
*廣東新會縣都會里是待舉公的定居地,后裔有一直世居于此,其族譜資料有無可辯駁的權(quán)威性,從待舉父親、祖父、曾祖父,一直可以追述到唐玄宗時代任御史大夫的黎玄勝公,再往上雖資料不全,仍可斷斷續(xù)續(xù)追述到東漢初期隨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的黎陵山公、西漢劉邦時代徙居長安的黎燮公、殷朝末期被周文王消滅的耆(黎)國靖遠侯黎恭公、耆國始祖黎陽、老童、北正黎、顓頊帝、黃帝軒轅。世系清晰,毫無紊亂。隨意刪掉黎待舉公祖先的族譜資料,把待舉公及其后裔硬塞入寧都黎度公世系內(nèi),這是典型的未經(jīng)調(diào)查研究、閉門造車,胡亂串編族譜,誤導子孫后代。真正有識之士、老一輩的編譜人員不會支持這樣的作法。2001年、2003年,廣東信宜市黎幟榮、黎日榮二公兩次到廣西興業(yè)縣筆者家中作客,明確表示反對“數(shù)典忘宗”,反對將入粵始祖待舉公串入寧都縣黎度公支系。2006年10月8日,筆者應邀參加江西省贛州市《黎氏度公源流》編譜座談會,老一輩的編譜人員如《南康黎氏族譜》主編黎鎮(zhèn)南公、贛縣梅林的黎惟瀧等人也反對將黎待舉公塞入到寧都黎度公支系內(nèi),因為查無實據(jù)。2007年中秋,黎鎮(zhèn)南公還就此事來過一封信表明觀點:“開文宗親……關(guān)于黎燦祖宗黎待舉是(江西)于都(縣)水頭里遷岀。我到于都査閱了縣志、查于都如今(保存)有的黎氏族譜。除水頭里遷岀水頭三戶,其他黎氏都修有族譜,到于都只三、四百年居住史。而待舉公遷岀近千年。合乎這一時間的、有據(jù)可查的只有黎延昌之父黎玕(生于1005年)在于都當了縣令。他有兒子延昌、延學、延極、延楷。延昌于1066年(從)萬安縣石洲遷南康城郊,時年27(歲),在南康生子:1069年生孟威、1071年生孟祿(如今其后裔稱孟攜)、1075年生孟堅、1079年生孟太、1082年生孟欽。一、二、三、四、五在南康傳3—5代后遷岀。如今在廣東孟欽后代不少。所以在水頭里居住的黎氏很可能是玕公后代。我建議黎燦岀資去于都深入調(diào)查,燦置之不理,我也只能作罷??墒菑V東、香港修譜人硬要將黎待舉塞到黎十二郎的兒子里去,據(jù)我查贛南黎氏譜源流中就沒有十二郎這個人。其兒子也沒有在于都出現(xiàn)過。黎燦口口聲聲說要修黎氏世界譜,誰相信。……鎮(zhèn)南草于(2007年)中秋”
*2000年版香港《黎氏會刊•黎氏肇姓世系表》(黎晴國主編,據(jù)稱引自廣東《海豐黎氏玉甫祖族譜》)、2004年新修福建省上杭縣《黎在仁公族譜》(黎斌主編)、2007年版江西省寧都縣《黎氏度公源流》(黎綿萬主編)、2011年網(wǎng)上公布的“黎氏族譜世系表”(黎瑞君主編),均無視廣東新會縣《黎待舉公族譜》的權(quán)威性,刪掉待舉公祖先的資料,而把待舉公硬塞到寧都黎度公支系內(nèi),嚴重失實。
黎在仁公后代,綜合2004年福建省上杭縣黎斌主編《上杭縣黎氏族譜》(存南雄珠璣巷黎氏宗祠)及2004年初冬江西省修水縣黎上福寄贈的《修水客家黎氏源流考》資料,轉(zhuǎn)錄幾節(jié)如下:
十二郎字騰萬號在仁,玉度公妣氏長子,生于福建長汀,南宋末期避居寧化縣,歿于宋神宗元年壬戌(1082年)三月十五日辰時。娶苗一娘,誥封夫人。公妣俱葬上杭縣臨城六甲營上祖祠背。生三子:樹生、光憲(三九郎,妣李氏)、光貴(伯三郎,妣劉氏)。 黎樹生,即三八郎,由寧化縣遷居上杭縣楊梅洞,迄今尚有黎家坪地名,離張芬七十里。生歿未詳,葬楊梅洞寨坑獅子滾球形,子午向。娶張三七娘,葬藍家渡安仁寺背后左畔溫九思地邊。生二子:德、伯十郎(遷居江西省宜黃縣)。 黎德,亦名黎往,字有容,即伯五郎,生卒失考,葬楊梅洞紫坑上穴癸丁向;娶邱氏葬曹田寨背銀鼠形,辛山兼酉、丁酉丁卯分針,生一子:應玉(千一郎)。 應玉生有科。有科(萬一郎)生福山、福天、天祿、天麟、天仁。(詳細參加稍后連載之“黎度公世系表”)

2、待舉公第三子、南宋廣東新會縣黎獻臣公世系
150代151代 152代
獻臣┬長庠┬長秀英 153代
丨 ├次秀實—(接下表)
丨 └三秀穎—(接下表)
├次序(字命和,接下表)
├三遠—悅寓(遷居博羅縣白沙,接下表)
├四遜 (見下)
├五通(見下)
└六達 (見下)

150代獻臣公,字忠卿號淮南,係廣東新會縣都會里始祖待舉公第三子。生于南宋孝宗趙眘亁道七年辛未(1171年)八月十四日未時,于南宋光宗趙惇紹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賜三禮進士,授中順大夫,歷任廣東南州、雷州、惠州刺史,官至中憲大夫。妣東莞石壁人女李氏,誥封夫人,生二子:庠(字泮源號文學)、序(字命和號景祥)。又娶英氏夫人,隨任惠州,生四子:遠、遜、通、達。獻臣公終于南宋理宗趙昀淳祐七年丁未(1247年)五月廿六日,壽77歲,後人以公之衣冠,與李氏妣,合葬于廣東省新會縣鳳凰山鳳凰心待舉公祖墳右塍,墓前有石香爐石階梯。獻臣公骨骸,實葬于廣東省博羅縣城西門外萬安浦望天螺,曾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明朝歷歷廿一年(1593年)、清朝嘉慶九年(1804年),三次重修;1993年,廣東省博羅縣政府征用望天螺土地,獻臣公墳遷葬于黎村后山笑天龍仙人望月穴,墓碑碑文為“宋進士、誥授中憲大夫、歷任南京刺史、雷州太守、惠州知府獻臣公之墓,土名博羅縣笑天龍,坐西向東,從酉向卯兼未乙之原,源遠流長,庠、序、遠、遜、通、達,共六房子孫,于-九九三年秋重立”。英氏妣隨任,卒于惠州,葬于廣東省東莞縣石龍鎮(zhèn)對海上岸約30里白沙村鰲魚暢浮穴。英妣子孫,俱居廣東省東莞、博羅、增城、從化諸縣。
151代黎庠,字文學號泮源,獻臣公長子。南宋授國子監(jiān)學正,後裔世居廣東省新會縣都會里,是都會里四戶合族之祖。公妣合葬于新會鳳凰山鳳凰心、入粵二世祖獻臣公李氏妣合葬墳之右邊。妣陳氏,生三子二女:秀英、秀實、秀穎,(見下)。
151代黎序,字命和號景祥,獻臣公次子。生于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元年戊辰(1208年),任刑部主事,官至承直郎,因金陵地亂,返歸廣東省開平縣古博鄉(xiāng),后定居番禺縣茶滘村(即今廣州市芳村區(qū)茶滘村),為黎松山堂始祖,終于南宋端宗趙昰景炎三年戊寅(1278年),壽70歲。妣李氏、何氏,生三子:君則、君敬、君瑞。李氏生于南宋嘉定二年己巳(1209年),終于南宋少帝趙昺祥興二年己卯(1279年),壽70歲。何氏生于南宋嘉定廿五年壬辰(1232年),終于元朝成宗大德九年乙巳(1305年),壽73歲。公妣合葬于土名陂頭嶺,后遷葬廣東新會縣鳳凰山鳳凰心白虎沙頭穴,與泮源公墳俱北向今黎村東圍水坑邊涌口。廣東省恩平縣、陽春縣、陽江縣、茂名縣、新興縣、云浮縣、信宜縣等地黎氏,多為命和公後裔。
151代黎遠,獻臣公第三子,南宋誥授中憲大夫,任江蘇省揚州知府。妣晁氏、李氏,生一子:悅寓。公妣合葬于羅浮大洞山。後裔居廣東省博羅縣白沙、東莞縣黃涌、增城縣、順德縣。
151代黎遜諱悅,獻臣公第四子。後裔居河南魁崗、廣東惠州縣歸善、紫金縣永安古竹、義容縣博愛。
151代黎通,獻臣公第五子,生一子:球。裔孫居廣東省博羅縣、增城縣、從化縣柯木逕。
151代黎達,獻臣公第六子。裔孫居廣東省博羅縣、增城縣、從化縣。
3、黎秀實公世系:
152代 153代154代155代156代157代158代 159代
秀實—樂松┬仲甫—以達 ┌秫坡┬復 ┌長
└少甫┬以仁 ├舉 ├巽 ├次 160代 161代
├以廉 ├煥 ├賁 ├三朝佐┬長自進┬長令昭(接下表)
├以輔—├琛 └頤—法顏—├四 ├次 ├次
├以良 ├鼎 ├五 ├三 └三
├以明 └黔 └六 └四
└以初
*黎秀實,泮源公次子,字叔茂號右岡,官授南宋國子監(jiān)學正。與妣英氏初葬瓦窯坑,后遷葬鳳凰心二世祖墳右側(cè)。
*黎樂松,諱丁翁字繼先,元朝時任湖廣省武昌府通判。
*黎貞,字彥晦號陶陶,別字秫坡,16歲為補郡廩生,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乙卯至京師考試不就,轉(zhuǎn)而著書立說。著有《古今一覽漢元史斷》、《家禮五要》、《二十四孝詩詞文集》等書。
*黎煥,字碧窗,明朝洪武己卯科(1399年)舉人,永樂四年丙戌科(1406年)探花及第,任福建省都察院御史。
*黎頤,字德厚號惠民,明朝永樂十年壬辰科(1412年)舉人。
*黎法顏,字思樂,歲進士,任山東省濟陽縣知縣正堂。妣池氏生六子,明朝宣德六年辛亥科(1431年)一科三魁,兩文一武。
*黎朝佐,字匡國,明朝宣德三年戊申科(1428年)舉人,官至參將。
*黎自進,字達勇,武庠生(武秀才),任軍佐守備。

4、黎令昭公世系:
161代 162代 163代 164代
令昭┬長國寶(裔居廣東省新會縣都會里)
├次國璉(遷居東安縣即今廣東云浮縣)
├三國珍┬長本豪(遷居信宜縣)┬穩(wěn)亮
丨 丨 ├穩(wěn)受
丨 ├次本成 └穩(wěn)定
丨 └三本茂
├四國瑚(1535年乙未從新會縣都會里遷居羅定縣兩塘鄉(xiāng)四條桅村,接下表)
├五子失記
└六子失記
*黎令昭,字光善,明朝成化三年丁亥科(1467年)舉人。


5、廣東羅定縣兩搪鄉(xiāng)四條桅村黎國瑚公世系
162代 163代 164代 165代 166代
國瑚┬本賢┬維舉┬沖光┬球 167代
丨 丨 丨 └珅┬允章
丨 丨 丨 ├允中
丨 丨 丨 ├允成 168代
丨 丨 丨 └允揚┬高庶(廣西興業(yè)縣石南黎村抄本誤為俊一公, 否)
丨 丨 └沖華┬瑛 ├高廌(廣西興業(yè)縣石南黎村抄本誤為宋畿公, 否)
丨 丨 └瑸 └高為(廣西興業(yè)縣石南黎村抄本誤為黎中公, 否)
丨 └維業(yè)┬沖穎┬琮 *沖穎公于1651年辛卯主編《黎國瑚公族譜》。
丨 丨 └琦
丨 ├沖秀┬珍
丨 丨 ├瑺
丨 丨 └瑜
丨 └沖喬┬瑩
丨 └珩
└本圣┬維芳
└維盛 *本圣公裔居廣東羅定縣。


6、南宋廣東新會縣都會里黎秀穎公世系
151代 152代
黎庠---┬長秀英
獻臣公├次秀實 153代 154代 155代
長子 └三秀穎┬長西庵┬長莘野┬長致道—(接下表)
丨任廣西丨 丨遷居廣西理定縣即今永福縣,
丨桂林府丨 丨(羅定譜有抄本誤為致道公即廣西興業(yè)縣俊一公, 否)
丨府督郵丨 ├次弘道(分派厚潭即瑞章戶)
丨 丨 └三汝增—民安(接下表)
丨 └次華野
└次牧庵┬泰來—朝善
└ 復來—彥成—(裔居廣東省羅定縣)
*黎秀穎,字芳叔號右泉,任南宋福建省閩縣儒學正堂。
7、
155代 156代 157代 158代 159代
致道—古溪—從吾┬雪庵(字省齋)┬克恭 161代 162代
字子開 └君才 ├克寬160代┌靜川┬日章
號我蘭 ├克信┌子連├石盤└大章—(接下表)
├克敏┴子居┴澄淵
└克惠
162代 163代 164代
大章┬質(zhì)讀 ┌迪紹(字候作號直岡)
├馴儒 ├迪純(字候位號誠謙)
├子章 ├迪金(字候億號納庵)
├適逸 ├六尾(字候契,清朝順治甲午年1654年外遷,
├敬止 丨后定居廣東高州府暗鋪即今廉江市安鋪鎮(zhèn)歐家村
├用予—├亞毛(字候杰號適東)
├介石 └迪?(字候?。?
└杰儒

8、廣東省廉江市安鋪鎮(zhèn)歐家村黎候契公世系
164代 165代 166代
候契—文畏┬ 一英 167代 168代 169代 170代 171代 172代
├ 一雄┬昌某—元通—芝宣—世前—朝新┬恒棟—(接下表)
├ 一豪 └恒樑。
├ 一杰
└ 一貴

172代 173代 174代 175代 176代 177代
恒棟┬國秀┬士才—錦標————————--┬洪筠
├國成└士益 生于1866年七月初五日 ├洪珍-┬相權(quán)
├國就 遷居安南(越南)河檜州 └火生 ├相祺
└國年 └相滿
9、明朝嘉靖年間廣東羅定縣城興賢街黎康成公世系
154代 155代 156代
莘野—┬致道(見上) ┌158代—159代—160代—161代—162代—163代—黎維
├弘道(未詳) │
└汝增—民安—157代┴158代—159代—160代—161代—黎寬—康成(遷居廣東羅定縣城興賢街)
(遷居鶴山縣古勞) 從鶴山縣遷居廣州市木牌樓(今河南區(qū)黎家小巷)
*黎維,從鶴山縣遷居廣東東莞縣石硯, 后遷入交趾國,1576年為國王, 改國號為安南即今越南。

163代164代165代 166代 167代
康成—黎顯—子雄┬長民望┬長尚灝 168代
丨 ├次尚贊┌光前
丨 ├三尚質(zhì)┴光斗 169代
丨 ├四尚真 ┌長沐榮
丨 └五尚賓 ├次燦榮 170代
├次民懷┬長尚新。 ├三泮榮┌萬良
└三民敬└次尚美—光斗嗣┴四學榮┴萬興
*黎康成,原籍廣州木牌樓(今廣州市河南區(qū)黎家小巷),生于明朝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嘉靖年間(1522至1567年)進士,歷任武德騎尉、順德縣協(xié)城守。嘉靖十一年(1532年)隨太保陳麟征討羅傍山寇,以戰(zhàn)功補瀧水縣(今羅定縣)任城守,落籍城內(nèi)興賢街,為羅定縣羅城鎮(zhèn)興賢街黎屋黎氏始祖,終于明朝萬歷廿八年庚子(1600年),葬于羅定縣城外大崗橋木述孩兒游水岡。后裔散居于羅定縣、廣西等地,居羅定的現(xiàn)有約2萬人。
*黎顯,號雙樓,歲貢生,貤封奉直大夫。
*黎子雄,號石臺,敕贈廣西義寧縣縣令。
*黎民望,字應期號及泉,歷任饒平縣教諭、山東省邱縣知縣、廣西義寧縣縣令、貴州(貴縣即今貴港市)刺史。
*黎民敬,歲貢生,任廣東從化縣教諭、廣西容縣教諭。著有《三禮通義》十卷、《離騷能》四卷。裔居云羅岡脊、太平古柳村等地。

10、黎命和公世系:
150代 151代
獻臣(生六子)-┬長黎庠 152代 153代 154代 155代 156代
待舉公第三子├次黎序(生三子)┬長君則(諱源) ┬長信常-┬長清甫┬長仕龍—湯銘—(接下表)
丨 字命和 丨 └次觀常 └次平甫└次仕達(遷居廣東新興縣)
├三黎遠 ├次君敬(諱流,見下)
├四黎遜 └三君瑞(諱清,見下)
├五黎通
└六黎達
*黎君則,諱源,任南宋王府舍伴讀,裔居廣東南海縣、番禺縣、順德縣、開平縣、臺山縣。

11、黎湯銘公世系:
156代 157代 158代
湯銘(生三子) -┬長濟廣┬以 159代 160代
諱日新,生于 │ ├以生┬云從┬元善(裔居廣東省臺山縣員山村)
1366年,終于 │ ├以祥├國光├元嘉
1420年。 丨 ├以清├存德├元用
丨 └以瑞 丨 └元會
丨 ├順正┬德聰(裔居廣東省恩平縣石禾嶺)
丨 丨 ├國珍(裔居廣東省高州縣)
丨 丨 └國成(商居廣東省高州縣)
丨 └積善(裔居廣東省恩平縣圣堂鎮(zhèn)黎廠村)
├次彭斌(號正素,遷居郁南縣宋桂鎮(zhèn)橫崗村)
└三晚節(jié)
12、廣東省郁南縣宋桂鎮(zhèn)橫崗村黎彭斌(號正素)公世系
157代 158代 159代 160代161代 162代
彭斌┬長宣仁(號康安,裔居廣東省新會縣 封川縣安羅村)
├次宣義(號康保,裔居廣東省新會縣 封川蛟龍)
├三宣三(號鎮(zhèn)佑,遷居廣西賀縣信都聶石寨)
├四宣四(號鎮(zhèn)祖)┬法信┬明—觀斌—國珍
└五宣五(遷居廣州) ├法?├二—顯華
└法憲└憲—顯維┬華麟—(接下表)
└華鳳
*黎彭斌,迂居開平縣黎村,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奉命領兵至封川、開建、賀縣平亂,因功封撫民副將御,人稱撫民公,后叫正素公。建文九年(1407年),攜眷遷居龍脈鐘靈、山清水秀之封川古杭。
162代 163代 164代 165代 166代 167代
華麟┬長君重(遷居廣東郁南縣新樂鎮(zhèn))
├次君敬—道福┬勝通(遷居羅定縣) 168代
丨 └勝泰—日彪┬盤怡┬上錫
├三君素(裔居新會封川古杭)└盤石├上色
├四君偉—(接下表) ├上用(遷居水流塘)
├五君實 └上鑒(生九子)
└六君肅┬長炳—正始
└次炳熙┬異璉
└躍飛
13、廣東省郁南縣連灘金安黎君偉公世系
164代 165代166代167代 168代
163代君偉—光庭—思臺┬維德—文祺-┬長仕杰(遷居羅定縣頭坡寨坪崗咀)
華麟第四子 ├次維坤 ├次豪杰(遷居廣西岑溪縣太平)
明朝萬歷年 丨居連灘 ├三云杰(居上蕨祖宅)
間(1573至1620年) ├三維遠 ├四惠杰(遷居羅定縣潭濱夜護
從封川縣遷居郁南縣 丨遷千官古羅 ├五雷杰(遷居廣西岑溪縣筋竹鎮(zhèn)中圍陽和)
連灘金安 └四維朝 ├六霆杰(遷居廣西岑溪縣歸義)
遷千官垌濟 ├七英杰(遷居廣西岑溪縣成郡)
└八俊杰(遷居廣西岑溪縣大業(yè))
14、廣東省陽春縣順陽都山口垌那樓寨黎君瑞公世系
據(jù)1998年12月版黎健明主編《恩平黎氏族譜》(藏珠璣巷黎氏宗祠)
151代 152代
序(命和) ┬長君則(諱源,見上)
├次君敬(諱流,裔居廣東省東莞縣, 羅定縣)
└三君瑞諱清
*黎君瑞,諱清,南宋寧宗時(1195年至1225年在位)舉賢良科官,授諫議大夫,祥興元年(1278年)由新會縣遷居恩平縣仕洞凱崗村,再遷陽春縣順陽都山口洞那樓寨。壽89歲,葬于陽春縣南廂都南在堡南股滿棠村背獨鶴尖鳳蚤穴,淸朝嘉慶二年(1797年)二月十二日未時重修灰墓,即今之茶運鳳山。妣吳氏誥封四品恭人,卒葬于陽春縣那樓谷邦嶺牛欄灣上邊岡金牛脫軛穴,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灰墓。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年)春,由陽春縣黎氏捐資,在陽春縣城門外進士街開工興建黎君瑞公宗祠,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冬月落成。黎君瑞公裔散居于廣東省西部之陽春縣、恩平縣、新興縣、陽江縣、高州縣、茂名縣、電白縣、吳川縣、云浮縣、羅定縣、高要縣、信宜縣等地,人口逾10萬。
152代 153代 154代 155代
君瑞┬長以敬┬大榮—(接下表)
丨 ├大華—伯秩—(裔居陽春縣、新興縣大興鎮(zhèn))
丨 ├大善┬景祥(遷西山,裔居陽春縣、恩平縣、新興縣共成天堂鎮(zhèn))
丨 丨 └志勇(裔居陽春縣、恩平縣、新興縣)
丨 └大宗┬文英(裔居新興縣、高明縣)
丨 └文德(裔居新興縣)
└次以賢┬千五(裔居陽春縣、陽江縣)
└千七(裔居陽春縣、云浮縣)
*黎以敬,原居陽春縣塘潮,族名百八貢生,任漢陽府漢陽縣儒學教諭,以曾孫黎常追贈資政大夫,葬陽春縣西河堡西山嶺沙田寨前蟹山發(fā)龍結(jié)穴。
*黎大榮諱萬六,由陽春縣回遷恩平縣仕洞凱崗村,妣梁氏,合葬于鵬岡寺北向牛穴,追贈文林郎、資政大夫。
*黎大華諱萬七,遷居古寵。
*黎大善諱萬八,居陽春縣塘潮。
*黎大宗,又名大英,諱萬九,遷居新興縣。

154代155代 156代
大榮┬長景明┬綱
丨 └黎常(裔居廣東省新興縣洞口、東成、集成、新成、大江、里洞、太平、天堂等鎮(zhèn)及高要縣)
├次景政—(接下表)
├三景云—(接下表)
└四景曹(裔居高州縣、茂名縣、吳川縣)
*黎景明,敕封資政大夫,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年)因鄰親吳允良僭亂而遷居新興縣。
*黎景政,1355年避亂遷居恩平縣清湖村咀村。
*黎景云,1355年避亂遷居春州大塘營。
15、廣東省恩平縣黎景政公世系
155代 156代
景政┬長廣大(遷居廣東陽江縣)
├次廣二(遷居廣東陽江縣)
├三廣三—(遷居恩平縣,接下表)
├廣四 (遷居電白縣)
├廣五(遷居電白縣)
├廣六(遷居上洋)
├廣七(遷居陽江縣)┬和德
丨 └福德
└廣八(遷居陽江縣)

156代 157代 158代 159代 160代 161代 162代 163代 164代 165代 166代
廣三┬勝一(裔居廣東陽江縣、陽春縣、恩平縣)
├勝二—黎傳—黎嚴┬隨一 ┌元德 ┬任洪
└勝三(裔居恩平縣├隨二 ├元鈺 ├任琚
├隨三 ┌華賢丄民就—├任偉—顯登—(接下表)
├隨四—盛和—月澄┴華倉 ├任三
└隨五 └任先
*黎勝一公遷居恩平縣坦坡塘村。裔居平石鎮(zhèn)坦坡塘村,圣堂鎮(zhèn)黎廠村、君堂鎮(zhèn)新安村、良西鎮(zhèn)鑊耳仔村。
*黎勝三公遷居恩平縣黃欖角。其十七代任佐公裔居恩平縣江南鎮(zhèn)朗心村,恩城鎮(zhèn)白沙勞村,朗底鎮(zhèn)河木里、牛潭村,人口約占勝三公房14%。任標公、任權(quán)公裔居恩平縣那吉鎮(zhèn)黃欖角、茅坪、狗頭上、北后、羊欄、高朗、萬垌、大朗、水還沖、鴨頸、山雞坪、新東、塘角、水和田、那蓬村,人口約占勝三公房的84%。
*黎勝二公裔人口較多,約占恩平黎氏人口的47%。
*黎隨五公裔居恩平縣大田鎮(zhèn)高龍、辦角、龍尾、橫珍、南安、蓮塘、黎新村,清灣鎮(zhèn)金斗朗村。1971年,
166代 167代 168代 169代 170代 171代 172代 173代 174代 175代 176代
顯登—廷交—澤泮—振湖—世星—汝郁—榮溫—宗洋—健明—艾川—毛毛
*黎健明,廣東省恩平市人,生于1943年,大學畢業(yè),中學高級教師。1984至1990年任恩平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數(shù)學教研員,1990年至1997年任恩平市華僑中學校長,1997年至2002年任恩平市教育局督導室主任,2002年起任江門市督學,現(xiàn)已退休。黎健明2000年至今連任香港《黎氏會刊》主編。曾主編《恩平黎氏族譜》,1998年12月岀版,16開精裝,712頁。2007年10月26日恩平市黎氏宗親會成立時當選為秘書長。

16、廣東省陽春縣黎景云公世系
155代 156代 157代 158代 159代
景云┬長思聰—京寶—現(xiàn)明┬長黎智 智、敏、鼎,裔居廣東陽春縣、恩平縣、高州縣、珠海市。
丨 ├次黎敏
丨 ├三黎鼎
丨 └四黎鼐(遷居何村)
├次思忠—道靜—琛明┬長日明(裔居廣東陽春縣)
丨 ├次日輝(裔居廣東陽春縣)
丨 ├三日升(遷居廣東電白縣)
丨 ├智君(居陽春)
丨 └智某(居恩平)
├三思文(裔居廣東陽春縣大塘, 那吉云禮村)
└四思華(遷居廣東開平縣大沙尖石村, 原屬恩平縣)
*黎景云,原居恩平縣仕洞凱崗村,生當亂世,留心典籍,蒿目時艱。1355年,疍戶(水上船家)何均被殺,吳元良(羅定譜記為吳允良)自稱元帥,占據(jù)州城及陽春縣。公乃遷居金堡大塘營,雅重詩文,不惜重金,延師講授,教子成名。
*黎思聰,雅好詩文,與弟思文公齊名,歲貢生,授明進士,敕封文林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思聰公任廣西理定縣(今永??h)知縣,興學愛民,卓有政聲,邑志黎氏宦自公始。公與弟思忠公合葬于木龜山,妣李氏與思忠公妣黃氏合葬于木頭坡蛇山虻穴。思聰公裔居恩平縣橫陂鎮(zhèn)東龍、龍山里村,沙湖鎮(zhèn)新洞村,大田鎮(zhèn)山田口村,那吉鎮(zhèn)高朗、新聯(lián)村。大槐鎮(zhèn)大槐墟、銀水、永新村。
*黎思忠公裔居恩平縣平石鎮(zhèn)大松嶺村、東安鎮(zhèn)牛荷村。
*黎思華,歲貢生。裔居開平縣大沙鎮(zhèn)尖石村。
*黎思文,歲貢生,任南恩州教授,葬于恩平縣那吉鎮(zhèn)云禮村。裔居恩平縣那吉鎮(zhèn)云禮、塘角、北后、新屋、田排、黃牛欄、高朗、山雞坪、大朗、朗寸村。
*黎現(xiàn)明,捐建陽春縣城西門外萬壽寺,并塑黎思聰公像于中堂祭祀。至民國初年為營兵所毀。

17、廣東省電白縣黎日升公世系
159代 160代161代162代
日升┬長晃—應璋┬維岳 168代
丨 └鎮(zhèn)南 ┌發(fā)慶
├次?!?167代 ├發(fā)旺
└三環(huán)┬應奎┌維藩 163代 164代 165代166代 ┌舜翹丄發(fā)成
└應壁丄維禎—承啟—勝夫—彰廷—現(xiàn)南丄禹翹┬發(fā)富
├發(fā)貴
├發(fā)榮
└發(fā)華
*黎日升(1450—1521年在世),明朝正德年間(1506年丙寅至1521年辛已)進士。

18、廣東省博羅縣白沙黎悅寓公世系
150代 151代
獻臣┬庠見上
├序見上152代
├遠—悅寓(遷居博羅縣白沙,接下表)
├遜
├通
└達

152代153代 154代 155代
悅寓┬宙(裔居廣東博羅縣白沙)156代
├宿┬念三郎—八五郎┬上四郎
├裘丨 ├九五郎
└觀丨 └九六郎 157代 158代
├小二郎┬四十郎┬弼—助教(居潘禺)—仲亨(裔居廣東東莞縣黃涌)
丨 丨 └五六郎—百九郎 ***黃涌黎氏宗祠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丨 └五十郎—處士郎┬小六郎
丨 └小七郎
├小七郎—四十一郎—逢源— 一郎
└小十郎┬四二郎—--四郎—千七郎
├四六郎┬上一郎┬千四郎
丨 丨 └千六郎
丨 ├上二郎┬千七郎
丨 丨 ├千八郎
丨 丨 └萬三郎
丨 └上三郎┬孟一郎
丨 └孟三郎
└四九郎— 二郎┬念七郎
├念九郎
└念十郎

151代遠公,獻臣公第三子,南宋誥授中憲大夫,任江蘇省揚州知府。妣晁氏、李氏。生一子:悅寓。公妣合葬于羅浮大洞山。
152代悅寓,遠公之子,妣姚氏,生四子:宙、宿、裘、觀光。
153代黎宙,悅寓長子,居廣東省博羅縣白沙。
153代黎宿,字仲經(jīng)號星源,悅寓次子,由廣東博羅縣白沙,徙居東莞縣,始遷樟村角,后定居于黃涌村,敦行禮義,割股愈親,南宋朝廷旌表其門曰“孝義署”,授朝議大夫,鄉(xiāng)人建祠,以奉祖先,創(chuàng)塾以訓後裔,又置田產(chǎn),供祠塾與捐施之需。妣鐘氏,生四子:念三郎、上二郎、小七郎、小十郎。
153代黎裘,悅寓第三子,居廣東增城縣。
153代觀光,悅寓第四子,居廣東順德縣。
154代念三郎,宿公長子,生八五郎。八五郎生助赦。助赦生三子:上四郎、九五郎、九六郎。
154代上二郎,宿公次子,生二子:四十郎、五十郎。四十郎生黎弼、五六郎(生百九郎)。黎弼生助教、番禺。助教生仲享。仲享裔孫居廣東省東莞縣黃涌。五十郎生處士郎。處士郎生小六郎、小七郎。
154代小七郎,宿公第三子,生四十一郎。四十一郎生逢源。逢源生一郎。
154代小十郎,宿公第四子,生三子:四二郎、四六郎、四九郎。
155代四二郎,小十郎長子,生四郎。四郎生千七郎。
155代四六郎,小十郎次子,生三子:上一郎、上二郎、上三郎。156代上一郎,四六郎長子,生千四郎、千六郎。156代上二郎,四六郎次子,生千七郎、千八郎、萬三郎。156代上三郎,四六郎第三子,生孟一郎、孟三郎。
155代四九郎,小十郎第三子。生二郎。156代二郎,四九郎之子。生三子:念七郎、念九郎、念十郎。

東莞潢涌黎氏歷代名賢錄
(原載2005年《香港黎氏會刊》)
宋朝(960年至1279年):
始祖黎宿,割股愈親,欽旌孝子,授朝議大夫。2代黎念三郎,獻“平夷策”有功,敕授奉議大夫。2代黎小二郎,御寇有功,官授承值郎。5代黎九五郎,烏臺九獎,官任縣丞。5代黎九六郎,任廣東潮州刺史。6代黎十二郎,官授縣尉。 6代黎卅-郎,官授縣尉。 6代黎一郎,官授縣尉,因剿撫有功,歷官都督。6代黎三四郎,誥贈光祿大夫、上將軍、四川提督。7代黎士龍,由文學歷武功光祿大夫、上將軍,任四川提督。8代黎鑒,字希明,宋時為韶州(今廣東韶關(guān))梅花寨巡檢,元時由歲貢官至教諭。
元朝(1206年至1368年):
8代黎玉煥,由歲貢官授程鄉(xiāng)縣(今廣東梅縣)知縣署。 8代黎三郎,由歲貢官授訓導。8代黎珪,歲貢潮陽教諭。 8代黎玉琇,官至兵部提領。 8代黎玉瑛,由歲貢官授程鄉(xiāng)知縣,旋任本邑東莞縣知縣。8代黎儒昌,由辟舉授程鄉(xiāng)縣尹。9代黎宗遠,官授河南縣丞。 9代黎宗猷,由歲貢任東莞縣訓導,有獎勸廉能,升袁州知事。9代黎宗,字叔潮,修行增城縣訓導,署東莞縣政。 9代黎榮,由茂才舉倉庫司大使,往增城縣夏街立籍。9代黎伯元,由歲貢任廣東連州縣教諭,升德慶惠陽教授,贈監(jiān)察銜史。
明朝(1368年至1644年):
9代黎節(jié)颼,授兵部提領。 9代黎佳,由吏員授徐州知事。10代黎斌,由歲貢出身,授河南彰德府臨漳縣知縣。10代黎光,洪武五年(1372年)科經(jīng)魁,會試特賜進士,欽點翰林院,編修書于文華殿,就年五月,拜監(jiān)察御史,至洪武八年(1375年),擢刑部左侍郎。
潢涌鄉(xiāng)賢黎光(原載廣東《東莞縣志》)
黎光,廣東東莞潢涌人,生于元朝天歷二年(1329年),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會試登進士,入南京翰林院編修,與張唯、黃輝等,被選入禁中,為同文堂東官侍讀。某日帝(朱元璋)問黎光:“朕今天下初定,如何可致天下太平?”光答:“為官者不貪贓枉法,為將者不偷生怕死,此可致天下太平也。”帝嘉其言,擢為監(jiān)察御史。黎光剛直嚴明,彈劾無所避。時有御史大夫陳寧忌之。黎光奉旨巡鳳陽,所上諸事,悉切時弊,當?shù)罊?quán)臣,無不懼之。黎光后奉旨至蘇州,其時當?shù)睾樗簽E,饑民無以為生。光慨然曰:“寧可逆旨死之,決不能見死不救!”遂將所有皇封粟庫,開倉賑濟,并訓諭災民,興修水利,及時播種。蘇州災民,得黎光救濟,起死回生,咸曰“此公,吾民之生父也!”光回京之日,民皆痛哭流涕留之。旋即為光立生祠,尊之曰“黎父” 。光返京后,帝嘉其救濟及時,慰勉有加。有日,陳寧侍帝側(cè)。帝偶談起黎光蘇州賑災之事。寧曰:“光雖能,然不待旨而發(fā)粟,自專也,罪當誅!”帝曰:“事當決而不決者,庸才耳。若如汝言,遷延時日,蘇州之民,不更慘乎?光之賢能,貴在于此!汝毋多言。”旋擢光為刑部侍郎,時為洪武九年(1376年)。自此,陳寧謀黎光益甚。數(shù)月后,朝廷修葺宮殿。帝浱黎光往陜西,采購材料。光奉旨到長安,時大旱,赤地千里,餓殍遍地!鷹鷲群集,圍尸啄食。光見慘狀,凄然曰:“餓殍滿途,新冢累累,當?shù)勒叱涠宦?,時事可知矣。”乃上書告京。又將攜來巨款,悉數(shù)購糧救災。災民皆恩謝之。陳寧聞訊,即糾集權(quán)臣數(shù)人,誣光貪污。帝不察,謫光戍陜西山丹。人皆冤之。至惠帝(朱允炆)永樂初年(1403年),張唯、黃輝為光鳴冤于惠帝前。帝悟,復光原職。陳寧聞訊,大驚。遂密譖帝曰:“聞陛下起用黎光,并欲其早日回京受職乎?”帝曰:“然。”寧譖曰:“欲其速至,可用黑詔。光為言官多年,政敵甚多。途中恐奸人陷害,用黑詔押回,可掩人耳目,保無虞。”帝首肯。寧遂遣人,兼程至山丹,造謠曰:“不日,有黑詔下,將解光回京受審,必死無疑也!”黎光聞之,嘆曰:“大丈夫生于斯也,獨不能提三尺劍,以清君側(cè),為憾事耳!死何畏哉?”數(shù)日,黎光因激憤,病死于陜西山丹縣。帝知光死,察得真情,始知陳寧之大奸。大怒!將其立斃杖下,而決其首,恨始平。后帝念黎光忠而見謗,謚光為刑部左侍郎,并賜建雙門邸一座于其鄉(xiāng),旁立一石碑,題曰“文武官員,到此下馬” ,以彰黎光之忠賢。 (摘自陳伯陶《東莞縣志》 原載2000年《香港黎氏會刊》)
11代黎皓,由歲貢授江西南昌府經(jīng)歷,后升廣西桂林陽朔縣知縣。 11代黎晚彪,授奉議大夫。12代黎振,景泰四年(1453年)科舉人,授廣東雷州府同知。
14代黎紳,弘治二年(1489年)科舉人,會試乙榜進士,授通州學正。 14代黎浱,字惟遠,隆慶元年(1567年)科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進士,授江西省誼黃縣教諭。 14代黎日章,名向曙,萬歷十年(1582年)舉人,授北直河澗府鹽山縣教諭,升真定府井陘縣尹。 14代黎說,由歲貢任廣西?縣教諭。 14代黎日吾,由吏員授廣西銓州遞所大使,升梧州榕縣巡檢。15代黎德明,字子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春秋魁舉人,授南京池州府銅陵縣知縣。15代黎志鵠,授浙江長寧大使。16代黎許,萬歷廿二年(1594年)舉人。 16代黎自成,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16代黎奇瑞,武舉人授廣西游擊。16代黎揄,贈文林郎,福建詔安縣知縣。17代黎天祚,萬歷四年(1576年)舉人,授廣西太平府水康縣教諭,升湖廣寶慶府新化縣知縣、江西臨江縣知縣、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知縣,廣西南寧府新寧州知州,后晉府左長史。17代黎兆旦,崇禎元年(1628年)由歲貢授廣東河源縣訓導,署連州學政。
清朝(1616年至1911年):
17代黎自新,康熙十四年舉人。 17代黎靜生,由吏員任山西承宣布政經(jīng)歷。18代黎挺揄,恩敕贈文林郎、翰林院檢討。19代黎寬,號容海,國學生,敕賜修職佐郎、廣東海陽縣訓導,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西石書院”,創(chuàng)建二世祖祠,置祠田祠勛。20代黎翰,乾隆六年(1741年)舉人,授廣東徐聞縣教諭。20代黎溢海,乾隆三十年(1765年)舉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四庫全書館”篡修官,敕封文林郎、翰林院檢討,封二道。20代黎迺瓗,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貢生,敕授儒林郎,西政布司經(jīng)歷,補布政司照磨,署寧武太原同知,代理直隸州知州事。20代黎日升,由歲貢生分發(fā)韶州府乳源縣、樂昌縣、直隸嘉應州,三任儒學。21代黎志豪,功鵬營守府署恭府。 21代黎培,乾隆廩貢生,鶴山縣訓導。 21代黎垣,嘉慶十六年(1811年)歲貢生,敕封文林郎,刑部貴州司,七品小京安。 21代黎鴻漸,誥封中憲大夫,江南河庫道。 21代黎泰,字志同,號交溪,嘉慶九年(1804年)副榜舉人。 21代黎元祥,字履旋,欽賜舉人,嘉慶元年(1796年)進士、嘉慶十二年(1807年)獲賜翰林國子監(jiān)學正。21代黎翔,嘉慶九年(1804年)舉人。21代黎羅,嘉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仁化縣教諭,歷署揭陽縣教諭,截選知縣。22代黎志安,道光八年(1828年)武舉人,虎門參將,硇川營部都司署。22代黎憲,號慎齊,同治三年(1864年)舉人。22代黎安,號越石,九品、誥封大夫,候選巡理正所,后任四川萬縣知縣。22代黎攀鎰,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歷興泉永兵備道,升江南河庫道。
清官黎攀鎰
黎攀鎰,字伯慈、號半樵,廣東東莞潢涌人,生于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嘉慶廿三年(1818年)舉人,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授戶部云南司主事。時新疆用兵,部務殷繁,黎攀鎰經(jīng)劃有方,部臣知其才,浱充正主稿兼則例館總纂官。道光十四年(1834年),補河南司主事,擢江西司員外郎,浱管捐納房事務。道光十六年(1836年),授湖廣道御史。甫視事,即奏“已革書吏,改名復充” 。上喜其認真,賞加一級,旋命稽查普濟堂事務。黎攀鎰目擊粵東積弊,因疏陳十事。越三月,擢禮科給事中。攀鎰益感奮圖報,前后章十余上,如“裕國足民”、“整頓捕務”、“籌備京倉”、“疏浚漕河”、“革除六總”、“嚴拿粵匪”、“飭知縣親理命案”等疏,皆以人所欲言而未能詳言者。又疏“禁鴉片以塞漏卮”,而以“抽稅為非計”。其慮至遠,其謀至深!道光十七年(1837年),稽查北新倉事務,充順天鄉(xiāng)試內(nèi)監(jiān)試官,遷福建興泉兵務道。閩南民俗強悍,號稱難治。黎攀鎰輕車赴任,嚴革陋規(guī),元惡大憝,有犯必懲!甫數(shù)月,盜賊屏跡。廈門舊有“崇實書院”,黎攀鎰親自校閱,膏火外,給重獎賞。公余,如諸生入署,款以酒食,訓之讀書、立品。士皆欣欣向上。署中案牘文檄,悉親裁閱,不假幕友之手。上尤咸重之。道光十八年(1838年),調(diào)補江西河庫道庫,款先經(jīng)查辦,黎攀鎰至,鉤稽管算,帑不虛縻。嘗曰:“此官,惟司出納、會計當即稱職,不如在閩之與民相近也。”道光廿一年(1841年),河督麟某,首薦“黎攀鎰可大用”。而攀鎰以父母年老,遂乞養(yǎng)歸家,居二十余年,優(yōu)游奉侍,當?shù)篮弊R其面。黎攀鎰性儉樸,無所嗜好,惟喜讀史,至老不倦。持躬謙謹,喜周恤孤寡,獎掖后進,不喜談人過,人亦不能干以私,有古君子風。終養(yǎng)畢,以老不復出。同治三年(1864年)七十四歲,卒。著有《鷺門集》、《詒蔭堂奏議》。長子嘉騏,字有傳。次子嘉蘭,字子俊,授例戶部主事,道光廿九年(1849年),與兄嘉騏同領順天鄉(xiāng)薦,出為陜西候補知府,改湖北道署、安襄荊鄖兵備道。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重燕鹿鳴,賞三品卿銜。三子嘉崧,字子諤,直隸州知州。嘉蘭子廷英,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嘉崧長子廷輔,冮西候補知府;次子廷揚,戶部郎中。 (摘自陳伯陶東莞縣志 原載2000年香港黎氏會刊)
23代黎嘉騏,字子超,道光廿九年(1849年)舉人,與弟同科,署福建興化府知府。23代黎嘉蘭,字子俊,道光廿九年(1849年)舉人,與兄同科,陜西候補知府,升湖北兵備道。23代黎福頤,號協(xié)蘭,誥授奉政大夫,候選布政司經(jīng)歷。23代黎鎮(zhèn)邦,光緒八年(1882年)武舉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會試武進士,欽點營用守備。23代黎家崧,欽加知府銜,遇缺前先選直隸州知府,誥授朝議大夫,再封榮祿大夫。24代黎鳳儀,號樂韶,光緒元年(1875年)北園舉人。24代黎忠信,捐武監(jiān)生,光緒三十年(1904年)第十五名武舉人。24代黎大康,號壽彭,同治元年(1862年)第廿七名恩科舉人。24代黎綱,嘉慶十三年(1808年)武舉人。24代黎志信,道光廿四年(1844年)武舉人。24代黎延英,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24代黎植槐,號渭林,光緒廿七年(1901年)舉人,直隸即同知縣。24代黎明昶,光緒廿九年(1903年)恩科欽賜舉人。24代黎光輯,貢生,誥贈奉直大夫。25代黎景賢,例封文林郎,誥授奉政大夫。25代黎洪邦,武秀才。25代黎慶培,敕授宣德郎,候選布政司。26代黎鶴泉,光緒廿五年舉人。26代黎鷥藻,光緒廿七年1901年舉人。27代黎惠中,大學師范畢業(yè),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獎舉人。黎蘭墀,光緒年代文秀才。黎公望,光緒年代文秀才。黎仁甫,光緒年代文秀才。黎云臺,光緒年代文秀才。黎蘭臺,光緒年代文秀才。黎銀臺,光緒年代文秀才。黎紹夔,光緒年代文秀才。黎暉如,光緒年代文秀才。
當代黎崇勛,1936年11月率群眾武裝組成“東寶人民抗日游擊隊”,歷任班長、排長、指導員、司令部參謀。1943年7月后,任“東江縱隊”情報科、交通科、作戰(zhàn)科科長與參謀長、北江支隊參謀主任、兩廣縱隊參謀-團副團長、華東野戰(zhàn)軍51團副團長、八兵團警衛(wèi)團副政委。1950年1月起,任南京市公安總隊政治處主任、黨委書記、副政委、南京軍區(qū)第八速成中學校長、上海公安總隊黨委書記、代政委。1955年5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1960年后,先后任上海市科學技術(shù)委員會秘書長、副主任、上海市計量局局長、黨委書記、上海市進出口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書記,上海市委人事安排組成員、上海市顧問委員會委員。黎克明,原名黎壽如,生于1919年3月。先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馬列主義學院學習。工作后,任晉西北神府縣委干事區(qū)委委員、綏東綏北地委、綏遠省委工部秘書、山西省右玉縣委副書記。1949年起,歷任綏遠省托克托縣縣委書記,綏遠省人民政府人事廳辦公室主任。1953年任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副檢察長、廣東省勞動局黨委副書記、副主任。1975年10月21日逝世。 (參見2005年香港《黎氏會刊》)

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莞潢涌黎氏大宗祠
東莞市中堂鎮(zhèn)潢涌村黎氏大宗祠,于2004年12月19日舉行“修繕竣工大典” ,歷史風彩重現(xiàn)。潢涌黎氏大宗祠,2002年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入選東莞“文物八景” 。
岀席“黎氏大宗祠竣工慶典儀式”的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lián)絡辦公室副主任黎桂康,原廣東省委常委、廣東省人大常委副主任方苞,東莞市委書記、東莞帀人大常委會主任佟星,東莞市副市長吳道聞,東莞市政協(xié)副主席黎承枝,廣東省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鄧炳權(quán),東莞市宣傳文化部門的領導,以及省內(nèi)外的黎氏宗親共1500人。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lián)絡辦公室副主任黎桂康說:“黎氏大宗祠的修繕,不僅是-族-村的盛事,也是東莞保護文化遺產(chǎn)、發(fā)掘文化底蘊的突出成果。”黎桂康還代表黎氏宗親,對省、市各有關(guān)方面,為修繕黎氏大宗祠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
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佟星,代表市委市政府對黎氏大宗祠修繕竣工,表示祝賀!佟星說:“潢涌有值得驕傲的歷史,是東莞有史料記載最早的村落之一。八百多年前建立的黎氏大宗祠,記錄了先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梢哉f,潢涌,正是東莞歷史發(fā)展的縮影和見證。同時,潢涌也有值得驕傲的人才,是東莞歷史上中進士最多的村。更有許多為民作好事的官員和仁人志士。潢涌也有值得驕傲的成績,現(xiàn)在全村集體經(jīng)濟純收入,位居全市村級第一位。而且,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全面發(fā)展??梢哉f,從歷史到現(xiàn)在,繼承先人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潢涌,都值得驕傲!”佟星希望在新的歷史時期,有著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潢涌人,更要加強學習,用知識武裝頭腦,建立現(xiàn)代意識,早日實現(xiàn)從村民到市民的歷史性跨越,努力拼搏,再創(chuàng)輝煌,全力推進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為東莞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更多的經(jīng)驗、更多的人才,做出更大的成績。
黎桂康、方苞、佟星等領導,為修繕一新的黎氏大宗祠揭幕。
潢涌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經(jīng)歷過六次重修。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毀于兵燹。明洪武初年,始遷祖黎宿十世孫黎光,與族長黎永安,率族人在舊址重建。洪武八年(1375年)落成。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族人黎存道等,把祠堂擴大,奠定了今天的規(guī)?!,F(xiàn)仍保留明代至民國歷朝的風格,是廣東省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文物保存最完整的祠堂。此次修繕,在廣東省文物專家的指導下,聘請專業(yè)的古建筑修復建設單位施工,于2003年11月18日動工,共投入450多萬元。潢涌黎氏大宗祠規(guī)模宏大,風格獨特,匯集了古代民間建筑雕刻,和文學等多種藝術(shù)門類,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宗祠占地面積-千-百五+二平方米,共有三進院落,兩個天井。每個院落,都不取同-的中軸線。后進位于正中,中進偏左,前進偏右。祠堂中共有六十一根柱,與中國建筑崇尚對稱的慣例不同。祠堂中,還出現(xiàn)倒淌水的奇觀,每逢下雨天,祠堂的積水,不是向前瀉溢,而是從前往后,逆向流淌。祠堂中,還保存了大量珍貴文物。在中進堂上,保存著一塊明代翰林院編修陳子壯題的“忠考堂”匾,是為紀念黎氏先人黎宿和黎光所立;在祠堂后進左右兩側(cè),分別有明朝洪武年間重修所立的兩塊石碑,雕刻著宋朝和明朝六位進士名人撰寫的碑文,這些碑文,辭藻雅致,意蘊深遠,楷書剛勁俊秀,草書筆走龍蛇,既有史料價值,又有藝術(shù)價值。廣東省文物博博館學會會長鄧炳權(quán)說:“這里就是要把原來的文物價值,它的歷史原狀,充分的展示岀來,這樣是最有價值的。通過這樣展示我們良風美俗,把村民凝聚團結(jié)起來。”
飲水思源,敬宗懷遠,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宗祠,是祭祀先祖、凝聚宗親的重要場所。宗族文化中,團結(jié)友愛,和諧相處,重視人才,傳承技藝的眾多特定內(nèi)涵,對于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宗祠內(nèi)對聯(lián):“祖澤延綿,桂馥蘭馨稱望族;龍光顯赫,文彪武炳譽名門。”
“教孝教忠修以家,永懷舊德;允文允武報于國,式換新猷。”
“祠廟飾新顏,百代子孫長浱衍;屏風開勝景,千年宗德永流傳。”
(黎健明據(jù)東莞電視臺2004年12月19日報道改寫,原載2005年《香港黎氏會刊》)
150代 151代
獻臣┬庠(見上)
├序(見上)152代 153代 154代 155代
├遠(見上)—悅寓(遷居博羅縣白沙,接下表)
├遜—昕┬剩(裔居廣東博羅縣增城縣從化縣)
丨 └昌伯-(接下表)
├通—球—(裔居廣東博羅縣、增城縣、從化縣柯木逕)
└達((裔居廣東博羅縣、增城縣、從化縣)
廣東省紫金縣、惠陽縣黎昌伯公世系
153代
昌伯┬長柏堂(遷居河南魁岡)
└松堂—承(從廣東惠州縣遷居紫金縣義容鎮(zhèn)博愛村)—(接下表)
19、紫金縣義容鎮(zhèn)博愛村黎承公世系
155代
承┬聰┬宗懿┬永榮—思治(居紫金縣上石)
丨 丨 ├安榮(遷居廣東紫金縣永安古竹鎮(zhèn))
丨 ├滿榮—建積(居紫金縣上石)
丨 ├茂榮(居永安古竹)
丨 ├國榮-(由古竹遷居義容博愛)—接下表
└金榮(遷居義容博愛)

國榮┬意(回遷古竹)
├慈(回遷古竹)
└慧┬仕楞┬本遠:十六代子宣遷河源水尾;十九代宏江宏瀨外遷不詳;
丨 丨 廿二代清儀赴外國; 廿四代其明其生遷博羅麻坡
丨 └本通:十九代宏浮、二十代永標遷廣西
└仕珽┬本青:廿三代遠芳赴外國
└本集:十九代宏謨、宏明遷廣西賀縣南蛇塘;二十代永禧遷古竹榮壺耳;
廿五代習康、習唐、習苞、習墉赴外國
155代
承┬聰(見上)
├明┬化┬莊—瀛
丨 丨 ├嵩—勇 ┌聳
丨 丨 ├良(遷居惠陽縣上平)丄添
丨 丨 ├強(遷居東莞縣上坑)┬韻 ┌榮昌(裔居惠陽縣博羅縣)
丨 丨 ├珠(居禮村下黎)┬聚 └鎮(zhèn) ├華昌
丨 丨 丨 ┌德廣(遷廣西) ├富昌
丨 丨 丨 └戰(zhàn)—謙—念五丄德實(居上黎)-通濟丄貴昌(居河源縣)
丨 丨 └隨(居惠陽縣洛塘)—裕光┬朝關(guān)┬貽謨(居上角)
丨 丨 ┌勝(居博羅縣) 丨 └貽謀(居下底巷)
丨 └佐丄財(遷居東莞縣) ├朝亮(住麻地頭)
├睿(裔居歸善、博羅、永安古竹) └朝顯(住三房)
└智—宗德┬端┬忠
丨 └恕
├尊┬資
丨 └質(zhì)
└靖—思 *宗徳公裔居廣東紫金縣永安古竹村。





香港黎氏宗親會創(chuàng)立沿革(作者黎顯華,原載1998年版香港《黎氏會刊》)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本會先賢創(chuàng)會之會訓。黎氏宗親會之組設始于1948年秋,由廣州黎氏聯(lián)誼總會理事長黎鐵漢宗長進賜手教督促在港宗長組設香港宗親會組織。緣由廣州永漢北路(雙門底)兩間相連宗祠(黎待舉公祠 )祖產(chǎn),在日寇侵華時,竟遭不肖者將公產(chǎn)變?yōu)樗饺水a(chǎn)業(yè),宗人非常憤怒,經(jīng)過數(shù)年涉訟,經(jīng)濟損耗難免,特派熱心宗長二位來港,一則募款為祖產(chǎn)訟費,二則提議在港籌組黎氏宗親會。惜其時組會需時,但募款作訟費成績甚佳,1949年春收到黎鐵漢理事長大函鳴謝在港宗親會慷慨捐資及促組會。當時計有黎健公、黎錦堂、黎華堂、黎右美、黎熾昌、黎翰庭等數(shù)十宗賢集英京酒樓商討黎氏宗親會的設立必需加緊進行,當時決議先成立籌備委員會,一致通過健公、華堂、翰庭、黎銘、朝光、正甫、叔銘七人為籌備委員,并推健公為主任委員兼起草會章,暫假健公寓所為臨時通迅處,七人委員署名向港府申請注冊。旋于1949年八月九日奉警務署頒發(fā)批準執(zhí)照。1950年 四月二十二日假高士打道德康醫(yī)會召開第一次會呂選舉大會,同年六月十一日假石塘咀金陵酒樓舉行第一屆就職典禮暨會員聯(lián)歡大會,宴開三十多席。1951年中,本會遷往灣仔太和街新會址正式開始辦公。1954年 四月遷到深水埗界限街二號C六樓自置物業(yè),會務發(fā)展更為順利。后因樓高而欠缺電梯,長者們上落不便,又于1963年夏再購入旺角水渠道三十四號十二樓B座,同年十月一日三遷到現(xiàn)址發(fā)展至今。建會近半個世紀,在先賢苦心策劃下,得以順序發(fā)展而傳為佳話,有黎覺非宗兄帶領組設黎家班,常在香港電臺播唱粵曲,以清一色黎姓在電臺播唱者,史無前例,深受社會各界好評。又在黎維宗長倡議下成立黎家足球隊,經(jīng)常在港澳乙組足球比賽,球隊士氣與球藝甚佳,每賽取勝機會特多。為聯(lián)絡年青一輩與發(fā)揚健身國術(shù),黎維宗長在會內(nèi)教授武術(shù),當時有數(shù)十人參加,熱鬧非常。會務順序發(fā)展,諸如每屆之就職敬老會員聯(lián)歡、頒發(fā)子弟獎助學金。每年旅行,春、秋二祭,會員帛金制度使老者有所歸,此舉純?yōu)榍遑殨T所想,事屬美善。又設公益義會報效經(jīng)費,使本會財政裨補頗大。目前本會嘗擁有樓宇物業(yè)五層(原有六層,其中位于荃灣青山道地段二七〇九號八樓一層因政府建地鐵需要收回,獲補償57萬元)。本會之能擁有留層物業(yè),實有賴先賢黎錦、黎祥、黎源初等組織黎氏置業(yè)公司向我宗親發(fā)動招股置業(yè),以收租清還股本之后,隨即將購入樓宇物業(yè),全部獻送宗親會作為永遠資產(chǎn)。于1966年 三月十九日趁宗親會舉行春節(jié)聯(lián)歡大會,將有關(guān)物業(yè)契據(jù)當眾獻給宗親會以昭隆重。為確使所有嘗產(chǎn)獲得確保之久遠千年罔替,而副我宗人苦心孤詣締造艱難創(chuàng)業(yè)之美意,乃公推黎錦為永遠監(jiān)督產(chǎn)業(yè)。之后每屆均有推選保產(chǎn)委員會以作監(jiān)督。本會于1950年到今,在四十八年期間得每屆的理事同仁,同心合力,使會務日趨興盛。編幅所限,現(xiàn)謹將理事長芳名列下:
黎氏宗親會每屆任期一年
第一至第三屆黎健公;第四至第五屆黎雅倫;第六至第八屆黎祥;第九至第十屆黎錦;第十一至十二屆黎祥;第十三至十四屆黎錦
黎氏宗親會有限公司每屆任期兩年
第一至第三屆黎祥;第四屆黎錦;第五至第八屆黎顯華;第九至十二屆黎松;十三至十四屆黎雯;十五至十七屆黎燦。
應屆會長黎燦,執(zhí)政幾將三屆,對會務實建樹良多,除舉辦敬老、獎學僉、清貧救濟金、春秋二祭及旅行聯(lián)誼等外,兩年來更致力于響應黎子流宗長發(fā)起組織南雄珠璣巷后裔聯(lián)誼會,并興建黎氏宗祠?,F(xiàn)已竣工,美侖美奐。為舉此事,燦兄著實廢寢忘食帶領宗親同仁,并放下私務而跟進建宗祠之事,不只在港聯(lián)系發(fā)掘不少新進的宗親入會,不管老一輩或年青的都親力親為去聯(lián)絡,使各宗親都受其精神感召,實為有錢岀錢,有力岀力,還與海外各地宗親聯(lián)系,如發(fā)動美國,加拿大、臺灣、馬來西亞、澳門及中國各省市的宗親參加今年十一月八日南雄黎氏宗祠落成典禮。此舉成為我宗親會有史以來最盛大的喜事。相信經(jīng)過今次的慶典,得到各宗親的了解認識,能令多一些年青一代幫手肩負香港繁榮安定之余,更應保存?zhèn)鹘y(tǒng)特色,適應時代需要,注入新精神,開發(fā)新活力、弘揚祖德、精誠團結(jié),發(fā)揚光大。更以敬親睦族為先,將會務邁出香港甚至世界各地,本人深信黎氏賢能定會一代勝一代。


(2)、南宋廣東南雄府珠璣巷黎待宏公世系
138代 139代 140代 141代 142代 143代 144代 145代
敬孝—祖述—大榮┬長文任(生一子)——安國┬長子遇(生一子)—萬卿(生一子)—仕安(接下表)
丨五代十國時任江西于 ├次子奇(生一子)—堯卿
丨都縣尹,為于都縣水 └三子異(生一子)—舜卿
丨頭里黎氏始祖
└次文佐(遷居湖廣府)
*注:湖南省黎文廣公可能與此同輩。
*133代至140代世居唐都長安(今西安市)。

145代 146代 147代
仕安(生一子)—梅瑞┬長寧壽(未詳) 148代 149代
├次寧惠(生一子)—寅緣┬長待舉(入粵始祖,見上表)
└三寧蕃(未詳) ├次待宏(遷居廣東南雄珠璣巷)
├三圣愈(未詳)
└四圣善(未詳)
149代待宏-┬150代—151代—152代—153代—154代(居廣州府高基寨瓦子街豬屎巷存慶社,公妣合葬
由江西于都縣 廣州府城南五里土名旺塘嶺坐子向午,生三子,接下表)
水頭里居廣東
南雄珠璣巷

154代某公┬長某一公—廣宗(遷居香山縣,接下表)
├次俊一公(遷居廣西興業(yè)縣石南塘格村,接下表)
└三喜一公(隨俊一遷居廣西鬱林福綿,葬推雷嶺,無后)
1)、元末明初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小欖鎮(zhèn)圓欖村黎廣宗公世系
公諱盛,字永豪號廣宗,生于元朝延佑元年(1314年),至元年間(1335年至1340年)由南雄珠璣巷出,游 學貴州(今廣西貴港即原貴縣),訪知叔父俊一公任興業(yè)縣教諭,前往投親盤桓數(shù)年。后聞朱元璋起義,公乃改志從戎。1368年朱元璋登基為明太祖,授黎廣宗為護衛(wèi)將軍右千戶,恩加世襲。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展 界拓荒,廣宗公奉撥往廣東香山縣小欖屯轄軍丁墾田,駐防圓欖開基,卒于洪武廿一年(1388年)。

156代

廣宗┬樂賢—承先—玉輝┬浩泉—維岳—華屋-(裔居圓欖村,分支浙江?。?
├樂隱 └誠泉
├樂榮
└樂寧

2)、廣西興業(yè)縣石南鎮(zhèn)塘格村黎俊一公世系
公諱賢,字希圣號俊一,《興業(yè)縣志》、《塘格村黎氏族譜》、《俊一公墓碑》均載“原籍廣東南雄府珠璣巷”。公生于元朝元貞二年(1296年)丙申四月廿三日午時,自幼父故,隨母遷居廣州府高基塞瓦子街豬屎巷存慶社。18歲中秀才。元仁宗延佑三年丙辰科(1316年)時年21歲,中試湖廣省第廿四名舉人。公年26歲,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辛酉科進士及第,歷任廣西鬱林州正堂、博白縣知縣、興業(yè)縣教諭。于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年)卜居塘格村落鳳坡坡頂“和屋草堂”,卒于明朝洪武九年丙辰(1376年)七月十二日子時,壽81歲,葬在興業(yè)縣舊八景之一“三臺映秀”(黎塘山)蛇兒嶺燕子捧樑穴,至今碑、墓猶存。妣梁氏誥封七品孺人,葬五里嶺(失考)。南明永歷四年(清朝康熙七年即1650年)庚寅九月望日(十五日),首次重修《黎俊一公族譜》(手抄本)面世,主編者為塘格村黎禹甸、黎景天、黎村黎洪畿;同時首次重修俊一墓。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四月初二日,二次重修俊一公墓并重修族譜,主理者為塘格村黎載澤、黎載堯,黎村黎輔仁等。淸朝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秋,合族大祭俊一公500周年誕。嘉慶十六年乙未(1811年)冬月(十月),合族第三次重修俊一碑、墓(即今所見之狀貌)。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年),興業(yè)縣石南山川垌黎俊一公祠落成;第三次重修《黎俊一公族譜》(手抄本)面世。1898年黎德臣撰宗祠神龕聯(lián)“先人岀自珠璣族發(fā)對山百世本支隆俎豆,后嗣修其棟宇宗聯(lián)同邑千秋奕葉薦馨香。”1919年前民國大總統(tǒng)黎元洪贈匾額“祖寵民威”、贈聯(lián)“司地世官遵北正,授時神胄宅南交。”1940年,黎仲丹主持重修俊一公祠,將十余萬黎氏族眾所有捐款、捐谷全部捐獻抗日,廣西省府主席黃旭初贈匾“國固宗華”。1994年,合族大祭俊一公墓,興建興業(yè)縣黎氏宗祠。1996年塘格村俊一公故居嫡派宗子黎開文當選為籌委會秘書兼重修《黎俊一公族譜》主編和《中華黎氏通譜》主編,義務收集整理黎氏族譜資料。

155代
俊一公┬長廣寬(號吉祥,遷居鬱林州福綿下寨村)—(接下表)
└次廣用(塘格村和屋草堂”二代祖, 見下)

一、元末明初鬱林州(今廣西玉林市) 福綿下寨村黎廣寬(號吉祥) 公世系
156代
廣寬┬敬田┬首揚┬積順-仕-民-先-忠-惠-大-乾-國-汝-殿-晟-耀-上-起-宗-祖-(福綿下寨村字派)
丨 丨 ├積徐(遷居韋村)—(接下表)
丨 丨 └ 積俸(遷回塘格村)┬仕廉(遷居辛倉村)
丨 丨 └次仕貞(遷居唐川村)
丨 └ 首信┬積瑚(遷居新橋下山村)
丨 ├積璉(遷居櫪木堡)
丨 ├積珍(遷居白石甲村
丨 └積貴(遷居坡塘村)
├敬和—(接下表)
├敬謹—首涵(應為玉字傍,遷居容縣貿(mào)易):裔居楊村、黎村,分支南洋
├岳受(住居興業(yè)縣城高第街祖鋪)—(接下表)
├岳成(遷居搭竹坪村)
└岳現(xiàn)(遷居搭竹坪村)

(待續(x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