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趣味問題(9)
——寒冰收集
“鼻祖”的稱謂 人們平時總是喜歡把創(chuàng)始人稱為“鼻祖”。那么,為什么要用“鼻祖”這個詞呢?換句話來說,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 我們?nèi)祟愑幸环N行為,在說“我”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地用手指著自己的鼻子。其實“鼻”在甲骨文中就是自己的意思。“鼻”的本字原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模樣,“自”和“鼻”的讀音是一樣的,許慎《說文解字》云:“自,讀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即解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稱代詞,那么要寫“鼻子”的“鼻”時,又該用哪個字呢?于是又另造了一個形聲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個聲符“畀”,就出現(xiàn)了一個新字“鼻”,從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 “自”的本義是“鼻子”,還可以引申為介詞“從”、“自”,再引申為動詞“始”?!墩f文》里有“今以始生子為鼻子”的說法。就是把生的第一個兒子稱“鼻子”,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開始”的意思。所以,最早的祖先、創(chuàng)始的祖師就稱“鼻祖”。 你知道什么是“捉刀”嗎?
古時候,人們把替別人寫文章的行為叫做捉刀。這個詞出自南朝宋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容止》。 話說曹操統(tǒng)一北方以后,聲勢十分強大,北方一些少數(shù)民族紛紛派遣使者來表示友好。有一次,北匈奴派使者攜帶大批奇珍異寶來見曹操。曹操考慮到自己面容丑陋,儀表平常,不足以震懾遠方使者,顯示出威望。于是,他將聲姿高昂、眉目舒朗的崔珪招來,要他代替自己接見使者。接見外國使團的時候,崔珪正中端坐,接受匈奴使者的朝拜;曹操卻裝扮成侍衛(wèi)模樣,手執(zhí)鋼刀,挺立于座榻旁邊。 事后,曹操想知道自己在別人面前的形象是怎樣的?于是便派人去向匈奴使者打聽對魏王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俊美而且風(fēng)采高雅,但榻邊那個捉刀的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比,他可稱得上真正的英雄。”曹操聽得探報,立刻派人把那個使者殺掉了。雖然后來有些人考證這件事并非事實,但是由于故事很有趣,所以一直流傳下來。 以后,捉刀的意思漸漸轉(zhuǎn)到寫文章上來了。 為何買官的錢被稱為“銅臭”
在《后漢書?崔烈傳》中曾記錄了這么一件事:司徒與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在東漢時期,三公是輔佐國君、掌管軍政大權(quán)的最高長官。崔烈花了五百金買了一個司徒的官職,相當(dāng)于后世的丞相。不管是朝中的人還是市井中的百姓都對才疏學(xué)淺、靠花錢買官爵的崔烈議論紛紛。有一天,崔烈問他的兒子崔釣說:“我當(dāng)上司徒,別人有什么議論?”崔釣說:“論者嫌其銅臭。” 古代的錢幣大多是銅制,銅錢多而發(fā)臭,是人們諷刺崔烈花錢買官的行為。后來,人們看到那種只知鉆錢眼的市儈習(xí)氣便總是用“銅臭”一詞來加以諷刺。 “師范”一詞起于何時?
“師范”一詞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而且在全國各地存在著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師范性學(xué)校。當(dāng)然,大家也對“師范”的意思很是熟知。可是你知道它最早出現(xiàn)于何時嗎? “師”的名稱,其實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甲骨文中便有“文師”的字樣。西漢的董仲舒用了“師”一詞,司馬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的相同之處便是都特別看重“師”的表率作用。 西漢末年,揚雄在言論集《法言》中說:“師者,人之模范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將“師”和“范”聯(lián)系起來看待的文字記載。揚雄的這句話中明確強調(diào)了教師負有塑造教育對象的重大責(zé)任。 “模范”一詞的來歷
“模范”在古代是指鑄造金屬器物的工具。四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用“模”和“范”冶鑄青銅器了。冶鑄時除了原料外,最離不開的就是“模”和“范”。“模”就是實物的樣品,“范”就是按“模”的樣子做出的鑄型。將冶煉出的金屬溶液注入“范”內(nèi),冷卻后就成為與“模”一樣的金屬器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模”和“范”又被人們引申為值得學(xué)習(xí)或仿效的榜樣。 “座右銘”一詞的由來你知道嗎?
人們在自己灰心喪氣的時候總是用座右銘來達到激勵自己的目的。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據(jù)古書記載,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死了之后,懷念其功績的齊國人為了紀念他,就給他造了一個廟堂。這個廟堂雖然不是很華麗,但是里面卻擺設(shè)了好多祭器。其中,有一種裝酒的器皿,名叫欹器。這種酒具的特別之處在于當(dāng)這個器皿是空著的時候,它呈傾斜狀;但是如果有液體倒進去,它就會直立起來。 有一天,孔子帶著學(xué)生到廟里來朝拜,看到了這個欹器,很是好奇。于是他便向廟里管香火的人打聽有關(guān)這件器皿的知識。管香火的人告訴他名字之后,孔子便想起了有關(guān)齊桓公的故事。他指著欹器對學(xué)生們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把酒或水倒進去一半,它就直立起來;裝滿了就又會傾斜。所以齊桓公還活著的時候,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側(cè),用來警戒自己絕不可以驕傲自滿。自滿就會像欹器里裝滿了水,必然要傾斜倒覆。”他又接著對學(xué)生們說:“其實,讀書也是一樣,謙受益,滿招損。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 回到家里,孔子也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的右側(cè),用來警戒自己活到老,學(xué)到老,永不滿足。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屬上的文字所代替,文字的內(nèi)容包括許多格言、警句。但“座右銘”這個詞卻一直沿用到今天。 “錦標”一詞的來歷
人們在體育新聞中經(jīng)常會看到各類錦標賽的召開,那么“錦標”是什么意思?這個詞又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 根據(jù)有關(guān)學(xué)者考證,“錦標”一詞,最早使用于唐代,是當(dāng)時最盛大的體育比賽——競渡的取勝標志。但是,競渡這項體育賽事并非在唐朝才有,它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相傳為湘江一帶的人民為了紀念屈原而組織的有關(guān)紀念活動。在唐以前僅為劃船活動,并無“奪標”規(guī)定。到了唐代,競渡則成了一項獨具特色而又極為隆重的競賽活動,其目的即在于爭奪第一名,比賽的功利性盡顯無余。 在唐代,競渡既然是為了奪取第一名,那么總得有一定的裁定方式。于是人們便在水面的終點插上一根纏綿掛彩,鮮艷奪目的長竿,這個“掛彩”的竹竿被當(dāng)時的人們叫做“錦標”或者“彩標”。競渡船只以首先奪取錦標者為勝,故這一競賽又稱為“奪標”。“標”于是便成了冠軍的代名詞。曾有人對其壯闊的場面做了翔實地描寫:“一號令,雷鼓而飛,千撓動,萬夫呼,閃電流于目管,羽翼生于時下。觀者山立,陰助斗志。肺腸為之沸渭,草樹為之幅悴。揭竿取勝,揚旌而旋。觀其猛厲之氣,騰陵之勢,崇山可破也,青天可登也!” 宋代以后,奪標成為競渡的法定規(guī)則,一直沿用到明清而不變。奪取“錦標”者(其實就是冠軍),也因其勝利者的榮譽受到人們的普遍敬重。 你知道“下馬威”的說法的來歷嗎?
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故意給別人出難題就叫下馬威。可是你知道嗎?開始的時候,下馬威并不是這個意思,它指的只是官吏初始到任時,借故嚴厲處分下屬,以顯示自己的威風(fēng)。 下馬威這句俗語出自《漢書?敘傳》,班固在為祖先作傳記時,記敘了其伯祖父班伯到定襄擔(dān)任太守時的場景。當(dāng)時的定襄時局非?;靵y,但是那些經(jīng)常鬧事的人看到剛到任的班伯時竟然都“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說制造混亂的那些人非常擔(dān)心班伯初到任時要對下屬顯示威風(fēng),所以有所收斂。文獻中的“下車”,并非指從車上下來的動作,而是指官員剛到任。古人有用下馬、下車表示官員到任的習(xí)慣,所以后來“下車作威”便被“下馬威”代替。加上“下馬威”讀來順口,意思簡約明白,便廣為流傳。 隨著詞語意思的轉(zhuǎn)變,下馬威從“初到任時要對下屬顯示威風(fēng)”,逐漸演化為“泛指一開始就向?qū)Ψ斤@示自己的威力”。例如,清代李漁《蜃中樓?抗姻》就說:“取家法過來,待我賞他個下馬威。” “露馬腳”為何成事情暴露的代名詞
明太祖朱元璋的元配夫人姓馬,這位馬夫人在歷史上很有名。“露馬腳”這個詞就跟她有關(guān)。 在封建社會,婦女因受儒家思想的束縛從小便得裹腳纏足,但是馬氏是個練武之人,所以就沒有纏足,就長了一雙大腳。朱元璋當(dāng)了皇帝之后,馬夫人被封為皇后。 當(dāng)了皇后的馬氏,深居皇宮享受榮華富貴,但對自己的一雙大腳也感到無可奈何。每當(dāng)她與客人相見的時候,總是用衣服的下擺或裙子將腳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怕別人看見說自己閑話,但是世界上并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有一回,馬皇后乘轎到金陵街頭游覽,忽然一陣大風(fēng)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只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腳縮了回去,可轎子周圍的老百姓早已把那雙大腳看得一清二楚。 這件新鮮事傳了開來,并把整個京城都轟動了,因為是馬氏露出了大腳,所以“露馬腳”一詞便出現(xiàn)了,并一直流傳到今天。今天的詞義比之以前要有很大的外延:對不便公開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可稱為“露馬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