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古漢語通論(三十一)詞律

 老蛇茶館 2011-09-30

《古代漢語》王力

 



古漢語通論(三十一)詞律


  詞來自民間文學,它本來是配樂的歌詞,所以當初稱為曲子詞(注:又稱為曲、曲詞、曲子。后來又有詩余、樂府、長短句等名稱,這里不討論。)。在唐宋時代,了解音樂的詞人是按照樂譜的音律節(jié)拍來寫詞的,所以叫做填詞,又叫做倚聲。后來一般詞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來填寫,這樣詞就逐漸脫離了音樂,純粹成為詩的別體了。

  詞是長短句,但是它和長短句的古風有兩點不同:第一,詞多律句,這是因為文人詞頗受律詩影響的緣故;第二,在長短句的古風中,句子的長短是隨意的,而詞句的長短則是由詞調所規(guī)定的。詞調不同,詞的字數(shù)、句數(shù)不同,句子的長短和平仄、韻腳也不相同。

  在這一節(jié)通論里,我們先從詞調說起,然后說到詞譜、詞韻、詞的平仄和句式,最后談談詞的對仗。 (一)詞調、詞譜

  詞調本來是指寫詞時所依據(jù)的樂譜。在唐宋時代,詞調有好幾個來源。有的來自民間音樂,有的來自西域音樂(是我國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樂),有的是樂工歌妓或詞人創(chuàng)制的,有的是國家音樂機關創(chuàng)制的,還有其他的來源。詞調很多,每種詞調都有特定的名稱,叫做“詞牌”。有些調名本來是樂曲的名稱如菩薩蠻、西江月等;有些調名本來是詞的題目,例如張志和的《漁歌子》是詠漁父生活的,溫庭筠的《更漏子》是詠春夜閨情的。但是絕大多數(shù)的調名和詞的題目沒有關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詞的調名下寫出詞題或小序。蘇軾《念奴嬌》下寫明“赤壁懷古”,辛棄疾《木蘭花慢》下寫明“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就是這一類的例子(注:當然,不寫詞題并不意味著調名就是詞題。)。

  前人把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類,以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注:見明嘉靖顧從敬刻《類編草堂詩余》、清毛先舒《填詞名解》卷一。)。這種根據(jù)字數(shù)的分法,未免太拘泥、太絕對化了,我們只要把小令、中調和長調了解為大致的分類就是了。

  從分段看,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詞的一段叫做闋,又叫片(注:曲終叫闋(què),片就是遍,一闋一片是說樂曲已奏過了一遍。又,一首詞也可以叫做一闋。),單調的詞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如漁歌子、如夢令、搗練子等。雙調的詞分為前后(或上下)兩闋,小令、中調、長調都有,如菩薩蠻、蝶戀花、滿江紅、雨霖鈴等。三疊四疊的詞都是長調。三疊分為三段,如蘭陵王,四疊分為四段,只有鶯啼序一調。

  雙調是最常見的形式。一般的情況是前后兩闋字數(shù)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算子、浪淘沙令),不相等的大都是前后闋起首的兩三句字數(shù)不同(如菩薩蠻、憶秦娥)或平仄不同(如更漏子、浣溪紗)。

  關於詞調,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同調異名和同調異體的兩種情況。

  所謂同調異名,是說一種詞調有幾種調名。例如憶秦娥又名秦樓月,卜算子又名缺月掛疏桐,念奴嬌除了又名百字令、百字謠外,還有大江東去,酹江月等別名。詞調的別名大都取自這一詞調的某一名作(注:前人編撰詞譜,在有別名的詞調下列出別名。)。所謂同調異體,是說一種詞調有幾種別體。舉例來說,江城子有單調的,也有雙調的;滿江紅有押仄韻的,也有押平韻的。別體又表現(xiàn)在字數(shù)差異或句法差異等方面,這里不一一舉例了。前人編撰的詞譜,在“正體”后面羅列各種“又一體”(別體),所謂“正體”大都是時代較早或作者較多的一體,其余就算做“又一體”。“又一體”之多,可以說明古人填詞有一定的靈活性。

  我們還要注意,有些調名大同小異,但不是正體和別體的不同,而是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詞調。例如訴衷情和訴衷情近,木蘭花慢和木蘭花,等等。

  現(xiàn)在說到詞譜。

  上文說過,詞調本來是指填詞時所依賴的樂譜。這類樂譜后來失傳了,填詞的人就按照前人作品中的句法和平仄來填寫。詞譜,則是把前人每一種詞調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別加以概括,從而建立了各種詞調的平仄格式。后人就按照詞譜的格式來填詞。

  詞譜據(jù)說始於明人張綖的《詩余圖譜》。后來較通行的有清人萬樹著的《詞律》和康熙命詞臣王奕清等人編纂的《欽定詞譜》。

  下面是《詞律》所列菩薩蠻詞譜的樣子(注:《詞律·發(fā)凡》說:“以小字明注於旁,在右者為韻、為葉、為換、為疊、為句、為豆,在左者為可平、為可仄、為作平、為某聲。”現(xiàn)在改為橫排,原譜注在字右的,改在字上;原譜注在字左的,改在字下。):

  菩薩蠻 四十四字 又名子夜歌 李白

   山一片云 重 疊 金

   葉 換平 葉平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可仄可平 可仄 可平 可平 可平 可仄

  三換仄 葉三仄 四換平 葉四平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可平 可平 可仄 可仄 可仄

  下面是《欽定詞譜》所列菩薩蠻詞譜的樣子(注:《欽定詞譜·凡例》說:“平用虛圈;仄用實圈;字本平而可仄者,上虛下實;字本仄而可平者上實下虛。”原譜圈在字右,現(xiàn)在改為橫排,移在字下。):

  菩薩蠻 雙調四十四字前后段 李白 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附圖:

  我們對於詞調平仄的描寫,采取上一節(jié)通論講律詩平仄的辦法,逐字寫出平仄。一句占一行,前后闋之間空一行,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字下加△表示韻腳,必要的地方附上文字說明。仍以菩薩蠻為例:

  菩薩蠻四十四字 雙調

   平 仄平平仄

   △

   平 仄 平平仄

   △

   仄仄平平(換平韻)

   △

   平 仄平

   △

   平平仄仄(換仄韻)

   △

   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換平韻)

   △

   平 仄平

   △

   (前后闋末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如果第三字用仄,則第一字必 用平,否則是犯孤平。(注:張惠言《詞選》錄溫庭筠菩薩蠻十四首,前闋 末句都是仄平平仄平,后闋末句有十一首是仄平平仄平,三首是平平平仄平, 可見前后闋末句都應以仄平平仄平為正則(第三字必平)。后代變?yōu)槁删淦?平仄仄平。))本單元文選各詞所用的詞調都用這種辦法制成詞譜,作為本書的附錄。 (二)詞韻

  古人填詞并沒有特別規(guī)定的詞韻。所謂詞韻,基本上也就是詩韻,只是詞韻比詩韻更寬些,更自由些。清人戈載的《詞林正韻》把詞韻分為十九部,其中平上去三聲分為十四部,入聲分為五部。據(jù)說這十九部是“取古人之名詞參酌而審定”的,其實不過是詩韻的大致合并,和古體詩的寬韻差不多。戈載《詞林正韻》的韻目用的是《集韻》韻目,現(xiàn)在改用“平水韻”韻目排列如下:

   第一部 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第二部 平聲江陽;上聲講養(yǎng);去聲絳漾。

   第三部 平聲支微齊,又灰半(注:具體的字見附錄《詩韻常用字表》下同。);上聲紙尾薺,又賄半;去聲置未霽,又泰半、隊半。

   第四部 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第五部 平聲佳半、灰半;上聲蟹,又賄半;去聲泰半、卦半、隊半。

   第六部 平聲真文,又元半;上聲軫吻,又阮半;去聲震問,又愿半。

   第七部 平聲寒刪先,又元半;上聲旱潸銑,又阮半;去聲翰諫霰,又 愿半。

   第八部 平聲蕭肴豪;上聲筱巧皓;去聲嘯效號。

   第九部 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

   第十部 平聲麻,又佳半;上聲馬;去聲禡,又卦半。

   第十一部 平聲庚青蒸;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第十二部 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第十三部 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第十四部 平聲覃鹽咸;上聲感儉豏;去聲勘艷陷。

   (以上平上去聲十四部)

   第十五部 入聲屋沃。

   第十六部 入聲覺藥。

   第十七部 入聲質陌錫職緝。

   第十八部 入聲物月曷黠屑葉。

   第十九部 入聲合洽。

   (以上入聲五部)

  事實上由於語音的發(fā)展或方言的影響,在宋詞中我們可以看到某些不同韻部的字通押。試以本單元所選的作品為例。周邦彥的《齊天樂》就是第七部的字(收音於-n,晚剪卷限轉遠薦)和第十四部的字(收音於-m,掩簟斂)通押,辛棄疾的《滿江紅》就是第十五部的字(目續(xù)陸足菊犢哭)和第十七部的字(國)通押。可見這十九部只是大致適合宋詞的多數(shù)情況。

  關於詞的用韻,有幾點需要提出來說一說:

  第一,有些詞調是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的。一韻到底用平韻的如搗練子、浪淘沙令、江城子、玉蝴蝶等等,一韻到底用仄韻的如卜算子、醉花陰、齊天樂、滿江紅、念奴嬌等等(注:滿江紅、念奴嬌一般都押入聲韻。)。平韻和仄韻的界限是很清楚的:某調規(guī)定用平韻,就不能用仄韻,某調規(guī)定用仄韻,就不能用平韻。除非有“又一體”(見前)。

  第二,在仄聲韻中,同韻部的上聲韻和去聲韻常常通押,但是入聲韻的獨立性很強,一般都是獨用。仍以本單元所選的作品為例。上聲韻和去聲韻通押的有水龍吟、西河、齊天樂、永遇樂、謝池春、摸魚兒、賀新郎、祝英臺近、鶯啼序等;入聲韻獨用的有憶秦娥、念奴嬌、雨霖鈴、蘭陵王、滿江紅、暗香、疏影等。

  第三,有些詞調規(guī)定平仄互押。平仄互押和上去通押性質不同。上去通押,用上用去一般是隨意的;平仄互押,平聲韻腳和仄聲韻腳是由詞調規(guī)定的。例如西江月規(guī)定前后闋的第二句第三句押平韻,第四句押仄韻,所以蘇軾《西江月》前闋以霄(平)驕(平)草(仄)互押;后闋以瑤(平)橋(平)曉(仄)互押。

  第四,有些詞調規(guī)定平仄換韻。平仄換韻又和平仄互押性質不同。平仄互押是同韻部的字相押,例如蘇軾西江月的韻字都屬於第八部;平仄換韻是由平韻換仄韻,或由仄韻換平韻,其韻部并不相同。當然,換韻的位置也是由詞調規(guī)定了的。例如溫庭筠《更漏子》的前闋,先是細遞(仄,第三部)相押,然后烏鴣(平,第四部)相押;后闋先是薄幙閣(仄,第十六部)相押,然后垂知(平,第三部)相押。

  詞的用韻,還有一些別的情況,這里不一一敘述。 (三)詞的平仄和句式

  詞句基本上是律句,也有一些不合平仄常規(guī)的拗句,我們了解了律詩的平仄,對於詞句的平仄就不難了解了。詞句最短的是一字句,最長的是十一字句,下面分別敘述各類句子的平仄及其用法上的特點。

  一字句 一字句很少見,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而且入韻。例如“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蔡伸:十六字令)

  一字豆(注:豆就是逗,也就是讀(dòu),句中稍有停頓叫豆。) 一字豆是詞的句法特點之一。一字豆可以出現(xiàn)在三字句的前面構成四字句(上一下三),例如“對長亭晚”(柳永:雨霖鈴);也可以出現(xiàn)在七字句的前面構成八字句(上一下七),例如“正江涵秋影雁初飛”(辛棄疾:木蘭花慢)。最常見的是出現(xiàn)在四字句的前面構成五字句(上一下四),例如:

   漸霜風凄緊。(柳永:八聲甘州)

   更草草離筵。(辛棄疾:木蘭花慢)

   又酒趁哀弦。(周邦彥:蘭陵王)

   且莫思身外。(周邦彥:滿庭芳)

   縱豆蔻詞工。(姜夔:揚州慢)

   念武陵人遠。(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想劍指三秦。(辛棄疾:木蘭花慢)

   嘆寄與路遙。(姜夔:暗香)

  一字豆多數(shù)是虛詞,如“但,正,又,漸,更,甚,乍,尚,況,且,方,縱”等等;有些是動詞,如“對,望,看,念,嘆,算,料,想,悵,恨,怕,問”等等。這些字大多是去聲,這是一字豆的特點。

  二字句 常見的二字句有平仄(第一字平聲,第二字仄聲)平平(兩個字都是平聲)兩式,它們或則用於疊句,或則用作起句。例如: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王建:調笑令)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ɡ钋逭眨喝鐗袅睿?br>
   (以上用於疊句,“團扇”用作起句。)

   江國,正寂寂。(姜夔:暗香)

   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柳永:玉蝴蝶)

   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

   (以上用作第二段的起句)

   凄惻,恨堆積。(周邦彥:蘭陵王)

   (以上用作第三段的起句)

  至於像“誰識?京華倦客”(周邦彥:蘭陵王)這種既非疊句又非起句的二字句,則比較少見。

  二字句有一個特點,即不用則已,用則以入韻為常。以上所舉的二字句,都可以說明這一點。

  三字句 三字句一般是用五言律句或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等式。平平仄如“從軍樂”(柳永:滿江紅)、“憑闌久”(周邦彥:滿庭芳),平仄仄如“佳麗地”(周邦彥:西河)、“春且住”(辛棄疾:摸魚兒),仄平平如“鬢微霜,又何妨?”(蘇軾:江城子)。此外還有仄仄仄、仄平仄兩式,前者如“淚暗滴”(周邦彥:蘭陵王),后者如“柳陰直”(同上)。這兩種可以說是三字句的拗句。

  四字句 四字句一般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 平 仄, 仄平平。前者如“曉來雨過”(蘇軾:水龍吟)、“風鬟霧鬢”(李清照:永遇樂),后者如“壯歲從戎”(陸游:謝池春)、“簾卷西風”(李清照:醉花陰)(注:還包括平平仄仄,如“鳴蛩勸織”(周邦彥:齊天樂);平平 仄,如“關河冷落”(柳永:八聲甘州);仄仄平平,如“海闊山遙”(柳永:玉蝴蝶)。)。

  四字句常見 平平仄(第三字必平)的格式,可以說這是一種特殊的四字律句。例如:“欲開還閉”(蘇軾:水龍吟)、“對長亭晚”(柳永:雨霖鈴)、“地卑山近”(周邦彥:滿庭芳)、“此生誰料”(陸游:訴衷情)等等(注:還包括仄平平仄,如“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 平平仄,如“江山如畫”(蘇軾:念奴嬌);平平平仄,如“寒蟬凄切”(柳永:雨霖鈴); 平 仄,如“葦風蕭索”(柳永:滿江紅)。)。

  常見的四字仄腳拗句是平仄平仄。例如:“離思何限”(周邦彥:齊天樂)、“人在何處”(李清照:永遇樂)(注:還包括 仄平仄,如“枝上同宿”(姜夔:疏影)。)。常見的四字平腳拗句是平平仄平。例如:“從今又添”(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四字句常常連用,有的并配成對仗。例如:

  故人何在?煙水茫茫。(柳永:玉蝴蝶)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蘇軾:水龍吟)

  (以上是四字句的連用)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蘇軾:念奴嬌)

  幽蘭旋老,杜若還生。(吳文英:鶯啼序)

 ?。ㄒ陨鲜撬淖志涞膶φ蹋?br>
  四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二二(前兩個字作為一個節(jié)奏單位,后兩個字作為一個節(jié)奏單位),也有作上一下三的,例如“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

  五字句 五字句的律句就是普通的五言律句:

   仄平平仄:“卷起千堆雪”(蘇軾:念奴嬌)、“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平平仄仄平:極罕見,不舉例。

   平平仄仄(注:第一字可平可仄,在詞譜中包括 平平仄仄的格式。):“玉階空佇立”(李白:菩薩蠻)、“故人相望處”(周邦彥:齊天樂)。

   仄仄平平:“簾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匹馬戍梁州”(陸游:訴衷情)。

  在五言律詩里,每句第一字的平仄是不拘的,但是在詞里有些五字句的平仄卻是固定的。例如上述 平平仄仄,有的只限於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并不作平,“漢中開漢業(yè)”(辛棄疾:木蘭花慢)、“但愁斜照斂”(周邦彥:齊天樂),就是這一類的例子。由此可見詞律比詩律更嚴。

  正如五言律詩有平平仄平仄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詞也有同樣的五字句。“才簪又重數(shù)”(辛棄疾:祝英臺近)、“間尋舊蹤跡”(周邦彥:蘭陵王),都屬於這一類。

  五字句的拗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仄仄平仄(注:在詞譜中也作 仄 平仄或 仄仄平仄。):“明月幾時有”、“起舞弄清影”(蘇軾:水調歌頭)、“煙柳暗南浦”、“十日九風雨”(辛棄疾:祝英臺近)。

  仄平平仄平:“有人樓上愁”(李白:菩薩蠻)、“夢長君不知”(溫庭筠:更漏子)。

  仄平平平仄:“擁雕戈西戍”、“望秦關何處”(陸游:謝池春)。

  大多數(shù)的五字句可以分為兩個較大的節(jié)奏單位,上二下三。但是有些五字句是上一下四,例如“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

  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擴展。在平起的四字句前加 仄,在仄起的四字句前加 平,就是六字句:

   仄 平 仄:“是處紅衰翠減”(柳永:八聲甘州)、“我欲乘風歸去”(蘇軾:水調歌頭)、“誰記當年豪舉”(陸游:鵲橋仙)。

   平 仄平平:“傷心千里江南”(吳文英:驚啼序)、“斷腸點點飛紅”(辛棄疾:祝英臺近)。

  六字句常見 仄 平平仄(第五字必平)的格式,可以說這是一種特殊的六字律句。例如:“望處雨收云斷”(柳永:玉蝴蝶)、“燕子不知何事”(周邦彥:西河)、“曾是氣吞殘?zhí)?#8221;(陸游:謝池春)、“脈脈此情誰訴”(辛棄疾:摸魚兒)、“二十四橋仍在”(姜夔:揚州慢)、“花外漏聲迢延”(溫庭筠:更漏子)。

  六字句頗多拗句,常見的有:

   平平仄平仄:“一時多少豪杰”、“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匆匆春又歸去”、“蛾眉曾有人妒”(辛棄疾:摸魚兒)。

  平平仄仄平仄:“都門帳飲無緒”、“今宵酒醒何處”(柳永:雨霖鈴)、“南朝盛事誰記”(周邦彥:西河)、“關河夢斷何處”(陸游:訴衷情)。

  六字句常常連用,有的并配成對仗。例如:

  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辛棄疾:木蘭花慢)

 ?。志溥B用)

  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辛棄疾:木蘭花慢)

  (六字句對仗)

  六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上二下四,例如“何遜而今漸老”(姜夔:暗香)、“不恨此花飛盡”(蘇軾:水龍吟),也有作上四下二的,例如:“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有些六字句作上三下三,例如“又還被、鶯呼起”(蘇軾:水龍吟)。

  七字句 七字句的律句就是普通的七言律句:

   平 仄平平仄:“平林漠漠煙如織”(李白:菩薩蠻)、“綠蕪凋盡臺城路”(周邦彥:齊天樂)。

   仄平平仄仄平:“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李煜:搗練子)、“誰見幽人獨往來”(蘇軾:卜算子)。

   仄 平平仄仄:“幾許漁人橫短艇”(柳永:滿江紅)、“無奈夜長人不寐”(李煜:搗練子)。

   平 仄仄平平:“山圍故國繞清江”(周邦彥:西河)、“老夫聊發(fā)少年狂”(蘇軾:江城子)。

  在七言律詩里,每句第一字的平仄是不拘的,但是在詞里有些七字句的平仄卻是固定的。例如上述 平 仄平平仄,有的只限於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并不作仄,第三字并不作平。“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雨霖鈴)、“晴煙冉冉吳宮樹”(吳文英:鶯啼序)就是這一類的例子??梢娫~律比詩律更嚴。

  正如七言律詩有 仄平平仄平仄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詞也有同樣的七字句。例如:“拂水飄綿送行色”、“應折柔條過千尺”(周邦彥:蘭陵王),“不管清寒與攀摘”、“紅萼無言耿相憶”(姜夔:暗香)。

  七字句也有一些不合平仄常規(guī)的拗句,例如:“酒旗戲鼓甚處市”(周邦彥:西河)、“露螢清夜照書卷”(周邦彥:齊天樂)。

  七字句可以分為兩個較大的節(jié)奏單位:上四下三。但是,有些七字句是上三下四。例如: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長川靜、征帆夜落。(柳永:滿江紅)

  不堪聽、急管繁弦。(周邦彥:滿庭芳)

  恨西園、落紅難綴。(蘇軾:水龍吟)

  更誰勸、啼鶯聲住。(辛棄疾:祝英臺近)

  但暗憶、江南江北。(姜夔:疏影)

  有些所謂上三下四的七字句,從意思上看不如說是上一下六,像上面所舉的最后三句就可以了解為:

  恨--西園落紅難綴。

  更--誰勸啼鶯聲住。

  但--暗憶江南江北。

  八字句 八字以上的句子往往是由兩句復合而成的,如上三下五或上一下七是八字句,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是九字句,等等。其中所包含的兩句一般都符合前面所說的各種平仄格式,這里不再分析。

  八字句最常見的是上三下五,其次是上一下七,例如: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柳永:雨霖鈴)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

  甚當時、健者也曾閑?(辛棄疾:八聲甘州)

  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辛棄疾:賀新郎)

 ?。ㄒ陨鲜巧先挛澹?br>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柳永:八聲甘州)

  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辛棄疾:木蘭花慢)

  (以上是上一下七)

  從意思上看,有些上三下五的八字句宜於了解為上一下七,上面所舉的例句,有的就是這樣:

  甚--當時健者也曾閑?

  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個別的八字句按詞譜說應該是上一下七,但是從意思上看句中不應該有停頓,辛棄疾《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就是一個例子。

  八字句也有作上二下六的,例如“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柳永:雨霖鈴)。

  九字句 九字句的句法有上三下六、上六下三、上四下五等。上三下六如“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上六下三如“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注:此依《欽定詞譜》。其書卷十二說,虞美人“其兩結系九字句,或兩字微讀,或四字微讀,或六字微讀,以蟬聯(lián)不斷為合格”。),上四下五如“錦帽貂裘、千騎卷平罔”(蘇軾:江城子)。

  十字句 十字句很罕見,句法是上三下七,例如“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辛棄疾:摸魚兒)。

  十一字句 十一字句是詞中最長的一種句子。或作上六下五,或作上四下七。前者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后者如“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關於詞的平仄,還有許多講究,如有的地方該用去聲,有的地方該用上聲,這里不討論。

 ?。ㄋ模┰~的對仗

  詞的對仗和律詩的對仗有幾點不同。

  第一,律詩的對仗原則上要求以平對仄,以仄對平,詞的對仗則不限於平仄相對。例如:

  左牽黃、右擎蒼。(蘇軾:江城子)

 ?。ㄗ髮τ沂秦茖ω疲瑺繉η妗ⅫS對蒼是平對平。)

  波似染,山如削。(柳永:滿江紅)

 ?。ú▽ι绞瞧綄ζ剑緦ο魇秦茖ω?。)

  心在天山,身老滄洲。(陸游:訴衷情)

 ?。ㄐ膶ι硎瞧綄ζ?,在對老是仄對仄,天山對滄洲是平平對平平。)

  華鐙縱博,雕鞍馳射。(陸游:鵲橋仙)

  (華對雕、鐙對鞍是平對平,博對射是仄對仄。)

  第二,律詩的對仗避免同字相對,詞的對仗則允許同字相對。例如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對“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龍吟》“二分塵土”對“一分流水”。不過總的說來,同字相對的情況并不多見。

  第三,律詩的對仗有固定的位置,詞的對仗很少有固定的位置,這是因為詞是長短句,必須相連的兩句字數(shù)相同,才有配對的可能。一般地說,作為每闋的起首二句,如果字數(shù)相同,則以用對仗為常。例如:

  更漏子前闋起二句 柳絲長、春雨細。(溫庭筠)

  祝英臺近前闋起二句 寶釵分,桃葉渡。(辛棄疾)

  滿庭芳前闋起二句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周邦彥)

  鵲橋仙前闋起二句 華鐙縱博,雕鞍馳射。(陸游)

  鵲橋仙后闋起二句 輕舟八尺,低篷三扇。(陸游)

  鶯啼序第三段起二句 幽蘭旋老,杜若還生。(吳文英)

  西江月前闋起二句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蘇軾)

  西江月后闋起二句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蘇軾)。(注:這兩句可以不算對仗,但從西江月詞調說,其他作家這里常用對仗。)

  在其他的位置上,相連的兩句字數(shù)相同也可能配成對仗。例如:

  更漏子前闋四五兩句 驚塞雁,起城鳥。(溫庭筠)

  更漏子后闋四五兩句 紅燭背、繡羅垂。(溫庭筠)

  齊天樂前闋三四兩句 暮雨生寒、鳴蛩勸織。(周邦彥)

  齊天樂后闋四五兩句 渭水西風、長安亂葉。(周邦彥)

  玉蝴蝶前闋六七兩句 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

   (柳永)(注:這是以兩句對兩句:“水風輕”對“月露冷”,“蘋花漸老”對“梧葉飄黃”,稱為扇面對,和一般對仗不同。)

  玉蝴蝶后闋七八兩句 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

   (柳永)

  詞在一定的位置上用對仗,這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出於修辭的需要,其二是出於作家的模仿。我們很難說詞的對仗是為詞律所規(guī)定的。這可以從以下兩點來說明:

  第一,在同一詞調的特定位置上,某些作家用對仗,另外一些作家不用對仗。例如永遇樂前闋起首三句,李清照作“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辛棄疾作“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李詞首二句用對仗,辛詞不用對仗。永遇樂前闋四五六三句,李清照作“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辛棄疾作“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李詞四五兩句用對仗,辛詞不用。

  第二,在同一詞調前后闋的大致相應的位置上,各有兩句字數(shù)相同的句子,同一作家作品,這里用對仗,那里不用對仗。例如滿江紅前闋五六兩句都是七字句,后闋七八兩句也都是七字句,辛棄疾詞前闋兩個七字句作“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不用對仗;后闋兩個七字句作“且置請纓封萬戶,竟須賣劍酬黃犢”,用對仗。

  由此可見詞的對仗不像律詩的對仗那樣固定。

  附帶說一說帶有一字豆的對仗。

  上文說過,詞必須相連的兩句字數(shù)相同,才可能配對。但是,有時候上句是五字句,下句是四字句,也用了對仗。這是因為上句雖是五字句,實際上是四字句的前面加上一字豆(上一下四),撇開一字豆不論,所以就可能用對仗了。例如:

  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周邦彥:蘭陵王)

  念月榭攜手,露橋吹笛。(周邦彥:蘭陵王)

  嘆重拂羅裀,頓敕花簟。(周邦彥:齊天樂)

  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薦。(周邦彥:齊天樂)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姜夔:揚州慢)

  這種一字豆后的兩個四字句,用不用對仗是自由的。

  關於詞律,我們就說到這里。


 

 

國慶 制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