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趣味問題(4)
——寒冰 收集
民間為何有送灶和迎灶的習俗? 送灶又稱辭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民俗活動。灶神本來在中國是家庭祭祀的對象之一,由主持廚房大政的老婦主祭,后來演變成家中的重大祭祀。灶神很早就進入道教神譜,稱東廚司命,后升級為帝,號東廚司命大帝。傳說灶神的生日在八月三日(又有說是十五日),該日家家點灶燈祭灶。但現(xiàn)在說的辭灶、接灶卻是過年習俗的一部分。原來,依照《抱樸子內篇》的記載,灶神平時有監(jiān)察下民的職責,該戶人家的功過善惡,都要定期報告天庭,上天則依據(jù)其報告定這家人來年的禍福。一般認為他上天的日子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也有人認為是在二十四),屆時便要好生歡送;他上天述職之后,于除夕回來,是時當然必須歡迎。前者為送灶,又稱辭灶;后者則是接灶。在民間的灶神旁邊經(jīng)常有的對聯(lián)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
灶神一般用紙繪成,稱為灶馬,平時貼在灶上神龕中,送灶時將它揭下,用火燒之,讓灶神乘煙上天,目的是祈求來年過得平安祥和。 灶君上天述職完畢,回到各家為他預備的神龕。這次當然要表示迎接。一般是上供品,放爆竹,而最主要是貼上新灶馬。這灶馬,有灶君獨個兒的,更多是同時與他并肩畫著灶奶奶。二老被安置于粉刷一新的神龕中,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宮中。灶神的宮殿其實很簡單,就在每家每戶的灶上留一個小龕,兩旁貼上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回宮保平安”。這里寄托著人們對生活平安、和順的美好而又樸實的愿望。
小年的習俗 現(xiàn)在的城市里,已經(jīng)沒有了原來的那種磚泥砌的灶頭,所以不再貼灶馬,但是在辭灶的日子,一部分居民仍然會有一些放鞭炮之類的活動,而且要在廚房里早早地點上燈。原來臘月二十三送灶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過小年、交年,放幾響鞭炮也算是應個景兒。民間本來也有在灶君生日時,在廚房尤其是灶上點燈以示祭祀的習俗,稱為點灶燈;在送灶的日子里用上它也是一點敬奉他老人家的意思。 春節(jié)貼對聯(lián)的習俗是如何流傳開的?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xù)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lián)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據(jù)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lián)“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lián)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lián)的出現(xiàn)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lián)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lián)。他在金陵(現(xiàn)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lián)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家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lián)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lián)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福”的含義 “福”的概念是很廣泛的。??山忉尀楹诌\、褐氣、運氣、幸福等。自古以來,又有“五福壽為先”的說法。所謂“五福”就是指:“一曰壽,二曰宣,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福”是人們孜孜以求、極其向往的人生大目標。于是福神應運而生,人們虔誠禮拜,希冀福降家門,福運綿長。福神源于福星,福星也就是歲星,亦即木星。 “除夕”的來歷你知道嗎?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家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爾后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后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后又不見了,也沒人知道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zhèn)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zhèn)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zhèn)上的人們,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fā)現(xiàn)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zhèn)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斗不過,想逃跑了事,哪知道后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后,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做“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過年放鞭炮習俗的由來 中國人過年放鞭炮習俗由來已久,這是為什么呢?這就要從“年”的來歷上談起了。
民間的一種說法: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挨門竄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年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放鞭炮是源于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直至今日仍然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正月一日年節(jié),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中國古代的賀年卡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又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唯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xiàn)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lián)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及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你知道“走馬燈”習俗嗎?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民間風俗要掛花燈,走馬燈為其中最重要的一種。走馬燈又叫跑馬燈、串馬燈,由毛竹編織成馬頭、馬尾,系在身上糊上顏色鮮艷的紙,如今已由絲綢取代。其外形多為宮燈狀,內以剪紙粘一輪,將繪好的圖案粘貼其上即可。燃燈以后熱氣上熏,紙輪輻轉,燈屏上即出現(xiàn)人馬追逐、物換景移的影像。
早在宋代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走馬燈,當時稱“馬騎燈”。元代謝宗可詠走馬燈詩云:“飆輪擁騎駕炎精,飛繞人間不夜城;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秦軍夜?jié)⑾剃柣穑瑓蔷嫦鲴Y赤壁兵;更憶雕鞍年少日,章臺踏碎月華明。” 在過去,走馬燈一般在春節(jié)等喜慶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來位11~14歲小孩組成,邊跳邊唱,根據(jù)節(jié)奏快慢形成不同陣勢,有喜慶、丁財兩旺、五谷豐登的寓意。
元宵節(jié)抹黑臉是怎么回事兒? 相傳,有一年冬天很干燥。有一天,山神趁人們熟睡時偷偷把山林點著了。火越燒越大,燒得鳥飛獸竄。獵神趕緊打發(fā)林中最美麗的烏鴉去喊人救火。烏鴉挨門挨戶地叫了大半天才叫來一半的人,烏鴉和人們拼命撲打了三天三夜才撲滅了大火,獵神看見烏鴉漂亮的羽毛被熏得漆黑,很心疼,氣憤地說:“靠山吃山的人都不來救火,我一定要降災給他們。”為了分開救火的人和沒有救火的人,他讓烏鴉去給救火的人戴上念珠,救火的人,臉都被煙熏黑了。村里有個俊媳婦特別愛干凈,她看到丈夫、大伯和小叔救火回來時臉上熏得黑一塊、紫一塊的,就讓他們把臉洗干凈了。天黑了,救火的人們都睡下了,烏鴉叼著一串珠子落在木樁子上,俊媳婦上前問明了來意后忙說:“我家去救火的人,我已經(jīng)叫他們把臉洗干凈了。”烏鴉說:“這我可管不著了”,拍著翅膀就飛走了。
俊媳婦急忙進屋喊這些救火的親人,可是怎么也喊不醒。于是她來到灶前,兩手抹上鍋底灰,走到丈夫和大伯還有小叔跟前,按照他們回來時的樣子抹上了黑。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早晨醒來,男人們發(fā)現(xiàn)臉被抹黑了,脖子上還掛了一串珠子,很是奇怪??∠眿D把這一切告訴了他們,大伯和小叔從心底感謝她,都說她也應該免災去禍。這時正好有只烏鴉飛過來,他們便也給俊媳婦抹了個黑臉。這一年,俊媳婦家沒有任何災禍。鄉(xiāng)親們聽說這事后都仿效他們,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不分輩數(shù),相互抹黑,祝愿一年平安如意,得到神靈的保護。 “走百病”的習俗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jié)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河,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才回去。山東德州婦女登上南城門,走到大寺閣,俗諺:“爬爬城,不腰疼。”山東黃縣(今龍口市)婦女走百病必須過西關的月牙橋。山東莒縣農(nóng)村男女老少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走老貌”,據(jù)說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駐,永不衰老。山東鄄城的人們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騎上牛、馬、驢、騾在大路上奔跑,謂之“跑百令”,諺曰:“跑一跑,不見老”,類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們登高遠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帶,謂之“灸百病”。山東濰縣(今濰城區(qū))的走百病最有特色。民國修《濰縣志稿》中有一首《濰縣竹枝詞》說:“新正節(jié)始過元宵,結隊城頭跑老貓,為乞一年百無病,艾香爭把石人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