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伯、仲、叔、季”是怎么回事? 在先秦時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與男方婚配的重要標志,而且還具有區(qū)別女子結婚與否的重要作用。因為那時的女子雖有名字,但限于周禮“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規(guī)定,女子的姓于是擔負社會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為了加以區(qū)別,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這種排行。如古書所記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兒,子家的二女兒,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兒)。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稱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給衛(wèi)國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給張姓男子,婚后只能稱為“張李氏”或“李氏”,這種稱叫方式在當今某些農(nóng)村還能見到。 根據(jù)《國語辭典》記載:“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蓖瑫r,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長幼的次序。辭典的解釋為:“兄弟排行的次序,長兄為伯,次為仲,又次為叔,最幼為季。若兄弟三人,則稱孟、仲、季。” 劉邦為什么又被叫做劉季 劉邦在未稱帝之前有人叫他為“劉季”,這與我們在上文所提到的一些伯、仲、叔、季常識有很大關系。古代人十分講求輩分,但是窮人家孩子的名字,家里人往往不太重視,于是往往用一些輩分作為孩子的名。古時候?qū)ι狭四昙o的男子、婦人分別尊稱為公與媼,兄弟排行的次序以孟、仲、季相列。劉邦因為出身寒微,世代務農(nóng),所以和其他窮人家的孩子一樣連個正兒八經(jīng)、像模像樣的名字都沒有。于是人們就把劉邦的父親就叫劉太公,母親叫劉媼。家中劉邦兄弟三人,大哥早死,二哥叫劉仲,他是老三,理所當然地就叫了劉季。 “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對嗎?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過眼皮跳的經(jīng)歷。跳動多出現(xiàn)在上眼皮,有時也會在下眼皮,不為人的思維和意識所控制。眼皮跳分為生理性和心理性,前者一般很快就會過去,有時候也會持續(xù)幾天;而后者比較嚴重,呈進行性發(fā)展。 民間常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因而右眼皮跳動會讓很多人擔心。有些算命先生利用人們的這種恐懼心理,逐漸編造出一系列的迷信謊言。其實也并非所有時間右眼跳就意味著破財?shù)炔缓玫恼髡?。如他們認為:子時,即23點~01點前,左眼跳意味著意外之喜降臨,會有不錯的好運;而右眼跳就是有人請你吃飯,可以省下一筆錢,但是這個人的目的不明,你要多多斟酌。丑時,即01點~03點前,左眼跳就是家中最近很麻煩,大小事困擾著,不知該怎么辦,短期內(nèi)一籌莫展;而右眼跳就意味著有人思念你,有可能是家中長輩。等等,不一而足。 但醫(yī)生并不這么認為,眼皮跳實際上就是神經(jīng)興奮度增高的表現(xiàn)。面肌痙攣引起的眼皮跳,絕大多數(shù)是單側的,雙側的很少。如果是較短時間的眼跳,屬于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不必驚慌;但是如果連著好幾天兩眼都跳,那就該去看看醫(yī)生了。 比“6”和“8”還吉利的數(shù)字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也到處充滿神秘的“7”:光分“七色”、音分“七階”、人有“七竅”、詩謂“七絕”、佛解“七苦”、醫(yī)稱“七傷”;人的孕期為40周;牛羊等生靈孕期亦為“7”之倍數(shù):21天出雞,28天出鴨,蠶蛻也是7日一次。 俞伯牙發(fā)脾氣摔爛的古琴也是七弦,據(jù)《五知齋琴譜》考,這七弦是金、木、水、火、土對應宮、商、角、徵、羽五音,加文武聲“少宮”、“少商”構成的。估計如果少幾根——像吉他似的六弦,或像貝司似的四弦,就很難奏出《高山流水》般的清絕悠遠。 佛經(jīng)記載,人去世要七七四十九天才魂魄散去,除了極善之人直升極樂、極惡之人直墮地獄外,普通的凡人,在死亡與轉生投胎之間,都有段過渡時期,叫做“中陰”或“中有”。 大門前為何有獅子把門? 東漢年間,獅子被作為禮物送給中國的皇帝。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被佛教推崇的獅子在人們心目中成了高貴尊嚴的靈獸,和麒麟一起成為中國的靈獸。獅子隨之開始出現(xiàn)在重要建筑物的正門兩側。 按照傳統(tǒng)習俗,成對的獅子是左雄右雌,還可以從獅子所踩之物來辨別,蹄下為球,象征統(tǒng)一寰宇和無上權力,必為雄獅;腳下踩著幼獅,象征子孫綿延,是雌獅。 在一些富麗堂皇建筑的大門兩側,不時可以見到有大象巍然挺立。這似乎與傳統(tǒng)習俗并不吻合。 在傳統(tǒng)文化中,一般認為,大象善于吸水,水為財,因此,凡家居大窗見?;蛩卣?,均可稱之為“明堂聚水”,這時可以擺放一只大象,以求吸納外界的財源。同時,傳統(tǒng)文化認為,大象稟性馴良,放在家中吉祥如意,放置時應該放在室內(nèi),以求得全家的平安。 誰的畫像可以作為門神來用? 門神系道教因襲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笨梢娮韵惹匾詠?,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但是立何人為門神呢?這是因朝代而異的:漢以前是桃符;漢有三位,一位是成慶,另兩位是神荼及郁壘;唐有三位,兩位是秦叔寶和尉遲恭,另一位是鐘馗;宋以后至明清,百花齊放:如祈福財神中的福、祿、壽、禧星,溫嶠、岳飛等人。另外,這些門神是因地區(qū)而異的,如溫嶠在蘇州地區(qū)比較盛行,而又有一些地區(qū)(主要是黃河以北和四川地區(qū))主要以趙云、趙公明、孫臏、龐涓為門神。 秦叔寶、尉遲敬德何以為門神 傳說,有一階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緒很不好,晚上睡覺常常聽到臥房外邊拋磚擲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宮夜夜不寧。他很害怕,將此事告訴群臣。大將秦叔寶說:“臣戎馬一生,殺敵如切瓜,收尸猶聚蟻,何懼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堅執(zhí)銳,把守宮門。”李世民同意。當夜果然無事。自此以后,唐太宗便讓二將夜夜守衛(wèi)。后來李世民怕二人辛苦,便命畫工繪二人如往常守衛(wèi)的全身像懸掛在門口,邪祟從此便絕跡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門神就傳到了民間,至今民間所貼門神還有秦瓊、敬德的形象。 對聯(lián)是從何時開始興起的呢? 對聯(lián),也叫對子、喜子、聯(lián)句等,可以寫在紙上、布上、竹子上、木板上也可以刻在木頭上、石頭上。總之,只要是成雙的,對仗工整的,都可以作為對聯(lián)。 對聯(lián)是由五代時期后蜀國君孟昶開創(chuàng)的。在新春時,他將自創(chuàng)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貼在門口。于是,中國的第一副對聯(lián)誕生了。 在此之前,春節(jié)時,人們“總把新桃換舊符”,只是把表示吉慶的桃木掛在門側。當然,也有在門板上貼門神的。 對聯(lián)得到迅速發(fā)展和普及,居功至偉者當屬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相傳在他登基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曾要求全國上下都貼對聯(lián)以示喜慶。年前微服私訪時,還在民間留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錐錐錐錐出窮鬼去、拉拉拉拉進財神來”等佳聯(lián)。 此后,對聯(lián)便大面積地開花結果,成為中華的瑰寶了。 王羲之的春聯(lián) 傳說,王羲之貼春聯(lián),因書法漂亮、內(nèi)容優(yōu)雅而多次被人揭走。于是他三十晚上被迫貼出“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而終得貼成。但這一傳說真實性不高,對聯(lián)最早在五代時興起,此時距王羲之時代已有幾百年了。 古代中人們對顏色的選擇,你知道嗎? 古代關于顏色的選擇,除統(tǒng)治者為了分出等級作硬性規(guī)定。如普通老百姓住房外墻不準涂色,屋內(nèi)不準用彩繪,衣服不準穿黃色等之外,民間不成文地形成一種選擇顏色的傳統(tǒng),例如喜慶尚紅,喪事尚白等。有些在古書上還可以找到根據(jù)。例如《周易?坤卦》六五爻辭記載:“黃裳元吉。”黃色是五色中的中間色,裳是下裳,講明為人居上位而謙下,是吉祥的?!墩撜Z?鄉(xiāng)黨》記載:“君子不以約繃飾,紅紫不以為褻服?!币庵^君子不用天青色或紅青色的布做鑲邊,不用紅色和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里穿的衣服。再如《詩經(jīng)?鄭風?紹衣》有:“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币鉃楹谏某m宜呀,破了改做你穿呀!這些穿衣配色規(guī)定,慢慢成了人們自覺遵守的風俗。 “穿小鞋”的含義你了解嗎? 穿小鞋是指背地里打擊報復或是利用權勢讓人難堪,此種說法源于北宋的一則傳說。 相傳北宋時,有一個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后娘要將她許配給一個又丑又啞的有錢人,巧玉堅決不從。后娘也沒有辦法,便暗暗想法子整治她。恰逢有一位媒婆,把巧玉說給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后母卻在背地里剪了一雙很小的鞋樣子,讓媒婆帶給男方。巧玉出嫁那天,這雙鞋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轎。她又羞、又惱、又急,一氣之下便上吊自盡了。人們非常惋惜。巧玉的后母為了能夠使她“回心轉意”,竟然在女兒大婚的當日給她難堪,本身就是一種不光彩的行為。 在現(xiàn)代的日常行為中,我們經(jīng)常用的是第二層的含義,就是利用權勢讓人難堪,比如說:“某某領導讓某某穿了小鞋”,等等。 “小鞋”的來歷 這里的“小鞋”,是一千多年前南唐后主李煜發(fā)明的“專利”。他別出心裁地命令宮女用很長的白布纏足,把腳纏成又小又尖的彎彎“月牙兒”,站在畫有荷花的金蓮臺上跳舞,讓自己觀賞享樂,所以這種腳又叫“三寸金蓮”。后來全國便興起了婦女纏足的風氣。纏足后,腳小了,當然只能穿小鞋了。 從那時起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漢族婦女一直保持著這種纏足陋習。 你知道壓歲錢的用意嗎? 壓歲錢是除夕日,吃完年夜飯后,由長輩向晚輩分贈的錢幣。所贈之錢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兒前,謂能壓邪驅(qū)鬼。最早流行于漢魏六朝時期。當時流傳一種叫“祟”的妖怪,每年除夕出來捉小孩兒。于是人們在小孩脖子上掛八文錢,以驅(qū)“祟”,俗稱“壓祟”。因“祟”與“歲”諧音,故將“壓祟”稱“壓歲”。如所掛銅錢,則稱“帶歲錢”,在守歲夜給小兒,也稱“守歲錢”。各地俗尚不同,稱謂卻歷代相沿不廢。清代“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放到小兒床腳;另一種由尊長賜給小兒的,亦稱壓歲錢,現(xiàn)今,民間仍廣為流行。每逢除夕,給小兒以紙幣或鎳幣,多用紅紙包錢,放小兒衣袋里,已無鎮(zhèn)邪之意。 “福”倒著貼的習俗源于哪里? 這里面有兩種說法,分別在明、清兩代。 一種說法認為倒貼“?!弊衷从谝粋€民間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其中有一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察看,發(fā)現(xiàn)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实鄞笈周姲涯羌覞M門抄斬,馬皇后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了人?!彼砸院笕藗冊谫N“福”字時都是倒著貼。 另一則傳說認為“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某年春節(jié)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弊肿屓速N于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备x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貼“?!弊种拙陀蛇_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并都愿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壽星的大腦門與權杖的作用 關于壽星大腦門的來歷,有多種猜測,有人認為大腦門來自返老還童現(xiàn)象,老人和小孩有諸多體貌特征上的相似。比如初生嬰兒頭發(fā)稀少,老年人也是一樣。而頭發(fā)少自然額頭就顯得很大。壽星的大腦門,也與古代養(yǎng)生術所營造的長壽意象緊密相關。比如丹頂鶴頭部就高高隆起?;蛟S就是因為這種種長壽意象融合疊加,最終造就了壽星的大腦門。 壽星的手杖也是有變化的。原來象征特權的、雕有斑鳩的王杖,換成一柄桃木的手杖。據(jù)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你知道本命年的禁忌嗎? 本命年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掛紅辟邪躲災的傳統(tǒng)。因此人們每逢本命年對紅色就特別鐘愛。紅色辟邪,紅色吉祥,這種觀念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jīng)存在,紅色是太陽的顏色,是血的顏色,是火的顏色。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尚紅思想?yún)s沒有變,新年貼紅對聯(lián),漢族的舊式婚禮中新婚的紅嫁衣、紅蓋頭、紅蠟燭、新科的紅榜等,不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要用紅色來增添喜慶。漢民族把紅色視為喜慶、成功、忠勇和正義的象征,尤其認為紅色有驅(qū)邪護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們便早早地穿上紅色內(nèi)衣,或系上紅色腰帶,有的隨身佩戴的飾物也用紅絲繩系掛,來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兇,消災免禍。這些為本命年辟邪的紅色什物就是常說的“本命紅”。 中國人為何還要起小名? 所謂“小名”,就是指在兒時所起用的名字。據(jù)史書記載,我國秦漢時期就有了“小名”。那么國人為何喜歡為孩子取“小名”,而且至今不廢?民俗學是這樣基于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來進行解釋的: 其一,借用身邊周圍的金石、花鳥、魚蟲,甚至是禽獸之名,隨口叫成,容易朗朗上口,好記好叫。如顧愷之小名“虎頭”,陶淵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郭沫若小名“文豹”等。 其二,緣排行而命名或出于迷信特意取用的,像阿三阿四、阿貓阿狗、鐵蛋柱子之類,既有親昵憐愛,又有卑賤、易“養(yǎng)活”的意思。 其三,討個吉利口彩,如家寶、來福、喜兒等,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起名者的美好愿望。 “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和親朋好友之間使用。自秦漢之后,我國士族階層便開始“諱小名”,認為不雅,有貽笑大方的嫌疑。故另立了“正名”,以供社交場合使用。 名人的小名 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小名”,當屬孔子的小名“丘”。而最有趣的“小名”,則莫過于晉成公的小名“黑臀”了。晉成公的屁股之所以很“黑”,傳說是由于“其母夢神規(guī)其臀以墨”的緣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