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觀察法
學習要求:了解觀察法的特點、類型和一般過程,掌握各種類型的適用范圍;認識觀察法的優(yōu)缺點及觀察誤差產(chǎn)生的原因;通過對觀察法與問卷法的比較,進一步了解統(tǒng)計調查與實地(個案)調查的區(qū)別及各自適用范圍。 第一節(jié)? 觀察法的特點與類型 觀察法是收集資料的基本方法之一??茖W的觀察不同于日常的觀察,它具有系統(tǒng)性、計劃性和目的性。調查研究中的觀察不同于自然科學的實驗,它一般是在實地或自然條件下進行的,而且對觀察的情境和條件也不做嚴格的控制。 觀察法的主要分類:(1)根據(jù)觀察者的角色,可分為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2)根據(jù)是否有詳細的觀察計劃和嚴格的觀察程序,可分為結構式觀察與無結構式觀察;(3)根據(jù)觀察者是否直接接觸被觀察者,可分為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第二節(jié)? 參與觀察 參與觀察在社會研究中應用較廣泛。它是實地研究的主要方法,適用于深入、全面地了解實際發(fā)生的社會事件、社會活動及其意義,認識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生活環(huán)境等。 參與觀察一般沒有詳細的計劃和嚴格的程序,較為靈活,可以隨時增加觀察內容。它通常是一個長期的、逐漸深入的過程。 參與觀察的實施過程及主要問題:(1)進入觀察現(xiàn)場;? (2)與被觀察者建立友好關系;(3)初步確定觀察對象和觀察內容; (4)確定觀察的時間和場合;(5)觀察記錄及整理。收集到的觀察資料不僅是對觀察對象的客觀描述,而且還包含觀察者主觀的理解、洞察和評價。 第三節(jié) 結構式觀察 結構式觀察要制定較嚴格的觀察計劃和程序并實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它具有系統(tǒng)化、標準化和定量化的特點。所謂控制是指嚴格限定觀察內容、觀察場所和條件,并采用標準化的觀察手段和工具。 實施程序:(1)確定觀察對象和觀察內容;(2)將觀察的內容具體化,作出詳細的分類,確定觀察的變量和指標;(3)依據(jù)觀察指標設計觀察表格、卡片或擬定觀察提綱,并規(guī)定標準化的觀察方法和記錄方法;(4)對觀察記錄進行統(tǒng)計整理和分析。 結構式觀察常使用一定的觀測儀器和設備,觀察結果較客觀、準確。但它們的觀察范圍較小,缺乏深度和廣度,一般只用于小群體研究或行為科學研究。
第四節(jié)? 觀察法的優(yōu)缺點
觀察法的優(yōu)點:觀察法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活動的全過程,可以體驗到當時當?shù)氐那闆r和氣氛,簡便易行,靈活性大。由于觀察資料來源于直接經(jīng)驗,并不局限于事先制定的概念和指標,因此,資料較全面、深入,具有較高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缺點:觀察資料多為定性資料,很難分類整理和統(tǒng)計,因此也很難對整體作出準確的描述和概括。觀察局限于特定的時間、地點和少數(shù)個案,觀察者無法判斷觀察對象是否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因此觀察結論很難推論到全局。觀察,尤其是參與觀察,易于受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各種誤差或偏差。原因是:(1)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觀察者個人的理解、評價往往帶有片面性,而且受個人偏見的影響;(2)被觀察者在觀察者的“干擾”下,常常有意或無意地改變自己正常的行為和態(tài)度;(3)觀察的標準化程度較低,對同一現(xiàn)象,不同的觀察者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些都會降低觀察資料的信度和效度。 減少觀察誤差的主要途徑: (1)控制觀察者的“干擾”,減少觀察者對被觀察者的影響;(2)提高觀察的標準化程度,減少觀察者本人主觀因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