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成功使人們獲得一種直覺:科學的知識是可靠的;科學確有一種內在的方法能引導人們發(fā)現(xiàn)知識。于是假冒、依托、鉆營科學之名的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了。 另一個現(xiàn)象是對科學的批判。為眾人所知的批判是社會學方面,如科學的進步導致人類過度影響自然。還有個鮮為人知的批判領域是哲學界。 科學的非理性主義認為,科學理論的提出與選擇并沒有可靠的依據(jù);接受理論類似于‘宗教皈依’,其過程類似于政治變革(依靠人們對舊的不滿變得不耐煩);科學活動中并沒顯示統(tǒng)一的方法,相反非理性的方法被經(jīng)常使用;理論的更迭類似于認識的“格式塔轉換”(指圖像的整體轉換。如在一張畫了許多線條的紙上,你可能看到一線條構成一只兔子,而另一回你卻看到了一只羊),并未顯示隱喻目標的連續(xù)性,因此說不上進步與趨向真理。 非理性主義的批判是合理與深刻的。從下面羅列的科學活動的一些特征看出: 一,科學與宗教一樣,是人類的一種信念文化??茖W信仰自然是(獨立地)有序的。 二,科學與宗教還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各自必須創(chuàng)造的‘最高之物‘都是“不可追究的”。探索由此起步。 三,科學非理性批判----認識論軟肋 1,觀察(實驗、實踐)與理論的糾葛。它表明,科學是實踐與思想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 々不存在“客觀的”、“無偏見的”觀察。 同一的事實可自如地依托于不同的理論;事實也是可錯的或“受污染的”,即它是被錯誤的或有缺陷的理論導出的。 々從實踐獲得的事實同理論之間有著互為因果,相互驗證的密切關系。 事實固然經(jīng)常為生成理論提供原料,但是沒有理論思索孕育目標的實踐也是不可思議的。 沒有依托于理論獲得解釋的事實最多是個奇跡,不是科學的一部分;不能與事實相對照的理論是非科學或偽科學;無論為了驗證一個事實或一個理論陳述都會涉及越來越多的理論與事實需要驗證。 2,邏輯(歸納與推理)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否證理論。它表明,科學理論的獲得沒有邏輯的合理性。 々單稱陳述(一次性的對事實的陳述)到全稱陳述(一種普遍性性的論斷)沒有邏輯理性通道。 有限個單稱陳述雖然可以通過歸納法得到建立理論的啟發(fā),但不能證明理論。 々當單稱陳述與理論的全稱陳述相悖時,由于一個理論總是由許多顯含與隱含的背景理論形成的結構,因此總可通過修改或增加背景理論避免否證。 (在物理學前沿討論中涉及微觀與宇觀世界。我們補充了三個認識論質疑:宏觀認知對對象的影響、宏觀語言表達的局限或新特征、宏觀規(guī)律作為背景理論的可疑。) 四,讓我們認識科學精神。它表現(xiàn)在兩方面: 々一方面是,勇赦進取,謀求在最廣泛領域中、最精確符合程度上,把知識歸納成秩序。 々制定嚴恪的科學活動公共規(guī)則,力求理性最大化(這就是我常說,科學是“自定義”的原囚)。 五,科學追求理性最大化的公共規(guī)則 1,認識論方面 々戰(zhàn)略原則:堅持理論和實踐相吻合的原則下整理自然秩序。 這個原則一方面突出了科學理論的解釋和預期事實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語義上賦予了“進步”和“真理”的意義。當自然現(xiàn)象在更大范圍內和更精確程度上被理論與實踐相一致地整理出秩序,我們謂之進步,并更接近真理,因為真理就是自然秩序。 々戰(zhàn)術原則:猜測解釋與認識功能比較。 實踐作用于自然之所得僅是點滴、局部與現(xiàn)象。而關于全貌、整體與規(guī)則必需仰仗于思維。 因為思想是可錯的,因此它提供的認識本質上只能是猜測。 思維作為猜測手段是科學活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不同猜測的理論提供的解釋當然也不同。科學是根據(jù)認識功能的比較來取舍理論的。如解釋重物落向地面的現(xiàn)象,牛頓的“重力說”與亞里士多德的“趨心說”相比較,并非前者哲學上更優(yōu)越,而是“重力說”,特別是它的平方反比律的認識功能(潛力),是亞氏理論不可比擬的。 2,方法論措施 科學活動方法論方面合理行動要素有如下方面: 々建立形象圖像。 這個圖像假設構成特定理論的核心部分:核心理論。對于物理學,這些就是關于客體、相互作用和時空結構的假設。 々提出概念規(guī)律體系和實踐思考。 停留在圖像假設上對自然現(xiàn)象作思辯解釋還不是科學。必須進一步建立起與自然相接觸的邊界理論,以便與事實相對照檢驗理論。在物理學中就是狀態(tài)及狀態(tài)變化的描述、外界作用引起狀態(tài)變化的規(guī)律等。 邊界理論是理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梢酝ㄟ^修正和增加邊界理論擴大與自然的接觸面,甚至可吸收理論與事實相悖的反常,以免被否證。它是核心理論的保護層。 提供邊界理論還出于吸引其它科學家參與研究的需要,因為邊界理論具有認識潛力。只有這種參予才能使理論從個人成果轉化為科學共同體的成果,并最終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々要求所提出的理論具有可否證性(可證偽性)。 盡管理論是不可能被否證的,但科學仍以此約束作為理論的必要條件,足見科學追求真理的坦蕩情懷。首先,只有可否證的陳述才提供知識,可否證度愈高,提供的知識愈多。其次,只有可否證的理論才能與自然相接觸獲得檢驗,即獲得理論進步的機會。 々要求理論推理與事實實踐具有可重復性。 如果這些科學的特征性質不能在指定條件下被他人重復,那么最多是個奇跡,而不是科學。 々要求不破壞公認的理論與事實關系,或者把已有的事實與經(jīng)驗容納到新理論之中。 因為更迭理論與變更生產(chǎn)工具一樣,是需要成本的。人們不能容忍,置已經(jīng)整理的理論與事實相適應的秩序于不顧。 科學的三個因素:信念文化、不可追究的實在,以及不能被邏輯證明或事實確證的猜測性認識方法,決定了科學終究難以擺脫非理性主義的哲學批判。 但科學從非理性因素中獲益。他們創(chuàng)造新的客體圖像,賦予它們新的性質,他們乜從不同圖像間隱含的矛盾中獲得推進理論的啟示。幾乎可用“自由想象”一詞來表達這種獲益。約束這種想象,使其成為科學的理性力量只能是科學本身制訂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規(guī)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