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橋之戀:徐志摩愛上十六歲的林徽因(圖)徐志摩與林徽因
緣分真的好奇妙,并非是中了緣分這兩個字的蠱,所以才這樣不厭其煩地談?wù)撆c訴說。只是每當(dāng)提及感情,或是誰與誰的相遇,誰又與誰的相戀,總是會與緣分糾纏不清。有緣的人,無論相隔千萬之遙,終會聚在一起,攜手紅塵。無緣的人,縱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無份相牽。 但也有人說,緣分固然重要,只是緣分來時也要用心珍惜,否則再深厚的緣分都會被消磨殆盡,到最后依舊是陌路匆匆,誰也顧不了誰的感受。緣深緣淺,情長情短,說的就是如此。相愛的時候,總是會許下鄭重的諾言,要一生相守,不離不棄。當(dāng)那份感覺一旦丟失,過往生死相依的愛戀,竟成了想方設(shè)法要擦去的記憶。 不是誰太薄情,而是因為人本多情,多情之人才會種下更多的前因,可所有結(jié)果也只能自己承擔(dān)。許多人想行云流水過此一生,卻總是風(fēng)波四起,勁浪不止。平和之人,縱是經(jīng)歷滄海桑田也會安然無恙。敏感之人,遭遇一點風(fēng)聲也會千瘡百孔。命運給每個人同等的安排,而選擇如何經(jīng)營自己的生活、釀造自己的情感,則在于自己的心性。 一直以來都覺得林徽因是靜坐在云端之上的女子,之所以這么認(rèn)為,不是因為她的潔凈,她的唯美,而是面對錯綜復(fù)雜的感情,她始終可以保持一種平和的姿態(tài)。當(dāng)別人以為她要為一段情愛沉溺下去,不得醒轉(zhuǎn)之時,她卻可以決絕轉(zhuǎn)身。她讓風(fēng)流才子徐志摩在康橋上只影徘徊,失魂落魄;讓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濃情蜜意呵護了一生,至死不渝;更讓學(xué)界泰斗金岳霖默默愛了一輩子,終身未娶。 這樣的女子真的太過聰明,她讓自己洋溢著迷人的魅力,讓欣賞者的目光聚集于一身,來享受著她的典雅純美。她時刻愉悅別人,又溫暖了自己。她仿佛永遠(yuǎn)都是那么無意,無意地看著花開花謝??v然自己深愛一場,也可以做到平靜地別離。縱是愛到深處,也不肯熱烈相擁。她不會將自己逼到落魄的境地,任何時候,她都可以讓自己優(yōu)雅地行走。穿一襲素色白裙,走在人間四月,等待一樹又一樹的花開。春天早已遠(yuǎn)去,她卻還在。 一九二○年的九月,年輕才子徐志摩從美國到英國,他為了結(jié)識狄更生先生,故拜訪了林長民。之后與林長民相見恨晚,更結(jié)識了十六歲的林徽因,這個讓他愛慕終生的美麗才女。也許他們算不上一見鐘情,但是彼此是因為第一次邂逅而有了交集。徐志摩比林徽因年長八歲,那一年,他二十四,她十六歲。二十四,對于一個風(fēng)流倜儻的才子來說是多么的年輕。他俊俏的面容,儒雅的風(fēng)度,詩人的氣質(zhì),令許多紅顏佳麗為他傾心。而情竇初開的林徽因,面對一個如此有氣度的男子,又怎能可以做到心靜如水? 那時候,徐志摩已婚,并且是兩歲孩子的父親。一直追求理想人生、爭取婚戀自由的徐志摩,根本就不愛妻子張幼儀。他遵從家人意愿娶了從未謀面的張幼儀,對她可謂是無情至極。徐志摩認(rèn)為沒有戀愛的婚姻是墳?zāi)?,他時刻都想結(jié)束這個錯誤,而力求獲得重生。他是個多情才子,可是面對張幼儀,卻永遠(yuǎn)都是一副不耐煩的模樣,甚至不去承擔(dān)一個丈夫所應(yīng)該承擔(dān)的責(zé)任,令張幼儀受盡委屈。一個從未離開故土的溫良女子,在遙遠(yuǎn)的異國他鄉(xiāng),舉目無親地活著。 有時候在想,人最多情,也最無情。愛的時候海誓山盟,許下天荒地老。厭的時候,恨不能立刻從生命中抽離,一刀兩斷,再無瓜葛。徐志摩對賢淑穩(wěn)重的張幼儀冷漠無情,淡如清水。而當(dāng)他再度與林徽因相見時,就被她的風(fēng)姿綽約給深深傾倒。那含情明澈的雙眸、高貴典雅的氣質(zhì)讓他肯定,這就是他追慕多年想要遇見的女孩。他愛上了像精靈一般的林徽因,彼此眼眸的交換,這朵白蓮便深深種在徐志摩的心間,再難相忘。 人生真的如戲,每個人在不同的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張幼儀為徐志摩低眉垂首,無悔生養(yǎng),而徐志摩卻視她為打身邊游走的一粒塵埃,毫無情義。對于林徽因這個美麗如蝶的女子,他可以為她寫下無數(shù)情真意切的詩句,甘愿做她裙裾邊的一株草木,深情相隨。是緣令他們走到了一起,卻都無份相守。不愛在一起是錯誤,太愛在一起同樣是錯誤。 徐志摩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的時候,他甚至連正視她的心情都沒有,因為他打心底就不愿接受這段婚姻。所以無論張幼儀是否端莊大方,是否美麗賢惠,都無法在他心中占一席之位。直到邂逅了林徽因,徐志摩才知道,這些年的堅持是正確的,因為他心中的女神真地出現(xiàn)。他認(rèn)定林徽因就是他命里的紅顏,他愿意為她寫下柔情的一筆。再后來,徐志摩又遇見了陸小曼,那個風(fēng)情萬種的女子亦是他生命里過不去的劫。人的一生就必定要遭遇這些無來由的緣分,讓你我一次次沉陷。仿佛唯有這樣,才算真實地在紅塵走過一遭,才算沒有虛度這墨綠濕潤的光陰。 徐志摩這一生是為情愛才來到人間,他的使命是為了那些紅顏。最后他為陸小曼奔波忙碌,又為了趕赴林徽因的一次講座墜身于山谷,落到尸骨無存的下場。如果說張幼儀是他生命里的一次意外,那么林徽因則是他床前的白月光,陸小曼則是他心頭的朱砂痣,其余那些紅粉佳人連偶然都算不上了。唯有真愛的人才值得他不惜費盡一生心力去擁有。徐志摩如此,我們又何嘗不是這般。 都說十六歲是花季,林徽因是幸福的,在花季之齡遇上像徐志摩這樣的青年才俊。他滿足了一個少女對浪漫愛情所有的幻想,填補了她對詩意生活的所有渴望。在倫敦這個雨霧之都,林徽因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陪她共有一簾幽夢的男子。盡管這個男子未必真地合適,盡管他們未必可以不管世俗約束義無反顧地在一起。但他們都愛上了那句話: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jīng)擁有。 盡管現(xiàn)實生活給了他們諸多無奈,畢竟徐志摩是有家庭的男人,他有責(zé)任在身,不能像單身男子那樣自由。但是愛情一旦來臨,又怎顧得了那許多?一個是情竇初開的少女,一個是風(fēng)度翩翩的青年,他們有著相同的情懷,詩意的夢想。莫說彼此邂逅在寂寞的異國他鄉(xiāng),就算是相逢在擁擠的人流中,也能一眼認(rèn)出誰是你命定的那個人。這就是所謂的感覺,有緣之人,在岔路口不小心失散,也會有一枚紅葉指點你去將對方尋找。
總之,在英國倫敦,林徽因遇上了徐志摩,她生命中第一個愛的男子。無論是緣是債,是悲是歡,是甜是苦,都要學(xué)會嘗試,學(xué)會開始。也許他們行走在一條荊棘叢生的路途上,但一定也有清風(fēng)明月相伴。他們承諾了彼此,愿意攜手共赴天涯。只是,天涯到底有多遠(yuǎn)?是一米陽光的距離?是一個春天到秋天的距離?還是一生的距離?
蝴蝶飛不過滄海,沒有誰忍心責(zé)怪。這句話好像來自于歌詞,無論是誰寫的,許多人就這么愛上了。那是因為人生充滿太多的無奈,我們都明白在浩渺無垠的滄海,你我就是那弱小的蝴蝶,縱然給了一雙翅膀,也終究飛不出茫茫海域,飛不過蓬山萬里。明知如此,依舊有許多人為了一場愛戀,去奔赴無期的將來。撐一支長蒿,獨上蘭舟,有多少人懂得隨遇而安,適可而止?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羨慕那些在煙雨中攜手漫步的情侶,羨慕那些長椅上柔情偎依的戀人,羨慕那些提籃買菜歸來的平凡夫婦。在多風(fēng)多雨的紅塵路上,客來客往,緣定三生的又能有幾人?月的盈虧,只是送盡了人的生死離別,而那輪纖素,又何曾變過?人世蒼茫,千年一恍而過,人類其實一直在重復(fù)相同的故事,相同的冷暖愛恨。春蒸秋嘗,日子是一磚一瓦堆砌而成,到最后,誰也找不到哪一堵城墻屬于自己。 自從那一次邂逅,徐志摩便認(rèn)定林徽因是他命里的紅顏??杉t顏到底是什么?書上說,紅為胭脂之色,顏為面龐。古女子以胭脂潤面,遠(yuǎn)看如紅色面龐,所以代稱女子為紅顏。書上也說,紅顏薄命,紅顏禍水,所以有時覺得這個詞太過薄弱,甚至太過蒼白。所以有了“沖冠一怒為紅顏”之說,講述的是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故事。其實這世間有多少吳三桂,就會有多少陳圓圓。說到底,紅顏沒有錯,沒有誰累了誰,也沒有誰薄了誰。有緣相逢、相伴走過一程山水,厭倦的那一天,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微笑說別離。 那些日子,倫敦的雨霧好似在為林徽因和徐志摩有意營造一種浪漫的氣氛,每一天都那樣若有若無地飄著,無休無止。林徽因和徐志摩坐在溫暖的壁爐前,從文字到音樂,從現(xiàn)實到夢境,從昨日到明天,他們總是會有說不完的話題。有時候,說到心動就彼此沉默。林徽因愛上徐志摩溫文爾雅的氣度,而徐志摩愛上林徽因那一雙清澈如水的大眼睛,只要一對視,彼此的心湖都會微微蕩漾。 后來,他們知道,是因為愛了,愛了才會如此。只有愛了才會聞風(fēng)柔軟,看雨生情;只有愛了才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也只有愛了,才會希望茶永遠(yuǎn)不要涼,夜永遠(yuǎn)不要黑。那許多感觸,或許只有真正愛過的人才能深刻明白。真愛了,許多思想,許多做法,許多心境,都會不由自主,難以把握。 其實他們的相愛有許多的前因,或許寂寞是最大的緣由。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渴望能夠有一個可以和自己惺惺相惜的人。而被俗事纏身之時,許多感動的片段都會被忽略。還有某一部分,他們的投緣是有著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情結(jié)。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徐志摩是浙江海寧人,江南山水滋養(yǎng)出的人物自是不同凡響。他們從多情之地走出來,只是江南那把油紙傘是否擋得住倫敦的煙雨? 也許只有康橋,才給得起他們美麗的相逢。知道林徽因和徐志摩的人,都知道那一場康橋之戀,知道他們曾經(jīng)在康橋柔波下熱情相擁,又在康橋沉默的夜色中揮別。其實他們都因為有了彼此,才有了詩情,才可以寫下觸動靈魂的詩句。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字字句句仿佛情景重現(xiàn),讓所有讀過的人都隨他去了一次康橋,都甘心做一株招搖的水草,在康橋的柔波里沉迷不醒。 康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xué)所在地??禈?,林徽因和徐志摩人生的轉(zhuǎn)折地。他們曾經(jīng)偎依在橋頭,筑過彩虹般的夢,曾經(jīng)一起將船只劃向浩渺的云水,以為這樣就可以不必記得來時的路??禈?,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康橋,世間無數(shù)紅綠男女的康橋??禈颍o過他們美好的相擁,留下他們?nèi)A麗轉(zhuǎn)身的背影,也記住他們多情的回眸。流年似水,太過匆匆,一些故事來不及真正開始,就被寫成了昨天;一些人還沒有好好相愛,就成了過客。 來過康橋的人無數(shù),你記得它的模樣,可它記住的人真的不多。但我們總愿意將夢寄存在這里,期待有一天一無所有的時候,還有夢可尋。多年以后,徐志摩重游康橋是為了尋夢,才會生出那樣真切的感慨,那曾經(jīng)愛過的人再也不會歸來。而他也在康橋沉默的夜晚,假裝風(fēng)淡云輕地別離。寫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任何一個人都看得出徐志摩的無奈,但我們寧愿相信他真的沒有帶走一片云彩。我甚至在很年輕的時候引用過他的詩句,試圖告訴別人,對于一些把握不住的情緣,真的可以無謂;告訴別人,無論歲月多么蒼茫,我真的安然無恙??啥嗌偃四軌蜃龅?jīng)Q絕轉(zhuǎn)身,而沒有絲毫心痛、絲毫遺憾。 命運,在康橋上雕琢了深淺的烙印,康橋又將冷暖悲歡傳遞給每一個來往的過客。那時的林徽因當(dāng)真的是愛了,所以她愿意和徐志摩在康橋上相擁,一起許下諾言。徐志摩一定對她說過:“我懂你像懂自己一樣深刻。”而林徽因一定純凈地看著他,點頭道:“我信。”有時候,愛情就是如此,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只那么簡潔的幾句就足矣。 也許很多人會說,兩個像詩一樣的人物,用詩樣的語言來交流,又怎么可能不華麗。但我一直相信,林徽因是清新的,她始終如蓮,縱是愛到深處,亦無法綻放桃的妖嬈。而徐志摩視林徽因為心中最潔凈的女神,他用最清澈、最柔情的心將其呵護。他不忍這朵白蓮被凡塵的煙火染成五顏六色,他要她一如既往地清白,是的,清白。 后來才知道,徐志摩這短短的一生愛了兩個極致的女子。一個是林徽因,她穿行在百媚千紅的世間,獨愛成絕的白色。一個是陸小曼,瀲滟風(fēng)情的女子,仿佛要將紅塵百味嘗遍才肯罷休。徐志摩為了林徽因,在康橋徘徊又徘徊,跌進夜色的柔波里。他為了陸小曼,奔走于紅塵,不惜耗盡一切為她抵擋風(fēng)雨。林徽因太淡然,淡然到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存在都是一種多余。陸小曼又太任性,任性到肆無忌憚地?fù)]霍光陰都不是罪過。 是康橋的水喚醒了他們原本安靜的心靈,讓本就柔軟的心更加溫潤潮濕。之前,他們雖有詩樣情懷,卻很少真正寫詩。直至后來,徐志摩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康橋的記憶,是為了那個叫林徽因的女子,倘若沒有她,康橋也不過是一座橋,一種存在的風(fēng)景。 如果沒有這段相戀,就不會有《再別康橋》。而徐志摩和林徽因或許同樣是文壇上出類拔萃的人物,卻未必會有這一段家喻戶曉的浪漫故事。愛到難舍難分之時,誰也不會相信,有一天彼此要佇立在別離的路口,平靜地道聲珍重。早已痛徹心扉,卻依舊掩飾心中的悲傷,假裝真的很淡然。正如那首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在春天的雨夜里,聽《相逢是首歌》,就這樣做了那個懷舊的人,戀上一首經(jīng)典老歌。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多么美好的句子,美得讓人要落下淚來。那些遠(yuǎn)去的青蔥年華,開始在雨夜里重現(xiàn),仿佛只在昨天,可我為何早早就更換了容顏。 更換容顏的,又豈止是我,還有歲月,以及行走在歲月河岸的許多人。那么多紅顏佳麗都隨著時光漸次老去,當(dāng)你以為過程是緩慢,回首卻只需瞬間。是的,覆水難收,春去會有春回,花謝花還會開,可人一旦把恩情償還,就再也不相欠了。 其實,人生原本就沒有相欠。別人對你付出,是因為別人歡喜;你對別人付出,是因為自己甘愿。那些付出了想過要收回的人,又何必讓你費心去在意。我佩服那些愛過無悔的人,就算分手,依舊可以做到從容相惜。倘若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這樣寬容慈悲,這風(fēng)塵的世間雖然煙火蔓延,卻不會再有傷害。
深夜里聽到樂聲
深夜里聽到樂聲 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輕彈著, 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 靜聽著, 這深夜里弦子的生動。 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 忒凄涼 我懂得,但我怎能應(yīng)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 太薄弱 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 除非在夢里有這么一天, 你和我 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這是林徽因?qū)懙脑?,愛過之后寫的詩。因為愛了,所以聽一首弦音,頰邊泛上了紅。我是多么的喜歡那一句:“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在她很青春的時候,似乎就已經(jīng)知道,世間萬物有其自身規(guī)律,就如同山河不可逆轉(zhuǎn),歲月不可回流。很多人說她永遠(yuǎn)像夢一樣美麗迷人,其實她活得比誰都清醒。 她和所有女孩一樣,甚至比所有女孩都更喜歡做夢,但是她不會讓自己沉迷。她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心,為的是不讓自己受傷。所以讀林徽因的文字,永遠(yuǎn)沒有疼痛之感。即使她傷了,也會掩飾得很好,也許她會覺得,快樂是所有人的快樂,悲傷是一個人的悲傷。這么說,不是歌頌林徽因多么的偉大,而是有些人從來都不愿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傷處。 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橋深刻浪漫地愛了一場,愛到幾乎忘記他們的相逢其實是一場美麗的錯誤。茫茫人海,遇見是多么的不容易,怎么忍心輕易說別離。他們甚至愿意一直夢著不要回到現(xiàn)實,現(xiàn)實像一把利刃會將彼此都割傷。 幾乎每一天徐志摩都去找尋林徽因,他們在一起談?wù)撛姼瑁粤只找蛟姼枥镆欢ㄓ行熘灸Φ挠白?。那時候,徐志摩和林長民是摯友。林長民欣賞他骨子里浪漫的詩情,但作為林徽因的父親,他知道徐志摩已是有婦之夫,況他和好友梁啟超有過口頭之約,曾想過將林徽因許配給梁思成。林長民亦是一個瀟灑浪漫的人,他認(rèn)為徐志摩可以和女兒林徽因相戀,但需要適可而止,并且不能與婚嫁相關(guān)。 林徽因骨子里的浪漫自是不可言說,夢的時候,她可以比誰都更詩意,可是一旦清醒,她又比誰都更理智。多年以后林徽因曾經(jīng)說過:“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變,事實上也是不大可能,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這句話其實違背了她的心意,都說初戀最刻骨銘心。我始終認(rèn)為,林徽因這一生真正的愛情給了徐志摩。初戀是純粹無私的,甘愿交付所有的美好、一切的喜悅。她對梁思成的愛,更多的應(yīng)該是責(zé)任;對金岳霖的愛,則多為感動。 林徽因不愿承認(rèn)自己那么深刻地愛過,是因為她不想為一段無果的愛戀再去做無謂的擔(dān)當(dāng)。又或許,她的離開是因為她的善良,她不想傷害一個無辜的女人。林徽因比任何人都明白,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是一個溫良女子,她安分守在老家,侍奉公婆,平凡生養(yǎng)。對于丈夫背叛,她無怨悔,后來為了徐志摩漂洋過海,又受盡他無情的冷落。 有時候真的很難想象,同樣是一個人,為什么對待兩個女子竟會有如此天淵之別。難道就只是因為愛情?浪漫的徐志摩是一個需要靠愛情喂養(yǎng)的男子,但也不能因此而推卸作為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責(zé)任。徐志摩的多情感人至深,他的無情亦讓人氣憤難奈。可人生總是不得圓滿,有時候尊重愛情,就要背叛現(xiàn)實;成全現(xiàn)實,就要辜負(fù)愛情。 聰慧如林徽因,她又怎么會讓自己走到那樣逼仄的境地。她要給自己灑脫的理由,更要給別人足夠的空間。對于那個從未謀面的女人,她沒有絲毫敵意,更多的是憐惜。她們愛上了同一個男子,盡管她知道自己與徐志摩更般配,但是她更明白,愛情和婚姻有時候并不能相提并論。兩個相愛的人未必要真正結(jié)合在一起才會幸福,有時候,默默相守好過用一生來緊緊依附。 我們總以為林徽因轉(zhuǎn)身太過倉促,太過決絕,卻不知她抽身如此之快是怕自己受傷,可她還是受傷了。從一段初戀里倉皇潛逃,甚至來不及跟對方道聲別離,如此堅定,怎么可能做到毫發(fā)無傷?可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徐志摩的憂郁,他為林徽因的不告而別獨自失魂落魄彷徨于康橋。悵然心痛的又何止是他,只不過沒有人看到林徽因轉(zhuǎn)身之時落下的淚滴。 每個人都知道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可還是信誓旦旦地承諾永遠(yuǎn)。永遠(yuǎn)到底有多遠(yuǎn)?多少人問過這句話。有人說,永遠(yuǎn)是明天;也有人說,永遠(yuǎn)是一輩子;還有人說,永遠(yuǎn)是永生永世?;蛟S他們都說對了,也或許都說錯了,又或許人間原本就沒有什么是永遠(yuǎn)。你曾經(jīng)千里迢迢來趕赴一場盟約,有一天也會驟然離去,再相逢已成隔世。 其實想起來總會忍不住的悲傷,曾經(jīng)有無數(shù)對戀人在康橋許下一生廝守的心愿。這些人真正長相廝守熬過一生的又有多少?到最后都免不了勞燕分飛的別離。倘若每個人都清醒看世態(tài),那又何來開始,何來結(jié)局;何來相遇,何來重逢。一些人,明知不該愛,還是要去愛;一些錯,明知犯下會不可饒恕,卻還是要堅持繼續(xù)錯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