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胎瓷器;
民國時期的《飲流齋說瓷》作者在其文中有好幾次提到“漿胎”瓷器,說“漿胎必輕”,槳胎質(zhì)輕而松。還在說胎釉之三處注解:“( 漿胎者,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槳以成肧胎,凡極輕而薄之器屬之。)”
理解漢字有時不免望文生義,自有人理解“漿胎”大概是“注漿之胎”。因此,有個別瓷廠(窯)為了仿古,先制作了型腔而后注漿的工藝,但全都失敗了,最后對“注漿之胎”的工藝制瓷作了完全的否定。我略有開熱塑模具的經(jīng)驗,也知道些許脫模的道理,對“泥漿注胎”輕薄器型,向來認為是不可行的。
可是,還真有些個專家,把'輕而薄之器’(胎厚1厘米,小口大肚形器)鑒定為“注漿之胎”,這就讓人有點笑不出聲來了。
那么“漿胎”稱謂,緣來何處呢?因為不可能有實物支持,所以,我的分析和結(jié)論是:那是常人及《飲流齋說瓷》作者對既輕而薄的瓷器,一種在制瓷工藝上沒有根據(jù)和定論的猜說;或者是一種以訛傳訛的詞不達意的沒有求證的道聽途說。
但《飲流齋說瓷》是一篇大作,洋洋灑灑從遠古制陶一直說到清末瓷器,論及胎、瓷、釉、色、畫、窯口、款式諸多方面。大凡讀過此文的瓷器愛好者,甚至瓷器鑒定專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該“說瓷”篇的影響。
或許看客要問:黃昏紅日,你說沒有“注漿之胎”,那既輕而薄的瓷器,其胎骨究竟是什么?又應(yīng)當(dāng)叫什么名稱才名副其實呢?
漿胎青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漿胎是指明、清兩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細泥漿制成的胎體輕薄、色如米漿的一種瓷胎,具有胎薄、體輕、質(zhì)松、音啞、釉有細小開片等特點。
康、雍、乾漿胎青花自成一體??滴鯐r胎體微泛土黃色,釉面多為粉白或漿白色,有細碎紋片,紋飾較一般青花細膩。
雍正、乾隆時漿胎青花胎釉與康熙無大差別,少數(shù)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紋飾則漸趨規(guī)矩圖案化。乾隆晚期的漿胎青花,其胎質(zhì)較松軟細致,叩之有瓦聲,胎色微黃,青花呈色有濃有淡,但都較為明艷,略帶紫色傾向,白釉帶乳白色,開細紋,瑩潤明亮。
清晚期多仿康熙漿胎青花,但胎質(zhì)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雜質(zhì)斑點,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瑩潤。
下面求教大家,漿胎青花還有哪些更明顯的特征,最好大家發(fā)些漿胎青花的圖片,這樣掌握起來更直接有效。 |
漿胎
陶瓷坯胎之一。選擇細致的瓷粉,加水澄清,融成泥漿而制成。色如米漿,質(zhì)輕而薄。如明代和清代康熙、雍正時期的白釉印花及青花碗等屬此類。一般做較精致細瓷器。
注漿、和手拉坯
瓷器成型的方法有許多種,如盤筑、旋轉(zhuǎn)拉坯、合模、印坯、注漿等等,這些方法中和收藏最有關(guān)系的是注漿成型和旋轉(zhuǎn)拉坯成型,通常大家稱之為“注漿”和“手拉坯”這兩種不同的成型工藝關(guān)乎者收藏器物的“命運”,一件藏品如果是手拉坯就可能是真品,如果是注漿坯肯定是新仿品,因此瓷器鑒定中確認其胎體成型屬于那種工藝十分重要。
注漿成型的原理是;利用石膏容易成型的特點,制造模具,模具干燥后具有較好的快速吸水性,用普通泥料加入懸浮劑和水?dāng)嚢璩赡酀{,泥料在水中可以長時間均勻懸浮,注入模具內(nèi),石膏模具迅速吸收水分,水中的泥沙依隨水被吸附在模具內(nèi)壁,形成上下左右基本薄厚一致的坯體,泥漿在模具中停留的時間根據(jù)坯體所需厚度不同而不同,一般從20分鐘到一個小時,然后將沒有吸附在模具內(nèi)壁上剩余泥漿倒出,3——4小時后待坯體收縮與模具內(nèi)壁自動脫開,再打開模具取出成型的坯體;
因為模具為兩開或多開既兩半或多塊,注漿時合在一起,兩塊模具的對接處有一道縫隙,因而影響吸附泥沙,坯體的密度與其他部位不同燒成后會出現(xiàn)一條下凹的“合縫線”此外由于坯體成型不是依靠沉淀,而是吸附,如果器物有足,在足圈上面的內(nèi)底有一圈與足相對應(yīng)的下凹,俗稱“注漿線”也就是說注漿瓷器外面有突出內(nèi)壁一定有下凹,而下凹無法填補,所有的泥料都與坯體的密度不同,在燒成時補上去的泥料會與胎體分離,而“合縫線”等工藝痕跡一般都有一些技術(shù)手段可以掩蓋,所以在辨別是否是注漿胎,比較可靠的方法是觀察器底內(nèi)壁是否有下凹的注漿線,但如果器物沒有足或其他突出,則需仔細尋找合縫線和其他一些注漿痕跡,如用手上下滑動撫摸器體,注漿胎上下十分平整,手拉坯隱隱約約起伏不平,還有一類器物,口大,器淺成型后便于車削,注漿成型時故意加大坯的厚度也可以通過車削的方法讓下凹的“注漿線”消失,對于這類瓷器如小香筒爐、筆筒、水洗等應(yīng)該格外注意。
注漿成型工藝起源于何時說法不一,有人說宋代就有注漿工藝,但是找不到證據(jù),乾隆時唐英編著的【陶冶圖說】就沒有注漿成型的記載,說明乾隆時景德鎮(zhèn)還沒有使用注漿成型工藝,證據(jù)充足的說法是注漿成型工藝源于歐洲,大約在清末傳入中國醴陵、唐山、鄱陽等地,按照景德鎮(zhèn)年鑒的說法是在解放后50年代初,民主德國專家來景德鎮(zhèn)傳授的壓力注漿成型技術(shù),但是在【景德鎮(zhèn)文史資料】一書中曾提到民國時“手工倒?jié){的生產(chǎn)能力計量單位“一付盆”,一付盆是指一條生產(chǎn)注漿產(chǎn)品的流水線,包括倒?jié){工一人、雜工兼搬運一人、裝坯工兼施釉一人,利坯工一人,如果生產(chǎn)帶嘴、帶把的瓷器如壺還要配備雕削工兩人,這條史料可以證明民國時景德鎮(zhèn)已經(jīng)開始生產(chǎn)注漿產(chǎn)品,但是從我收藏的幾百把老茶壺看沒有注漿產(chǎn)品,應(yīng)該說注漿成型在景德鎮(zhèn)使用的時間不會早于醴陵等地。
以是否為注漿成型鑒定瓷器新老,是多數(shù)收藏者鑒定標準,相信注漿成型工藝清末以后才在中國出現(xiàn),贊同自古中國就有注漿成型的人暫時還拿不出過硬的證據(jù),有人說“中國在青銅時代已經(jīng)掌握了模鑄技術(shù),同樣可以用模鑄技術(shù)制作瓷器”。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不了解瓷器注漿成型和金屬鑄造的成型原理不同,金屬鑄造是冷卻成型,冷卻后強度大,收縮率低,模具不會撐壞金屬,瓷器注漿是吸附成型,收縮性大,而且必須在坯體沒有強度的情況下脫模,最關(guān)鍵是金屬熔化后注入模具是實心,自然冷卻成型,瓷器注漿則需要讓水中的泥沙長時間保持均勻懸浮狀態(tài),否則制作出的坯體上部極薄下部極厚。還有人認為自己來源可靠的古瓷藏品是注漿成型,這種誤解可能是自己對注漿工藝特點了解的不夠,因而產(chǎn)生的錯誤判讀。
我個人認為注漿成型瓷器應(yīng)該是在近代開始在中國出現(xiàn),因此在收集藏品時以此項條件為鑒定主要根據(jù),如果是注漿成型堅決斷定其為近代以后,雖然有可能過于武斷,但可以保證不上當(dāng)受騙。
陶瓷注漿成型工藝
注漿成型工藝是陶瓷制作中一個重要手段,其工藝流程是首先按照設(shè)計圖紙用石膏塊制作一件未來所需瓷器形狀相同的造型,如瓶、罐、壺等圓形器物使用車削方法制成,四方六方等非圓形器物用雕塑方法完成,這個過程稱之為“制種”
種制好后,再用水將石膏粉調(diào)成糊狀將“種”全部包裹,并預(yù)留石膏凝固后取出“種”的開合縫,待石膏硬結(jié)后,取出“種”,石膏就成為模具,石膏模具徹底干燥后用橡膠帶捆好,在模具的頂部開一孔,由此孔向模具內(nèi)注入特別配制的泥漿,這種泥漿加入了化學(xué)制劑,使得泥沙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保持懸浮狀態(tài),干燥的石膏模具接觸到泥漿后立刻會吸收水份,懸浮的泥沙會均勻的吸附在模具內(nèi)壁上,隨著時間長短不同,吸附的泥沙厚度也不同,需要薄胎時間就短一些,需要胎厚一些時間就長一些,待達到需要的厚度以后,將泥漿從模具中倒出,再等吸附在模具內(nèi)壁上的泥沙稍干燥后,即可打開模具取出制好的泥坯;瓷器的成型工序完成。
其工藝原理是利用石膏模具的吸水性能,將懸浮在水中的泥沙吸附在內(nèi)壁上,達到一定厚度的泥沙吸附后,再將剩余的泥漿倒出,既形成中空的器皿泥坯,其優(yōu)點是工藝簡單、方便的制作各種非圓形不能使用轆轤車旋轉(zhuǎn)制作的泥坯如方形,菱形,等以及壺嘴、瓶耳等,使用注漿工藝成型使得鑲器類、小器類瓷器成本大大下降,質(zhì)量大幅度提高。
但是由于其工藝特點,又有些影響產(chǎn)品質(zhì)量的問題無法解決,一是合縫線殘留,由于兩塊或更多塊模具的相接處的縫隙影響泥沙的吸附,造成接縫處泥坯密度與其他處不同,高溫?zé)蓵r其收縮率不同,燒成的瓷器胎體上會留下隆起或下凹的線狀痕跡,俗稱“合縫線”,明顯時用肉眼可以看到器皿相對兩側(cè)的合縫線,不明顯時用手撫摸可以感覺到,合縫線影響瓷器外觀質(zhì)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圓形器皿一般采用上下開模,將合縫線留在器皿的腹部,經(jīng)過車削后,在車削痕的掩蓋下,基本找不到合縫線,如果器皿上下兩頭凸出,則采用三開、四開模減少合縫線,棱角造型器皿盡量把合縫線留在棱角處;其二由于依靠吸附所以壁厚基本相同如果底部有足,在足部位的內(nèi)底有一圈下凹溝,其形成原因是足部占用了吸附的泥沙,而下凹無法用泥補平,因為補上去的泥和原來坯上的泥密度不同高溫?zé)蓵r會出現(xiàn)收縮不均的問題,一般解決辦法是盡量采用無足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