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龍旂十乘,大糦是承。” 龍旂:古代旗幟一種,上畫龍形,竿頭系銅鈴。乘(shènɡ):四馬一車為乘?! 都瘋鳌罚?#8220;龍旂,諸侯所建交龍之旂也。” 中原部族建立聯(lián)盟后,統(tǒng)以龍為標志。糦(音斥chì)即饎,黍稷,祭祀用的供品。承,上供?!多嵐{》:“大糦(斥chì),黍稷也。……奉承黍稷而進之者。”這句話是指各國諸侯懸掛者龍旗,拉著大量的糧食前來祭祀、上供。
《周禮》云:“龍以建旗”, “龍”大多數(shù)指的是器物上的龍紋,尤其以龍旗為最多,如“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周頌·載見》), “龍旗承祀”(《魯頌·閟宮》)等等。龍紋早期專門用于祭祀。“龍旂承祀”;《載見》:“龍旂陽陽,和鈴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
西周時期龍的形象已經(jīng)很具體了。其實在此之前的更早的五千年前,龍的形象也已具雛形。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八千年,位于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有“龍形堆塑”。河南西水坡文明遺址出土的蚌殼龍是最明確的早期龍的形象。1987年,濮陽西水坡遺址位于第45號墓墓主人的兩側。右側為一條騰空而起的飛龍,頭朝北,背向西,昂首拱背、張嘴怒目,形象十分威猛。作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6500年-6600年之間,正是傳說中伏羲氏誕生的年代。
從甲骨文的字形看它形如天線一般的昂大犄角是識別龍的最根本的標記,其次便是如蛇般的身軀。龍長著一個十分碩大的頭是確定無疑的。遠古的龍更具象,更似一副恐龍骨骼的形狀。其鈣化的巨大的龍骨形狀也如蛇形。說與恐龍近親的揚子鱷也因此有一些道理。
也是就說龍的形象反而是越時代久遠越具體,到了夏商之后,龍的形象就變得模糊起來,被更多地賦予了想象的成分。遠古時代人們發(fā)現(xiàn)一副龐大的恐龍的化石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龐大的骨骼帶給人的驚懼是可想而知的。由此而推想它是一種神物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龍最古老的形象就是恐龍?!洞蟠鞫Y•五帝德》說:黃帝“乘龍”,“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甚至讓我們懷疑至黃帝的年代,中國還有活的恐龍,可以入海而潛,入天而飛。
中國的不少古籍也確實是言之鑿鑿,說有一種奇異的靈獸?!墩f文》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王充是公認的無神論者,卻言:“湘水去泉陵城七里,水上聚石曰燕室丘,臨水有俠山,其下巖唫,水深不測。二黃龍見,長出十六丈,身大于馬,舉頭顧望,狀如圖中畫龍,燕室丘民皆觀見之。去龍可數(shù)十步,又見狀如駒馬,小大凡六,出水遨戲陵上,蓋二龍之子也。并二龍為八,出移一時乃入。……孝武、孝宣時,黃龍皆出。”
而且中國還有四海之龍?!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龍龜”?!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應龍?zhí)幠蠘O,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shù)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北方之龍說的語焉不詳,南方之龍卻有互證?!对娊?jīng)·蓼蕭》有這樣的記錄的:“山有喬松,隰有游龍。”
Gerald Durrel《CATCH ME A COLOBUS》說 “人類雖然聰明到能夠消滅許多的物種,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救回任何一個被他們滅絕的族類。”龍是不是體形似恐龍,能飛能潛的被滅絕的動物,實是可存疑的,而且多半是可以成立的。
其外之前中國近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鳥首人身”、“龍首人身”、“獸首人身”或“人首鳥身”、“人首獸身”的玉雕像,西方人把人首蛇身的美人魚看作是美的象征,“人首獸身”的雕塑大約也是美和神力的合一的象征。
半人半獸的玉雕像與《古微書》中記載的遠古人祖形象遙想呼應?!豆盼酚涊d:“伏犧大目,山準,龍顏”?!读凶印酚涊d:“庖犧氏、女媧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有大圣之德。”《太平御覽》引《帝譜系》記載:“伏羲人頭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時生。”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太昊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這是比商民族的“鳥生”和周民族的“大足生”更早的異物所生的傳說,說的是人文遠祖伏羲氏的形象。介于伏羲氏是姓氏科考的最早的中華民族的祖先,龍是自中華民族產生以來就有的圖騰是可確認的。
契、后稷等氏族首領的誕生皆有異兆?!妒酚?#8226;秦始皇本紀》所說:“祖龍者,人之先也。”《史記•高祖本紀》說漢人高祖劉邦為“蛟龍”之子,“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 劉邦的母親夢如龍交而生子,此夢固常人所少見,為龍走向皇家制造輿論。這一夢對后面中國二千年的帝王傳統(tǒng)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后世帝王皆自詡自己是龍子龍孫,祭龍為先祖,以示自己高貴的血統(tǒng)和非人的智慧。龍和人的區(qū)別,如同神和人的區(qū)別一樣,固化的是人的等級意識。其實這些帝王早死的占了多數(shù),最為虛妄。民間稱男為龍,稱女為鳳,亦是要粘上這個貴氣。在中國這個等級裙帶的社會中,是不是龍種,是不是有血緣上的優(yōu)勢那是一個極其重大的事情(這可以說劣根性的最根本的一點)。
因為有這種與皇權的關聯(lián),今人有希望把龍的圖騰變化為熊貓的。梁思成先生曾經(jīng)建議不要拆除北京古城墻,是在50年前,現(xiàn)在古城墻拆除了是巨大遺憾,如果當時紅衛(wèi)兵把代表封建王朝的故宮也一把火燒了,后人一定以為是來了八國聯(lián)軍。龍的文化亦如是,更是一個根本性的標示,龍的文化被寄托了難以計量的民族情感和風俗文化、思維傳統(tǒng),取消龍的文化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如同打折脊背一樣難以忍受。破壞它的方法有很多,一是模糊他的價值,把熊描和龍等同起來。二是不掛鉤宣揚一個別的圖騰,如狼圖騰。人們不知道中國古代狼很多,在村莊周圍轉悠,叼人家的孩子。現(xiàn)代狼只在動物園,人們就懷念的他的兇殘或者執(zhí)著、團隊精神,這是受了游牧民族的影響,他們崇拜狼。但是是與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民族精神“仁”相對抗的。
西方的“god”被翻譯為上帝,最沾光,中國的上帝是偉力無限的自然之神、造化之神。西方的上帝則是假想人神。中國的上帝是徹底的唯物觀點,西方的上帝則是徹底的唯神(注意不是唯心)觀點。因為中國之上帝帶來對自然的關注,而彼上帝帶來的是對自身悲苦性命運的震懾性關注。因為西方的dragon是邪惡的象征。中國人給西方人的崇拜一個好名稱,而西方人卻給中國人的圖騰對應了最壞的名詞,這是極不公平的。后有甚者把自己祖先留下的東西說成是出口貨。把中華民族的龍譯為dragon是因為無知和別有用心的圖謀。因此國內諸多語言學家認為應用loong,以區(qū)別dragon西方龍,loong與龍的音形相合真是一個好的翻譯。

轉自詩經(jīng)美學的博客
二月二龍?zhí)ь^
今天是農歷二月初二了,俗話說“二月二龍?zhí)ь^,許多人想必都要去理發(fā)店理發(fā),剪去“去年”的舊頭發(fā)。除此之外,“二月二”這天還有一些傳統(tǒng)習俗,你知道嗎。
在古代的中國,“二月二”對于老百姓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家家戶戶就會準備好各種跟“龍”有關的吃食。以此來祈求神龍賜福于人間,并且保佑這一年都能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其中最常見的幾種吃食包括有:“龍鱗”、“龍須”、“龍眼”、“龍耳”和“龍子”等等。也許你會問,龍乃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咱普通老百姓去哪吃什么“龍鱗”、“龍眼”?其實,“龍須”就是面條,“龍耳”是餃子,“龍鱗”則是春餅,這些都是根據(jù)象形意思來取的名字。
當然,不同地區(qū)的人在這天還有不同的吃食和說法,有的地方在“二月二”的時候講究要吃豬頭肉和爆米花。今天,大家不妨自己在家里也就著“龍須”吃點“龍鱗”,最好再來倆“龍耳朵”,祈福一家人一整年都平平安安,幸??鞓贰?br>(綜合)
何為“龍?zhí)ь^”?
為什么二月初二有“龍?zhí)ь^”之說呢?有關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據(jù)民俗專家介紹,傳說中的龍是在蛇、蚯蚓等的基礎上我們的祖先想像加工出來的。因而人們又管蛇叫“小龍”。二月二日前后,蛇、蚯蚓等結束冬眠、開始活動,故曰“二月二,龍?zhí)ь^”。
至于抬頭的為何是龍,又為何只與“二月二”有關,說法和故事就多了。民間認為,龍系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則是龍欲升天開始活動的日子。“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龍?zhí)ь^,意味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