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觀音菩薩的坐騎,人們通常會想到《西游記》里的那只金毛犼,也就是化身麒麟山獬豸洞的賽太歲,那位聲稱替朱紫國王消災(zāi)而霸占其王后的妖怪。不過,這只金毛犼只是傳說中觀音菩薩的坐騎之一。 最為漢地最受崇敬的菩薩,傳說觀音能適應(yīng)信眾的需求,以種種形象顯靈,教化救助眾生,《法華經(jīng)》說他有三十二應(yīng)身,《楞嚴經(jīng)》三十三應(yīng)身,密教經(jīng)典更有六觀音、七觀音、八大觀音、十五尊觀音等,種種形象都與觀音“循聲救苦,隨機應(yīng)化”的慈悲精神相應(yīng)。因為觀音示現(xiàn)的形象不同,其坐騎也隨之變動,分別從不同角度彰顯出觀音菩薩的淑世情懷。 在早期的大盛佛典中,佛、觀音及諸天的坐騎或坐雖具有種種區(qū)別,但并非實指,通常是對其身形或坐姿的形象化描述,如取金剛的堅固不壞義、佛為人中獅子義、蓮花的清凈無染義。后來,這類形象化的記述在佛教的壁畫與造像中被進一步坐實,才有了佛、菩薩與諸天的各色坐騎。 從記述其身世及其法相的經(jīng)典來看,觀音從一開始就與蓮花頗有因緣。《觀世音菩薩授經(jīng)記》說,久遠世以前,有威德王供養(yǎng)金光獅子游戲如來達八萬四千億年。又一次,威德王在園中入定修觀,從其左右涌出二朵蓮花,花中各有一童子,左名寶意,右名寶上。威德王與童子一起拜見如來,二童子即于如來前述其“大悲度眾生”的誓愿。按經(jīng)文中佛陀所示,蓮花中出現(xiàn)的二童子即為觀影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也就是說,觀影菩薩是從蓮花中化生出來的。與觀世音有關(guān)的《法華經(jīng)》及凈土類經(jīng)典,也把蓮花作為凈土世界的標志。 南北朝時期的觀音造像常立于蓮花座上,很少有乘坐騎出現(xiàn)的造型。隋朝前后出現(xiàn)的楊枝凈瓶觀音造像,始將蓮花與獅子聯(lián)系起來。在這種造型中,觀音通常左手握凈瓶,右手持楊枝,立于蓮花座之上,蓮花座四角各有一只半蹲半臥的獅子。這種將蓮花和獅子結(jié)合起來的蓮花獅子座,既可以顯示觀音的清靜無染,又足以展示其循聲施救的慈悲精神。 唐代的觀音造像或立或坐,多居于蓮花座上,很少有乘坐騎出現(xiàn)的造型。英國不列顛博物館藏的“四觀音文殊普賢圖”中,文殊、普賢分別乘獅子與白象,觀音則立于蓮花座之上,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看來,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的觀音塑像,非常值得關(guān)注。在這組造像中,觀音頂戴寶冠,坐于獅子背上,獅子四足各立于蓮花之上。據(jù)說此塑像為唐代作品,如果屬實的話,這只獅子差不多就是最早的觀音坐騎了。 入宋以后,觀音的造型逐漸脫去唐代華貴的氣象,顯示出一種平易親切的生活氣息,觀音的身姿與形象更為活潑,或半 坐,或游戲坐,或安逸坐。與民間傳說有關(guān)的觀音造型,諸如白衣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送子觀音等不同的主題、不同低于的觀音形象相繼出現(xiàn),最后形成民間所說的三十三觀音形象。三十三觀音并被觀音本身變現(xiàn)的不同形貌,而是場景、姿態(tài)及所持的法器有所區(qū)別。隨著觀音造型的多樣化,觀音的坐騎或坐具也從單一的蓮花座發(fā)展處更為神奇、更有意味的類別。 在民間所流傳的三十三觀音形象中,有多種乘坐騎或坐具出現(xiàn)的觀音造型,每一種背后都隱含有不同的觀音靈驗的故事。如魚籃觀音為腳踏鰲魚背、手提盛魚竹籃的觀音,傳說觀音曾經(jīng)為漁婦,以善巧法門,教化漁民皈依佛教。一葉觀音,或作蓮葉觀音、南溟觀音,為乘蓮葉浮于海上的觀音,據(jù)說日僧道元曾與南海遇險,默念觀音后,即見觀音一葉蓮葉現(xiàn)身,風浪遂止。阿么提觀音,或稱無畏觀音,系觀音乘白獅子而身放火光,四臂分持摩羯魚、白吉祥鳥、鳳凰頭、箜篌,表無畏之義,是密教崇奉的觀音形象。蛤蜊觀音為觀音居于蛤蜊殼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的造型。另外,又有不二觀音、持蓮觀音、葉衣觀音、蓮臥觀音等,通常是觀音坐于蓮葉或蓮座之上的形象。 在觀音乘坐騎最常出現(xiàn)的造型中,最為人們熟知的形象或場景是渡海觀音,即使觀音菩薩乘坐不同的坐具獨自或與侍眾,現(xiàn)身于碧波萬頃的大海之上,暗示觀音于人間苦海普渡無量眾生的場景。這種造型常置于寺廟正殿供奉的佛像背后,成為信眾禮佛之后瞻拜禮敬的對象。宋佚名畫家所作的獅座觀音菩薩像,可能是渡海觀音較早的造型。畫面中觀音頭戴寶冠,瓔珞垂肩,衣帶飛動,結(jié)跏趺坐于蓮臺上,蓮臺則置于獅子背上,獅子四足各踏蓮花,立與海水之上。這種蓮花獅子座的觀音造型正與隋唐時期某些造像相應(yīng)。 入元以后,渡海觀音的造型更為常見,其坐具也隨之豐富多樣,出現(xiàn)飛龍、鰲魚、蓮花瓣與荷葉等。山西新絳縣福勝寺的元代渡海觀音菩薩彩塑、山西平遙雙林寺內(nèi)的明代千手觀音彩塑、湖北武漢歸元禪寺內(nèi)的渡海觀音塑像,坐騎皆是屈曲盤旋的飛龍;四川新津觀音寺薄脆的明代渡海觀音立于鰲魚背上,四周是碧波洶涌的大海。以鰲魚作為渡海觀音的坐騎造型在近代頗為流行,常州天寧寺、九華山圓寺的渡海觀音皆赤足立力鰲魚頭上;山西平遙雙林寺天王殿內(nèi)的明代泥塑渡海觀音,乘坐的是一瓣紅蓮,安徽省博物館藏明人丁云鵬繪《觀音三十二相》中的渡海觀音,乘坐的也是一片蓮花,山西五臺山圓照寺內(nèi)的渡海觀音則以蓮葉為乘,菩薩安作于蒲座之上,蒲座則置于一張圓形的荷葉之上。 除了龍、鱉魚、蓮花瓣與荷葉之外,明清時期更為流行的是騎犼渡海觀音。山西平遙雙林寺的明代泥塑渡海觀音,坐于蓮座之上,蓮座置于獅形獸背上,其頸中系金領(lǐng),正與《西游記》所描述的金毛犼吻合。對于犼的形象,民間傳說不一,有犬、獅子、龍、馬等不同說法。犼字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期梁人顧野王所編的《玉篇》中,不過此書曾經(jīng)唐人改編,可以說,至遲在唐代矼字就出現(xiàn)了。今本《玉篇》卷28釋云:“音吼,似犬”。宋代的《類篇》卷23釋犼字云:“犼矼,許后切,北方獸名,似犬,食人”??磥?,唐宋以前人們所說的犼是出沒于北方的犬形時人獸。明清時期,犼字被看做觀音的坐騎,除《西游記》所記的金毛犼,明人許仲琳的《封神演義》也把犼看作慈航道人即觀音化身的坐騎——金光仙。至于犼的具體形象,當時有不同的記述。明人陳繼儒在《偃曝與談》中說,犼為章峨山的異獸,形如兔,兩耳尖長,身形僅一尺左右,其尿液能使血肉腐爛,常令獅虎畏懼。清人袁枚《徐子不語》記載說,犼為僵尸所變,有神通,口吐煙火,能與龍斗,所以被佛收為坐騎。清代龍軒主人的《述異記》說,犼居?xùn)|海,能食龍腦,勇猛異常,身形有一,二丈長,形類馬,有鱗鬣。又有傳說認為犼是龍王的兒子,俗稱望天吼,朝天吼,有看守的習慣,常被置于華表柱的頂端,對天咆哮,被看作是上傳天意,下達民情的瑞獸。 與上述種種異說相應(yīng),明清寺廟中的觀音騎犼造型也多有差異,山西長治觀音堂內(nèi)的明代騎犼觀音泥塑,將犼塑造為頸系金鈴,龍首獅身的異獸。四川新津觀音寺所存明代泥塑騎犼觀音泥塑,犼頭上有獨角,頭像龍又像犀牛,身如大象,獅尾虎爪,集眾獸之形于一身。四川平武報恩寺明代泥塑的渡海觀音所乘之犼,則是龍首馬身的獨角獸,比前述的獅身,象身都顯得輕盈峻疾,更能傳達觀音聞聲而至的慈悲情懷。 從早期的蓮花,獅子到后來形態(tài)各異的金毛犼,觀音的坐騎隨著觀音信仰的深入,不斷被加工改造。不管怎么變,它總是作為觀音整體造型的一部分,從不同角度詮釋者觀音清凈無染,聞聲救難的菩薩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