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1000年時的歐洲 西羅馬帝國雖亡,西方教會卻歷劫而存,且繼續(xù)增長。教會在西北歐地區(qū)迭有進展,南部卻被回教勢力吞噬,損失慘重。公元1000年左右,歐洲的情況可以簡述如下: 當(dāng)時在西方,教會已在意大利、法國、荷蘭、英格蘭。德國、奧國、丹麥、挪威、瑞典、愛爾蘭、蘇格蘭及蘇俄奠立了穩(wěn)固基礎(chǔ)。 會為帝國中心的意大利,雖有日耳曼人定居,并與當(dāng)?shù)厝送ɑ?,羅馬人仍居顯要地位。 高盧原為羅馬帝國一個省份,日耳曼部落來到后,與當(dāng)?shù)亓_馬人及羅馬化的塞爾特人混合雜居。法蘭克人在此地獲得優(yōu)勢,因此,高盧成為說法語的地區(qū)。 荷蘭有三種日耳曼民族分布:法蘭克人在南部,撒克遜人在東部,弗立斯蘭人在西部及北部。 英格蘭在羅馬帝國治理時代稱為不列顛,現(xiàn)在為日耳曼民族中的安格耳人及撒克遜人所居之地,此地因盎格魯人(Angles)而被稱為英格蘭(England)。 德國、奧國、丹麥、挪威和瑞典,過去都不屬羅馬帝國。因此,這些地區(qū)所居住的民族純?yōu)槿斩恕?br> 愛爾蘭與蘇格蘭也不在羅馬帝國屬下,愛爾蘭住著塞爾特人(Celts),蘇格蘭住著匹克特人(Picts),他們都不屬日耳曼民族。 蘇俄的基督化歸功于君士坦丁堡的宣教士,他們建立了希臘東正教會。 2.西方教會日耳曼化 從上文可見:日耳曼人漸漸成為西方教會的大部份。教會原屬于說拉丁文的羅馬人,現(xiàn)在卻慢慢轉(zhuǎn)移到入侵的日耳曼人手中。 日耳曼人沒有自己的文化,由于教會的努力,羅馬將拉丁語言、文學(xué)與文明傳給了日耳曼人。因此,西方教會的成員雖然大部份是日耳曼人,卻仍稱為「拉丁教會」。 當(dāng)跨入中世紀門檻之際,我們首要了解這一特色:西方教會說拉丁話、用拉丁文,但其中大多數(shù)人屬于日耳曼民族。 教會日耳曼化成為教會歷史的轉(zhuǎn)折點,因為由這許多不同因素組成的教會,免不了會產(chǎn)生發(fā)酵作用。經(jīng)過幾世紀的發(fā)酵,必然會造成很大的后果。 3.教會分裂為二 東方的情形則與西方完全不同。東羅馬帝國雖曾經(jīng)歷日耳曼蠻族的打擊,卻仍屹立不動,而且維持了一千年國運。當(dāng)然我們沒忘記帝國東部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及埃及都已經(jīng)落入回教徒手中,這些地區(qū)的教會極其衰弱。然而帝國所余的省份,即小亞細亞與巴爾干半島一帶,教會仍然蓬勃。這些東方教會所采用的語文是希臘文。 東西方的差異,使教會來到了分叉路口,這是教會歷史中前所未有的事。過去一千年,教會一直是一個整體,現(xiàn)在,到了公元1054年,教會分裂為二,成為希臘東方教會與拉丁西方教會。 這次分裂本是可以預(yù)料的事:一千年前,教會誕生于第一個五旬節(jié)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些分歧之事,不過從大體來看這些事件,都無足輕重。 但兩種民族性的不同,確實是一件大事:東、西方人因著個性、思想的不同,對教會問題往往也有不同的意見。羅馬帝國在行政體系上分成二部份之后,這兩個地區(qū)在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有分歧的趨勢。當(dāng)羅馬教皇意圖令君士坦丁堡主教長臣服在他的權(quán)勢之下時,情況更加嚴重。直到一件大事爆發(fā),他們就正式分裂了。這件引起分裂的導(dǎo)火線將于下文敘述。 4.靜止的東方教會 說希臘話的東方教會,曾出過不少偉大的神學(xué)家,如:亞歷山大的革利免、亞他那修和俄利根,最后一位是大馬士革的約翰,在他的巨著「知識之源」(The Fountain of Knowledge)中,他把整個東方教會的神學(xué)發(fā)展,以簡潔平易的手法歸納出來,這本書被譯成拉丁文,將東方希臘教會的神學(xué)傳給了西方拉丁教會。 但是到公元十一世紀時,東方教會的成員都是一些衰老、疲憊的人,教會變成一池止水。最后,這池水竟降到幾乎不見蹤影的地步。 因此,以下歷史將集中在西方拉丁教會。西方教會恰和東方教會相反:它的成員是年輕、強健的日耳曼人,在中世紀時代,他們充滿活力,不但不是一池止水,更是一片汪洋,而且是一片常因颶風(fēng)掀起狂浪的大海洋。 研討問題: 1.為什么羅馬人所傳給日耳曼蠻族的文明會開始「發(fā)酵」? 2.為什么蘇俄教會被稱為希臘東正教會? 3.為什么東方教會變成一池止水? 4.西方教會日耳曼化是什么意思? 5.解釋以下名詞:知識之源、東方教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