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唐代詩人與剡中風(fēng)光

 百了山人 2011-09-10
唐代詩人與剡中風(fēng)光

在唐代詩人的心目中,東南部的山水是中國最優(yōu)美的風(fēng)景,而東南的美景以越為首,在越中的山水中尤以剡中為最。白居易的《沃洲山禪院記》開頭一段話就是這樣說的:“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必須說明的是,唐詩中經(jīng)常提到的越中,多指浙東地區(qū),因為唐代前期越州設(shè)都督府,后期設(shè)浙東觀察使,它管轄越、明、婺、臺、溫、括(處)、衢七州。而當(dāng)時的越州,在天寶前轄會稽、山陰、諸暨、馀姚、剡、永興(蕭山)六縣。貞元中析會稽置上虞縣,五代時割臺分剡置新昌縣。如今,會稽、山陰兩縣已改為紹興縣,剡縣則變成嵊縣和新昌縣。所謂“剡中”,主要指以剡縣為中心的剡溪諸上源。從白居易的文中可知,剡中最優(yōu)美的勝景是沃洲、天姥。沃洲指沃洲山和沃洲湖,天姥即指天姥山。眉目是面部最動人傳神之處,以眉目形容沃洲、天姥,可見這是最受唐代詩人喜愛的美景。自從五代時割臺分剡以后,沃洲、天姥都在今浙江省新昌縣境內(nèi)東南部。


唐代詩人游吳越,最向往和醉心的地方確是越中,初唐詩人宋之問,景龍三年冬被貶為越州長史,他在遍游越州名勝古跡后,在《宿云門寺》一詩中說:“再來朝春暮,當(dāng)造林端窮。遮幾蹤謝客,開山投剡中。”他還想沿著謝靈運的足跡,到剡中游覽。據(jù)《新唐書·宋之問傳》,他確曾“窮歷剡溪山,置酒賦詩,流布京師,人人傳諷”,可惜這些詩現(xiàn)在都已失傳。

開元年間,大詩人李白、杜甫以及孟浩然、崔顥等人都曾暢游剡中。李白在開元十二年(724)出蜀后,其主要旅游目標(biāo)就是剡中。他在《秋下荊門》詩中說:“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別儲邕之剡中》詩云:“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xiāng)。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這是李白在開元十四年(726)盛夏從廣陵出發(fā)往剡中途中所作。從詩中可以看出,他當(dāng)時準(zhǔn)備在剡中天姥山“拂石臥秋霜”,作長期隱居。他乘舟泛江南運河到杭州,渡浙江,游會稽,又溯曹娥江抵剡縣(今嵊縣、新昌縣),繼續(xù)溯流東南行,經(jīng)沃洲湖,眺天姥山,到石橋,觀石梁飛瀑,在天臺山北麓上華頂峰,又下山至南麓國清寺。這就是李白自己說的“東涉溟海”的游歷。而杜甫及其他詩人到剡中多走這條旅游線。而李白在開元末和天寶六載(747)兩次游浙東,基本上也是走這條路線。

剡中風(fēng)光給李白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在他的詩中經(jīng)常提到。如《秋浦歌》其六:“山川如剡縣。”《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五松何清幽,勝景美沃洲。”以剡縣山川和沃洲勝景比擬秋浦和五松山之美?!稏|魯門泛舟二首》:“輕舟泛月尋溪轉(zhuǎn),疑是山陰雪后來。”“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fēng)流到剡溪。”以王徽之雪夜從山陰到剡中訪戴逵比擬東魯門的雪夜風(fēng)光。用剡中風(fēng)光作為美的標(biāo)準(zhǔn),以比擬其他地方勝景,說明李白對剡中美景時時縈繞心頭,念念不忘。甚至他夢中也在游剡中名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他在夢中仍沿著謝靈運當(dāng)年游覽的足跡登上剡中名山天姥山,并對天姥山作了極為瑰奇煙迷的描繪,表明剡中風(fēng)光對李白具有何等巨大的魅力!

為了尋訪李白當(dāng)年“東涉溟海”的蹤跡,筆者曾先后4次來到剡中,在新昌縣領(lǐng)導(dǎo)陳百剛副縣長及旅游社竺岳兵經(jīng)理等友人的陪同下,實地考察了天姥山、沃洲湖、石梁飛瀑等地。當(dāng)汽車沿新(新昌)天(天臺)公路盤旋在連綿不斷東西橫貫數(shù)十里的天姥山腰時,仰望主峰撥云尖確是高聳云霄,才體會到“天姥連天向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并非虛語。而友人們指著遠處山谷間一條蜿蜒的羊腸小道,說這就是當(dāng)年謝靈運開辟的山路,不禁令人想象“腳著腳公屐,身登青云梯”是多么艱險困難!而當(dāng)我們沿著新昌江(亦即剡溪)東南行來到沃洲湖,在遼闊的水面上泛舟游覽,再眺望天姥山,只見天姥山頂云霧繚繞,時隱時現(xiàn),才真正領(lǐng)悟了“云霞明滅或可睹”的意境。由此也使我懂得:當(dāng)年李白正是沿剡溪溯流而上進入沃洲湖,再繼續(xù)溯流而上至石橋,然后舍舟至天臺山北麓觀石梁飛瀑,繼而登華頂峰,再下南麓至國清寺的。這正是唐代詩人從越州到剡中到天臺山的一條最近便的旅游路線,不像我們今天必須沿公路穿越天姥山西南行,至天臺縣城然后再折向東北行至天臺山,由南麓上華頂峰,然后再下北麓至石梁飛瀑,繞道百余里路程呢!

杜甫在開元二十年(732)左右也曾漫游到剡中,直到晚年他還叨念著剡中的風(fēng)光,他在《壯游》詩中回憶說:“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xiāng)。”表明他曾對剡中勝景留連忘返。他當(dāng)年乘舟泛沃洲湖,曾眺望天姥山,因為要趕“貢舊鄉(xiāng)”,未能暢游天姥,直到晚年還引以為憾。而他所謂的“歸帆拂天姥”,也正說明他是從天臺山北麓經(jīng)沃洲湖時遙望天姥山的。

孟浩然是暢游了整個越中的,越州、剡中、天臺、永嘉,都留下了他的詩篇。他在剡中游覽石城寺(即今新昌大佛寺),寫下了《臘月八日于剡縣石城寺禮拜》一詩,這是唐詩中最詳細描寫石城寺的一首詩。全詩氣象莊嚴(yán)肅穆,充滿了詩人對這江南第一大佛的禮敬之情。1985年筆者和安旗教授、黃丕謨教授第一次訪問剡中時,由當(dāng)時新昌旅游社竺岳兵經(jīng)理安排,就住在寺內(nèi)的招待所,得以朝夕禮拜大佛。此大佛乃南朝齊梁時代著名沙門僧祐所造,劉勰著有碑文。這寺中大佛是在石頭城的南壁上鑿成的,它與其他地方的大佛不同:一般佛寺都是坐北面南,大佛都是釋迦牟尼,而這寺卻是坐南面北,大佛卻是彌勒佛。正如孟浩然描寫的:“石壁開金像,香山倚鐵圍。下生彌勒見,回向一心歸。竹柏禪庭古,樓臺世界稀。夕嵐增氣色,余照發(fā)光輝。講席邀談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從此濯塵機。”從詩中可知,當(dāng)時石城的環(huán)境是非常幽美的。如今從山門進入,開闊的放生池周圍,垂柳倒映,松柏繁茂,仍是一派清幽景象。前山有佛教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智者大師之墓,沿著放生池邊山下大道北行,進入危巖攢簇的天然石城和一大片密密層層的高聳云霄的青翠大竹林,穿過一排參天古樹,曲徑通幽,就到了寺院。外部是木結(jié)構(gòu)的5層樓閣,里面是石城南壁的石穴,其中即為齊梁釋僧祐開鑿的高15.6米、闊15.9米的慈祥端坐的彌勒大佛。這里香火很盛,和尚眾多,是浙東的佛教中心。唐代詩人游剡中必至石城寺,可惜如今寫石城寺的詩大都散失了。

與孟浩然一樣,崔顥也是滿懷喜悅的心情訪問剡中的。他在《舟行入剡》詩中說:“鳴棹下東陽,回舟入剡鄉(xiāng)。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他們對剡中的山水是何等依戀!
寶應(yīng)元年(762),臺州發(fā)生袁晁起義,李光弼派袁傪率軍鎮(zhèn)壓,剡中山水受到一定的破壞。劉長卿、李嘉祐、皇甫冉都有《和袁郎中破賊后經(jīng)剡中山水》詩。劉長卿詩稱“剡路除荊棘,王師罷鼓鼙”,李嘉祐詩說“破竹清閩嶺,看花入剡溪”,皇甫冉詩謂“旌旗回剡嶺,士馬濯耶溪”,都是歌頌袁傪平定袁晁起義的勝利。大歷年間,秦系、朱放隱于剡中,僧靈澈、靈一等也常到沃洲、天姥。朱放寫有《剡山夜月》詩:“月在沃洲山上,人歸剡縣溪邊。漠漠黃花覆水,時時白鷺驚船。”剡中景色仍很優(yōu)美。靈澈有《天姥岑望天臺山》詩云:“天臺眾峰外,華頂當(dāng)寒空。有時半不見,崔嵬在云中。”劉長卿詩中常寫到沃洲的幽靜環(huán)境,其《過隱空和尚故居》詩云:“自從飛錫去,人到沃洲稀。林下期何在?山中春獨歸。踏花尋舊徑,映竹掩空扉。寥落東峰上,猶堪靜者依。”又如其《寄靈一上人初還云門》詩云:“寒霜白云里,法侶自相攜。竹徑通城下,松風(fēng)隔水西。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仿佛知心處,高峰是會稽。”此外,他還有《送荀八過山陰舊縣兼寄剡中諸官》等詩。
這一時期,顧況、耿湋等詩人都曾游剡中。據(jù)剡縣方志記載,顧況曾隱居剡中多年,今存有《從剡溪到赤城》等詩。耿湋《登沃洲山》詩則云:“沃洲初望海,攜手盡時髦。小署開鵬翼,新蓂長鷺濤。月如芳草遠,身比夕陽高。羊祜傷風(fēng)景,誰云異我曹?”寫得非常生動感人,說明中唐時期的詩人們對剡中山水依然十分迷戀。

中晚唐之際,白居易曾為杭州刺史,元稹、李紳先后為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他們都曾暢游剡中。白居易寫有本文開頭提到的《沃洲山禪院記》,元稹寫有《重修桐柏觀記》。當(dāng)時,仍有許多詩人慕名到剡中游覽,特別是趙嘏還曾在石城寺住宿,今存有《發(fā)剡中》等詩。其《早發(fā)剡中石城寺》詩去:“暫息勞生樹色間,平明機慮又相關(guān)。吟辭宿處煙霞去,心負秋來水石閑。竹戶半開鐘未絕,松枝靜霽鶴初還。明朝一培堪惆悵,回首塵中見此山。”在佛教勝地能“暫息勞生”,甚感欣慰,而平明離去則倍感惆悵。這是唐詩中孟浩然之外又一首寫石城寺的詩,非??少F。馬戴有《寄剡中友人》詩云:“故人今在剡,秋草意如何?嶺暮云霞雜,潮回島嶼多。沃洲僧幾訪,天姥客誰過?歲晚偏相憶,風(fēng)生隔楚波。”“剡中友人”不知是誰,但詩中對天姥、沃洲景色寫得很生動,想來馬戴也曾游歷剡中。
大中年間許渾曾從天臺來到剡中旅游,今存《早發(fā)天臺山中巖寺度關(guān)嶺次天姥岑》詩云:“來往天臺天姥間,欲求真訣駐衰顏。星河半落巖前寺,云霧初開嶺上關(guān)。丹壑樹多風(fēng)浩浩,碧溪苔淺水潺潺。可知劉阮逢人處,行盡深山又是山。”天臺山既是佛教天臺宗發(fā)祥地,又是道教傳說劉阮遇仙處,天姥山亦是道教福地,許渾往來天臺、天姥,竟是為了求道教真訣保長生。中晚唐之際北方軍閥間戰(zhàn)亂頻仍,而剡中比較安定平靜,山川景色優(yōu)美動人,所以有不少詩人是對剡中風(fēng)景歆羨而來旅游的。

唐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波及剡中,于是來剡中旅游的詩人顯著減少。只有詩僧貫休因長期隱于浙東,詩人吳融在《寄貫休上人》詩中提到剡中沃洲:“見擬沃洲尋舊約,且教丹頂許為鄰。”而貫休自己則在《送僧歸剡山》詩中說:“遠眺為亂處,寺與石城連。木落歸山路,人初割剡田……”提到了石城寺,但已是一片蕭瑟景象,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唐末剡中在戰(zhàn)亂中的衰頹情況。

總之,剡中在唐代作為詩人們的旅游熱點,是與唐王朝的盛衰相始終的。從盛唐到晚唐,許多詩人因仰慕剡中山水而紛紛來游覽,寫下了許多歌唱剡中美景的詩篇。這對今天浙東人民特別是新昌縣的人民來說,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認真探討和研究。
(原文載《唐代文學(xué)研究》第六輯,作者系中國唐代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員、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