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30日 16:59 用計算機久了,文字都已習慣用計算機完成,動筆書寫的機會愈來愈少,偶爾碰巧需要寫字,時有提筆忘字的情況。而且記憶力也是明顯下降,在某一瞬間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短路”的現(xiàn)象,一些本來再熟悉不過的人名或地名,即使絞盡腦汁,竭力思索,也是難以想起來。 回想過去,學生時代的我,記憶力是出了名的好,一口氣能背兩百多首詩詞,一些著名的文賦,也是倒背如流。旁人都認為這是天賦異稟,是天生的強記之力,實際上,我并沒有過目成誦的天分,而是采用了一個最笨的辦法——將所讀的文字多作記誦,于心中默記后再抄寫下來,加深一遍印象,如此就可以做到經(jīng)年不忘。只不過長久以來,隨著動筆書寫的次數(shù)的減少,這種記誦能力也是相應的隨之衰減,以至于出現(xiàn)了“老來多健忘”的情況。北宋李昭王己曰:“一傳未終,恍已迷其姓字,片文屢過,幾不辨其偏旁?!弊I諷一些讀書人一篇史傳還沒有讀完,就已記不清傳主的姓名,閱完一段零散文字,一些字的偏旁就已被忘卻。我已相去不遠矣。 過去看到一些知識淵博的學者談及某個話題,與之相關(guān)的材料總是信手拈來,經(jīng)史子集脫口而出,不禁艷羨不已。后來一想,這種旁征博引的能力,其實也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動手抄寫默誦,累積形成。因為學者讀書或者檢索數(shù)據(jù),都是把書中的有用部分抄錄下來,以便于日后翻檢援用,正是這種動手抄寫的過程,加深了記憶,從而使得引用的效率大為提高。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談到蘇軾就是采用此法加深印象。蘇軾少時經(jīng)常手抄經(jīng)史書籍,每抄完一部就更換一種字體,如此既能使經(jīng)籍典故留存于心,又練習了書法,一舉兩得。 南北朝時期,齊高帝的兒子衡陽王蕭鈞好學,他用小楷把儒家五經(jīng)仔細抄寫了一遍,放置在巾箱中,便于攜帶閱讀。旁人不解問他:“殿下家富墳索,何復須此?”意為你的典籍已經(jīng)夠多了,怎么還要手抄。蕭鈞答道,巾箱中常備五經(jīng),需要查檢時就很方便,另外還有一個好處是一經(jīng)手抄,就再也不易忘記。其目的也是借抄寫的過程來鍛煉記憶力。 明人吳應箕的《讀書止觀錄》談到抄寫有三大好處:一是可以加強背誦的效果;二是能夠約束自己的恣意放散之心,同時還可以校正書里的錯別字;三是時常抄寫,手法純熟,對書法的增進有很大的幫助。吳應箕還感慨地說,現(xiàn)在的人讀書,富人動輒花錢請人代抄,即使自己動手,也是敷衍潦草了事,而窮人又找借口推說無書可抄。今人已不再了解抄寫的好處。 雖然現(xiàn)代科技給今人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適當?shù)膭觿庸P,還是必要的,而不要等到脫離了計算機之后,才發(fā)現(xiàn)已無法寫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