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太極雜說22-23-24

 道,可道;非常道 2011-08-30
太極雜說22
2009-04-06 09:53

l        

l         吳氏歌訣

    神清氣沉任自然,

    飄飄蕩蕩浪里鉆。

    任憑風浪來推打,

上輕下沉不倒顛!

l         推手的“四項基本原則”,即

    1,絕對地保護對方。2,不爭勝負好壞。3,不要臉。4,不用二道力。

l         關于松談幾點:

    1。在推手中,松不是懈,松是在全身膨脹,棚勁支撐八面的情況下和對手沾粘連隨,不丟不頂。不丟:是用彈簧般的棚勁時時罩住對手,把對手的肢體變作自己肢體的一部分,無論進退,都不可以在時間上有明顯落差。不頂:差一點的作法是不與對手直力相抗,再妙一點是不給對手絲毫的力,讓對方的來力找不到落腳點。2。松在推手中的目的是不給對手達成可進攻的力點,主要通過氣下沈,含胸,沈肩,開胯,轉腰和和手臂的螺旋纏絲來實現(xiàn)。3。真正的松是氣沈舟田,氣貼背,氣收斂入骨后下重上輕的松。這時才能作到勁由內換,以無形打有形,以小形打大形,以靜制動,后發(fā)先至,四兩撥千斤。4。松是心靜的表現(xiàn),沒有意識的放松,肩胯不可能通透松下來,肌肉也不可能松下來。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即使松下來,也是暫時的表面現(xiàn)象,一遇對手大力打來或加速度驚嚇,便本能地肌肉緊張,身體僵硬。我很欣賞李偉對忠告的一段話,要有從戰(zhàn)略上蔑視對手的心態(tài)。但思想放松的程度是和心理素質成正比的。如何才能做到遇敵不驚呢?有一句話叫藝高人膽大,這需要有實力作基礎的。沒有扎實的功夫,所謂的松只能是自欺欺人。5。松的前提是打開身體各部的關節(jié)和拉長四肢的韌帶。松可通過盤架子和推手實踐來實現(xiàn),光靠站死樁是不行的。別忘了我們練拳的目的之一就是放長我們的四肢,我理解是把四肢的筋或韌帶拉長。比如很多人行拳走架時兩腳抓地不牢,或在地上左右亂擺,主要是因為腳髁骨韌帶沒有拉長。6。松的程度和質量是檢驗習拳者功夫的一個參數(shù)。陳小旺對我談起一件事,說在意大利有一位擒拿高手想試他功夫,他伸出一只又松又軟的手給他,并不看他,另一只手在喝茶。結果對方動也不敢動他。我見過多位大師,也試過他們,凡有真功夫的,他們的手都很軟,更本不怕別人拿他,你拿他他也不痛。我個人的體會也是如此,原來我很怕被別人拿,現(xiàn)在感覺就不一樣了。

l         竟技推手中,松的一方是占便宜的。松之所以成為太極之要訣,在于松有助于克敵制勝。你比對手松,你就能贏他。就松論松,以松比松,就不是松,而成“懈”了。

l         十三勢歌訣中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頂頭懸即虛靈頂勁,當頭項正直時,頸項部分被頭部引領起來,不偏不倚。下頜不前探后縮。“廉泉”正對“天突”,“啞門”正對“大椎”,全身上下關節(jié)節(jié)節(jié)松開,此時自然能夠精神貫注,腹內松凈,氣沉丹田,上虛下實,猶如不倒翁。又如水上浮舟,隨千斤之重,亦漂然不沒。歌訣有云:神清氣沉任自然,漂漂蕩蕩浪里攢。任你風浪來推打,上輕下沉不倒顛。

l         見了外家高手不害怕,因為太極理念內沒有說“害怕”有什么幫助,只是力求“心神”不由我自己意念動,而是求他自己動罷了??赡芎髞硐聛砗笫呛ε碌?,只是外家高手并不一定青面獠牙,也不傷人,為什么害怕?我不理解。

l         “據(jù)說”楊露蟬是站了無極樁的,多少年?不知道!古時,講究功夫,每個練武者,馬步樁總是站的。

l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l         天地之間自有正義,既沒有誰在扶植它也沒有什么在壓制它.所謂扶植正義不過是后天意識.吾善養(yǎng)吾之浩然正氣,天地之間哪有你的正氣,不過是意識自我的個人感受.(你若已是道,又講什么正氣,什么浩然.你可以說這是我設想我是道時的感受,那你就觀賞你的意識自我去吧.)上善若水止因真而無形,靜而自處,我若在道中,自是不語.

l         抖大桿是太極拳傳統(tǒng)的練功方法,其目的主要是通過抖大桿來提高練功者的腿部、腰部和上肢的協(xié)調勁和培養(yǎng)功力。一般的大桿長三米左右,直徑約茶杯粗。是在有一定的太極拳功夫以后才能練習,初學者不可練習,否則不但練不出太極拳的松沉勁反而練一身硬力。抖大桿 必須全身松開,先慢慢的體會全身四肢、腰部的整體旋轉勁,待有一定工夫以后,可以練的快一點,最后練抖擻勁,如果一開始就練抖勁,會傷害身體的。上述有老師指點,按程序進行不容易出偏差。練抖大桿練的是知己功夫,不能練出知人的懂勁工夫,因為大桿本身只有向下的沉勁(大桿自身的重量)沒有向上、左右、前后的復合勁,也沒有不丟不頂和沾、連、粘隨勁,所以,練的還是死勁。過去,有師兄弟之間不傳藝的說法,師兄弟之間就是在一起練功,也不給真勁,想的是如何勝過別人,更不用說配合了,為了提高自己的功力,只好抖大桿。如果象練拳擊那樣有一個或多個人(高大、胖瘦)做陪練和靶子,任你放,你就不會去練抖大桿了??墒且羞@樣的條件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家傳的太極拳練習時就是通過父子、兄弟之間長期互相推手、喂勁、發(fā)放而得到真功夫的,一般練家是沒有這個條件的。

l         智慧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內容。有幸修煉拳功,僅僅是結了一個好緣;重要的是,人須擁有健全的身心,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體會出生活的真樂趣。

l         在蟬定修煉中,坐來坐去發(fā)現(xiàn)身子沒了,只有思維,在這樣一個狀態(tài)里練功,身體達到最充分的演練狀態(tài),是最佳狀態(tài)。

l         練功就是在幾個字上下工夫:松,虛,空,靜。此四字是我自己的體會,在練的過程里如果下工夫的話,就會有此感受。此非虛言。修煉的時間是關鍵,時間當然是越多越好,最起也不能少于一個小時,而此也不過只能在松字上有體會,如果繼續(xù)在此下工夫的話,虛,空,靜都會相續(xù)出現(xiàn)。而不是想出來的,這方是練來的。

l         修練練的就是心。

l         心死神活。

l         練拳中對于腳掌的感覺,好象較少談論,只記得以前有人說過練得好時腳掌如吸盤。我從前沒有這種感覺,只有腳掌想著松開時反而覺得不穩(wěn)。前兩天練拳,腳掌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就是腳掌虛起時,整個腳掌有如膨脹松軟的大面包,隨著腳掌落地塌實,有如面包被逐漸地壓扁壓實,最后落穩(wěn),而且非常穩(wěn)固,但感覺不太象吸盤,因此時腳掌感應異常靈敏,能輕靈提起,一旦提起,整個腳掌立刻又象一個松脹的面包,感覺很舒坦,我第一次有全身松落腳掌的感覺,對照以前自己對全身松落的體會是不一樣的。

l         不輕為人師,既為師則應成其師,

不輕為人言,既為言則應成其言。

l         風折巨木難斷草,

    齒堅易落舌長存。

    朱砂一點玄關竅,

    野鶴沖天云內居。

    真常應物需不迷,

    無中生有真消息。

    歌兮歌兮五六字,

德明隨意窺玄機。

l         太極體用解

理為精氣神之體,精氣神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氣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要知天人同體之理,自潯日月流行之氣。其氣意之流行,精神自隱。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則潯矣。若特以武事論之,於心身用之於勁力,仍歸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獨以末技云爾。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持數(shù)百斤是骨節(jié)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體之有勁似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后猶有妙出于硬力者,修身體育之道有然也.

l         太極本一家,家人理應相互扶持,成就別人,便就是成就自己,有句廣告詞「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個人見解、體會,甚至是師門口訣,凡出善意,理應增輝,共師共徒,自利利人。

l         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持數(shù)百斤是骨節(jié)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體之有勁似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后猶有妙出于硬力者,修身體育之道有然也。

l         過去經(jīng)常與人比手,常常越比越自滿,自覺掌握了太極真諦?,F(xiàn)在想來甚是慚愧,慚愧!原先掌握的東西只是有了襠胯勁,胸肩找到了正位而已。用人之時,襠胯勁加趙堡拳的線路招術打別人的背點,打人仍是在用勁,贏人實在是因為別人身上未通襠胯勁未生,而不是自己練得好。練拳擊摔交 散手的好手生襠胯勁以后,我與他們交手時就感覺贏之不輕松,別 人也有機會。尚未體會到“借 ”的妙用,即對手何時用何時歇菜,自己打自己。

    經(jīng)人指點后,身上生了十面分張力,感覺甚是美妙有一重練通的感覺,表現(xiàn)形式就是力示千斤。近來,十面分張力已被一種若有若無的東西所替代,清亮平和。與人接手,有一點點別人自己打自的感覺。太極真奇妙,明天的感受,今天真么也想不到。

有兩個檢驗太極的標準不知對不對,其一,你在緊要關頭別人與你博命時,你平時練的拳里的東西就是你用來搏命活生的動作,你練的拳應該是太極拳。其二,你精力不濟心情不好偶染小恙,幾趟拳能讓你心情開朗精力充配享受生活,這種拳也應該是真太極拳。

 
太極雜說23
2009-04-06 09:53

l         只要不斷超越了從前的自我,哪怕一點點,也就夠了,江海之水也不過是點滴久聚而成,但它們都是無意而成。此理耐人尋味。

l         意重傷身,請引起注意??吹皆S多朋友,練功求這求那,然后就頭痛了,頭昏沉了,時間久了必然受傷。還有的朋友意重,以至引起睡眠不好,這都是常犯的毛病,如不注意定然于身體有損。還有的朋友練拳時非常注意氣的運行,這樣練出的拳必然發(fā)滯,然后就會覺得發(fā)僵,這是必然。心死神活。心這里指人的后天意識。

l         心死神活”能否翻譯成現(xiàn)代心理學術語——顯意識淡出后,潛意識被激活。這樣一來,“純以神行”的最高階段,太極拳就由思考的拳變成下意識的拳、無意識的拳和本能的拳,所謂的“神”就指本能和下意識。這樣解釋,一是理清了練拳的思路,二是拓寬了對太極拳的視野——太極拳和古今中外的拳術乃至文化相暗合處甚多,如美聲唱法的共震點(氣根)就是丹田處,如美國一個現(xiàn)代舞蹈流派主張以小腹為力源,隨著感情推動身體,又如任何一種用于實戰(zhàn)的武術都追求得心應手、出神入化,不會一邊想一邊去打。

l         日本戰(zhàn)后一共授予了400多名劍道8段(最高段),在日本練習劍道的200萬人中每年也只有10人左右有此殊遇,片中的主人公曾獲全日劍道大賽冠軍的石田7段也是第5次考試才獲得8段,在7207段考生中只有6人通過次考試。我為此震撼的原因有三:第一是日本對武術考段的極端嚴格,每位考生都是45歲以上且獲得78年以上的高手,但初試、復試仍要各自淘汰90%以上,反觀國內的武術8段制考試簡直是笑話,只重資歷不重功夫、又濫又多又搞平衡,自毀長城;第二是像石田這樣高手的水平,我以為劍道是武術的終極表現(xiàn)形式,拳術的失誤不過是挨打受傷而已,而劍道的一次失誤是以血和生命為代價,因此在速度、落點和心智上有終極的要求,石田的劍術給我很多技術上的啟迪;第三是他們對于劍道的理解,比如“心即劍道”等認識和太極拳的終極境界是一致的,尤其注重真心和真意。

l         近來晚上有些時間,開始且學且練詠春拳的(米離)手,詠春門中也認為離手更近乎太極推手。我覺得離手是一種另類推手,它沒有太極推手“敷、吞、蓋、對”的氣勢,但充滿了彈性和寸勁,初練為方、熟練為圓,且雙手互搏、連消帶打,更接近于實戰(zhàn),在中短距離內的防守堪稱完美。我一直沒有機會系統(tǒng)地學習太極推手,相信離手練熟后也尚可一戰(zhàn),這種像鋼絲一樣充滿彈性和韌性的離手對于練陳拳的我來說,真是太合適了。

l         立足太極看太極,眾家雜沓,然皆離不開“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離不開神到意到勁到。兄弟我練陳拳,但對楊、武二家的拳論心服久矣,董英杰在《太極拳釋義》中說得太好了——“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于骨、勁蓄于筋,故不求皮堅肉厚,但求氣沉骨堅……為返本還原之功夫”、“……如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鐺,到老無成”,其余種種玄說,皆是皮相。

跳出太極看太極,各位不要固步自封、畫地為牢,我覺得太極除在氣、經(jīng)絡等內功外,包括在意、勁方面與其他武術相通互補處極多。以虛實而論,柔道算不算太極,哪位推手大師敢到奧運會上和人家試試;以用心之專、用意之真而言,劍道算不算太極,日本武術拳禪一體,很厲害;以扌朋勁、寸勁、彈性勁而言,詠春算不算太極,先手談再下定論不遲……按陳王廷創(chuàng)拳之說,取戚繼光長拳就有29式,難到戚繼光編的就是太極拳?非關形式,里面的東西被改造過而已,太極門內的爭執(zhí),意義不大。

l         太極的練法,由外而內、由內而外,互相裨補。比如撣筋和開胯的關系,鞭腿的境界是以支撐腿為立軸,另一條腿要像掛在胯 上的一條飄帶,用的絕對是丹田部的力量,和太極的境界無異,拳擊的不開肩、散打的不開胯絕對是庸手。撣筋和開胯的區(qū)別在于前者開筋、后者開骨關節(jié),但有密切的聯(lián)系——前者好比攻占了一座城市,后者是很好的治理和運化這座城市,是互相依賴的。我不太樂意把武術人為區(qū)劃分為很多種,而應該認為不同武術形式指向的核心只有一個。

l         太極功夫的高低有三比:一比身體健康,二比打,三比做人,微斯人,吾誰與歸。

l         太極推手……規(guī)則有三:1 ,要絕對地保護對方。2 不爭輸贏好壞。3,放得下面子。

(我覺得應該再加上一條:不用二道力。二道力的解釋為:被對方控了要害,對方為了不傷我而留住了我,在對方松開想暫停的時候,我立刻又回攻對方,這時我所用的即為二道力。此力很危險,萬萬用不得!此時應以友好的方式從新再來。因此鬧出的誤會和不愉快,時有發(fā)生。在此提出與大家磋商。)

l         功夫得時自然來,強求不是好辦法。用心為上。

l         拳論上講:‘有為般般錯,無為處處真’。 同時還有一句:‘只知無為修大法,不知有為是根基’。

l         「董英杰在《太極拳釋義》中說得太好了——“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于骨、勁蓄于筋,故不求皮堅肉厚,但求氣沉骨堅……為返本還原之功夫”」,這是董英杰先生在經(jīng)驗談中談勁、力,除此之外,該書在「太極拳體用解」還提到「勁由于筋,力由于骨」,遽聞吳公藻先生著「吳氏太極拳」(1980香港出版)有影印其先人吳鑒泉先生所藏之「太極法說」,得自班侯先生,有一百多年歷史,其中「太極拳體用解」也提及「勁由于筋,力由于骨」陳微明先生為其師弟鄭曼青先生著作「太極拳十三篇」寫序中有「師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劑而起,師感之,悉以口訣相授,他人所未聞也?!乖摃隹谠E篇中說「九、曰能發(fā)勁。勁與力不同。勁由于筋。力由于骨。故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剛的死的無彈性的便是力。………..」。勁、力來源不同,功用互異,太極拳尚勁不尚力,自無疑義,習練太極拳設若筋、骨不分,勁、力不明,則舉動輕靈,節(jié)節(jié)貫串,恐難問津。

l         太極拳是“出很少力的內勁勝大力的拳”。不知大家是否有腳底被拿飄的感覺,被拿飄絕不是大力拿的,而是內勁拿的,這種內勁可以很輕很輕。被拿飄后縱有千斤力也用不上。這是其中一個情況。另外兩人搭手,總有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被別人掌握,自己用的力全被返回。掌握臨界點的人可以用很少的力控制對方,讓對方的千斤力使不出來。要做到上述兩點,需要有千斤承受力作后盾。

l         太極拳,是通過螺旋、纏絲,“避實擊虛”。太極拳“松”出來的勁力,自我感覺很輕,對方的感受都是很沉重。

l         內勁,說不清,但練出的人都有相同的認識。沒練出的人或沒接觸過的人,靠猜只能是盲人摸象。臨界點同樣也不容易說清,非練到方能感覺確實有那么一點,對方過來的力完全被返回。如果沒被很輕的內勁拿飄,不會相信有這種東西的存在。為什么不相信,因為根本就沒見過,根本就沒見過,導致的可能就是根本練不出什么內勁。如果好多東西靠語言就能助人練成,那么多的拳論應當足夠用了。

 
太極雜說24
2009-04-06 09:54

l         總結下來,自己的功夫還很差,特別是面對力猛拳沉且內功深厚的練家,如形意拳的一些人,自己還是不能化掉,在最緊急的時候,仍然抗意大起。不過通過實踐,也驗證自己對于太極拳的理解基本是正確的。因此,還是多練少講,痛下苦功為最上策。

l         經(jīng)論上說「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查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從人由己,隨心所欲,故能因敵變化示神奇,故能英雄所向無敵。

    勁有數(shù)十,鄭曼青先生認為接勁最難,常人所難,難在動急、動緩之間,過與不及。太極拳擅用提勁拔對方之根,拳論謂「如欲將物之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跟自斷…….」,此論含杠桿原理,支點與力點之變化,鄭曼青先生在其著作太極拳十三篇中說「在太極拳用提勁發(fā)勁時,即以對方為重點,手或腕接觸對方之處為支點,以腳與腿為力點,此即太極拳發(fā)勁時,動力之點在乎腳,所謂其跟在腳…….所以對方雖有大力,及軀干高大者,皆不足恃,一經(jīng)接手,便可跌出尋丈外者,全憑杠桿之作用。.」。由此觀之,若論太極拳為「大力勝小力之拳」,拳論謂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

內勁來自慢工細火,自然而然,個人以為體用歌上所說「涌泉無跟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棺屓梭w會良多。

l         太極非“大力勝小力”的拳法,是“勁勝力”的拳法,略加琢磨委實很有道理。經(jīng)太極訓練后出來的已不再是原來意義的“力”,而是更高級的力---太極勁。這種勁,較之原先的力,更有靈性(能感知對手的虛、實點)、富有彈性、爆發(fā)性更強、更有威力。

l         被對方輕拿、輕發(fā)的,一是對方功力高出你許多,二還是對方的發(fā)力點正是你的無力之處,你毫無應力可言,所以你覺得很輕。你感覺對方手很重,勁很大,或反過來,都說明雙方功力差距不大,都有一部分勁相頂。所以歸根到底,在接觸點上,還是“大力勝小力”的。

l         洪均生先生的理論是很科學的:力是必備的條件;巧是學、練出來的科學方法。

    雖然我們在練功時會出現(xiàn)日常沒有的現(xiàn)象,會令人覺得很神秘,功力也會有所提高。這不過是人體的自然現(xiàn)象而已,當人體高度放松按照太極拳的規(guī)律進行練習,神經(jīng)、肌肉、意識在用力方法上會有新的高度的協(xié)調性。此時,人的神經(jīng)特別敏感,所以會感覺到平時感覺不到的現(xiàn)象。

    大力、小力、勁,誰勝誰的說法雖各異,實則當各位手談時感覺肯定是沒太大區(qū)別的,有的只是功力的高低。各式太極拳雖練功方法及表述各異,實則殊途同歸,只不過采用的理論依據(jù)不同而以(現(xiàn)代科學、哲學、玄學等等)。

對力、勁的理解需在具備一定的功力后,理解才可逐步深入。如何理解?只要方法對頭!

l         韌帶的問題,一是外開和內開不同,二是外開有助于內開。開胯的柔韌性訓練有很多輔助性的好處,壓壓腿也是不錯的,我現(xiàn)在因為練散打腿法,每天練半小時柔韌性,感覺也不錯。關鍵也要用意不用力,也要松柔著去練。各人的骨骼差別不大,年齡倒是練柔韌性的一個問題。

l         太極勁力基礎何在,古人論述詳且盡矣,“由腳而腿而胯而腰”最終“形于手指”。分析太極拳式每一招,發(fā)力點無不是集周身之力,練拳的整個過程就是要練得周身一體,練出整勁。誰練得整,誰的功夫就深。在對敵中,外形看來,兩手都是腕肘相接,一是僅能以手臂之力或再加上腰力,另一方卻是以周身整勁相應,孰他孰劣,不外再言。

    太極拳不存在什么“小力勝大力”,但是“以弱勝強”卻是可能的,也是太極之魅力所在。王宗岳曾說過,外家拳無非“壯欺弱”,而太極拳恰能“弱勝壯”,前提是,弱者要善于調動全身合力對付壯者的局部之力。

    “以弱勝強”是東方文明的寶貴內涵。毛澤東深諳其道,什么叫“集中優(yōu)勢兵力打殲滅戰(zhàn)”,這正是太極以合力、大力對付敵局部小力之理。老蔣感嘆毛善用人海戰(zhàn),其實毛起初的兵力總數(shù)遠遜于蔣,所謂“人海戰(zhàn)”就是毛善于在任何一個局部戰(zhàn)場,集中數(shù)倍于敵的兵力,“以大力勝小力”。

那么太極既能“以弱勝強”,推手比賽中為什么又要分體重級別呢?我的觀點,這是比賽規(guī)則為保護選手所作的限制使然。規(guī)則限制了一些可能造成傷害的技法,比如反關節(jié),這樣勝負的天平就有點傾向于強壯者了。但實戰(zhàn)搏殺中,“弱能勝強”是并不鮮見的。

l         練太極的去練散打,思路、用法和味道都不一樣;練太極的不練搏擊,在實踐上是一種遺憾。

l         拉韌帶時的確應有松柔意識。

l         拉長韌帶是松胯的前提,大腿內側韌帶如果不拉長(起碼橫劈*劈開),你往下一松胯,內側韌帶就拉的緊緊的,再想往下松就松不下去了。

l         松胯與拉韌帶是兩回事。

l         一羽不能加是練拳的高境界,說的是功夫高的人連一跟羽毛的重量也別想加到他身上。

l         所謂“一羽不能加”,我理解,是指感覺靈敏,聽勁能力極強,對方稍有勁立能感知,但要借其勁反擊其身卻是不易。和一些好手推手,尤其是一些全國冠軍,能明顯感覺到他們有一側勁“偏沉”,這有點普遍的味道,并不分是哪個師父教出來的。給你的感覺是這股勁有“殺傷力”, 按太極原理,是“無力打有力”,實際是“無勁打有勁”, 但要借這股勁卻是不易。

l         和高手級推手,普遍感覺是搭手處很勁,后備力量很大,但也不是沒勁,只是勁很輕,也很均勻,不偏。90年代初和蒙師搭手也是這種感覺,從前年開始,過訪老師,和他搭手,只搭手的手、肘四個接觸點有感覺,原先強大的后備力量一絲也找不到了,真?zhèn)€是“渾身透空”。

l         被對手發(fā)出去的感覺,也是各不相同。和好手推手,只要重心不被他掌握,要爽利地發(fā)出,實為不易。就張老師發(fā)我的感覺,原先的感覺是突然失重或被狂飚吹走,有失魂落魄的恐懼;近來則是,搭手后感覺左不是、右不是、上不是、下不是、前不是、后不是,渾身不得勁,(本人曾有機會和同學151車輪大戰(zhàn)胡榮華,十步以后,立有‘怎么著都不是’的感覺,與此通)被發(fā)出有被彈射出去的感覺。

l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似乎是講的內練與外修的兩個方面,其實我認為是內練的兩個角度.首先講內練一口氣,這氣指的是混元之氣,也是先天元氣與后天之氣的綜合之氣,而混元之氣必須入于骨髓,出于骨縫,行于筋經(jīng),充于肌膚.由此看來,外練筋骨皮與內練一口氣是統(tǒng)一的了.

那么推手過程中,就必須把這個原理放進去.記得前幾天一位先生講的有形打,招打,氣打與神打的過程,用內氣推手的過程,在外形上是幾乎看不出的,只是內氣運行的過程替代了形體運動的過程,所以趨向于無形,也較難做到的,這個過程我們叫做山不轉水轉.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