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鴻(1847—1924)佛山市南海西樵祿舟村人 黃飛鴻原名黃錫祥、字達云,原籍南海西樵嶺西祿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其童年、少年均在佛山度過。黃飛鴻自六歲起隨其父黃麒英習武,因家境貧寒,經(jīng)常隨父在佛山、廣州等地賣武售藥。十三歲時,黃飛鴻在佛山豆豉巷賣武時遇到鐵橋三的首徒林福成,得傳鐵線拳、飛鉈等絕技,奠定了日后成為一代洪拳大家的基礎。 虎鶴雙形拳由黃飛鴻集各家之精華融匯貫通而創(chuàng)立。套路中既取虎的“勁”(如虎之猛)和“形”(如虎爪),又取鶴的“象”(如鶴之靈秀飄逸)。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咤,有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靈捷、動作迅速、有氣靜神閑之妙,故稱虎鶴雙形拳。整套動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厲攻勢,又吸取洪家拳的嚴密守勢,拳勢威武,剛?cè)岵⒂?,長短兼施,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復之弊病,其結(jié)構(gòu)新穎,動作輕快,為黃飛鴻一門之代表拳法。 十六歲時,黃飛鴻在廣州西關第七甫水腳開設武館,后在仁安街開設"寶芝林"醫(yī)館,門下弟子眾多,為名重一時的武術(shù)家。他先后被記名提督吳全美、劉永福聘為軍醫(yī)官、技擊總教習及廣東民團總教練,并隨劉永福在臺灣抗擊日軍。 黃飛鴻生平鋤強扶弱,嫉惡如仇,武德高尚,武藝超群,醫(yī)術(shù)精湛,救民于水火,活人也無數(shù),仁義滿天下,忠烈永留芳。他植根于民間,揚威于海外,早已英名遠播。遠則在港、澳、新加坡,后人設立了數(shù)十家黃飛鴻武館,拍攝了百多部電影,撰寫了幾十部小說,近則在南海西樵,鄉(xiāng)人修繕了黃氏大宗祠,建立了黃飛鴻獅藝館。佛山市黃飛鴻紀念館的落成,以紀念和展現(xiàn)這位歷史文化名人不朽的風采之權(quán)威性,塑造了一位富有地域特點的,家喻戶曉的,歷歲久遠的,不可以替代的"佛山黃飛鴻"光輝的形象。 黃飛鴻一生坎坷,晚年更遭受愛子遇害、寶芝林被焚、兒子失業(yè)等連串打擊。一九二五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五日,黃飛鴻病逝于廣州城西方便醫(yī)院。 人物年譜 1856年 農(nóng)歷七月初九出生于廣東佛山鎮(zhèn),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原名黃錫祥。 1862年 從父黃麒英習武。 1869年 在佛山豆豉巷賣武時遇鐵橋三高徒林福成,在佛山隨林福成學藝近兩年,學成“鐵線拳”和“飛砣”等絕技。 1872年 移居廣州,銅鐵行工人集資為其設武館于第七甫水腳,黃飛鴻結(jié)束賣武生涯。 1880年 娶妻羅氏,婚后三月羅氏病卒。 1886年 其父麒英染疾卒。黃飛鴻在廣州仁安街設跌打醫(yī)館“寶芝林”。 1888年 黑旗軍首領劉永福賞識黃飛鴻,聘為軍醫(yī)官和福字車技擊總教練,向其贈“醫(yī)藝精通”木匾。 約1896年 續(xù)娶馬氏為妻,生二女、二子(漢林、漢森),不久馬氏病卒。 約1902年 續(xù)納岑氏為妻,生二子(漢樞、漢熙),不久岑氏病卒。 1915年 續(xù)莫桂蘭為妾。 1924年10月 廣州國民政府鎮(zhèn)壓商團暴亂,西關一帶房屋被毀,仁安街“寶芝林”受累被焚,資財付于一炬。 1925年農(nóng)歷三月廿五日 黃飛鴻病逝于廣州城西方便醫(yī)院。 風云人生 黃飛鴻:天下英雄舍你其誰? 迄今為止,黃飛鴻的系列電影拍了100多部,這100多部電影也經(jīng)歷了波瀾起伏,但是這樣的波瀾起伏卻是螺旋式上升的,正是這樣的“上升”,黃飛鴻的影響力也一次次實現(xiàn)了飛躍性的傳播效應。在他身上憂國憂民、仗義執(zhí)言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大概很少有人去考究真實中黃飛鴻是怎樣的。 那100多部電影已經(jīng)給足了人們的想象力,關德興、劉家輝、李連杰、趙文卓、成龍等這些因為演黃飛鴻出名或因為演黃飛鴻而更加出名的大腕明星,已經(jīng)將黃飛鴻的形象演繹得“枝繁葉茂”,一談起黃飛鴻,很多人的思維大概馬上就能嫁接到他們其中一個人的身上,或者干脆將他們雜糅在一起,他們的總和就是黃飛鴻。而真實的黃飛鴻真的有那么帥氣、那么無敵、那么分身有術(shù)———既是武術(shù)高手、舞獅獅王,又是藥行泰斗嗎? 棄文學武 草根發(fā)跡街頭賣藝 清代中末期的佛山是陶瓷之都、中藥之鎮(zhèn)、武術(shù)之鄉(xiāng),是當年中國的四大名鎮(zhèn),經(jīng)濟發(fā)達,人流如織。黃飛鴻就出生于此,這樣的地理條件提供給了黃飛鴻草根英雄發(fā)跡的“地利”;因其父親黃麒英是當年佛山武林十大高手洪拳派代表人之一,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和”的條件;而因為清中末是內(nèi)憂外患、動蕩不安的時期,習武風氣盛行,這是“天時”,天時、地利、人和注定會造就一個武星的誕生。 大抵是那個年代,每一個學武者都糾結(jié)著自尊自卑的復雜心理,黃飛鴻的父親黃麒英也一樣,從武的他一開始并不愿意兒子習武,他將自己所存積蓄全部用來供黃飛鴻上學堂,誰料“強扭的瓜不甜”,黃飛鴻并不是讀四書五經(jīng)的料,常常逃學出來偷看父親學武,被其父親多次發(fā)覺,嘆其從文不成那還是學武吧,那年黃飛鴻才5歲。 和很多普通的習武少年一樣,黃飛鴻走上了街頭賣藝的道路,憑借著聰慧學到了其父親洪拳真?zhèn)?,因為年少,他的賣藝頗受市井歡迎和盛贊,日子倒也過得湊合。 一擂成名 救林福成偶得絕技 大抵每一個學武之人都不會滿足于只在街頭耍耍拳腳要幾個小錢,黃飛鴻和他們一樣也渴望成名的機會,而當年學武最容易出名的途徑就是打擂臺。 當年佛山市井武術(shù)大師鄭大雄為保持街頭賣藝的長久聲望和擴大影響力,在街頭設擂臺,上臺參與比武者眾,但都未能打敗他。而后還是十四五歲的黃飛鴻勇敢挑戰(zhàn),憑借過硬的功夫和沉著應戰(zhàn)的心理素質(zhì),終將輕敵的鄭大雄打敗。在那個沒有電話手機的年代,人傳人的速度卻不亞于現(xiàn)今,黃飛鴻少年得志很快就被廣為傳頌,當然傳頌的過程往往都會“越傳越神”了。而黃飛鴻作為學武之人,當然知道“這份壓力”,要對得起民間的傳頌還得有真材實料的“身懷絕技”,而他父親那套功夫還算不上。 機會和不可預測的命運一樣來了。有一次,黃飛鴻和父親在街頭碰見當年的武林高手鐵橋三的高徒林福成被多人追殺,仗義扶弱的天性讓這對父子出手相助,林福成被救下,作為答謝救命之恩,林福成傳授給了黃飛鴻“鐵線拳”、“飛鉈” 絕技,黃飛鴻將他們糅合進了洪拳,其在武功上的造詣終能擠進“一流”行列。而后他又將這些武功應用于舞獅,在這一個容易被武林高手忽視的應用領域,他終于創(chuàng)造了巔峰。 而電影中廣為傳誦的黃飛鴻“無影腳”,根據(jù)多方考證,其實是一個藝術(shù)虛構(gòu)的概念,黃飛鴻在民間最大的成就還是在于他的“舞獅”,如今很多紀念黃飛鴻的活動都是和舞獅有關,看來這還是具有一脈相承的淵源。 江湖行義 扶危濟困俠名廣傳 黃飛鴻在學得鐵線拳和飛鉈等功夫后不滿足于佛山這個小地盤,開始輾轉(zhuǎn)于廣州、香港等地,一邊賣藝求生,一邊仗義助人,他的武功和武德相互彰顯,名氣也跟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這樣的情景下,其賣藝所得自然和過往相比大有改觀,沒有太大經(jīng)濟困擾的黃飛鴻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心思來行使武術(shù)之人的俠義。 因為俠義,他在殺豬行惡人手中救下林世榮,而林世榮后來拜其為師并成了他的得意高徒,而林世榮也對黃飛鴻死后的聲名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為俠義,他一次次地和街頭欺負老百姓的洋人斗;因為俠義,他幫助了更多的人,而他的每一件仗義之舉也被廣為傳播,如何傳神就如何描述,什么以一敵十等等。以至于在后來的電影版黃飛鴻中,他幾乎是無所不勝,而真實中的他真的是沒有敗過嗎?經(jīng)多方考證,黃飛鴻也有寡不敵眾的時候,不過,他的俠義之心仗義之舉已經(jīng)相當難能可貴,誰也不愿意在嘴皮的傳播上“為難他”,不以成敗論英雄,不管是敗是勝,他都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和愛戴的武林英雄。 治得奇病 “寶芝林”日漸興隆 經(jīng)過輾轉(zhuǎn)廣州、香港賣藝多年之后,年紀不小的黃飛鴻回到了家鄉(xiāng),開始娶親結(jié)婚,并攜妻帶子到廣州開設藥館“寶芝林”謀生。古時學武之人常常也會學醫(yī),一來技多不壓身,多學一門也可增加謀生手段;二來學武之人身體受傷是常有的事情,懂醫(yī)識藥也可以自救。黃飛鴻可貴的地方就在于,無論學什么他都要求學精,在藥和醫(yī)方面他其實也算是佼佼者。因為當年的動蕩年代,開武館是非多,且競爭激烈,不如藥館生意來得平和。老父去世,已有妻子和多個兒子的年過中年的黃飛鴻其實內(nèi)心深處也渴求生活的安定與祥和。 只可惜,世人都只是聽說黃飛鴻武功之名,并沒有聽說其醫(yī)藥之名。藥館開設當初,真的是門可羅雀,倒是常有人來請教功夫。生意的慘淡令黃飛鴻心里很是著急。當時威震八方的黑旗軍統(tǒng)帥劉永福得一奇病,腳部奇癢無藥可治,借著和黃飛鴻切磋武藝之際,讓黃飛鴻試著醫(yī)醫(yī)看,沒想到一醫(yī)即好。劉永福對其大加信任,命其為黑旗軍軍官醫(yī)和福字軍技擊總教練,官運上黃飛鴻這一次達到了巔峰。 當了官的黃飛鴻曾與劉永福開赴多個地方和外國侵略軍作戰(zhàn),忠心報國。無奈多次失利,黃飛鴻心境暗淡,再次回到廣州經(jīng)營藥館“寶芝林”。藥館生意日漸興隆,不料數(shù)年后竟然因為一場大火,藥館全無,黃飛鴻積郁成病,后住進廣州西方便醫(yī)院,而后無治去世。 英雄的尾聲竟然如此慘淡,讓人不忍,不甘,不舍,這也許是后人堅持不斷地演繹黃飛鴻的情感糾結(jié)所在,人們真的不甘這個英雄的離開,真的不舍。盡管他已經(jīng)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中,但是人們依然不舍———天下英雄舍黃飛鴻其誰? 黃飛鴻第四代非嫡傳徒弟吳德明,佛山洪拳傳人。
傳人訪談 吳德明 黃飛鴻第四代非嫡傳徒弟,佛山洪拳傳人,佛山精武體育會副會長、精武會洪拳研究中心主任,近十多年來致力于洪拳老一輩傳人的尋找和師承,并做系統(tǒng)保存和研究。2006年2月11日,他曾和6名習武會員勇斗持刀歹徒并擒獲一人,而其名字也被佛山人廣為傳頌。 我是黃飛鴻第四代非嫡傳徒弟 記者:你和黃飛鴻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吳德明:我并不是黃飛鴻的嫡傳徒弟,但我尋找到的很多洪拳前輩都多少和黃飛鴻的徒弟學過武。事實上,黃飛鴻是洪拳的代表人物,洪拳在黃飛鴻之前早已聞名,黃飛鴻之于洪拳的貢獻就是將飛鉈、鐵線拳、舞獅融合進來,這些在我習武的前輩中都有所繼承,所以說我是黃飛鴻的第四代非嫡傳徒弟也不為過。 記者:你尋訪了多少前輩? 吳德明:找到過八個,不過目前有五個去世了,剩下三個,他們都和黃飛鴻的徒弟習過武,但由于歷史原因,他們荒廢練習洪拳很多年。在我找到他們之后,他們也是憑著回憶,將年輕時所學的套路斷斷續(xù)續(xù)“撿”回來。我一般的做法是,先錄像,然后再和他們學習,免得他們轉(zhuǎn)頭就將這些套路忘記了。在我自己學會之后,我馬上教給我的徒弟,以防我也會轉(zhuǎn)頭就忘。經(jīng)過多年的“東拼西湊”,洪拳絕大部分套路我基本掌握了。 黃飛鴻生時其實很落魄很潦倒 記者:你如何評價黃飛鴻的武功? 吳德明:黃飛鴻的武功后人通過電影、書籍等途徑幾乎將他神化了,其實根據(jù)我尋訪及多方考證,黃飛鴻的功夫在當時那個年代不能算是頂峰,目前能準確考證到的是他的鐵線拳、舞獅、飛鉈,在這些方面他民間聲望確實很高。在武功方面,黃飛鴻得以被廣泛傳頌為一代宗師,和他徒弟林世榮是分不開的,甚至可以說是因為林世榮人們才將黃飛鴻推高了。林世榮曾獲孫中山嘉獎,授徒無數(shù)、中晚年熱衷社交而整理出版有《鐵線拳》等珍貴的武術(shù)圖書,徒承師教,林世榮出名,黃飛鴻當然會比他更出名。 記者:黃飛鴻生時的境遇怎樣? 吳德明:黃飛鴻生時有沒有過輝煌的境遇目前已很難考究,后人對他藝術(shù)演繹已對探究其過去的真實生活造成較大干擾。不過,從某些方面來推斷,可以肯定一點,他境遇不太好,甚至有一部分生命時光是很落魄很潦倒。比如他的“寶芝林”遭大火燒光之后,他積郁成病,他死時是在廣州西方便醫(yī)院,當時那個醫(yī)院相當于貧困病殘人士的收容所,去那里醫(yī)病的人其實都是在絕望等死。包括他在那個醫(yī)院病死之后,時過多日才有親人湊足錢為他安葬。還有他的二兒子是在漁船上謀生的,終日是喝酒郁悶度日,后被人暗算而死,如果黃飛鴻的家境好,他兒子也不會有這樣的境遇。 黃飛鴻已成自尊自強的代名詞 記者:你如何評價黃飛鴻給后人造成的影響? 吳德明:目前去考究黃飛鴻的武功如何、真實的黃飛鴻是怎么樣的我覺得意義都不大,黃飛鴻已經(jīng)演變成為一種精神的符號,他生時的武德是弘揚國粹、匡扶正義、見義勇為、扶弱助貧、濟世為懷,這早已是一種自尊自強的民族精神代名詞,后人提煉整理包括提升出來的黃飛鴻精神含義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教育啟示的意義,紀念黃飛鴻的精神大于考究他武功高低的實質(zhì)。 每次授課時我都先花兩個小時來講將武德,其中重點就要說到黃飛鴻,在黃飛鴻身上基本集中了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比如仗義敢言、助人為樂等。 尋舊訪跡 黃飛鴻紀念館落成:門人響應熱烈后人異常低調(diào) 黃飛鴻紀念館位于佛山祖廟的北側(cè),總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二進三開間加連廊的布局,明顯借鑒清代中期佛山地區(qū)民居、祠堂的建筑風格建成。一進是二層樓高的廳堂,二進是演武大廳,也是紀念館的主體建筑。紀念館包括有陳列館、影視廳、演武廳等,展示有關于黃飛鴻的文藝作品及上千件珍稀文物。 據(jù)有關人士介紹,館內(nèi)上千件珍稀文物均為籌館期間海內(nèi)外人士捐獻,在紀念館落成之后,有關部門曾向黃飛鴻的后人和門人發(fā)出邀請,希望他們能回來參加落成儀式。黃飛鴻的門人倒是響應熱烈,但是其后人乏有回應,最后只有黃飛鴻孫子黃德源應邀參加。黃德源也是異常低調(diào)地“不留下一絲痕跡,也不帶走一絲痕跡”———不留照片,也不帶走紀念館照片,甚至不愿意透露其在香港的職業(yè),只是表示他所從事的工作和黃飛鴻無關聯(lián),不愿意受到任何打擾,包括采訪。 黃飛鴻獅藝武術(shù)館:歲月的沉寂交錯著現(xiàn)世的繁華 黃飛鴻獅藝武術(shù)館是由黃飛鴻祖居附近的西樵祿舟村黃氏宗祠改建而成,而其祖居隨著時間的變遷早已經(jīng)不見蹤影,只有一些老一輩人對其有模糊大概的地理位置定位,而后興建起來的獅藝館也多被后人視為黃飛鴻的祖居所在地。據(jù)了解,武術(shù)館占地面積5.23畝,沿襲清代中期佛山民居建筑風格。館內(nèi)設有黃飛鴻故居、黃飛鴻史跡陳列影視室、寶芝林堂、骨傷科堂、百草堂、關德興紀念堂等。 我尋訪黃飛鴻獅藝武術(shù)館的時間正好是國慶節(jié)———10月1日,一年一度的黃飛鴻杯世界獅王爭霸賽在西樵山風景區(qū)舉行。我在傍晚近六時的時候才趕到該館,沒想到館前依然停滿了大量車輛,館內(nèi)鑼鼓聲、喝彩聲此起彼伏,館門口人們魚貫般進出,還不忘留影“紀念”。 據(jù)有關工作人員介紹,國慶期間每天從早上八時到傍晚六時,這里從未間斷過舞獅表演。在獅藝武術(shù)館內(nèi),觀舞獅的、燒香的、瀏覽黃飛鴻史料的人絡繹不絕,氣定神閑,悠然自得,各得其所。在館內(nèi)中間廳堂,記者看到一尊肅穆的黃飛鴻的銅像,很多游人雙手合十、雙目微閉,正在虔誠地燒香拜祭。就在銅像背后的天井,舞獅正在表演,圍觀者眾,精彩的舞獅博得一陣陣喝彩。幾步之遙,一邊是歲月的沉寂和肅穆,一邊是現(xiàn)世的歌舞升平,不能不讓人有種歲月交錯而產(chǎn)生的迷失感,上百年時光似乎正在自己的身邊流水般淌過。 鉤沉輯軼 黃飛鴻與莫桂蘭:夫老妻少沒有想像中的浪漫 黃飛鴻結(jié)過四次婚,前三位均病亡,最后一名妻子是莫桂蘭,于1983年在香港逝世。據(jù)民間說法,黃飛鴻和莫桂蘭的相識頗具浪漫色彩,據(jù)傳是莫桂蘭有一次看黃飛鴻武術(shù)表演,被黃飛鴻不小心脫腳而出的“飛鞋”打中,當時莫桂蘭正好和二嫂打賭,打賭的內(nèi)容是莫桂蘭如敢打黃飛鴻一巴掌她愿輸百金,飛鞋給莫桂蘭帶來了機會,她真的上臺給黃飛鴻結(jié)結(jié)實實一巴掌。沒有想到,不打不成交,黃飛鴻不但不怒,反而因為這一巴掌對莫桂蘭頗為欣賞,并上門求親,后喜結(jié)良緣。 這件事是真是假,后來莫桂蘭從未做過確認,只是有一次莫桂蘭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坦言她和黃飛鴻的感情很一般,莫桂蘭嫁給黃飛鴻時才19歲,而當時黃飛鴻已經(jīng)有59歲,夫老妻小,談不上有什么浪漫,有的僅僅是一段歲月的相伴。從莫桂蘭的談話中,或許也可以看出,對于黃飛鴻,無論什么事情,大抵都或多或少增添了神化的色彩。 電影塑造的黃飛鴻:美麗是需要距離的 黃飛鴻的電影目前已經(jīng)有100 多部,因林世榮是黃飛鴻的得意門徒,其徒子徒孫不少都是武術(shù)電影界名導演或名演員,其中劉家良(林世榮弟子劉湛的兒子)導演的黃飛鴻作品尤為被人們關注。在90年代前拍攝的80多部黃飛鴻電影,曾經(jīng)歷了興衰起落,但每一次的衰微總能被一些推陳出新的黃飛鴻電影拯救過來。90 年代,徐克導演起用了李連杰來扮演黃飛鴻,于是黃飛鴻電影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而后成龍、趙文卓等明星的各自演繹,也一次次地掀起了黃飛鴻電影的新的時代高潮,而他們也因為飾演黃飛鴻而得到了事業(yè)上更輝煌的發(fā)展,人們對黃飛鴻的了解和熟知,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電影。 煮酒論名人 馮植,南海區(qū)知名學者、作家,曾任《南海日報》副刊部主任和南海政協(xié)委員,《黃飛鴻和林世榮》傳奇一書作者。 關鍵詞:黃飛鴻獅藝武術(shù)館提交建館提案促成寫書的緣起 記者:你寫《黃飛鴻和林世榮傳奇》這本書的緣起是什么? 馮植:緣起于1994年我提交的一份關于建議興建黃飛鴻獅藝武術(shù)館的提案。 當時我曾到黃飛鴻家鄉(xiāng)做調(diào)查研究,到香港去訪問他的親人,并到新加坡訪問幾個武館,寫了詳細的調(diào)查材料,認為黃飛鴻是南海的一個品牌,應該盡快興建黃飛鴻獅藝武術(shù)館。當時那個提案被列為特急建議案,并被評為提案特等獎,兩年后黃飛鴻獅藝武術(shù)館建成并產(chǎn)生了較大的國內(nèi)和國際影響。 在為了提案搜集和考察的過程中,我接觸和了解到了黃飛鴻及其徒弟的很多珍貴資料,我又產(chǎn)生了另外一個想法,寫一本關于黃飛鴻的書,后來就寫成了這一本《黃飛鴻和林世榮傳奇》。 記者:你在走訪黃飛鴻的親人過程中順利嗎?有什么感受? 馮植:還算順利。很可惜,黃飛鴻的親人中極少有懂武功的,學武賣藝在那個時代被看做是很卑微的生活選擇,所以他們在受訪的過程中“對武功的定性” 依然糾結(jié)著“自尊與自卑”的復雜心理。 關鍵詞:神化藝術(shù)形式彌補史料缺乏的遺憾 記者:后人的電影和書籍等將黃飛鴻神化了很多,你認為這對了解真實黃飛鴻會有影響嗎? 馮植:如果說影響也是積極影響,通過電影和書籍等的傳播,黃飛鴻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他的精神教育到了更多的人。 黃飛鴻真實史料較少,人們對真實的黃飛鴻本來就缺乏了解,書籍和電影等藝術(shù)形式正好彌補了這一遺憾。 記者:在你走訪過程中相信你也了解到了不少黃飛鴻的真實事跡,你更喜歡藝術(shù)的黃飛鴻還是還原真實的黃飛鴻? 馮植:更喜歡藝術(shù)的黃飛鴻,生活中誰也不可能完美,而藝術(shù)的黃飛鴻能將完美的一面發(fā)揮到極致,事實上我在創(chuàng)作中也加入不少藝術(shù)修飾,從讀故事的角度來看,它變得有血有肉,更容易打動人、感染人。 關鍵詞:參與會盡量參與黃飛鴻的紀念活動 記者:你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做哪些和黃飛鴻有關的事情? 馮植:我退休多年了,但有黃飛鴻的活動還是盡力去參與,會常去黃飛鴻獅藝館看舞獅表演等。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很多人在做有關紀念和宣傳黃飛鴻的事情了,比如他們搞的一年一度的黃飛鴻舞獅國際大賽,都做得很好很成功。 記者:還打算寫一本黃飛鴻的書嗎? 馮植:已經(jīng)力不從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