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理解教育”的宗旨,是幫助人們不把外國人當做抽象的人,而把他們看做具體的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理性,有他們自己的苦痛,也有他們自己的快樂。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人們在各個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國與國之間互相寬容、增進友誼和進行合作。
“冷戰(zhàn)”結束以后,國際交往的性質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世界呈多極化發(fā)展的格局。加之進入90年代以后,以網絡通訊為標志的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為人類全面進入“全球化時代”奠定了基礎。然而,暴力、種族歧視、仇外情緒、尋釁的民族主義、文化排斥、恐怖主義等現(xiàn)象并未終結,反而具有了新的性質。在這種背景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4年10月召開了“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確立了新時期國際理解教育及相應的“和平文化”的基本內涵。大會通過了《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宣言》及相應的《為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教育綜合行動綱領》?!缎浴泛汀缎袆泳V領》標志著“多元主義教育價值觀”理論與政策上的確立,這種價值觀體現(xiàn)了全球化時代的基本精神。
“多元主義教育價值觀”本質上是在教育領域實現(xiàn)國際性與民族性的內在統(tǒng)一。它對課程的具體要求是:
●必須設置為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教育,這種教育理念不能局限于專門的科目與知識,而應成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靈魂;
●課程改革應該強調認識、理解和尊重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并應將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動聯(lián)系起來;
●應該強調課程開發(fā)方面的國際合作,鼓勵引進別國教材,鼓勵在教材編寫方面展開有成效的國際合作;
●教科書應該就某個主題提供不同的視角,并使這些視角的民族與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而教科書的內容則應以科學研究成果為基礎;
●提升對外語學科的認識,學習外語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語言工具,更主要的是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體認其他文化,為建立社區(qū)之間和國家之間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礎;
●教學方法、各種形式的行動以及學校的政策方針,必須使和平、人權和民主既成為一種日常實踐,又是一項學習內容;
●應該促進不同國家或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的大中小學生、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間的直接接觸和定期交流;
●必須尊重少數(shù)民族或種族、宗教和語言上處于少數(shù)地位的人士以及土著居民的教育權,并落實在課程和方法以及教育的組織形式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