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眼
世界500名最富有的人,都是靠經(jīng)營某種事業(yè)成功而致富的,巴菲特是惟一“不事生產(chǎn)”,單靠股票投資而擠身世界500強者。他的財富,僅次於世界首富茨蓋。
研究巴菲特成功秘訣的書,少說也有一兩百種,模仿他的投資法的人,當(dāng)不在少數(shù),然而世上卻未聞出現(xiàn)第二個巴菲特,何也?
實際上,在美國,曾有不少基金經(jīng)理,師法巴菲特之投資法,對巴菲特亦步亦趨,卻沒有聽說有那一個基金,創(chuàng)造了如巴菲特般的輝煌業(yè)績。
不僅是巴菲特,其他投資大師,都成為無數(shù)投資者崇拜的偶像,如彼得林奇(Peter Lynn)、鄧普頓(Sir John Teupleton)、菲力輝塞(Philip Fisher)、羅杰斯(Jim Rogers)等,都是投資界巨人,為基金投資者創(chuàng)造龐大的財富,本身也成為富豪。
這些杰出的投資家,都曾著書立說,與投資大眾分享他們的投資經(jīng)驗,私淑這些大師的人,難以計數(shù),然而卻沒有聽說有第二個彼得林奇、鄧普頓、菲力輝塞、羅杰斯的出現(xiàn),何也?
原來學(xué)習(xí)任何的技藝,或從事任何的事業(yè),都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方法”,第二個層次是“心法”。
長期醖釀
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自不同”,師傅可以教你怎樣變戲法,而且只要中等資質(zhì)的人,都可以學(xué)會,因為這是“方法”,“方法”是基率的技術(shù),但是如何把戲法變得“巧妙”,就要提升到“心法”的層次了,“心法”是天份。
領(lǐng)悟訓(xùn)練及經(jīng)驗的綜合體,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醖釀才能得到,這就要靠徒弟自動自發(fā)的去摸索,去不斷的練習(xí),才有可能成功,所謂“熟能生巧”,要“巧”,必須“熟”,熟到極點,則“心法”自然水到渠成。
譬如打球,教練可以教你“方法”,但是要成為奧運會冠軍,就要靠運動員本身的資質(zhì)、領(lǐng)悟、訓(xùn)練及經(jīng)驗的累積,到了“庖丁解牛”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白話:用心神去領(lǐng)會而不必用眼睛去觀看,器官(指手)的作用停止了,只是心神在運行操作)(莊子“養(yǎng)生主”)。
到了上下縱橫皆如意的境界,“心法”就產(chǎn)生了。
又譬如武術(shù),師傅可以教你如何使刀弄棍,而且一般資質(zhì)的徒弟都學(xué)得懂,因為這是“方法”。
不假思索
但是,在迎敵時,你如何見招拆招,化解對方的攻勢,就必須學(xué)到不假思索就作出反應(yīng)的地步才行,如果你的招數(shù)停留在“方法”的層面,對方出招時你才來想一想用什么招數(shù)去應(yīng)付,肯定一敗涂地。
武藝練到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出招的地步,才可以成為“高手”,“高手”必然有“心法”。
再譬如駕車,你的駕車技術(shù)必須到了不假思索就擺動駕駛盤的地步,才可以避免車禍。
如果你看到一只野狗突然奔出公路,你才來思索要把車子擺向何方,你準(zhǔn)會出事,不假思索就把車子駕到左方或右方,避開野狗,其實就是“心法”在操作。
股票投資亦如此,盡人皆知低買高賣可以賺錢,何以那么多人賠本?何以在低的時候不買,高的時候不賣?為什么低不買卻高買。高不賣卻低賣?
因為你還停留在“方法”的層面,沒有到達“心法”的層面。
在“方法”的層面,你在股價低跌時,希望跌得更低,所以始終不敢出手,也不知如何出手。
就好像只懂得花拳繡腿的武師,見對方使出一記“黑虎偷心”時,才來思索如何拆招,已是太遲了。
低不買,是因為你平時不做功課,不知股票的價值,所以不敢買進。
勤做功課做到“低買”
如果你平時勤做功課,對股票的價值了然於心,當(dāng)股價跌到低水平時,你知道價值是被低估了,就自然而然的產(chǎn)生買進的膽識,做到“低買”。
讓我舉一個實例:去年當(dāng)嘉利丹(Kretam)的股價徘徊在1令吉20仙的水平時,我曾向一些股友建議買進,但多數(shù)人的反應(yīng)是“這是一只劣股”,不要買進。
因為他們所記得的,是10年前的嘉利丹,那時嘉里丹由于屬下股票行、高達2億多令吉的爛賬而陷入困境,幾乎沒頂。
該公司進行業(yè)務(wù)重組,發(fā)出一系列的可贖回及不可贖回債券,這些債券利息和數(shù)額各異。
該公司靠著3萬6000英畝油棕園的盈利,加上脫售一些非核心資產(chǎn),逐步贖回債券,加以注銷,經(jīng)過了將近10年的奮斗,終於一步一步的還清債務(wù)。
到去年8月時終於無債一身輕,手頭甚至還有數(shù)千萬令吉的現(xiàn)金,試問一家在沙巴擁有3萬6000英畝油棕園,完全沒有負債的公司,怎么會出毛病?怎能稱為“劣股”?
為什么嘉利丹會給投資者以“劣股”的印象?
原來該公司的債券有多種,利息和還期不同,該公司忍辱負重,默默地,一步一步地贖回,每年贖回的數(shù)額,胥視公司的盈利而定,除非肯下工夫去挖掘這些資料,又長期追蹤該公司財務(wù)進展情況。
錯失良機
否則,很難了解該公司的實況,到投資機會出現(xiàn)時,投資者腦海中只記得10年前嘉利丹陷困時的慘狀,看不到火浴后重生的嘉利丹,就這樣錯過了低價買進嘉利丹的機會。
另一個原因是多數(shù)人不了解油棕園的價值。
目前沙巴油棕園每英畝的市價高達2萬5000令吉,假如以每股1令吉20仙買進嘉利丹,等于以3億令吉購買3萬6000英畝油棕園,平均每英畝買價約為8000令吉,以8000令吉買進價值2萬5000令吉的油棕園,風(fēng)險何在?
為什么不買,因為不了解,不了解,是因為沒做功課。
特此聲明,我只是舉嘉利丹為實例,說明何以投資者做不到“低買”,并非推薦投資者買進嘉利丹。
提升層次
畢竟現(xiàn)在嘉利丹的股價已直逼2令吉20仙,而不是1令吉20仙了。
如上所說,投資者若無法將自己提升到具有“心法”的層次,豈不是沒機會在股市賺錢?
是的,如果要成為第二個巴菲特,就非有巴菲特的“心法”不可,很少人能達到巴菲特的“心法”水平,所以很少人,甚至沒有人可以成為第二個巴菲特。
但是,身為普通人的散戶,也不必成為第二個巴菲特,只要能做到每年取得15%復(fù)利增長率的成績,投資30年,到退休時就可以做到“財務(wù)自主”,做個有尊嚴的樂齡人。
身為凡夫俗子,我們只要堅持一些原則,腳踏實地進行投資,不投機,不取巧,就可以取得可觀的投資成績。
財富不能無中生有
這些原則包括:
1.一定要相信:財富不能“無中生有”,一定要有“價值”作為后盾,才能持久。沒有價值的資產(chǎn),就是“泡沫”,隨時會消失。沒有價值的股票,有如建在沙丘上的大廈,隨時會倒塌。
2.沒有成長的股票不會增值,成長時有時無,甚至負成長的股票價值飄浮不定,股價隨之起舞,很難捉摸。
3.最好的股票,是盈利長期保持穩(wěn)健成長的公司的股票,穩(wěn)健但長期成長,勝過高成長但不穩(wěn)健的股票。成長率不必高,只要年年取得15%以上的成長,就可以成為藍籌股,值得長期持有。
4.價值“需要時間去創(chuàng)造,不能一蹴即成。果子需要時間成熟,樹木需要時間成長,同樣的,生意需要時間去完成。
生意是一種過程,從買原料,制成產(chǎn)品、銷售、收賬,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時間去完成,需要按步就班進行,絕無魔術(shù)可變。
你必須給時間讓你所投資的公司去完成這個過程,為你創(chuàng)造價值,故投資宜長期,長期才能累積財富,并無捷徑可循,快餐式的投資無法致富,快速致富根本行不通。
5.長期投資只需看股市大勢,不必理會短期的波動,預(yù)測短期股市成功的巴仙率很低,不值得去嘗試。
股市的運作有如一場球賽,你永遠不知道對方會把球打向那一個方向。你不是他,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做什么?你又怎樣能打敗對手?
參與大馬股市的,少說也有400萬人,等于有400萬種想法。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上觀魚,莊子說:河中之魚悠游自在,所以很快樂。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快樂?)(莊子“秋水”)
同樣的,你只是400萬投資者之一,怎么知道其他399萬9999名投資者在想什么?
股市只看大勢即可
又何況世界每一個角落所發(fā)生的大事,都可能影響他們的想法,預(yù)測他們的動向是白費心機。故股市只看大勢即可,不必理會短期波動,大勢如潮汐,可以預(yù)測,短期波動如波浪,千變?nèi)f化,根本不能預(yù)測。
股票投資,如果要取得大師般的超常成績,就要有大師“心法”的層次,并非普通人可以做到,作為普通人,只要能取得超越大勢的成績,已屬杰出投資者。
你若能堅持以上5原則,即使沒有特出表現(xiàn),要在退休時達到“財務(wù)自主”,絕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