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國寶大遷徙

 樂樂耘耘 2011-08-14

國寶大遷徙

 

  故宮(紫禁城)是明清兩代近600年的皇宮,作為中國歷代皇家文物、特別是清宮文物的收藏重地,其所藏珍寶不計其數(shù)。它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見證與載體,是文化延續(xù)的歷史縮影。然而,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國寶遭到極大威脅,如何保全以免于罹難,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博物院的珍品遷移。這些珍貴的文物穿越南北,橫跨東西,播遷不斷,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中度盡劫波,接受了一次不同尋常的生命洗禮。


 

 

南遷避戰(zhàn)火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占領(lǐng)東三省,平津面臨“唇亡齒寒”之憂。為了使文物免遭厄運,故宮博物院理事會開始籌備文物南遷,準備將文物轉(zhuǎn)移至內(nèi)陸保存。但囿于一些人事紛擾,文物搶運計劃直至1933年初仍未實施。其間,工作人員一直在進行整理、挑選、裝箱工作。為防止文物途中破損,每件國寶均以數(shù)層紙張包裹,外面再用草繩層層纏緊,依次裝箱后,在空隙間塞滿棉花,然后釘箱蓋,貼封條,以做到萬無一失。

  1933年1月,日軍進占山海關(guān),熱河和長城相繼告急,文物南遷已是刻不容緩。行政院于10日開會,決定設(shè)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擔負故宮古物保管工作。關(guān)于古物南遷辦法,責成內(nèi)政部、財政部、教育部、鐵道部、交通部五部組織委員會,共同辦理運輸、保護、安置事宜。

  2月6日晚,“故宮文物大遷移”在秘密中進行。從紫禁城到車站全部戒嚴,第一批南運文物2118箱從午門正式啟運。兩列火車從前門火車站出發(fā),開往浦口,再轉(zhuǎn)運至上海。18節(jié)車廂上裝滿了長3尺,寬、高各一尺半、貼有封條的木箱。列車沿途所至,均有軍隊保護,車頂四周架設(shè)機槍,車廂內(nèi)遍布持槍憲警隨行護衛(wèi)。

  此后,分別于3月15日、3月28日、4月19日和5月15日,又有4批文物陸續(xù)運抵上海,總計19557箱。其中,書畫9000余幅,瓷器7000余件,銅器2600余件和眾多玉器,內(nèi)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檔案,明清兩朝帝王實錄、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國檔案史料3773箱等。還有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及各種善本,當時國內(nèi)發(fā)現(xiàn)最早的印刷品《陀羅尼經(jīng)》五代刻本,國內(nèi)最古老的石刻“岐陽石鼓”等,都是價值連城。文物抵滬后,存放于法租界天主堂街仁濟醫(yī)院和英租界四川路業(yè)廣公司內(nèi)。隨后,北京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成立。文物在滬期間,曾應英國政府之邀,為慶祝英皇喬治五世即位35周年活動,挑選了80箱文物精華,于1935年11月28日在英國舉辦了轟動一時的“倫敦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

  故宮文物雖然南運存放于上海,但隨著日軍侵略步伐的加快,其前景堪憂。于是,國民政府決定在南京朝天宮舊址修建庫房,1936年8月竣工。1936年12月8日~21日,這批文物再次動遷,分5批移往南京新庫房,并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然而,這批國寶并未享受許久的清靜安寧,盧溝橋事變于次年7月爆發(fā)。隨后,日軍又于“八一三”對上海發(fā)動大規(guī)模攻勢,首都南京危在旦夕,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再次面臨危境,必須盡快搶運至安全地帶。

 

千里大挪移


  國民政府下令即刻轉(zhuǎn)移文物,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奉行政院令,決定由工作人員分3隊攜帶文物遷往大后方。遷移工作分南路、中路、北路三路先后進行,最終落腳地為山城重慶。

  第一批文物走南路,由南京——巴縣。1937年8月14日,即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次日,首批文物啟運。招商局“建國輪”裝上80箱西遷文物,主要為送往倫敦展覽的精品,有唐代吳道子的《鐘馗打鬼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和米芾的書法真跡等,彌足珍貴。
此批文物由南京水路運至漢口,然后轉(zhuǎn)汽車抵長沙,存放在湖南大學圖書館的地下室。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計劃在附近的山上開一個山洞來貯放文物,但計劃尚未落實,日軍開始對湖北、湖南輪番轟炸,長沙告急,行政院趕緊下令將文物遷至貴陽。遷走不到一個月,湖南大學圖書館就被敵機夷為平地,幸而文物及早轉(zhuǎn)移而未受損。

  南路遷運路線非常曲折。因當年湘西一帶時有土匪搶劫,為保護文物安全,湖南公路局先派出10輛汽車繞道廣西桂林、柳州,車至廣西邊境,再由廣西公路局派卡車接運。到貴州邊境,再換貴州公路局車輛。1938年1月,首批文物終于到達貴陽,又于11月轉(zhuǎn)移到更為安全的安順華巖洞儲存,并成立故宮博物院駐安順辦事處。

  1943年12月25日,經(jīng)國民政府批準,選取其中部分歷代字畫精品,在重慶舉辦了“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書畫展覽會”,以激發(fā)民眾抗戰(zhàn)的決心。展品有晉代王羲之的《平安三帖》,唐代王過庭的《書譜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的墨寶,南宋高宗趙構(gòu)的《賜岳飛手敕》,五代徐熙的《雪竹圖》,宋徽宗的《溪山深秀圖》,明代唐伯虎的《關(guān)山行旅圖》以及清初“四王”的作品,一時觀眾云集。

  1944年春,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發(fā)動了豫湘桂之戰(zhàn),很快占領(lǐng)平漢線和湘桂線,并于11月中旬占領(lǐng)廣西柳州后,北上進入貴州,攻陷獨山。貴陽是安順到重慶的必經(jīng)之路,于是,國民政府趕緊派出士兵和15輛軍用卡車到安順接運文物,路上歷經(jīng)艱辛,數(shù)次遇險,終于于12月18日將文物順利轉(zhuǎn)移至離重慶40千米之外的巴縣,并設(shè)立故宮博物院巴縣辦事處,原安順辦事處撤銷。

  第二批文物走中路,由南京——樂山。這批文物于1937年11月22日開始陸續(xù)啟運,幾經(jīng)周折,租到英國商船“黃埔輪”運往漢口。最后一批文物于12月3日離開,10天后南京淪陷。接著,漢口被炸,逆江而上至漢口的文物還未卸船,又不得不繼續(xù)跋涉西遷。12月至翌年1月,文物陸續(xù)運抵宜昌,再換乘小船,分19批押運至重慶。由于數(shù)量太多,直到1938年5月,費時5個多月,才將文物全部運抵山城。之后,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及辦事人員先后到達,成立了故宮博物院重慶辦事處。

  中路文物是三路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批,有9369箱,在重慶分3處保藏,第一處是川康洋行二樓倉庫,第二處是位于南岸王家沱的吉時洋行倉庫,第三處在南岸獅子山的安達森洋行倉庫。1938年10月下旬,武漢失陷,日機開始空襲重慶,轟炸相當厲害。為安全起見,1939年4月,存渝文物開始用船運往宜賓,再換船運達樂山,疏散至當?shù)氐陌补揉l(xiāng)。1939年9月,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成立。

  第三批文物走北路,由南京——峨眉。這一路運送文物計7287箱,在三路中最為艱辛。1937年11月裝車啟運時,南京已很混亂,調(diào)度車船極其困難,搶運裝箱工作異常艱苦。文物經(jīng)徐州、鄭州經(jīng)隴海線到達寶雞時,因潼關(guān)形勢驟然緊張,不得不馬不停蹄地轉(zhuǎn)移至漢中。

  寶雞到漢中沒有火車,須用汽車運載。7000多箱文物,至少需要300輛車次。經(jīng)多方聯(lián)系,西安行營伸出援助之手才得以解決。然而,真正的難題還在后面,寶雞到漢中,要翻越3000米高的秦嶺,時值冬季,山上多雪,路陡山滑,非常危險。而且公路正在翻修,隨處堆放石子,行車多有不便。初運的幾批還順利,到第四批車時則發(fā)生了一些問題,經(jīng)過大家的努力,最后總算得以解決。

  1938年4月,這一路文物全部運抵漢中,但尚未喘息,就聽聞敵機轟炸漢中機場的消息,文物被迫再次轉(zhuǎn)移。剛離開漢中,這里便遭遇敵機轟炸,原儲存文物的庫房也中彈被毀。千里迢迢而來,卻無安身之地,行政院又命令將文物轉(zhuǎn)運成都。

  漢中到成都500多千米,全靠汽車運輸。途中有5個渡口,均未架設(shè)橋梁,須用木船載車過河。時有敵機空襲,一路艱辛。所有的文物花了10個月?lián)屵\,才于1939年2月全部到達成都。好不容易抵達那里后,重慶被炸,成都亦不安全,無奈,行政院又下令,文物再次轉(zhuǎn)運至150千米外的峨嵋藏身,遂成立故宮博物院峨嵋辦事處。

  故宮博物院19557箱文物精華,就這樣穿越遍地烽火,輾轉(zhuǎn)周折,總算找到各自暫時的藏身之處安歇。

  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隨著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南遷的故宮文物亦開始東歸。1946年1月下旬,存放在巴縣的文物抵達重慶;5月15日,藏于峨眉的北路文物開始向重慶集中,于9月12日全部抵達;而藏于樂山的文物則于1947年3月才運完。從1947年5月開始,運抵重慶的三路文物向南京啟運,除了10個龐然大物—“岐陽石鼓”因船載不易而走陸路外,其余皆走水運。第一批文物于6月19日起錨,隨后一批接一批,到11月26日安抵南京,全部“完璧歸趙”。整個故宮文物南遷,是在炮火硝煙中進行的,歷時14年,行程數(shù)萬千米,而文物分毫無損,堪為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跡。

 

骨肉又分離


  當年故宮博物院文物遷移時,行政院代理院長宋子文曾代表政府作出“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的承諾,然而,內(nèi)戰(zhàn)很快爆發(fā),使北運計劃擱淺。

  到了1948年9月下旬,戰(zhàn)局急轉(zhuǎn)直下,國民黨政權(quán)已岌岌可危,準備撤往臺灣,于是決定將這批南遷文物一起帶走。就這樣,當年存放于紫禁城的這批文物,從20世紀30年代被運出后就再也沒回“家”,于顛沛流離15年之后,它們又一次踏上遠去的旅程。

  入臺文物共分3批運送,第一批由海軍部“中鼎號”登陸艇載運,共計320箱,1948年12月22日由下關(guān)開出,27日安抵基隆;第二批是租用“海滬號”輪船載運,有1680箱,于1949年1月6日離開南京,9日抵臺;第三批由海軍部“昆侖艦”運輸,由于艙位有限及軍艦停留時間短等原因,已裝箱的1700箱文物僅運走972箱,從1月30日離開下關(guān),至2月22日抵基隆。

  文物南遷,直接導致了“一宮兩院”隔海相望,即形成了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的局面。這些文物現(xiàn)都存于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包括晉代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唐代懷素的《自敘帖》、五代趙干的《江行初雪圖》等。銅器有宗周鐘、毛公鼎、散氏盤等重器5600多件,還有《四庫全書》等珍本古籍。這批文物的“離家出走”,使得一些成對成雙的文物“骨肉分離”,如郎世寧的《十駿圖》,兩個故宮博物院各藏5軸;僅存的一對西周早期有銘文的青銅樂器,一件陽文的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陰文的則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宋徽宗制作的大晟編鐘,北京故宮博物院藏6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2枚等。甚至如唐代懷素的《自敘帖》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而精美的原包裝盒則留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一時珠櫝相分,令人感慨。 (文章選自《百科知識》雜志,作者:韓文寧)   

  【《百科知識》雜志社授權(quán)互動百科專稿,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