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學習 會學習 能學習 家長輔導孩子學習的有效方法》(三) “會不會”學習是決定孩子學習好不好的三個關鍵條件之一。會不會學習涉及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習方法、學習行為、學習習慣等問題。家長想要幫助孩子學習好,會學習是基本點,也是著手點。 一、學會學習 ◎“會不會”就是懂不懂“怎么做” 對“怎么吃飯?”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回答“用嘴吃,吃飽就可以了”,卻忽略了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應該遵循一定的社會規(guī)則,否則和動物沒什么區(qū)別。 吃飯不是吃飽就行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等長輩就自己開始吃;專挑自己喜歡的一直吃,根本不考慮別人……這些都是不會吃飯的表現(xiàn)。 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每一個行為都需要學習,學習的基礎是需要大人在最開始時告訴他怎么做,在此基礎上不斷重復正確的行為,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認真”是會學習的基礎 從“認真”談起 什么是“認真”?通常的回答:專心、用心、專注、一心一意、一絲不茍、不馬虎……——用更多抽象的詞去解釋本來就抽象的詞,孩子理解不了,似懂非懂。 認真原則 認真就是“目標明確、程序完整、結果達標”。把任何一件事情認真做好,都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達標的結果,其中更為重要的就是程序的完整,只有程序完整,才能在正確目標的指引下,達到滿意的結果。 如,認真洗手:目標明確——洗手,結果達標——把手洗干凈,程序完整——只有按照正確的洗手程序去做,結果才會達標。手洗得干凈與否是洗手這個行為的程序是否完整和每個程序是否達到標準決定的,如果家長只是要求目標和結果,而不告訴孩子程序也就是怎么去做,那孩子永遠都不能認真,不會掌握做事情的技能。 家長請反省 絕大部分老師和家長都沒有教給孩子基本的學習行為,孩子學習都靠自己“悟”,能悟出來的孩子成了前五名,沒有悟出來的孩子呢?有的因為不會學習而不愛學習,有的養(yǎng)成不正確的學習習慣還在努力學習,成績怎么都上不去。 在中學普遍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差學生不怎么記筆記,好學生有一套記筆記的方法,在短時間里只記下最重要的內容。筆記做得罪人真的,中等學生居多,越認真越中等,越中等越認真,他們上課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記筆記上,聽課效率極低,課后復習看筆記時,筆記做得整整齊齊,卻看不出哪些是重點! 授之以漁還是授之以魚?——想讓孩子學習好,就要教孩子學習上的“漁”。 ◎會不會學習詳解 會不會學習是行為的問題。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好的結果都是由正確的行為造成的,壞的結果都是由錯誤行為造成的,即行為決定做事情的結果。好的學習行為產生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壞的學習行為產生差的學習成績。 做一件事情,要有好的結果或養(yǎng)成一個好的習慣,一定要有正確的環(huán)節(jié)、秩序、方法和行為。 方法=環(huán)節(jié)+秩序+時間(或用量) 環(huán)節(jié)是最基本的單位?;镜沫h(huán)節(jié)和秩序是方法的基礎。 要教育好孩子,做好兩件事:第一,不要做錯事;第二,正確教給孩子最基本的流程和方法。 明確學習的環(huán)節(jié): 想讓孩子認真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結果達標——成績不錯,程序完整是重點。程序完整的重點是家長應該明確學習的環(huán)節(jié):預習、聽課、作業(yè)、復習、考試、閱讀、改錯、記憶、討論(提問)、檢查、定計劃、玩。其中“玩”就是“習”。家長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前加上“怎么”,認真地搞明白答案,然后引導孩子學會,這就是家長輔導孩子學會學習需要做的重點。 二、建立正確的學習認知 只有建立正確的學習認知,才可能有正確的學習行為。其技巧是先理解認知,再學習方法。 最為基本的10個認知和基本方法: ◎1:錯誤——“錯誤是讓我們進步的寶貝” 絕大部分人認為“錯誤不好”,一遇到錯誤就盯著錯誤不放:“我怎么又錯了!”“我是不是很笨??!”“太倒霉了,又錯了!”……因為這種不喜歡錯誤的態(tài)度,造成很多人犯錯后,根本不去想“我怎么去改”。 很多家長對“錯誤”也建立了錯誤的認知,導致孩子建立錯誤認知: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如臨大敵,批評、講道理……長期這樣,給孩子造成“錯誤很可怕”的印象,孩子逐漸也害怕犯錯誤,一旦犯錯,孩子也和家長一樣,不去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才能改正,而是出現(xiàn)逃避的心態(tài),造成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關于“錯誤”的錯誤學習認知:錯誤不好! 關于“錯誤”的錯誤學習認知:錯誤是讓我們進步的寶貝! 家長應該怎么幫助孩子? 第一,看到孩子出錯了,應該想“太好了,孩子又犯錯了,我要好好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怎么解決”。家長有這樣的心態(tài),對孩子的錯誤就會包容、理解,孩子就不再害怕錯誤。 第二,引導孩子“犯錯后要高興”。例如孩子考卷上出現(xiàn)了錯誤,告訴孩子要高興,為什么?因為出錯說明這個知識點沒有完全掌握,這是好事情,分析出錯的原因,重新掌握這個知識點,不是又進步了嗎? 第三,牢記“錯誤是讓我們進步的寶貝”,但只有改正的錯誤才是真正的寶貝!有些孩子出了錯后對家長說:“你不是說錯誤是寶貝嗎?”而根本不去改正。這是孩子建立的錯誤認知。因為“錯誤是寶貝”指的是遇到錯誤主動去改正,改正過來的錯誤才是真正的寶貝。 第四,給孩子一個“寶貝本”。剛開始的時候,最好是全家人每天花幾分鐘的時間,分析每個家庭成員今天有沒有“寶貝”,有了就寫在“寶貝本”上,大家共同幫助這個家庭成員找到解決方法。只有是全家人的行為,孩子才會很快接受。很多家長覺得這個方法很好,直接就用在學習上,而很多孩子并不喜歡學習,這樣就很難建立正確的認知和良好的習慣。家長切莫急于求成,在最初的階段,“寶貝本”只記錄生活中的“寶貝”,不要記錄學習中的“寶貝”,孩子容易接受。當家長確認了孩子改變了觀念,認為“錯誤是讓我們進步的寶貝,只有改了的錯誤才是這樣的寶貝”后,再引導孩子將“寶貝本”用在學習上。 只有不怕犯錯誤的孩子才會主動改正錯誤,養(yǎng)成主動改正錯誤習慣的孩子就越來越少犯錯誤。 ◎2:作業(yè)——一天中的一次考試 作業(yè)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能獨立、認真、保質保量完成作業(yè)的孩子學習都不會太差。 什么是作業(yè)? 很多家長和孩子的答案是“老師留的就是作業(yè)”。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知!孩子們這樣認為,行為上寫作業(yè)就應付差事,沒有責任心,寫完了事。 正確的答案:作業(yè)是一天課堂知識的學習與鞏固,是查疑補漏,是檢查所學的知識是否完全掌握的方法。換句話說,作業(yè)就是一天的一次考試??荚囋趺纯迹鳂I(yè)就怎么寫。如果能養(yǎng)成這樣寫作業(yè)的習慣,孩子的學習一定會好。 當然,孩子寫作業(yè)不好的原因很多:不喜歡學習,寫作業(yè)的環(huán)境不佳……有的家庭,孩子在寫作業(yè),家長在打麻將、看電視,孩子能寫好作業(yè)才是怪事呢。“和家長消極對抗”也是很多孩子寫不好作業(yè)的根本原因,孩子很快完成作業(yè)后,家長還布置其他作業(yè),造成孩子故意慢慢寫,邊寫邊玩,最后養(yǎng)成了不良習慣。 關于“作業(yè)”的錯誤學習認知:老師留的就是作業(yè)! 關于“作業(yè)”的正確學習認知:作業(yè)是一天中的一次考試!考試怎么考,作業(yè)就怎么寫! 引導和幫助孩子按照考試的流程寫作業(yè): 第一步,準備。準備分兩部分,首先是生理準備,考試讓上廁所嗎?不讓。作業(yè)是一天的一次考試,寫作業(yè)中間也不能上廁所。在孩子寫作業(yè)前要求他去廁所,如果孩子說:“媽媽我沒有尿。”要告訴他“沒尿也要去一趟。”讓他知道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必須要做的,21天養(yǎng)成一個習慣,家長堅持做,孩子寫作業(yè)之前就會想起上廁所。其次是物理準備,考試是不允許在中途出教室的,所以讓孩子自己提前把該用的學習用具都一一準備好。很多孩子把上廁所和準備學習用具作為磨蹭作業(yè)的借口,因此要在第一時間讓孩子“死了這條心”。第一步養(yǎng)成習慣,孩子就會開始重視學習。 第二步,靜心。很多孩子可能在外邊瘋玩剛剛回來,也可能剛剛看完電視心不靜,寫不好作業(yè)。告訴孩子,寫作業(yè)前要靜心。簡單的方法是深呼吸幾次,不要覺得這個行為微不足道,當孩子養(yǎng)成習慣后,一深呼吸就提醒自己“靜下心來,要寫作業(yè)了”。還有一種方法是讓孩子閉上眼睛三分鐘,什么都不要想,或者想想太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覺,為了不讓自己胡思亂想,靜下心來。讓孩子學會靜心,孩子才能全心投入去寫作業(yè)。如果孩子養(yǎng)成了靜心的習慣,做任何事都會這樣,上課前他會閉上眼睛靜一會兒,就能全神貫注聽課了。 第三步,回憶。拿出一張紙,我們把這張紙稱作“回憶紙”,讓孩子回憶一天講了哪些知識,語文和數(shù)學分別講了幾個重點,把重點寫在這張紙上。這個步驟相當于考試前的復習,只有復習了才能取得好成績,把重點寫在回憶紙上,相當于對一天學習的一次知識梳理。更重要的是,在寫作業(yè)過程中,孩子不斷看這張回憶紙,不知不覺當中就重復記憶了知識重點。一定要重視這個步驟,很多孩子到初中以后,寫作業(yè)時總是亂翻書,翻什么呢?翻重點和公式呢!有了這一步,孩子就能在潛移默化當中把重點都記在了腦子里。 第四步,預計時間??荚囀怯袝r間限制的。讓孩子預計一下自己寫作業(yè)的時間,做到心里有數(shù),就會有緊迫感。很多家長總說孩子寫作業(yè)慢,關鍵是沒有時間標準。 第五步,記錄開始時間。讓孩子自己記錄開始時間,或由家長幫助記錄。 第六步,正式寫作業(yè)。正式寫有三不原則:不翻書、不打擾、不間斷。不翻書,考試不允許翻書,寫作業(yè)時也盡量不翻書。如果題目寫在書上就把書翻到那頁。這里說的“翻”是不能讓他翻來翻去找重點,因為重點已經寫在了回憶紙上,如果堅持讓孩子這么做,孩子就會重視回憶環(huán)節(jié),會盡量把重點寫在回憶紙上,習慣養(yǎng)成了,中學以后收效明顯。不打擾,爸爸、媽媽,尤其爺爺、奶奶,在孩子寫作業(yè)時總愛說:“寶貝,吃個蘋果吧。”“寶貝,歇會兒,喝點牛奶嗎?”他缺那一口嗎?也許孩子一道題馬上就想出來了,一杯牛奶喝下去——白想了。不間斷,寫作業(yè)的過程中不允許看電視和上廁所,他預計寫完一個科目的作業(yè)要40分鐘,在這期間不要讓孩子間斷,即使孩子有不會的,也不要去幫助他,考試時你不能隨叫隨到的。孩子發(fā)現(xiàn)沒有辦法了只有逼著自己思考,千萬不要成為孩子的“拐棍”。孩子實在想不出來,就先空著,等寫完作業(yè)后統(tǒng)一解決。 第七步,記錄結束時間。 第八步,統(tǒng)計實際作業(yè)時間。這有三個好處:①孩子建立了時間觀念,了解自己的真實情況,預計作業(yè)時間會越來越準確;②因為有了實際時間,就大致有了孩子寫作業(yè)的時間標準;③做到孩子和家長心中有數(shù),以這個時間為標準,逐步提高寫作業(yè)的速度。 第九步,檢查作業(yè)。家長千萬不要幫助孩子檢查作業(yè),我們要幫孩子養(yǎng)成檢查的習慣,而不要替他檢查作業(yè)。 第十步,預習明天的課程。 寫作業(yè)的流程都是按照科目來做的,每一個科目都按照這樣的一套流程來做。寫作業(yè)最好能文理交叉搭配來寫,先寫自己不喜歡的科目,把自己喜歡的拿手的作業(yè)放在后面寫。 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適當改變以上步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技巧一:作業(yè)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千萬不要讓孩子認為作業(yè)是寫給家長和老師的。如果老師要求家長簽字,只要家長在作業(yè)上簽上是否獨立完成、用了多長時間就可以了。 小技巧二: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進步,只是由于家長教育方法錯誤才阻礙了孩子進步。孩子預計了40分鐘寫完作業(yè),實際上38分鐘就寫完了。遇到這樣的情況,“無知”的家長會說:“你預計40分鐘,38分鐘就寫完了,明天35分鐘行不行?”這樣,孩子就會在心里產生“憑什么”的想法。應該反著說:“寶貝,你預計40分鐘寫完作業(yè),沒想到38分鐘就寫完了,媽媽太高興了,明天只要40分鐘就行了。”孩子聽到這樣的話就會說:“不,明天35分鐘就能完成。” |
|
來自: MouseHappy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