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六朝
漢漢畫今所見者,惟有畫像石刻。凡人世生活諸事,無不可入畫,又多神采。曹不(弗)興,吳人。“江南畫家之祖”。“其體稠迭”、“衣服緊窄”的“曹衣出水”之稱,一說指曹不興,張彥遠一說指北齊畫家曹仲達。
戴逵(安道),東晉人。工畫,善雕像。
顧愷之(長康、虎頭),東晉無錫人。主倡“傳神”(“四體妍媸,本無關(guān)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以形寫神”、“遷想妙得”,而且講“山有面,則背向有影”)。號稱“三絕”:才絕、畫絕、癡絕。線條如“春蠶吐絲”(《畫鑒》)。“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歷代名畫記》)。代表作《維摩詰》、《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均為連環(huán)畫圖式。。
陸探微,南朝宋吳中人。畫人物“六法完備”(謝赫語),傳畫天王像,衣袖轉(zhuǎn)折起伏七八筆,細審竟是一筆寫出,其氣不斷。
張僧繇,南朝梁吳中人。畫釋為多,骨氣奇?zhèn)?,傳其在金陵安樂寺畫龍,點睛者竟破壁騰云而去。首創(chuàng)“沒骨皴”作山水,稱“沒骨山水”、“青綠山水”, 不用墨筆先鉤,而直用青綠重色圖染峰巒。后世董玄宰亦曾作沒骨畫。還用暈染法,創(chuàng)“凹凸畫法”。作有〈梁武帝像〉等。
宗炳(少文),東晉至南朝。深山彈琴,“令群山皆響”。第一篇專論山水畫的美文《畫山水序》。
隋、唐
展子虔歷北齊、北周至隋,得古法,畫臺閣,江山遠近,咫尺而有千里之勢,為六朝第一。并稱“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子虔)”,為唐前最杰出畫家。代表作傳《游春圖》。
唐人繪畫,承上啟下,山水林石,花竹禽魚,無不美備。只是多有刻劃,重丹青,崇尚外美,至五代漸而生動。 閻立本,歷隋唐。作有《秦府十八學(xué)士圖》、《歷代帝王圖》等。
吳道子畫以“氣”勝,用筆得于張旭,“其勢環(huán)轉(zhuǎn),而衣帶飄舉”,世稱“吳帶當風(fēng)”。
張萱《搗練圖》(今有趙佶摹本)、《虢國夫人游春圖》,人物風(fēng)俗畫,開細整柔麗之畫風(fēng);后有周昉(仲朗)繼之,所謂“周家樣”,又有“水月觀音”一體,傳有《簪花仕女圖》(現(xiàn)藏遼博),仕女“笑而美”,體態(tài)豐腴,與韓干無瘦馬可謂異曲同工。五代周文鉅(衣紋作“戰(zhàn)筆法”,陰陽頓挫,更為傳神)、杜霄下及宋蘇漢臣,皆善作仕女畫。
李思訓(xùn),“大李將軍”,與子李昭道繼承展子虔,創(chuàng)“青綠金碧山水”一派,有“思訓(xùn)格品高奇,山水絕妙,鳥獸草木,皆窮其態(tài)”之評。代表作《江帆摟閣圖》?!短瞥嬩洝贩Q其“國朝山水第一”。 李昭道對青綠金碧山水進一步發(fā)展,所作《春山行旅圖》頗具人物情節(jié)性,與敦煌第217窟盛唐群畫《幻城喻品》有相似之處,直接繼承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成就。李家青綠山水畫派和盛唐后興起的水墨山水,為晚唐五代山水畫準備了條件,此則從宋代王希孟《江山千里圖》、趙伯駒《江山秋色圖》乃至明代仇英山水畫中可以看見蹤跡。
山水畫自唐分“南北宗”(明人董其昌首次提出此語),北宗為李思訓(xùn)父子著色山水,流傳為五代荊浩、關(guān)仝以及宋之趙伯駒、馬遠、夏圭,南宗則為王維,始用“渲染法”替代勾斫,流傳為五代之董源以至宋之巨然、李成、范寬、米芾父子。
王維(摩詰)畫學(xué)吳道子,創(chuàng)為“南宗”,創(chuàng)水墨“渲淡(染)法”,作破墨山水,而氣韻已過道子。傳作有《山水訣》、《山水論》,提出對不同時令、不同空間的要反映不同風(fēng)景。鄭虔、王維作水墨山水,所謂“畫中有詩”。
張璪(文通):“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松石山水最為獨絕。與王維同為水墨畫法創(chuàng)始者。
韓干,工畫鞍馬?!稓v代名畫記》:“初師曹霸,后自獨擅”。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弟子韓干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有韓干“畫肉不畫骨”之謂。代表作《照夜白圖》。宋代李公麟、元代趙孟 受其影響。同宗韓(晃)畫牛齊名,所謂“田家風(fēng)俗”,傳世《五牛圖》最著名。
閻立本畫功臣圖,周昉畫宮嬪,已因時趣而變古法。另外宮廷畫家程修己指出張(萱)畫艷麗而乏清淡,周畫關(guān)于豐肥而少俊秀,惟韓干有兩長。 五代
五代始創(chuàng)院體。
顧閎中五代南唐人。后主李煜命顧閎中、周文鉅夜至韓熙載宅,歸,顧閎中作《韓熙載夜宴圖》,寫實能力可見五代人物畫新高峰。
荊浩(浩然),五代梁人??偨Y(jié)唐人“水暈?zāi)?#8221;之法,承吳道子、王維一派,筆墨高超,嘗語人曰:“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代表作《匡廬圖》。為北宋李成、范寬之祖?!豆P法論》提出“氣、韻、思、景、筆、墨”之“六要”。
關(guān)仝,五代梁人。嘗學(xué)荊浩,后出藍,成“關(guān)家山水”,創(chuàng)“釘頭皴”。傳有《關(guān)山行旅圖》、《山溪待渡圖》。隋唐山水采用勾勒敷色法,至五代荊、關(guān),方顯筆墨之能。
董源(北苑、叔達),五代南唐人。先學(xué)李思訓(xùn)青綠,后類王維水墨,吳道子、鄭虔諸家,以渾厚華滋為工?!稙t湘圖》、《夏山圖》、《秋山行旅圖》、《冬晴遠岫圖》、《觀音圖》等。畫金陵山景小山石謂之“礬頭”?!断木吧娇诖蓤D》的蜷曲皴筆,為元代王蒙的主要方式;黃公望則更繼承了董源的水墨法,摻以干筆皴擦;倪瓚的《漁莊秋霽圖》的遠山則與董源的《夏山圖》完全仿佛;至于明代董其昌及清之王時敏、王鑒等,更以董源為祖。
董巨畫法,皆宜遠觀,筆法草逸,近視反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
兩宋
宋初承五代,工畫人物者尚多;自董源而后,漸工山水。
北宋人山水,多寫陰面之山,積點成線,數(shù)十百遍,層層深厚,山頂則用濃墨,睹之若夜行巖壑,氣象渾厚沉著,乃其法簡意繁,不事纖巧、不以細謹為工也。
宋宣和間設(shè)立畫院,畫開“院體”之風(fēng)。畫工受命獨出己意,亦以此品評畫師。后人多嫌其用巧太過,然若李唐、劉松年、馬遠、夏珪南渡后四大家,其精工堂奧亦非后人所易窺探。馬巧夏拙,雖為一角,然或有深意,不便簡單地以殘山剩水目之。
黃筌(要叔),勾勒染色,精謹華麗。在皇家畫院五十年,黃氏畫風(fēng)統(tǒng)治北宋花鳥畫近百年。與五代南唐“處士”徐熙并稱“徐黃”,有謂“黃家富貴,徐家野逸”,“徐黃異體”。徐熙創(chuàng)“水墨淡粉”花鳥畫,稱“落墨畫”、“徐體”。
李公麟(伯時、龍眠),宋代影響最大的人物畫家。佛像學(xué)道子,山水似思訓(xùn),畫馬學(xué)韓干,但多線描而不設(shè)色,人稱“白描”。傳世《五馬圖》。
梁楷,南宋畫院畫家。號“梁瘋子”。繼承五代宋初石恪畫法,“減筆”著稱;亦嘗師事南宋賈師古(賈學(xué)道子為名),師古而能化之?!短仔幸鲌D》、《潑墨仙人》。梁楷繼承唐及五代以來的寫意畫法,集其大成,獨辟蹊徑,形成自己獨特的畫風(fēng)。放棄了古來以線描為主的形式,以粗闊的筆勢和多變的水墨,使人物形象筆簡意賅。此畫風(fēng)影響至元代的顏輝,清代的黃慎,清末的任伯年。
武宗元(宗道),善畫佛道人物,繼承吳道子畫風(fēng)。傳世作品《朝元仙杖圖》,線描多見“戰(zhàn)筆”,近于五代周文鉅。
張擇端(正道、文友)。《清明上河圖》。市民生活風(fēng)俗畫,集人物、山水、界畫于一紙,規(guī)模宏大。
巨然,有“淡墨輕嵐一體”,創(chuàng)“披麻皴”。代表作《萬壑松風(fēng)圖》。筆墨淋漓,明潤郁蔥。董、巨山水,至宋中期以后“文人畫”的風(fēng)行才被推重,米芾稱揚,其后元代黃公望、倪瓚,明代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皆師董、巨。
李成(咸熙、營丘),吸收荊浩、關(guān)仝,筆墨秀潤,思清格老。創(chuàng)“卷云皴”。李成山水在北宋比范寬更盛行,王詵、郭熙為其繼承者。
范寬(中立、華原),先師李成,后師荊浩,乃悟曰“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以峻拔渾厚的物象、雄闊壯美的氣格和沉著凝重的筆墨為特色。宋初山水畫家惟李成、范寬稱絕,又有謂“營丘如秋,華原如冬”。代表作《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雪山寒林圖》(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
郭熙(淳夫、河陽),《早春圖》、《幽谷圖》。“亂云皴”、“云頭皴”。取法李成、董源、范寬,與李成并稱“李郭”。著作《林泉高致》,其《山水訓(xùn)》一篇提出“三遠”(高遠、深遠、平遠)論,并主張以情感表現(xiàn)春夏秋冬四時風(fēng)景。
文仝(文可、錦江道人、石室先生、湖州),文人畫家之一,善畫墨竹,云“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傳世《墨竹圖》。稱“文湖州竹派”,影響同期的蘇東坡,金元兩代的李kan、柯九思、吳鎮(zhèn)、管道升,明代的宋克、王紱,清代的魯?shù)弥?、鄭燮?/div>
蘇軾(子瞻、東坡)。從北宋神宗熙寧、元豐至南宋高宗建炎、紹興間,正是以詩、書、畫相結(jié)合的“文人畫”興盛時期,蘇軾是領(lǐng)袖人物,標榜“士夫畫”,輕視“工匠畫”,主張繪畫之“理”,“大抵寫意,不求形似”、“畫以適吾意”。《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有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在《跋宋漢杰畫山》時有云:“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在《傳神記》云:“得其人之天”,“得其意思所在”。他重視詩與文人畫的關(guān)系,在《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云:“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又評王維有謂:“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現(xiàn)存有《古木竹石圖》。
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代第八個皇帝。杰出畫家。在北宋末期竭力提倡寫生,求形似。風(fēng)格有兩種,一為黃筌派,精工富麗,臨有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并有《瑞鶴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等傳世。另一種為水墨渲染法,不重色彩,則繼承了徐熙、易元吉、崔白一路,如《柳鴨蘆雁圖》、《斗鸚鵡圖》等。另創(chuàng)生漆點睛法,“瘦金書”更獨絕。鄧椿《畫繼》評其“兼?zhèn)淞?#8221;。創(chuàng)最早的繪畫學(xué)院,并命編《宣和畫譜》、《宣和書譜》等。
米芾(元章、襄陽漫士、海岳外史、南宮、“米顛”),書法列“宋四家”。出于董源,突破線條古法,融合王維“水墨渲染”,王洽“潑墨”,董源“淡墨輕嵐”和點皴,居江南,得江山之助,描繪雨氣迷蒙的自然景象,創(chuàng)橫點集墨法,世稱“米家山水”,自稱“墨戲”。虛處取氣,生面別開。推動了水墨“文人畫”的發(fā)展,對南宋院體水墨畫有一定影響,且開啟了元明寫意畫的道路。著有《海岳名言》、《海岳題跋》等。子米友仁(元暉),善繪“云山”,傳世《瀟湘奇觀圖卷》等。然而后世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李日華《書畫譜》分別斥其墨戲“不過一端之學(xué),半日之功”、“終非畫手”。
李唐(希古),為“南宋四大家” (李、劉、馬、夏)之首。受李思訓(xùn)、荊浩、范寬影響,畫樹焦墨,稱“點漆”?!肚逑獫O隱圖》,創(chuàng)“大斧劈皴”,馬遠、夏圭繼之?!度f壑松風(fēng)圖》、《煙嵐蕭寺圖》,禿筆渾厚。人物畫類李公麟,傳世有《伯夷叔齊圖》(《采薇圖》)。李唐時期,北方有李成畫派,江南有董源畫派,又有米家山水,而李唐則獨辟蹊徑。明王世貞《藝苑卮言》云:“山水至大小李(唐李思訓(xùn)、李昭道)一變也;荊、關(guān)、董、巨(五代荊浩、關(guān)仝、董源、巨然)又一變也;李成、范寬(北宋)又一變也;李、劉、馬、夏(南宋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又一變也;大癡、黃鶴(元代黃公望、王蒙)又一變也。”
劉松年(“暗門劉”、“劉清波”),學(xué)李唐,簡樸率真,李唐“全景山水”,劉松年“小景山水”,開辟了所謂“馬一角”、“夏半邊”之風(fēng)氣。
馬遠(欽山),與夏圭并稱“馬夏”。善山水、花鳥。比李唐大斧劈皴更方勁,改五代以來全景山水,獨出“馬一角”。并善畫“活水”?!堆┙瓪w棹圖》、《雪中水閣圖》。
夏珪(禹玉),學(xué)范寬,善畫雪景。馬、夏山水,屬于李唐水墨一派。夏圭喜用重筆、點筆,善用墨,樹石風(fēng)雨,淋漓華滋。善長卷鋪陳,如《江山佳勝圖卷》、《長江萬里圖》,長六至十丈。
趙伯駒(千里),繼承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傳統(tǒng),作《江山秋色圖卷》,景物紛呈,有文人畫氣韻,變“大青綠”為“小青綠”,開脫南宋青綠山水新風(fēng)貌。董其昌評曰“精工之極,又有士氣”。
崔白(子西),工花竹翎毛,以敗荷鳧雁得名,程式化得黃氏畫風(fēng)壟斷畫院花鳥百年,崔白、吳元瑜變其格。比之黃派的工整拘板,更脫形似而重神情。傳世《雙喜圖》等?!缎彤嬜V》評曰“作用疏通”,“放筆恣呈,以出胸臆”。
元代
遼、金有胡(王+懷)、耶律倍、王庭筠、武元直等。
畫法備于宋,至元則生發(fā)其精神,又于唐法中幻化逸格,實處轉(zhuǎn)虛,淡中求韻,筆生拙處,蒼潤幽然,水墨氤氳,以“意”為之,遂多真趣。
趙孟 (子昂、松雪、鷗波),多才多藝,善書,工釋像、馬,畫馬者有任仁發(fā)與之齊名,皆曹霸、韓干、李公麟之傳。
高克恭(嚴敬、士安、房山)。在元代與趙孟 為畫壇領(lǐng)袖,善山水、墨竹。
元末“四大家”: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多宗北宋,各有變異。至明董其昌,因皆宗法董巨,所以極力鼓吹四家,始有影響。
黃公望(子久、大癡、一峰)法北苑,汰其繁皴,瘦其形體,墨中藏筆,巒頂山根,重加累石,橫其平坡,自成面貌。設(shè)色以淺絳居多。代表作《富春山居圖卷》,全宗北苑,間以二米。
王蒙(叔明、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少學(xué)舅父趙松雪,晚法北苑,將北苑“披麻皴”屈曲為“解索皴”,渴墨點苔,自成一體。代表作《青卞隱居圖》
倪瓚(倪迂、高士、元鎮(zhèn)、元映、云林)。有潔癖。先師董源,后法荊、關(guān),變繁實為空靈,筆中藏墨,繁簡不拘,遂成逸品。代表作《漁莊秋霽圖》。講究“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寫胸中逸氣”。
吳鎮(zhèn)(仲圭、梅花道人)多法巨然,改緊密為疏落,取法稍異。代表作《洞庭漁圖》、《漁父圖》、《清江春曉圖》。少用干筆,多用水墨,清初吳歷評其“五墨齊備”。吳鎮(zhèn)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很大。
錢選(舜舉、玉潭、清癯老人、司懶翁),成就與趙子昂頡頏。南宋遺老,不仕元?;B畫成就尤大,是元繼宋設(shè)色工筆花鳥畫一派的代表人物。
柯九思(丹邱、敬仲),善水墨“寫竹”,同道者有趙松雪、高克恭、李kan 、倪云林,皆源自文仝、蘇軾、王庭筠;另一路為設(shè)色“畫竹”,有張遜、王伯時、楊清溪等。
王冕(元章、老村、煮石山農(nóng)、會稽外史、梅花屋主),元代畫家中名氣最大的一位。工畫梅,學(xué)楊補之,后創(chuàng)“胭脂沒骨體”。
元人花卉,筆簡意厚,理法嚴密,黃賓虹極推崇,以為“白陽青藤猶有不逮”。其中錢選、王淵(若水、澹軒、虎林居士)、張中為代表。元人花鳥畫是由“色”到“墨”的重要過渡期,水墨工筆花鳥繼承黃筌工筆勾勒法,加上水墨皴染,深淺多致。此法演變?yōu)槊鞔蛑?、陳淳、陸治、周子冕諸家水墨寫意花鳥畫派。
明代
宣宗不喜歡元畫,故而取法南宋院體成為風(fēng)氣。
戴進(文進、靜庵、玉泉山人),繼承南宋院體畫水墨蒼秀一路,受馬、夏影響,用筆勁挺,虛實有度,并吸收李唐、劉松年以至董源、范寬之長,為“浙派山水”首席畫師。傳世《春山積翠圖》、《關(guān)山行旅圖》等。
吳偉(士英、魯夫、小仙),明英宗江夏人。近學(xué)戴進,遠師馬、夏,落筆健勁。者甚多,史稱“江夏派”。傳世《溪山漁艇圖》等。
周臣(舜卿、東村),唐寅、仇英師之。工山水、人物。傳世《柴門送別圖》等。繼南宋趙千里、劉松年、李唐“院派”畫家,明畫家則融合“院體畫”與“文人畫”,周臣為其代表。
沈周(啟南、石田),唐寅、文征明師之,是十五世紀下半葉繼戴進后最有影響的畫家。繼承宋元畫風(fēng)的“浙派”盛行之際,沈周、文征明、唐寅崛起,稱“吳門畫派”,為明代最有影響的畫派。初學(xué)宋元,稍變舊法。文、沈之作,雖源自唐宋,但多南宋習(xí)氣,枯梗有余而滋潤不足。至啟、禎間,有所振拔,如鄒衣白、惲本初(道生)筆墨簡淡,方得董、巨遺意。
文征明近(璧、衡山),詩文書畫“四絕”。學(xué)古人而推陳出新,是明代中葉至清代中期大宗師。
唐寅(伯虎、子畏、桃花庵主、六如居士)。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合稱“明四大家”,而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昌谷合稱“吳中四杰”“吳中四才子”。
仇英(實父、十洲),工人物仕女,山水發(fā)展宋“院體”的“青綠巧整”,山水樓閣界畫,有裝飾味,為清人袁江(繪畫史上最有影響的山水樓閣界畫名家)繼承。比之吳門派其他三家略疏詩書,故有歸之“院體”者。
董其昌(玄宰、思白、華亭),少學(xué)黃子久,中年宗董(源),自以為“古雅秀潤”。始分畫有“南北宗”。《畫禪室隨筆》、《畫旨》、《容臺集》等。書法有“邢(侗)、張(瑞圖)、米(萬鐘)、董(其昌)”和“南董北米”之稱。“華亭派”:董玄宰、陳糜公、趙文度、沈子居。
藍瑛(田叔),與戴進、吳偉并稱“浙派三大家”。
徐渭(文清、文長、天池、青藤),是繼陳淳(道復(fù)、白陽)之后(美術(shù)史上常以“白陽、青藤”并稱)集寫意花鳥畫之大成,是中國畫史上開大寫意畫派的畫家。“亂而不亂”,“墨分五彩”。
陳洪綬(章侯、老蓮、老遲),與崔子忠齊名,稱“南陳北崔”?;B人物,無不精妙,海上“四任”(任熊、任薰、任頤、任預(yù))深受其影響,晚年所作“博古葉子”,頗顯才能。
清代
祖述董其昌,宗“四王”或吳漁山、惲壽平,古法遂湮。
弘仁(無智、漸江、鷗盟、梅花古衲),筑基于唐宋,取神倪、黃而不為拘束,意多簡逸。與石濤、梅清(瞿山、遠公)共為“黃山畫派”代表人物,為“新安畫派”奠基人,與查士標、孫逸、汪立瑞共稱“新安四大家”、“海陽四家”。與髡殘、石濤在畫史上共稱“三高僧”。與石濤合稱“二石”。
髡殘(介邱、石溪、白禿、殘道人、石道人),入手于元人,宗釋巨然,筆蒼墨潤。開“金陵畫派”。
朱耷(雪個、個山、八大),工書法,山水學(xué)黃子久,轉(zhuǎn)用枯筆,花鳥在沈石田、陳道復(fù)、徐文長基礎(chǔ)上,落拓不羈,蒼潤簡淡,冷逸峭拔。代表作《河上花圖》
石濤(若極、原濟、道濟、若極、大滌子、清湘老人、石道人、苦瓜和尚、瞎尊者)。師董玄宰,然過于放縱。與八大、髡殘、漸江合稱明末清初“四僧”。與弘仁、梅清(瞿山)共為“黃山畫派”巨子。著《石濤和尚畫語錄》十八章,有云“我之為我,自有我在”,“脫胎于山川”,“筆墨當隨時代”,“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不似之似似之”,與四王傳統(tǒng)派系對立。
王hui (石谷、耕煙散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與吳歷(漁山、桃溪居士)開“虞山派”(還有楊晉、蔡嘉、李世倬等)與王原祁(茂京、麓臺)對峙,為清代正統(tǒng)派山水兩大宗。王煙客、王廉州開“婁東派”(還有黃鼎、唐岱、方士庶、董邦達、王宸等)。
王時敏(煙客)、王鑒(廉州)、王 (石谷)、王原祁共稱“四王”。“清六家”:“四王”、吳歷、惲格。
龔賢(半畝、半千、柴丈),反對“四王”單純摹古,吸收董源、二米、吳鎮(zhèn)、沈周的長處,充分發(fā)揮宋人“積墨法”,樹木山石,沉厚雄渾。龔半千、樊會公開“金陵派”。傳世《夏山過雨圖》等。
惲格(壽平、正叔、南田、云溪外史、白云外史),是清代最有影響的花鳥畫大家,為“寫生正派”,詩書畫“三絕”。學(xué)北宋徐崇嗣(徐熙之子)沒骨法,自謂“徐家傳吾法”,創(chuàng)“純沒骨體”,兼工代寫,稱“常州派”、“南田派”。改變了沈周、陳淳、陸治派系,自成家法。著有《甌香館集》、《南田畫跋》頗有影響,有謂“脫盡縱橫習(xí)氣”,“無意為文”,“高逸”,“畫以簡貴”“隨意涉趣,不必古人有此”,“不同之同,不似之似”,有現(xiàn)實思想的浪漫主義畫家。
金農(nóng)(壽門、冬心、司農(nóng)、曲江外史),創(chuàng)“漆書”。創(chuàng)“人物肖像”一路。列“揚州八怪”之首。其余有黃慎(癭瓢)、鄭燮(板橋)、李 (懊道人、復(fù)堂)、李方膺(晴江)、汪士慎(巢林)、高翔(樨堂)、羅聘(兩峰)。
高其佩,“指畫”大家。“指畫”據(jù)云創(chuàng)自張璪,后代無有繼者,高其佩于清康、雍間風(fēng)靡一時。
清初歐人郎世寧入充內(nèi)延供奉,參用西法,摹擬唐宋畫。 袁江、華巖(新羅、秋岳)、費丹旭(曉樓)、趙之謙(悲庵)、任伯年、虛谷、吳昌碩。
現(xiàn)代則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傅抱石、李苦禪、李可染。
本文來自派派小說論壇 :http://www./r5323880_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