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世界史有其特殊之處。在國外,“世界史”是歷史研究的一個“角度”,它強調對整個人類歷史的橫向觀察,著重不同國家與地區(qū)之間的影響與互動,因此與“全球史”、“整體史”有相近的含義。但在中國,“世界史”卻有其特定意義,它專指“中國之外的歷史”,也就是在世界范圍內,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地區(qū)的歷史。這樣一來,中國歷史學就分成兩部分:一是“中國史”,一是“世界史”,這種情況是由中國學術發(fā)展的特殊經歷造成的。 既然“世界史”和“中國史”有如此區(qū)分,其研究對象也就不同。這種不同引起人們去思考以下問題,即同樣是研究歷史,研究的目標取向是否也有所不同? 如果把歷史學看做一個整體,無論“世界史”還是“中國史”都具備兩個功能。第一是恢復歷史,讓人們知道過去是怎樣的、發(fā)生過什么。由于這個功能,歷史學的學科地位就無可取代。人類正是通過歷史這門學科而了解過去、認識過去,歷史學承擔著傳承文明的使命。既然如此,歷史學就必須求真,盡可能恢復人類真實的歷史。盡管人們知道,完全恢復真實的歷史是做不到的,但歷史學家還是要盡可能去接近它。 歷史學的第二項功能也可以類比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家希望將科學的知識用于世界、達到影響或改造自然的目的;歷史學家則希望通過觀察歷史、思考歷史去影響社會,為人類提供歷史的借鑒。這就是歷史學的社會功能,也是歷史學最偉大的力量所在。盡管一直有人不承認這個功能,但歷史的借鑒作用卻是真實的,人們一直試圖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歷史學的這兩項功能是多數歷史學家都認同的,也為社會所廣泛接受,正因為如此,歷史學才經久不衰,成為人類知識體系中最有魅力的一個部分。作為歷史學的兩個分支,“中國史”和“世界史”當然都具備這兩項功能,然而“中國史”和“世界史”終究不同,其中重要的區(qū)別之一是:它們承擔著不同的學科責任,研究的目標取向有所不同。 中國人研究“中國史”,首先要恢復中國的歷史,為此,追究每一個歷史細節(jié)都是有意義的,都體現著履行文明傳承的使命。但同時,中國史學又從來都強調以史為鑒的重要性,如司馬光所言:“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中國史學數千年,其經世致用、讀史通變的傳統(tǒng)一以貫之。事實上,每一個國家研究本國史,都會將歷史學的這兩項功能等量齊觀:一方面,需要恢復歷史,追求歷史的真實;另一方面,會對歷史進行思考,尋找它對后世的訓誡。只要讀一下世界各地的歷史治學史,就都會知道這個情況。 但對于“外國史”(就是中國常說的“世界史”),其功能發(fā)揮就有所側重。任何一個國家研討“外國史”,都會更器重它的社會功能。中國的“世界史”就是這種情況,其社會功能從一開始就很明顯。中國史學傳統(tǒng)中本來沒有“世界史”,鴉片戰(zhàn)爭后,國家內憂外患,積貧積弱,中國人被迫睜開眼睛看世界,這才催生了“世界史”。那以后一百多年中,“世界史”一直攜帶著強烈的現實關懷,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閃現著時代的色彩。舉例來說,“世界史”曾一度最關心中外關系史、民族解放運動史,那是因為中國面對列強的侵略奮勇反抗、爭取民族自身的解放;“世界史”曾對各國革命以及政治制度興趣濃厚,那是因為在爭取解放的過程中,中國試圖借鑒別國的發(fā)展道路。改革開放后,“世界史”把各國現代化作為重要考察對象,那是以他國經歷為鏡鑒,為中國現代化提供參照。在中國史學領域中,“世界史”雖然是最年輕的一支,但它強烈的現實關懷卻是最明顯的。事實上,只有把歷史學的社會功能視為主要側重點,“世界史”的生命力才會強大。中國社會迫切期待“世界史”的現實關懷,在中國走向世界、自身影響力日益增長的時刻,這種期待會越發(fā)強烈。 今天,“世界史”可以研究的問題實在太多,但中國對世界的了解還很貧乏。比如,中國周邊國家問題已經很突出,可是對這些國家的歷史,除了最基本的常識之外,缺乏更深了解。不了解他們的歷史就不容易從文化深處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所以在處理周邊國家問題時,“世界史”不應該缺位。 在觀察世界總體格局、處理各種多邊或雙邊關系時,情況也是這樣;在面對各種國際組織、制定應對政策時,也需要借助世界歷史。舉例說:國聯(lián)的歷史是聯(lián)合國的鏡子,聯(lián)合國對此決不可忘記。 的確,有很多重要問題在等待“世界史”去澄清。比如:西方意識形態(tài)專家們一直在說,西方民主制度從古希臘綿延至今、歷經幾千年而不衰。但稍懂一點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不是這樣,西方所謂“民主社會”到20世紀上半葉才姍姍來遲,迄今也不過幾十年。 再舉例:世界現代化進程已經為每一個國家提供了充足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如何破解自身的難題——比如住房問題、養(yǎng)老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在別國的歷史中,中國可以受到啟發(fā)。 所有這些都說明:“世界史”研究的現實關懷何等重要,而人們的期待又何等地高!今天,“世界史”學科已面臨著極大的發(fā)展空間,以現實關懷為指向的“世界史”研究,將會更好地展現自己的社會功能。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歷史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