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尉探梅記
子翚
幼時看《梅花巾》電影,而知光福有梅花。中學(xué)時,讀龔自珍《病梅館記》而知光福鄧尉乃探梅勝地。壬午(2002年)早春,曾鄧尉探梅。
庚寅新春,來虹居院中紅梅已綻放多日,知賞梅時節(jié)來矣。元宵節(jié),適周日有暇,予遂邀鐘華君下午同游,出門前尚是陰天,驅(qū)車往光福,一路竟放晴。
下午三時許,車抵光福鄧尉山下之香雪海,公路兩側(cè)停滿汽車。山人擺攤賣折枝梅花及青梅、梅花糕者,也隨處可見。予在其對面司徒廟路口找到一車位,乃泊車,購票入內(nèi)。
香雪海景點,在光福鄧尉山西之馬駕山(亦名吾家山),而梅花林則在馬駕山山腳下,乃中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據(jù)傳為乾隆六次巡游之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蘇巡撫宋犖登馬駕山賞梅,只見白梅似海,暗香浮動,天姿皎潔,冷艷如雪。其領(lǐng)略“遙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頃”之意境后,感慨萬千,遂給其取“香雪海”,千古絕唱。
“香雪海”之梅花林,在馬駕山山腳下東,約百畝之廣,沿香雪勝地石子路一路觀花,游人臉上皆是春意盎然,梅花下之男子似有一份詩性,梅花下之女子似有一份畫意,梅花下之孩童似有一份真趣。入口不遠(yuǎn)處,一株粉紅梅花雖不大,卻燦爛如妙齡少女;折向北,一株紫紅色梅花,花色似過妖,予與鐘華均不甚喜。初入梅林時,有暗香久之,也不覺有香。忽聞歌聲,循聲沿溝渠往東,見溝渠內(nèi)梅花隨流而漂,有一小亭,有五六人正在表演,年齡均已五十上下,大提琴伴奏者均是男子,引吭高歌者是一名女子,先是《走進新時代》,繼之則《紅梅贊》,歌聲雖不算上乘,然是光福里人自娛自樂,且有大提琴伴奏,也實屬不易。在梅林雪海中穿梭,姿態(tài)優(yōu)者有之,造型奇者有之,恨吾不能畫,僅以相機記錄之。若王冕金農(nóng)來此探梅,畫興定濃!往西沿級登山,山不高。山上梅花不多,僅零星點綴,遂先往最高拾級攀登,新鋪水泥道板,道板左側(cè),見一樹上繞有標(biāo)簽,予上前審視,乃“木荷”,為山茶科,鐘華驚喜,摩挲樹干,仰視樹稍,曰:“‘木荷’乃吳地稀有樹木,是亞熱帶邊界樹種。方志所載,木荷僅在光福有之。”
半山腰有一亭,為梅花亭,乃明國香山匠人姚承祖設(shè)計建造。在梅花林之山建此梅花亭,別有詩意,仰視亭頂,是梅花圖案;俯察亭基,也是梅花圖案,匠心獨立,真不愧是蒯祥后又一位江南古建高手。鐘華曰:“據(jù)記載,姚承祖留下之建筑有一千多件,在蘇知名者僅三件,此是其一。姚氏雖略通文字,卻留有建造設(shè)計之詳細(xì)文字記載,嘆為奇跡”。予以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姚氏當(dāng)是其時建筑行業(yè)之狀元。予嘆曰:“吾姑蘇鄧尉附近有香山,在其一帶民風(fēng)皆淳雅。古建筑、木雕、石雕、蘇繡緙絲以及農(nóng)民書畫,大抵都是文脈相承者。”梅花亭南有一巨碑,乃乾隆探梅御詩碑刻,面東字跡已損,不能辨,背面字跡可辨,據(jù)稱乃乾隆三次南巡重游香雪海時所書。
再向上攀登數(shù)十步,乃最高處之望湖亭,望湖亭本以為是望太湖之亭,環(huán)顧四周,其西南處,依然山外有山,不知山為何名,其東北有一湖泊,其名為西崦湖。予以為望湖亭之所望之湖即為此湖。西崦湖不甚寬闊,卻四周有山,予謂鐘華曰:“西崦湖及四周之山若能移至姑蘇古城,則姑蘇或比天堂更美!”又曰:“太湖邊群山環(huán)繞,若將群山削平填于太湖,或許太湖正可填滿矣。”抬頭向東眺望,所見者正是鄧尉山,南北橫亙,山腳村舍成片,以粉墻黛瓦居多,也有琉璃紅瓦者,或為別墅,陽光照射下,紅者更是顯眼。一如近處之梅林,以雪成海,其間也夾雜紅梅、綠梅,而以紅梅最為顯眼。高處望香雪海,似覺其又可作白梅如雪之花園。比如,北海公園之“海”也是此意。予側(cè)身謂鐘華曰:“現(xiàn)之香雪海景點似覺不甚大,如將其擴至西崦湖邊,再賞,其氣勢自是不可同日而語耳!”鐘華君以為然。


 
下山時先望北之水泥道板,一片常綠闊葉林,乃是木荷林,其樹當(dāng)是近十來年所新植,比之最先看到有百余樹齡之木荷細(xì)多矣。鐘華君拾得落于山坡之木荷花及葉子,木荷花已枯,但硬,似微型小荷花;初看木荷與香樟相似,但葉子更闊且厚,手感稍硬,路邊有牌子標(biāo)明“六月開花”。予遂與鐘華君相約屆時同賞木荷之花。
從木荷林返回往南有一平房,平房東有平臺,予與鐘華君趨之,乃“聞梅館”。據(jù)稱“聞梅館”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其二側(cè)石柱為:“尋宋商邱題詠遺文,入勝出幽,十里梅香,歸吐納;訪清高宗游觀陳跡,撫今懷昔,四圍山色感興亡”。“聞梅館”匾額為新制,集電腦用字之新隸書,梅花之高雅為之失色。入內(nèi)有三株紅梅盆景,有紅紙標(biāo)價,中間最大為五百六十元,姿態(tài)尚可,是鄧尉山里之人盆景展賣。館之西南角有一株石楠,以前未曾見;館之東南角有一株近百年之紫薇,也是顯眼,印象中比網(wǎng)獅園內(nèi)一株紫薇為小。站館前石欄處,再賞梅林,似覺此為最佳賞梅處,梅林又似云,似海,層層疊疊,又覺雍容華貴,“香雪海”大凡可解為:梅林聞之則香,賞之似雪之海洋之意。此景可與洞庭林屋山之梅花作比較:林屋山之白梅林中夾雜綠色,乃枇杷樹與橘樹,而鄧尉香雪之白梅林中間有紅梅,二者各有千秋;林屋山下之梅,乃純自然,美而素,鄧尉香雪之梅自然之中似乎又略施脂粉,美而稍艷;前者為浣紗溪邊之西施,后者為入?yún)呛笾魇?。明代姚希孟《梅花雜詠》云:“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予信然。
依依不舍告別鄧尉香雪時,鐘華君買梅花糕,二人同享。歸后,予坐來虹居窗下,窗外紅梅依然,從雕有梅花圖案之柜內(nèi)取出購于婺源之梅花酒,置梅花酒于雕有梅花圖案之桌上,讀《光福鎮(zhèn)志》歷代名人詠梅詩,固以感懷,乃仿唐寅《桃花庵歌》,試作《梅花歌》,歌曰:
“梅花仙人愛梅花,梅花山里探梅花;梅花路邊賣梅花,梅花樹下唱梅花;梅花枝前梅花香,梅花渠邊梅花落;梅花坡上梅花賞,梅花攤嘗梅花糕;梅花柜藏梅花酒,梅花酒上梅花桌;梅花桌前讀梅花,梅花酒后思梅花;梅花窗下梅花記,梅花樓上梅花夢”。
唐寅正月十六夜于來虹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