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guān)
描繪匈奴人生活的壁畫
秦國的開國國君襄公在剛執(zhí)政的元年(公元前777年),就把他的妹妹繆嬴嫁給西戎豐王做妻子。襄公二年(前776年),戎包圍犬丘。世父反擊,結(jié)果被戎俘去,一年多后,又被釋放。在這個時期,秦一面與戎作戰(zhàn),一面又與戎通婚。
秦國建立和初期戰(zhàn)爭
七年(前771年)春,周幽王因?qū)檺郯Χ鴱U除太子宜臼。此時關(guān)中已多戎人。西戎和岐山之戎背叛周朝,攻下京城,殺死幽王時,秦襄公率兵營救周朝,作戰(zhàn)有力,立了戰(zhàn)功。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騷擾,把都城向東遷到洛邑,周平王與秦襄公立下誓約:“西戎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如果能趕走西戎,西戎的土地就歸秦?!鼻叵骞珟Пo送周平王東遷,平王將岐山以西土地賜給秦,秦襄公被封為諸侯,建立秦國。
秦襄公十二年(前766年),他討伐西戎,到達岐山時去世。
秦國本為西方一個小國,各方面都比較落后,到后來相當強大了,還被中原各國看作為戎狄——即落后的匈奴部落(至今仍有學者認為秦是戎族),大受鄙視。但秦國一方面在戎族地區(qū)擴充土地,一方面與中原各國來往,通婚,吸取中原文化,逐步發(fā)展成為強國。秦是在戎狄的包圍中成長和壯大起來的,秦與匈奴的戰(zhàn)爭頻繁:
文公十六年(前750年),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秦的勢力大概此時才完全占領(lǐng)了岐西的地方。岐東則獻給周,實際上還在戎人手里。
憲公(前715-前704年在位)三年(前713年),與西戎的一支亳(bō)部落作戰(zhàn),亳王逃往西戎。秦又進一步向東發(fā)展,已漸漸到了岐東。
武公元年(公元前697-前678年在位)伐彭戲氏戎族,至于華山。武公十年(前688年),攻打邽(guī)、冀戎兩地的戎族(約在今甘肅天水附近),滅了小虢(guó)。秦在邽戎之地,置上邽縣。秦在向東發(fā)展的同時,又向西北發(fā)展。秦國不斷向東發(fā)展,岐東的戎被迫向東奔竄,沿著黃河,散布于河西河東之間。后來晉西、晉東以及周的洛水、伊水一帶都有戎人的蹤跡。當時北方的狄人也很盛,戎狄也就混合起來。
穆公時期,稱霸西戎
秦穆公時期,秦國已有很大的發(fā)展,開始參加華夏諸侯的爭霸戰(zhàn)爭與會盟。穆公已盡量模仿華夏的禮樂文化,可是華夏諸侯仍把秦國看作“戎狄”。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攻伐茅津(山西和陜西交界處和山西平陸附近)戎,獲勝。茅津的戎族,在秦國的東面,阻擋了秦國向東發(fā)展的出路。秦穆公親率大軍戰(zhàn)勝茅津,就打開了東進的通路。
秦穆公前期,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和河西走廊一帶)的姜戎氏即姜氏之戎,與其他遷居于伊洛的戎族一樣,其中有些人在東周初年與周、晉雜居,雖然也有時叛亂,但已經(jīng)有不同程度的華化了。他們在秦占領(lǐng)關(guān)中之后,土地被奪后被迫東竄,幸而晉惠公給他們南邊的土地,才得以定居于河東、晉西。這些戎人用草蓋身,剪除荊棘,驅(qū)走了狐貍豺狼,開辟土地,辛勤耕種,還幫助晉與秦作戰(zhàn)。
秦穆公一面與晉國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一面與西戎交戰(zhàn)。
二十五年(前635年)秋,周襄王的弟弟子帶,借助狄人的軍隊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鄭國,派人向晉國、秦國通告了發(fā)生禍難的情況。晉文公剛即位,就率兵攻伐子帶,助襄王入國。秦穆公也同時派兵到了河上,幫助晉文公護送周襄王回朝,殺死襄王的弟弟子帶。
周襄王被戎狄趕逐,避居在鄭國的時候,秦、晉已經(jīng)都是強國。晉文公趕跑的戎狄,居住在河西的圁(yín)水、洛水之間,稱為赤狄、白狄。秦穆公得到由余的幫助,使西戎八國都服從秦國,從隴地往西有緜諸、緄戎、狄、豲等戎族,岐山、梁山、涇水、漆水以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等戎族。這時晉國北部有林胡、樓煩等戎族,燕國北部有東胡和山戎。他們各自分散居住在溪谷里,都各有自己的君長,經(jīng)常聚集在一起的竟有一百多個戎族部落,但都不能相互統(tǒng)一。
戎王聽說穆公賢明,就派由余出使去觀察秦國。穆公看到由余有遠見卓識,用計疏遠他們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送給戎王十六名年輕貌美的歌妓,引誘他荒淫誤國。三十七年(前623年),秦伐西戎,大勝,史稱其“益國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穆公的一生不斷積極東侵,但沒有成功。秦自文公以后,雖然收復了周在關(guān)中的失地,鞏固了秦的基礎(chǔ),但是散布在今甘肅、青海的羌戎人數(shù)是很多的,部落也不統(tǒng)一,隴西隴東一帶還有緜諸、義渠之戎等。這些戎族部落或叛或從,來去無蹤。秦穆公由于不能實現(xiàn)東進的計劃,于是向西去征伐這些落后的部落,從他們那兒擴張領(lǐng)土,成效卓著。
秦穆公蕩平西戎,使秦國的百姓擺脫戎族入侵、騷擾的困境,可以安心生產(chǎn)。被俘獲或投降的戎人,由漂泊到定居,被秦同化,壯大了秦的力量。秦國在西邊的后方已無后顧之憂,就可以全力東進,積極發(fā)動對中原的征戰(zhàn)。
宣太后用色相誘殺義渠戎王,并吞義渠領(lǐng)土
戰(zhàn)國初期(公元前5世紀末),匈奴屢屢侵犯中原的北方諸國:義渠是秦國西北最強大的戎族,此時,匈奴經(jīng)常馳騁于樓煩一帶(今山西寧武一帶)。在東線,山戎不僅攻伐燕國,甚至越過燕國攻打齊國。戰(zhàn)國時匈奴族在內(nèi)陸者為林胡、樓煩、義渠。
《史記·匈奴列傳》說:“當是之時,冠帶(有文明禮數(shù)的國家)戰(zhàn)國七,而三國邊于匈奴?!碑敃r與匈奴相接界的這三國是秦、趙、燕。這三國對匈奴的不斷騷擾和入侵,感到不勝其煩,于是先后筑長城以防匈奴。
起先,秦國的西、北兩面受異族的壓迫,其中義渠是秦國西北最強大的戎族,它的都城在今甘肅寧縣,疆域包括今之陜西北部、甘肅東北部涇水、渭水以北地區(qū)和寧夏的一部分,占地廣闊。秦國和義渠戰(zhàn)事不斷,義渠的戎族,筑城郭自衛(wèi),而秦不斷地蠶食他們的領(lǐng)土。厲共公三十三年(前444年),攻打義渠戎族,俘虜了戎王。
秦孝公(前361-前338年)元年,發(fā)兵東進,圍攻陜城,西進殺了戎族的獂(huán)王。三年(前359),孝公實行商鞅變法。十一年(前327年),戎族的義渠國君向秦國稱臣,秦在義渠設(shè)縣。更元十年(前315年),攻占了義渠的二十五座城邑。秦與義渠戰(zhàn)事,都是秦國主動侵伐對方。自十一年(前314年),起,秦國不斷攻打魏、韓、趙、楚國,皆勝。十四年(前311年),戎族的丹國、犂國向秦國稱臣。
秦昭王(前306-前251年在位)的母親羋(mǐ)八子是楚國人,稱為宣太后。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匈奴義渠戎王與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淫亂通奸,生二子。宣太后在秦國甘泉宮,用計謀殺死義渠戎王,于是趁機起兵攻伐和并吞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
秦始皇大勝匈奴,卻因匈奴而亡
秦王政(前246年起在位)二十六年(前221年),他統(tǒng)一全國后,稱秦始皇帝。同年,他就計劃攻打匈奴,卻因李斯的反對而未成。于是將原來三國修筑的長城修繕和連接貫通起來,西“起臨洮至遼東萬余里”,這便是最早的萬里長城。
秦長城遠在山海關(guān)以北二三百公里。我們今日東起山海關(guān)西至嘉峪關(guān)的萬里長城則建于明朝。當代人心目中的長城是宋代防御遼金,明代防御滿清而建筑的,實際上長城最早是用來抵御匈奴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故事,講她的丈夫萬喜良在秦朝時筑長城,就是指抵擋匈奴的長城。
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年)巡視北邊時,到達上郡(治膚施,在今陜西榆林南),察看邊境形勢。燕人盧生奉使入海求仙后還咸陽,報告尋找鬼神的情況,并奏錄圖書,說:“亡秦者胡也?!笔蓟室蜷L年受匈奴侵擾,以為將來要亡秦之“胡”即被稱為“胡”的匈奴,于是速派名將蒙恬發(fā)兵30萬北擊匈奴。
蒙恬出兵,當即收復河南和榆中一帶的廣大地區(qū)(今內(nèi)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次年奪回高闕(今內(nèi)蒙古臨河縣北的狼山口),收復陽山和北假(均在今內(nèi)蒙古烏加河以北和烏良素海一帶),直抵陰山,重建九原郡,分設(shè)三十四(一作四十四)縣。接著連年徙去大批刑徒,于三十六年(前211年)從內(nèi)陸遷移民戶三萬家,充實邊地,以防匈奴。
自三十三年(前214年)起連年修筑長城。
于三十五年(前212年)派長子扶蘇到北方上郡做蒙恬的監(jiān)軍,與蒙恬一起修筑長城。又修起直通大道,從九原直到云陽,利用山邊、險要的溝塹、溪谷等可以修繕的地方筑起城池,此時的長城起自臨洮,終于遼東,長達萬余里。又渡過黃河,占據(jù)了陽山、北假一帶。
秦始皇的軍事勝利,沉重打擊了匈奴,匈奴只好不斷向北遷移。秦軍逼使匈奴后退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匈奴恐懼,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河套內(nèi)外的廣大地區(qū)擺脫了匈奴的侵擾,得到安定。
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出巡期間,于沙丘(今河北平鄉(xiāng)東北)猝死。死前為璽書,令長子扶蘇迅即“與喪令咸陽而葬”,此即立扶蘇為繼承的皇帝。
趙高扣書不發(fā),在李斯的支持下,陰謀改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又矯詔逼迫扶蘇自殺,逼死蒙恬。此即 “沙丘之變”。這次政變,讓兇惡無能的胡亥奪得皇位,他的驕奢淫逸、倒行逆施和胡作非為,造成秦朝迅速滅亡。
秦朝之亡,間接上也可以說是匈奴促成的,因為“亡秦者胡也”,預言得非常準確,此“胡”雖非匈奴之“胡”,而是“胡亥”之“胡”,但始皇因誤以為“胡” 指匈奴,為嚴防匈奴而派扶蘇監(jiān)邊,扶蘇因此而遠離秦朝的權(quán)力中心,于是在秦始皇猝死后形成秦朝短暫的權(quán)力真空,造成趙高勾結(jié)胡亥乘機篡政和因胡亥、趙高的殘暴無能而促使秦朝迅速滅亡。
秦始皇為了對付匈奴而修建長城,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幾十萬民工被迫遠離家鄉(xiāng),大批死亡,造成許多家庭家破人亡,加劇了秦朝社會的動蕩,這也是秦朝失去民心,造成滅亡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