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鑒定應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真?zhèn)舞b定,第二層次是真品鑒定。第二層次的真品鑒定是進一步研究其燒制地點和燒制時間。
由于出土資料的限制,對唐三彩真假的辯識及燒制地點和時間的確定具有模糊性的特徽。精確的科學的認識,有待于考古組了的豐富和研究的深入。
唐三彩的真?zhèn)舞b定
假作真時真亦假,現(xiàn)在存世的真真假假,又真又假的三彩,在鑒定時確實很難。又因為唐三彩燒制地點不一,胎質和釉色,造型和風格本身就各不相同,在鑒別時很可能假當作真,真又當作假。對民國初及近二十年的仿制品,應從胎、釉、形、神諸方面綜合考慮,尤其是難以言傳的“神”,是任何名匠高手都仿不了的。
胎——真品是陶胎,較為粗松,胎色呈白、白中閃黃或粉紅色。近二十年新仿的是瓷胎,細膩致密,有些則用石膏加水泥制成,潔白或稍灰。
釉——真品釉層厚實,光澤柔和,釉色深沉,外觀自然而古拙。由于長期水漫土蝕,釉面形成一種極細的無色紋片,紋片四邊上翹與胎體略有分離。南方出土的唐三彩還可以見到水蝕而產(chǎn)生的銀釉。民國初及近二十年所仿釉面晶亮,有大且不勻的紋片,紋片四周上翹現(xiàn)象。
施釉方法——唐代三彩采用刷釉方法,有的部位用不同底色,各種釉自然流淌、交融。因刷釉造成釉層厚薄不均,見微小露胎處。人傭的頭部或足部,獸的足部和底盤露胎。近二十年仿制三彩采用噴釉方法,不同部位用不同釉色加重,形成套色,有人工痕跡,很少流淌。因噴釉,釉層均勻細膩,不見微小漏釉處。器物的各部分均滿釉,不見露胎。
制作成型——唐三彩真品用模型、輪制并捏塑手制成型,同類產(chǎn)品大小不一,見刀痕和指痕。馬、駱駝等動物的尾和身軀連在一起塑制,出土物常見損壞或殘缺不全。
仿制三彩用模制或注漿成型,見胎漿流淌痕,產(chǎn)品規(guī)格大小統(tǒng)一。大件器物均分件成型,如馬駱駝的尾部和身軀分別制作,燒成后再插入傭身臀部方孔。
真唐三彩土銹與原物結為一體,不易刮去,即使刮落也必帶去釉胎。仿舊作品都經(jīng)水洗或藥品處理,有生硬和不自然處,與出土唐三彩真品經(jīng)千年風霜的陳舊感,總有神氣上的區(qū)別。
近年西安、洛陽由國家單位仿制的三彩在胎上打印記,比較容易識別。
真假三彩的識別以來理性認識能力,更以來實際積累經(jīng)驗,許多不可言傳的訣竅,講不出道理的直感往往更準確。
唐三彩出土地點的辯識
唐三彩出土以西安和洛陽為多,揚州次之,其它地區(qū)僅見零星報道。各地出土物的胎釉造型特點不同。理清并總結唐三彩的地域性特徽有重要意義,早年出土的三彩借助這種認識可搞清一些“身世”,同樣,又為真?zhèn)无q識提供了一條線索。
出土地點和生產(chǎn)地點之間有些聯(lián)系,但并不等同。同一墓出土的可來自幾個窯,同一窯產(chǎn)品也可以出現(xiàn)于幾個地方的墓葬。在古代運輸不便的情況下,巨型三彩傭不可能長途跋涉,出土地點和燒制地點回較近。西安和洛陽三彩的明顯區(qū)別也證實了這一點。至于每件三彩是什么地方生產(chǎn)的,按目前的考古資料和研究水平,還無法給予準確的回答。
占出土三彩絕大部分的西安和洛陽唐三彩,有這樣一些主要區(qū)別:
胎質——陜西三彩胎骨較粗松,其中紅泥胎延續(xù)時間較長,在出土三彩中占一定比例。河南出土的三彩,胎骨較堅致,不見紅泥胎。
釉彩——陜西三彩的釉色清亮素雅,玻璃質感弱,用淡綠、淡黃、褐色裝飾較多。釉彩裝飾以各種垂流交融的發(fā)為特徽。河南唐三彩釉色嚴厲濃重,多見集合形點彩花紋和垂帶狀花紋,流釉控制較好,有些紋飾仿絲、毛織物,施彩不顧及造型,帶有明顯的裝飾性。
造型——西安三彩女俑以豐滿肥碩為主,男傭身材矮短,武士傭均體形彪壯,短頸粗腰。河南三彩女俑俏麗飄逸,男傭胖瘦得體,武士傭威猛瘦勁。三彩樓閣、亭院、山巒、水池等模型唯見陜西出土。河南三彩的造型總的來說不及西安三彩精致,似官窯和民窯之區(qū)別。
成型——陜西三彩的人傭制作較多采用捏塑方法,人物的衣衫單個捏塑,如武士傭肩上飄帶飛旋各不相同,在河南三彩中則未見到。
除西安和洛陽外,出土三彩一揚州為多。揚州三彩的產(chǎn)地有不同說法。揚州發(fā)現(xiàn)過唐代窯址,應有當?shù)禺a(chǎn)品。但作為外銷重要窗口的揚州,貿(mào)易三彩必然大多由別處運來,估計有四川、湖南、河南等地。
揚州三彩和西安,洛陽三彩相比還是有區(qū)別,主要特徽為:
胎淡紅色、淡黃色和白色,較粗。另有白、褐螺旋形紋胎裝飾。
施釉有單面和里外雙面兩種。
各種釉色中,以綠色最多,有淺綠、中綠、深綠等幾種。
欺侮均日用器皿和小形玩具,不見大型隨葬傭。
唐三彩制造時間的確定
唐三彩制作時間始于高宗晚期,約七世紀六十年代,但其下限尚難肯定。對每件唐三彩的燒制時間的確定,目前只能以紀年墓的出土物為參照,提出一些零碎的、不精確的依據(jù),作今后進一步研究的階梯。
大型三彩鎮(zhèn)墓傭(鎮(zhèn)墓獸,武士傭或天王傭,文官傭,十二支神傭),一般是七世紀九十年代至八世紀三十年代的產(chǎn)品。
大型三彩鎮(zhèn)墓獸和三彩馬、三彩駱駝的體型經(jīng)歷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以八世紀初(中宗期)產(chǎn)品體型最為高大,以前或以后的均稍矮小。
三彩女俑的造型早期的清秀,后期的肥碩,以中宗時期為過渡。
鎮(zhèn)墓獸在初唐時期塑成人身蹄足。到武則天時出現(xiàn)獸身、鳥翼、蹄足,有獸面或人面兩種。
武士傭是初唐的造型,到武則天時出現(xiàn)佛教中金剛造型的天王傭。武則天和唐中宗時期武士傭和天王傭并見,以后則只見天王傭。
房屋、假山水池、枕等陳設用具,開元始多見。
馬的造型自武則天時期開始更加精美,尤以帶鞍馬為甚,鬃剪成三花狀的“三花”馬始見于這一時期。
釉彩早期因燒制溫度過高,自然流淌、交融較多。盛唐和中唐開始,釉彩流淌,交融中人工控制痕跡明顯。
早期三彩釉層較厚濁灰暗,有較多褐色,盛唐起釉色清亮明艷。藍彩熟練運用是在八世紀,這時三彩已盛極而衰,因而大型藍彩器很稀少。
唐三彩胎骨早期的燒制溫度較高,盛唐時降低胎燒制溫度以適合釉的燒制條件,以后三彩日用器皿的燒制溫度又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