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中的“樣本”類型與編撰策略
作者:王 榮 生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44 更新時間:3/7/2006 一、 “樣本”的含義及功能發(fā)揮方式 我國的語文教材向來以“文選型”為主流、為正宗,因而語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實為“選文”問題的討論。而從教材編撰的角度來討論“選文”,確認“選文”的類型及不同類型的功能發(fā)揮方式,是極為重要的。根據(jù)我們對中外語文教材的比較和研究,語文教材里的選文,大致可以鑒別出四種類型,即“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本文要討論的是“樣本”。 “樣本”一說,在我國是由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材的性質同于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1]。葉圣陶堅決主張,語文教學(課程)內(nèi)容應該是怎樣閱讀、怎樣寫作的“方法”,而“選文”主要是“歷練方法”的“憑借”。 這樣,在葉圣陶那里,當時所通行的“例子”稱呼便側重指從“相類文章”中抽取的“樣本”,或叫典型的“樣品”,正如葉先生指出的:“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從青年現(xiàn)在或將來需要讀的同類的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是說你如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閱讀同類的書,不至于摸不著頭腦。所以語文教本不是個終點;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2] 在葉圣陶看來,語文教學,便是“憑借”這些“樣本”去明里探討讀文、作文的“方法”,由方法的歷練而養(yǎng)成“習慣”,而最終養(yǎng)成適用于“人生日用”的語文能力。[3] 在葉圣陶的語文教學論里,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是怎樣讀、怎樣寫的“方法”。怎樣讀、怎樣寫,當然首先是知識,得“心知其故”。然而在葉圣陶看來,知識是隨著技能走的,而技能又是隨著“選文”練的,怎樣讀、怎樣寫的“知識”,從語文課程內(nèi)容研制的角度講,維系于被選用的這一篇“選文”。毋寧說,知識是溶解在“選文”里的,它需要學習者在閱讀的經(jīng)驗和揣摩中去發(fā)現(xiàn)、它有待于生成和提煉。離開了特定的選文,在葉圣陶看來,“知識”也就無從生成,因而也就談不上學習:“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yǎng)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國文教本中排列著一篇篇的文章,使學生試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師給予幫助(教師不教學生先自設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講給學生聽,這并非最妥當?shù)膸椭?;從這里,學生得到了閱讀的知識(即方法)。更使學生試去揣摩它們,意念要怎樣地結構和表達,才正確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師幫助;從這里,學生得到了寫作的知識(即方法)。”[4]所以,在葉圣陶教學論系統(tǒng),雖然同類“樣本”具有某種可替換性,但不同類型“樣本”的變更,也要引發(fā)課程內(nèi)容的變動,因為“知識”(“方法”)是用“因了上面的例子”這種方式生產(chǎn)的。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變動,必定要求課程內(nèi)容的相應調(diào)整,因為“知識”(“方法”)是在讀寫活動中動態(tài)地產(chǎn)生的,它需要學習者“依了自己的經(jīng)驗”,在體會中提煉和把握。 與“定篇”一樣,作為“樣本”,一篇“選文”也要同時教學與“樣本”相關的許多方面。但是,那許多的方面主要不是來自選文本身,更不是來源于權威——無論是專家、教材編撰者還是教師——的闡釋,究竟教學多少個方面、哪些方面,除了依據(jù)“樣本”之外,主要取決于學習者讀與寫、文學鑒賞的現(xiàn)實狀況。換句話說,在本質上,“樣本”說的課程內(nèi)容,是不能事先約定的,隨著技能的增多,隨著對“知識”的經(jīng)驗增加,按照葉圣陶教學論系統(tǒng)的邏輯,所教學的“知識”便會逐漸減少,最后,減少到幾乎用不著再出現(xiàn)新的“知識”了,這也就是“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教學論設計上的體現(xiàn)。這樣看來,居于“樣本”身份的“選文”教學,在目標取向上,要求向主張“過程模式”的斯騰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標”靠攏、要求與艾斯納提出的“表現(xiàn)性目標” 有某種貫通,事實上,葉圣陶所一直大力標舉的,就是“嘗試的宗旨”。顯然,“樣本”身份的“選文”有自己獨特的功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發(fā)揮方式,因而也要求教材的處置上,采用與“定篇”、與“例文”不同的方式。 一方面,課程內(nèi)容主要來源于具體的學生在與特定的文本交往的過程中,因而不能像“定篇”(名篇的篇目和關于名篇的權威闡釋)和“例文”(關于詩文和讀寫的知識)那樣在教學大綱里事先指定;另一方面,教學又必須有所控制,教材的編訂又必須以事先確定的課程內(nèi)容為前提。這是個難題。 所幸的是,目前人們已找到了克服難題的一些方法。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從教學的角度,前面說過,將選文作“樣本”類來處置,課程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于教學中的讀寫“現(xiàn)場”,然而,這并不等于說,在進入課堂之前,教師對學生與特定文本交往中可能產(chǎn)生的困難和問題毫無頭緒。有些困難和問題,教師是可以事先估計的。我國的語文教學實踐,已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事先估計方法,比如采訪與反省。運用“采訪”的典型例子,是遵循段力佩教學思想的上海育才中學,“讀讀、議議、講講、練練”語文教學模式的成功要訣之一,就是教師在課前便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當下閱讀的實際狀況,對他們已經(jīng)或可能產(chǎn)生的問題和困難事先摸了底,并據(jù)此大致設定“議、講、練”的具體項目。運用“反省”的典型例子,是倡導“導讀”的錢夢龍老師,正如他所說的:“我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怎樣‘講’文章,……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我總要反反復復地讀,……有時候自己在閱讀中遇到難點,估計學生也會在這些地方發(fā)生困難,就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多想想……。”[5]另外,隨著對學生讀寫狀況的調(diào)查和研究的深入,教師也能夠獲得一些客觀的參考數(shù)據(jù),以使自己較為準確地事先估計學生的情況,比如章熊先生對中學生寫作的句長、連詞使用頻率和病句出現(xiàn)頻率的調(diào)查[6],比如沈德立先生主持的“學生漢語閱讀過程的眼動研究”對學生閱讀記敘文、科技說明文、寓言實際情形的揭示[7]。以上是從教學的角度講的。由于長期的“一綱一本”體制,語文課程、語文教材的探索和改革,往往以語文教學改革的面目出現(xiàn)或混合在語文教學的改革實踐中,那些在教學中行之有效的事先估計方法,實際上完全可以移植到語文教材的編撰中去。二是從教材編撰的角度,中外語文教材為解決“現(xiàn)場”產(chǎn)生與事先設定的難題,已開發(fā)出多種編撰策略,其中有些在我國大陸當代的“正統(tǒng)”語文教材尚無應用,比如將通過教材展現(xiàn)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為全開放的、將由教材控制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為候選式的、將由教材所展示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為演示式的;有的我們早已沿用,但理路上還存在較大問題,比如將教材所展示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為提示式的、將教材所展示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為攙扶式的這兩種。 二、 “樣本”類選文的編撰策略 下面介紹的,我們在中外語文教材的比較和研究中梳理出來的解決“現(xiàn)場”產(chǎn)生與事先設定難題的五種編撰策略,其中前三種在我國大陸當代的“正統(tǒng)”語文教材尚無應用的例子,后兩種與我國語文教材所沿用的形式大致相同,但實質有較大的差異。 1、將通過教材展現(xiàn)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為全開放的。極端的情況是,光有供選讀(注意:有別于必讀的“定篇”、更有別于必考的“基本課文”)的選文。比如龔玉蓉等人簡譯的一套加拿大的初中教材《文學選讀》[8],就只光泠泠地印有選文,以全開放的形式供教師選教(當然也可作為一般閱讀材料,供學生自行欣賞)。以“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段力佩教學模式,曾用《水滸傳》作為語文課程的主教材,實際上也是課程內(nèi)容全開放的例子。由于我們一直沒有對“樣本”類型的文選教材作理論的闡發(fā),在過去的一些介紹中往往將段先生所創(chuàng)的教學模式理解為“茶館式”的“教學方法”,這其實是很不全面的。單從“教學方法”移植和推廣,實踐證明也是行不通的。因為這一模式的關鍵,是依據(jù)學生的讀,來引發(fā)學生的議,從讀和議的動態(tài)過程中,來確定教師的講,去設計學生的練。換句話說,在教材層面是用選文或整本的書來教,但課程內(nèi)容卻不產(chǎn)生于選文或書本,而是產(chǎn)生于具體的學生在實際的閱讀時與本文的交往過程中。這樣,盡管可能是拿著與別的教師一樣的課本(統(tǒng)一的指定教材),但遵循這一模式的教師與別的教師實際在教學的,是大不一樣的“課程內(nèi)容”,而且同一個教師使用同一本教材,由于學生的變換,實際上也在教學著有所區(qū)別的“課程內(nèi)容”。不依照“樣本”的功能和功能發(fā)揮方式,單從“教法”上依樣畫葫蘆,顯然力氣沒有用在點子上。 2、將由教材控制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為候選式的。極端的情況可能是香港的教材。香港現(xiàn)行的十七套中學語文教材,多數(shù)采用“在內(nèi)容設計上,對學習重點及語文知識的討論,均不避重復,令學生不會因選讀而遺漏某些重點或基本知識”[9]的編排策略。以啟思出版社的《中國語文》(第一冊)為例,每一篇課文之后,都有較為詳細的“課文討論”,從“內(nèi)容討論”到“做法討論”,之后是相當于我們這里“語文知識”的“語文運用”,而例句一般取自本課課文,接下來,是“課文總結”、“學習活動”、“閱讀指導”、“寫作指導”這四大項,助讀與練習打成一片。如《怎樣讀報紙》一課,整個布局總計18頁,課文包括注釋不足5頁,助讀和練習占13頁強。[10]有人以為課后鋪列大量習題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這其實是誤會了采用“樣本”類型的選文編撰策略的教材。在“樣本”類文選型語文教材中,那些詳詳細細涉及選文方方面面的教材內(nèi)容,并不是都要講、都要學的,從原理上講,它們只是供教師在教學中依據(jù)學生的情況自主地選用。 3、將由教材所展示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為演示式的。葉圣陶的《文章例話》,如果看成教材的話,其中的多數(shù)例說,是“方法”的演示。正如黃玉峰老師所體會到的,在《文章例話》,“葉老通過這些文章的分析,把白話文閱讀、寫作可能會遇到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都作了細致的分析。他的分析是那么深入,通俗易懂。……只是一篇篇娓娓道來,把他自己的閱讀體會,自己對閱讀寫作的意見和一些較專門的文藝理論、寫作知識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11]知識“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只講學生在讀寫當中“可能(或應該)遇到的問題”,是這種方式的兩個要點,前者區(qū)別于“例文”的使用,后者則區(qū)別于“定篇”的使用。 在《中外母語教材選粹》中譯介的一冊西班牙中學語文教材,對演示的運用也較為典型,該教材將每單元的選文分配在“評論及課文”與“閱讀”兩個部分。“評論與課文”,重心在篇幅可能遠長于課文的“評論”,也就是適合于學生程度的解讀演示,分“初涉課文”、“課文分析”、“結論”三個方面,行文的風格與《文章例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不妨抄錄《蜂房》后三個方面的各第一個段落,以感受其演示的要領:[12] 一、 初涉課文(內(nèi)容和結構) 支配我們的第一印象是十分清楚的:人們的貧困和課文中那孩子的無依無靠。可以這樣說,這孩子只有一個人在他身旁,那就是文章的作者。作者的同情態(tài)度和他的激憤在文中一目了然。 二、 課文分析(詞匯和內(nèi)容) “酒吧門口”(當時環(huán)境的唯一展示)小孩子唱著歌出場了。“聲嘶力竭地唱著”這一動詞表示這孩子為吸引別人用他的歌喉,用他的“勞動”所作出的努力。選擇孩子唱歌這一鏡頭,表明作者塞拉用心良苦,這歌是怨恨的叫聲,是重負之下的呻吟,是吉卜賽音樂的常用主題,對這個乞討的孩子正好合適。另一方面,歌詞中用“小乞丐”“小手”(西班牙文為指小詞)等指小詞以及歌詞最后兩句的句子結構都起了很有特色的作用,能十分明白地將吉卜賽孩子的社會身份顯示出來。 三、結論 塞拉曾說過:“《蜂房》描繪的是冷酷的、深沉的、悲哀的現(xiàn)實。”這幾個形容詞忠實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態(tài)度和風格:冷酷、悲苦和深沉的結合,粗野和溫柔同存。這一切在小說人物中的一個人身上得到了反映。 “評論”之后,是兩篇與“樣本”連續(xù)或同類的選文的“閱讀”,每一選文都配有“閱讀思路”的提示。如上例的“閱讀”,第一篇是同一作品的另外一個同類的片段,我們抄錄《蜂房(2)》的“閱讀思路”來看看: (1) 根據(jù)已作過的評論,請講述還有哪些地方也對吉普賽男孩的生活作了暴露。哪些場合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態(tài)度。 (2) 塞拉的文章往往是十分精雕細刻的,盡管第一眼并沒有讓人有這種感覺。請指出文中作者所使用的重復、對比以及別的寫作特色。 (3) 就如我們所讀的那樣,故事似乎中途被截斷了,為讀者的想象打開思路?!斗浞俊穼嶋H上屬于那種“開放式的小說”。 4、將教材所展示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為提示式的,大致相當于以問題方式提示的“閱讀思路”。從形式上看,這種方式,與我們的語文教材通行的“思考與練習”以及放在課文前后的其他名目的教材內(nèi)容相似,不過,我們的“思考與練習”其實是摻和著許多來路不明的龐雜的東西,真正著力于解決“樣本”難題的,自覺地將“思考”定位于學生在讀寫中可能(或應該)遇到的問題的,好象并不常見。 英國《牛津英語教程》的A部,以“樣本”身份的選文為主,我們看三種類型的“思考與練習”:[13] (一) 以問題形式出現(xiàn)的?!赌侵豢床灰姷墓肢F》思考點: 1、 你有沒有曾經(jīng)被一些看不見的東西驚嚇過? 2、 如果有的話你是不是也有像本詩中所描述的感覺? 3、《那只看不見的怪獸》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最能觸動人的感覺? 4、這首詩中描述的怪獸最怕人的模樣是什么? (二) 以討論題形式出現(xiàn)的。《我是歌》討論題: 雖然這首詩很短,卻包含眾多的內(nèi)容。/初看起來字里行間似無多大意思:它們好似可以首尾倒置,而有不同的譯意,用此方法討論一下,看看能譯出多少不同的意思。 (三) 以活動形式出現(xiàn)的?!督忝脗z》活動設計: 詞義是什么:《姐妹倆》這首詩中有兩個中心詞:姐妹,壞(該詩的最后一節(jié)是單行的“一對壞姐妹”)/1、你認為通常這兩個詞各自的含義是什么?2、每個詞在本詩中以何種特殊方式使用?3、作者如何使用這兩個雙向意義的詞的?/ (說明:這是以問題形式) 媽媽的看法:“媽媽哭泣地為她祈禱”。想想媽媽對姐妹倆的看法和感覺:1、當姐妹倆還很年輕時;2、故事敘述者“正盡力爭取達到自己的壞標準”時。/想象一下,媽媽在與一位摯友談話,講起她一生中的兩個不同階段的生活情形以及談到她兩個女兒的情形。編寫一個小對話,說明媽媽的看法和感覺。(說明:這是以活動形式) 這里的關鍵是:第一,問題應該導源于選文,應該直接產(chǎn)生于選文的理解活動;第二,這些問題是學生在自主閱讀的情況下可能提出、或按一般的估計應該提出的;第三,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從這一角度去把握詩文,而不是為了得出“標準答案”。上述的那部教材,無論是問題形式、討論題形式、活動形式出現(xiàn)的,都清清爽爽地緊扣上述三個關鍵。 以問題和討論題形式出現(xiàn)的“思考與練習”,是我國語文教材的的主要樣式,但是我們的語文教科書,對“選文”的處置,似乎相當?shù)毓之?。概括地講,是“例文”的框子、“定篇”的姿態(tài)、“樣本”的企圖。有不少“思考與練習”的題目,來路本來就不那么正。比如讀《天上的街市》或其他的詩歌,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生發(fā)“哪些是寫實的句子,哪些是寫想象的句子?”“詩中怎樣由聯(lián)想進入想象?”以及教材編撰者“為什么這樣修改?”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無論是對詩歌的解讀、鑒賞還是評論,似乎也無必要考慮這樣的問題。 5、將教材所展示的課程內(nèi)容,設計為攙扶式的,其樣式與我國以旁批評點面目出現(xiàn)的語文教材相似。攙扶式的設計要點,除了演示式、提示式的四個要點——第一,問題應該導源于選文,應該直接產(chǎn)生于選文的理解活動;第二,這些問題是學生在自主閱讀的情況下可能提出、或按一般的估計應該提出的;第三,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從這一角度去把握詩文,而不是為了得出“標準答案”;第四,知識“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之外,還要加上一點,那就是旁注評點的攙扶是沿閱讀的進程逐步展開的?;蛘哒f,是有意識地打斷學生的自然閱讀進程,在詩文的關鍵處,讓學生停下來,按旁批評點的指引進入相關的活動,由教材攙扶著,學習更為有效的讀寫方法。讓學生在此處停下來,意味著教材編撰者事先估計到學生原來在閱讀此處時可能已出現(xiàn)了問題,盡管學生往往不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有問題;攙扶,意味著要學生改變原來的讀法而學習一種新的讀法,而新的讀法則能使學生看到在作品中蘊涵的——他們過去從來沒有看到、如果不學習的話以后也往往不會看到的意蘊。 德國北威州《現(xiàn)代德語》(第7冊)蓋特·羅施茨小說《分幣痣》選段“小丑的喊叫”。該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特別的馬戲團的故事,教材版面的右欄是原文,段落前標有序號,左欄則是教材編撰者設計的教材內(nèi)容——導讀和練習,每一條款與原文段落的序號對應,與我國采用旁注評點樣式的語文教材有點相似。該選文旁列的“導讀和練習”如下:[14] 1、 故事開頭就是一個名字:Tom Courtey(湯姆·考爾特)。你會正確讀出來嗎?看到這個名字能聯(lián)想到什么?請給這個人物畫一幅肖像和勾勒一幅側面畫像。畫好之后就對他進行人物描寫。然后相互介紹練習結果,并討論一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更符合原著精神 2、 (右欄原文是“每天都有演員向湯姆提問求教,諸如:空中斤斗如何做得更精彩,是伸腿還是曲腿?高空鋼絲倒立怎樣做得既驚險又瀟灑?怎樣才能讓飛刀在空中畫弧但又能命中目標?”)也許湯姆是個很風趣的人,愛賣關子,比如他會請前來求教的人首先描述一下自己的設想。他可能會說:“好啊,親愛的倒立先生,您能不能先講一講,正常的情況下高空鋼絲倒立是怎樣做的,然后我才能助您一臂之力,當然,我是說提供咨詢……”請你與團長湯姆直接對話,和他討論空中斤斗、高空鋼絲倒立和飛刀等表演項目。 3、(略) 4、(右欄原文是“演出那天晚上,湯姆正在作準備,飼養(yǎng)員忽然跑來,說馬群出現(xiàn)異常不安現(xiàn)象,請他速去查看。……”)發(fā)揮你的想象力,把故事繼續(xù)講下去。請把間接引語、人物感情用直接引語表達出來,可以采用對話、獨白、批評和反駁等語言。…… 5、(右欄原文是“湯姆蹬上黑馬后,便催馬從隔離欄旁邊進入跑馬場,全場觀眾登時人頭涌動,齊聲呼喊,并報以熱烈掌聲。……”)研究一下,這段故事是從哪個角度敘述的,怎樣看得出是從這個角度敘述的,請從小丑(一個在演出場用手指著湯姆喊了一聲“他臉上有一顆痣”,而莫名其妙造成湯姆一蹶不振的人物)的角度敘述這段故事。確定一下,角度的改變對故事情節(jié)和敘述方式會有什么影響。(6—10略) 上面共列舉抄錄了四條,第1條是讓學生注意到小說中的人物命名。我們知道,人物取什么名字,是小說創(chuàng)作中頗為費心的環(huán)節(jié),在小說中,名字也往往體現(xiàn)著人物的性格、預示著人物的遭遇。而這一環(huán)節(jié),卻又是學生容易孟浪混過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在此處停下來,以感受作者命名人物的用意;同時,在一開場便提出人物的名字,也是小說的一種技巧,體會這一技巧無疑也是閱讀的題中之義。第2條涉及到小說的藝術,在文本中留有“空白”,是小說的藝術技巧;同時也關乎閱讀的重要方法,小說的閱讀要求讀者動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去填補充實文本的“空白點”,從而重新“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注釋)。第4條是關于小說對話語言的。我們知道,小說中的言語,除了敘述人的敘述,便是人物的話語(對話、獨白以及心理活動),可以說,對話語言,是小說的半壁江山,是小說藝術的馳騁場所。指引學生進行間接引語向直接引語轉換的活動,便是攙扶學生體會這種小說這種“被覆蓋了的”間接引語的藝術魅力。第5條是關于小說的敘述角度,讓學生停下來感受角度的改變對故事情節(jié)和敘述方式的影響,等于讓學生學習鑒賞小說的入門之道,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應該說,德國教材的這一節(jié),圓熟地展示了“樣本”類選文的教材的編撰策略和技術,是高水平的范例。 旁批評點,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材的編撰樣式,但是到目前為止,從教材編撰策略和技術角度對評點式的教材、包括評點本小說等的研究,我們還十分缺乏。我國當代的語文教材,也有一部分是借鑒旁批評點這一傳統(tǒng)的,但由于長期對選文類型的研究缺失、對旁注評點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以及教訓的研究缺失,我們的教材對旁注評點的運用,問題不少。 以上,我們論述了“樣本”類選文的性質和功能,并在過外語文教材的評介中,梳理出了五種“樣本”類語文教材的編撰策略。此處,再對作為“樣本”使用的“選文”作一點補充。如果說“定篇”的選文要求是經(jīng)典、“例文”的選文要求是足以例證知識,那么“樣本”的選文要求就是典型——它必須是從學生現(xiàn)在在讀或將來要讀的現(xiàn)實情境中的真實取樣。長期以來,對選文我們只泛泛地提“文質兼美”,這恐怕是不對的。“文質兼美”的要求,對于“定篇”肯定過于寬松,而對于“例文”、“樣本”,則又常常過于苛刻。弄得不好,我們的語文教材,很可能是“定篇”低檔、“例文”失當、“樣本”不當。 “樣本”不當,是我國語文教材的弊端之一,集中的表現(xiàn),便是語文課文與學生在語文課之外實際閱讀的讀物,嚴重脫節(jié);便是語文課所教的“讀法”和“作法”,與學生在語文課之外的實際讀法和作法,與學生將來的生活、工作和求學所需要的讀法和作法,嚴重脫節(jié)。英國教材編撰專家L·G·亞里山大的做法,對我們是有啟發(fā)的。亞里山大主張,語言學習的教材應該多用“實物教材”(Realia)(原文如此),或者叫“真實教材”。他論述道:“在學生課本里編入一些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東西是有好處的”,它給學生“提供了真實語言的教材”。比如聽說教材,亞里山大介紹說:“我們的做法是讓人進入錄音室,隨便交談。我們把他們的談話錄下來,再選出最精華的部分(編入教材)”。[15]而在閱讀教材,則直接取材于“真實”的報紙、電話本、廣告等等。亞氏所談論的是外語課程教材的編撰,與母語課程的教材尚有區(qū)別,但是對“樣本”處置的選文,亞氏的意見原則上是通用的。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電話本、廣告、操作說明書、駕駛執(zhí)照等,都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國外的母語教材。 參考文獻: [1][2] 葉至善等編《葉圣陶集》第十六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3—64頁、173頁。 [3] 參見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第四章第五節(jié)“習慣本旨論”,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年。 [4] 葉至善等編《葉圣陶集》第十三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04頁。 [5] 錢夢龍著《導讀的藝術》,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11頁。 [6] 章熊《我對現(xiàn)行語言知識教學的具體意見和調(diào)整方案》(上)(下),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91年11—12期。 [7] 沈德立著《學生漢語閱讀過程的眼動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五、六、七章。 [8][12][13][14] 柳士鎮(zhèn)、洪宗禮主編《中外母語教材選粹》,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32—253頁,429—433頁,第162—175頁,第342—347頁。 [9] 《中國語文·編輯說明》(教師版),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8年重印。 [10] 王榮生《香港、澳門中學漢語文教材評價》,載倪文錦、何文勝編著《祖國大陸與香港、臺灣語文教育初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4—135頁。 [11] 黃玉峰《重讀〈例話〉感慨多》,載葉圣陶著《文章例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3頁。 [15] (英)L ·G ·亞歷山大著,張道一等編譯《語言教學法十講》,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3年,第90頁、110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