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法國,“零歐元生存”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廉價商店門口泊著越來越多的高檔車;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簡樸生活”的信徒;在中國大陸,一個盒飯一年之內(nèi)就貴了三四元錢的情景下,市民進入高校食堂進餐慳錢一時成風;在臺灣,政府力推“節(jié)能減碳”,主婦們降低生活成本,少吃肉,多騎車,網(wǎng)上購物,二手貨當?shù)馈?sup sizset="72" sizcache="1221">[2]
2、比如在法國,不少中產(chǎn)階級家庭成員加入“淘垃圾族”,他們并非出于生存壓力,而是出于一種個性選擇。25歲的Triskel是反對浪費的“免費素食主義者”(Freegans)成員,建立了Freegan.fr這個網(wǎng)站,鼓吹“零消費”,向新入門者介紹“完美淘垃圾方案”。對于超市肆意浪費的做法,他十分不滿。“他們把什么都扔進了食物粉碎機”。
3、正如同城市中一次偶然的停電突然讓家庭成員們遠離電視,促膝長談,喚回那田園牧歌時代的家庭溫情一樣,這次因物價飛漲引發(fā)的“低成本生活”,讓世人感受到了簡樸生活的好處,并反省曾被“消費主義”挾持的饕餮歲月。
4、一位在美國一家超大型石油公司工作的職員最終選擇了辭職,回到了他的老家俄克拉荷瑪州,找一塊土地安家,這不是法律上的“安家”,而是種植小麥,放養(yǎng)牲畜,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而不僅僅是謀生。在消費主義當?shù)赖臅r代,整個世界都好像坐在一列飛速下坡、不斷加速的火車上,雖然許多人為自己所走的方向感到驚愕,但他們又似乎找不到安全跳車的方法。
以北京為例,許多上班族改坐出租車上下班,因為停車費交不起,而且油價一直在漲。以前,人均一百元能吃到很好的大餐,而現(xiàn)在,人均兩百元還不含酒水,才是請客的預算。
至于生活品質(zhì)的另外幾個因素,比如住,幾乎成了一代人的心??;比如時尚消費,則是永遠追趕不上的美學法則。而大城市的環(huán)境污染、惡劣交通、無良食品則令人擔擾。這一點,在熟人社會的二、三線城市,則要緩解許多,那里,人們的幸福指數(shù)顯然要高很多,而生活成本,則顯得不那么高企。
低成本生活的可能性
1、許多人錯把高欲望和高消費當成高品質(zhì)生活。如果所有的東西都得用錢去換,那當你都用錢去換的時候,你用什么去換錢?若用理想、原則、閑暇、自我、愛好、自由、家庭去換,你換回來的錢也買不到生活品質(zhì)和幸福。
2、而低成本生活的關鍵詞不是消費,是四個字:宅、綠、閑、樂。回歸家庭,享受親情;節(jié)能減排,親近自然;保全自我,擁有閑暇;節(jié)制攀比之心,享受日常樂趣。
3、我們占有的“東西”已經(jīng)夠多了,指“南”,指向的是生活,不是欲望。一種低成本生活的價值觀,生活在低處,幸福需要謙卑態(tài),生活需要低姿態(tài)。“低成本、中收入、高品質(zhì)”是一種嶄新的生活價值觀,它不會讓你步入“上流社會”,但至少可以讓你不至于墜入“下流社會”。
4、藝術不是更高更快更強,不是體育競賽,而是每個人獨特的氣息的體現(xiàn)。歌手李健這樣描述他的“藝術觀”,這句話完全可以用來反省我們此時此地的“生活”——像古龍所說“騎最烈的馬、喝最名貴的酒、交最難征服的女人”才是生活的意義嗎?答案似乎不該是這樣,但現(xiàn)代人卻演之愈烈。成功者的標準模板是:高收入、大房子、全私享。
2、當下的難堪是,你努力工作,積極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收入并未增加,時間去失去了。生活必需品與生活奢選品之間的界線被有意模糊,大量的時尚和廣告使人們時刻處于亢奮和永不滿足的狀態(tài)。而“傳統(tǒng)消費者”則是消費社會的“公敵”,因為他們只在必需品上作出選擇。
3、正是過度的“消費”奴役了人們,使之成為“新窮人”。月光族、卡奴、房奴,維持體面生活所必須付出的一切,使得“新窮人”必須努力投入工作才能獲得想象中的生活方式。而一旦他們支付不起這種生活時,便墮入日本學者三浦展所描述的“下流社會”:收入低,人際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熱情、學習意愿、消費欲望也都全盤降低,對于生活的熱情低下,收入難以提高,獨身比例則增高。顯然低成本生活的生活觀和價值觀,則提出了一種自我救贖的道路:重振生活積極價值,樹立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與工作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