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現代漢語語法講座系列(句法結構的組合)(第19節(jié))
聯(lián)合結構的組合
1、組合條件
從結構上看,聯(lián)合結構的組合要受到詞性、功能的制約:詞與詞組合,要求詞性相同,詞組與詞組要求結構和功能都一致。例如:
學習并討論(動詞+動詞)
語言文學(名詞+名詞)
堅強而自信(形容詞+形容詞)
一張張的笑臉和一陣陣的歌聲(體詞性偏正結構+體詞性偏正結構)
但在現實語言中,聯(lián)合項不限于詞性和結構相同,有時只要功能相同或相當,即使結構不盡相同或完全不同,也可以組合。例如:
A、那是一張沒有雕飾、不上油漆的書桌。(偏正結構+動賓結構)
B、她身上散發(fā)出一種巨大的、使他無法抗拒的魅力(形容詞+兼語結構)
C、他是一位生活在群眾中的、熱愛人民群眾的武警干部。(補充結構+動賓結構)
上例AC句中聯(lián)合結構的組合項雖然詞性、結構不一致,但它們功能相同:都是謂詞性詞語作定語,因而可以相互組合。
從語序上看,聯(lián)合結構的組合要受到邏輯事理、語言習慣和語言環(huán)境的制約。邏輯事理表現為時間的順序、空間的位置和距離的遠近;表現為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和發(fā)展;也表現為質和量的變化以及感知認識的過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例如:
A、會議討論并通過了教學大綱。(按時間順序排列)
B、我們經過了山東、江蘇、浙江、和福建。(按空間順序)
C、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按事物內部的聯(lián)系排列)
D、那些曾經觀望、懷疑、搖頭的同志,只要尊重事實,就會在生活本身雄辯的教育下改變態(tài)度。(按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排列)
E、一個看來瘦削恬靜、聰明伶俐的年輕女干部把幾位漁婦領了進來......(按感知的過程排列)
F、任何一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會遇到許多前人沒有遇到、沒有解決、也不可能解決的嶄新課題。(按感知過程排列)
漢語的語言習慣表現為主次、長幼、性別、方位和正反等的排列有一定的次序。一般地說,主要的、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在后;年長的在前,年幼的在后;男性在前,女性在后;東在前,西在后;南在前,北在后;上在前,下在后;左在前,右在后;肯定在前,否定在后。固定結構的語序也不能隨便變動。例如:
A、這幾年來,我們國家,人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都有了巨大的轉機。(按主次排列)
B、我系有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共五十多人。(按職稱從高到低排列)
C、他們是我們的父老、兄弟、姐妹。(按長幼、男女次序排列)
D、在他們家門口打球,人家占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相當于固定結構)
E、小張小劉下冰湖搶救落水小孩。(作者強調的重點是“小張”,變動順序則會改變原意)
語言環(huán)境主要表現為上下文的聯(lián)系。例如:
A、(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桃兒、杏兒、梨兒”的排列順序受到上文“桃樹、杏樹、梨樹”的制約,不可變動)
B、(現在,人們再不用處在某種氣氛的壓抑之下,在會議上講一套形式主義的八股,在客廳里透露幾句聲明不要外傳的真話,在私人房間里才掏出全部的心里話了。)而是可以在會議上、客廳里、臥房內,都用同一個口徑的語言來議論國家的大事。(“會議上、客廳里、臥房內”排列順序也是受到上文的制約,不可變動)
從內容上看,聯(lián)合結構的結合項概念大小和分類角度必須一致,不能相互包含、相互交叉。例如:
A、一些青年人面對新長征中的雪山、天險、大渡河就失去了信心。(“天險 ”與“雪山”“大渡河”概念大小不一致,不能組合)
B、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zhàn)員、青年和婦女組成了抗洪大軍奔赴長江大堤。(“青年”與“婦女”、“青年和婦女”與前面三個組合項概念交叉、互相包含,不能組合)
2、連詞“并、而、和、或”
動詞的聯(lián)合,可以用“并”連接,如“審議并通過”。形容詞的聯(lián)合,可以用“而”連接,如“少而精”“美而秀雅”“單純而偉大”。名詞的聯(lián)合,可以用“和”連接,如“老師和同學”“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和”還可以連接動詞或形容詞。連接動詞,一般需要共管一個賓語或者有共同的狀語。連接形容詞,一般需要有共同的狀語。例如:
A、我還要說明和補充幾句。
B、我們一定要保持和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
C、他的話是那樣明確和有力。
并列的兩項之間有時也可以不用“和”。如“方針政策”“語音語法”。但如果不用“和”會產生歧義,那就非用不可。如“學生家長”可以理解為“學生和家長”,也可以理解為“學生的家長”。
并列成分不止兩項時,習慣上只用一個“和”,放在末兩項之間,如“北京、天津和上海”。如果并列的幾項是可以分組的,可讓“和”與頓號用來表明分組的并列關系。如“爸爸、媽媽和哥哥、姐姐”“理論和實踐、政治和經濟”。
“或”表示選擇關系,可以連接名詞、動詞或形容詞。如“男同志或女同志”“同意或反對”“正確或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