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里的第一個姑蘇味道是王四家的叫化雞,六年前。記得上菜的過程很有儀式感。雞肉多汁又嫩滑。好吃又貴。 然后是老沈推薦環(huán)境很一般的五州酒家,有個醬油蝦很好吃,幾年后,Peter周也說很好。 去年冬天,蘇州烹飪協(xié)會的冬之宴,得月樓操辦,蜜汁火肪做得叫絕,筷子夾光了兩大塊火肪也沒舍得放下。 接著,認識了一大幫和蘇州有瓜葛的味道人物,突然發(fā)現(xiàn)--蘇州的味道是男人的,文人的,雅士的,一個漸進的過程。后來想想,蘇州的天下往明里說,一直都是男人的。單從美食這一行來看,不管是歷史深度里的倪云林、李漁、沈復、金圣嘆,或是知名度最高的骨灰級文人食家袁枚,還是現(xiàn)下里的饕客如葉放,或周洪斌之類的明星大廚,都是蘇州出品或深或淺的代表人物,且全是男人。姑蘇的味道,女人都是藏在后頭的,如船菜的廚娘,如大戶人家的妙手姨娘。 于是,按著這些男人的指點,我摸索在蘇州古城的街頭巷尾,從觀前街的黃天源、得月樓、松鶴樓……到鳳凰街的協(xié)和菜館、明樓、阿成……到十全街的同得興……三香路的胥城……等等等等,我開始明白,這古城里最久遠和最時髦的一直是慢生活里的個人滋味,是才子和小市民混合的男性主導的原味姑蘇味道,好吃與否,純屬個人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