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的美食 在鄂爾多斯的東盛區(qū),很多餐館都能看見酸食的身影,據說這是源于當年這里的貧困,只是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fā)展和改良,現在的酸食更加符合人們的飲食習慣,少了幾分當年的窮酸,多了幾分憶苦思甜的味道。在吃肉飲酒之余,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呢。 鄂爾多斯的酸食可以分很多種,首先隆重登場的是酸燴菜。這在東勝的餐館里可是絕對的“出境率”第一的主角,在一些小餐館里只需要10塊錢,大一些的餐館也不過28元。老板會給你端上滿滿的一大盤,冒著熱氣,還贈送一大碗米飯,兩個人吃足夠了。這個時候不用忌諱,擼胳膊挽袖子,敞開腮幫子,一會兒就會大汗淋漓了,口中酸酸的感覺剛剛好。這里強烈推薦達拉特北路的蒙川美食城、伊金霍洛西路的燴菜館和伊化路上的鄂爾多斯艾利酒家,都是很正宗的民族特色餐館,不用叫太多的菜,一盤豬肉酸燴菜或是排骨酸燴菜,兩盤當地的特色涼拌小菜,保準可以讓兩個人吃得肚皮滾圓——要知道這可是我的經驗之談啊,東盛飯店里的菜量大得都很驚人啊。 除了酸燴菜,鄂爾多斯的酸食系列中比較有名的還有酸飯。沒聽錯,就是“酸飯”,我第一次聽的時候也以為自己聽錯了,當時腦海中迅速閃出的就是“珍珠翡翠白玉湯”,而眼前的酸飯也確實點綴著豆丁、菜丁一類的東西——想來“珍珠翡翠白玉湯”的作者可能也是受到了酸飯的影響了吧?吃酸飯要到東鄂爾多斯的農家,去的時候可以帶上一包茶磚作為禮物,熱情好客的蒙古大叔就可能為你的這頓原滋原味的蒙古大餐免單哦。需要提醒的是酸飯的味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尤其對于胃腸不好的人來說還是不要輕易嘗試為妙,雖然酸飯的原料糜米對于身體來說是大大有益的。 鄂爾多斯美食扒駝掌 2、駝掌晾涼后,切成大片備用。水發(fā)香菇、冬筍均切片洗凈用清湯煨好備用?;鹜惹衅瑐溆?。蔥切段,姜切片。 3、.起鍋至小火上,放入少許香油,將蔥白段、姜片煸出香味時,放入駝掌片反復晃勺煸,并烹入黃酒、醬油、鹽、糖、胡椒粉,煸2-3分鐘后,倒入瓷盤中,揀去蔥姜不用。稍冷一下將掌 肉、冬筍、火腿、香菇一片片依次隔開碼放在盤中,(保持掌形)再放入清湯、黃酒、雞精、醬油上籠蒸至酥爛為止。 4、取出駝掌,潷去盤內湯汁。起鍋至火上,加入少許清湯燒開,調好口味,勾入水淀粉成濃汁,淋入雞油后均勻地 澆在駝掌上,將菜心用開水一焯,放入少許 油、鹽、雞精,煸透人味后碼放在盤四周即成。 特點:菜色淡白,不肥不膩,肉嫩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 “烤羊背”[1]選用上好的綿羊脊背,經過精工細作,運用傳統(tǒng)手法,配以數十種佐料,經過精工細調和烹飪手法是草原筵席中的極品,烤羊背獻給長輩和尊貴的客人,同時歌唱美好的祝酒歌,祝福尊貴的客人吉祥如意,美滿幸福。 這道菜也是蒙古族人在非常隆重喜慶的場合才會制作的一道美食,按照蒙古族師傅的話來說,一頭羊除了羊腿,肉就都在羊背上了,所以烤羊背也是一道龐然大菜。選用了草原牧場上最肥美的白條羊背,用當歸等三十余種中草藥和天然調味品腌制24-36個小時,腌好的羊背要在特制烤爐中度過2個小時左右的烘烤,注意一定得是野杏、桃、李、樺木和生長在沙漠中的“扎格木”等木炭作為燃料,只有這樣烤出的羊背才原汁原味,飽具了草原的百草香,毫無腥膻之感,可謂色美肉香、外焦內嫩、干酥不膩,正應了那句話,“六月鮮羊肉,神仙也想吃一口”。 鄂爾多斯美食奶酒介紹 奶酒澄澈醇香,沁人心脾,酒性柔軟,口感酸甜。初飲時覺得酒力不大,可是后勁很足。一頓能喝一瓶啤酒的人,喝奶酒一公斤以上便會大醉。奶酒有驅寒、活血、舒筋、補腎、健胃、養(yǎng)脾、強骨等功效。蒙古人常把奶酒當藥品飲用,能治療胃病、腰腿痛、肺結核等疾病。 草原上的牧民常用奶酒招待尊貴的客人。過去,蒙古人飲奶酒,不吃炒菜,不猜拳行令。把奶食品和羊烏查一擺,邊吃邊喝邊談,興致所至,拉起馬頭琴,唱起長調民歌,著實是件雅事、樂事。 鄂爾多斯美食介紹 鄂爾多斯牧區(qū)蒙古族的主食是奶食、肉食和糧食。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直譯為“白色的食品”,含有純潔、吉祥的意思。 奶食分食品和飲料兩種。食品主要有白酥油、黃酥油、奶皮子、酪蛋子。白酥油:把鮮羊奶或鮮牛奶裝進瓷罐里發(fā)酵為酸奶后、用杵桿上萬次左右,即可從酸奶里分離出糊狀的白酥油。好年景時,牛羊肥壯,鮮奶質量也高,百公斤鮮奶可提煉白酥油五、六公斤。提煉酥油是一項最繁重的體力勞動,目前很多牧民用分離器代替。 黃酥油:把白酥油熬去水分后即成黃酥油,一般只得五成。黃酥油是鄂爾多斯的特產,味道純香,營養(yǎng)價值極高,是奶食中的精品。 奶皮子:鮮奶煮熬六、七小時后,表面即成一層皮,用筷子桃起;通風處陰干為奶皮子。 酪蛋子:將取出白酥油的酸奶經慢火煮熬后,放入布袋,擠出酸水,再制作成碎塊狀或面條狀,晾干,即成酪蛋子。酪蛋于質硬,味酸,泡奶茶炒米吃,咀嚼時酸中帶有香味。 奶食品中的飲料主要有鮮奶、奶茶、臥奶子和奶酒等。 一日三餐,牧民早、午都喝茶。奶茶配以酥油、酪蛋子、炒米、紅糖和“寶高熱蘇格”(烙或油炸的面食品的通稱,如月餅等),或者中年再加熟冷羊肉,吃來昧美無比。 “愛熱格”俗稱臥奶子,由鮮奶直接發(fā)酵而成,樣子很象豆腐腦,味道特殊,香美可口,夏日食之消暑解熱。據民間傳說,成吉思楞有一次在征戰(zhàn)途中路經鄂爾多斯、天賜他三碗“愛熱格”。在他離釬鄂爾多斯時,掛在胡子上的奶滴了下來,此地才有獨享“愛熱格”的福分。 鄂爾多斯蒙古族牧民的晚餐主要是肉食,羊肉、牛肉最為多數;牛肉一般燉著吃,而羊肉的烹制方法就較為多樣了,最有名的是“手扒肉”和“羊背子”。 手扒肉是牧民常吃的飯食。吃法是將全羊切成若干塊(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大火煮至紅肉變色即可食之。手扒肉,鮮美鮮嫩,不油不膩,容易消化。 羊背子是蒙古族人民最佳美的盛宴。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定天下,大享功臣,設全羊名為烏查之宴“,說明此宴已有悠久的歷史。擺羊背子漢族同志又稱其為烏查)是把全羊卸為七大件(除去胸叉),然后白水加鹽,煮熟而食。放羊背干極為隆重,只 有祭把婚嫁喜事和老人過壽,或親朋貴客到來,牧家才擺這種宴席。 鄂爾多斯蒙古族食用的糧食主要有糜子米、白面、炒米和大米。吃過羊肉,在肉湯里煮面條,或用酸奶熬稀粥;油炸肉餡餅、牛羊肉餃子等,是喜食的面制品。 蒙古族不吃馬肉,這種習慣的形成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成吉思汗在世時原本也吃馬肉,汗崩后,元世祖忽必烈昭令以馬肉祭典,所以馬肉即為后人所忌食。另一種說法是,黃教傳入,其教義視馬為“天駒”,食之有罪。其實真正的原因,是聚古族在生產和生活中與馬結下了不解之緣,感情至深,不忍食之。 牧民過去也不喂豬,不養(yǎng)雞,不吃豬肉、雞肉和雞蛋,其原因也有種種說法,但比較切合實際的說法,這是由于蒙古族長期的游牧生活之不便,加之豬隨地拉屎拉尿,有礙衛(wèi)生,牲畜不慎吃了雞毛易得咳喘病?,F在,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發(fā)展,牧民也開始喂 豬養(yǎng)雞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