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喜歡的事。一個人總會有自己的興趣,興趣就是最佳的發(fā)展方向,也是最好的老師。對什么感興趣,就去做什么,也就是說,做你喜歡做的事。
渡邊淳一是當今日本一位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作家。但誰曾想到,他曾經(jīng)是一位醫(yī)生,一度行醫(yī)多年,后棄醫(yī)從文,從事專業(yè)文學創(chuàng)作。
從札幌醫(yī)科大學畢業(yè),他在醫(yī)院擔任整形外科大夫??墒?,他酷愛文學,從小想當作家。到底是放棄這份令人討厭卻收入穩(wěn)定的工作,還是去從事自己喜歡的寫作?他舉棋不定,猶豫不決。
于是,29歲的他給仰慕已久的摩西奶奶寫信,希望得到大師的指點。摩西奶奶是美國弗吉尼亞洲的一位農(nóng)婦,76歲時因關(guān)節(jié)炎放棄農(nóng)活,開始了她夢寐以求的畫畫。80歲時,到紐約舉辦畫展,引起了轟動,堪稱“自學成才”民間藝術(shù)家。 這封信讓摩西奶奶很感興趣,因為平時多數(shù)來信,都是恭維她或向她索要繪畫作品的,而這封信卻是謙虛地向她請教人生問題的,雖然當時她已100歲了,還是立即給他回了信。
信上有摩西奶奶畫的一座谷倉和她親筆寫的一段話: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的門,哪怕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80歲了。
后來,他還真的在摩西奶奶的激勵下踏上成功之路。他著作的《失落園》《為何不分手》《遙遠的落日》等五十余部長篇小說及多部隨筆散文及傳記作品,成就卓著,影響廣泛。
做自己喜歡做和最想做的事,是人生的成功所在。因為,你自己喜歡做和最想做的事,就是你的興趣所在,這里面蘊藏著你的天賦,并且做起來也能充滿信心和激情。最主要的是,你愿意去做,只要愿意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你不想使自己變得枯燥,想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那么,請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
百度總裁兼ceo李彥宏做客央視名嘴李詠主持的《詠樂匯》節(jié)目,與主持人及觀眾一起,暢談人生經(jīng)歷,點撥創(chuàng)富智慧。與李詠的一小時對話中,李彥宏這位人們眼中的成功人士,還首度談起他心中對于成功的判定。
李彥宏表示,成功的人生其實并沒有統(tǒng)一的衡量標準,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做下去,就是成功的。
節(jié)目中,在談及人生理想和規(guī)劃的話題時,李彥宏“人生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觀點,引起現(xiàn)場觀眾極大共鳴。他表示,大多數(shù)人都習慣于給自己一個預定的路徑,并一步步實現(xiàn);但其實,人生并沒有統(tǒng)一標準,適合自己最重要。“我自己整個成長的過程,我認為就是這樣,從北大讀書到赴美留學,再到創(chuàng)辦百度,我慢慢學會了欣賞自己,我自己適合干什么,我喜歡干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最后做了一點事,這件事情正好被社會所認可,滿足感很強。”
也正是因為李彥宏執(zhí)著、堅持的個性,讓百度擁有了與生俱來的韌性和專注。“這是我喜歡的,我覺得做這件事非常好,我這一輩子就這樣做下去,那就是成功。所以我更多覺得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東西,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擅長的事,認準了就去做,不要跟風,不要動搖,這樣自己就沒有任何遺憾。成功的人生不存在一個相對的標準,我認為絕對標準是適合不適合你自己,這是最重要的。” 看門人是社會上最不受人重視的群體之一,他們每天開門、關(guān)門,來客登記,有的兼任打掃衛(wèi)生的工作,在每天的大部分時光中,他們只是坐在接待室里的椅子上,看著進進出出的人們。但是有一位看門人卻當上了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他1632年生于荷蘭的代爾夫特,他的父親是制造籃子的手工藝人,母親來自釀酒藝人家庭。6歲時列文虎克的父親就去世了。小時候列文虎克還是接受了一點基礎(chǔ)教育,16歲時他就挑起了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布店當學徒。六年的學徒生活結(jié)束后,列文虎克回到家鄉(xiāng),憑自己的手藝開了一家布店。不過他的生意可能并不成功,因為他很快就轉(zhuǎn)行,擔任代爾夫特市政廳的看門人。 到此時,怎么看列文虎克都不像是科學家的料,出身于手工藝人家庭而非科學世家,沒有充足的家財,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除了荷蘭語外,其他語言一竅不通,尤其當時科學家必備的拉丁文,列文虎克同樣大字不識一個。有多少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平庸下去,同時,我們也可以在任何一種崗位上發(fā)現(xiàn)奮發(fā)向上、最終成功的人。列文虎克屬于后一類人。由于看門工作比較輕松,時間充裕,列文虎克經(jīng)??梢越佑|各行各業(yè)的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他從一位朋友那里得知,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有許多眼鏡店,除磨制鏡片外,也磨制放大鏡。朋友告訴列文虎克,放大鏡是一種很奇妙的新玩意,可以將很微小的東西放大,使觀察者可以清清楚楚地觀看。 利用透鏡使物體放大,其實古已有之。據(jù)說古羅馬帝國的昏庸皇帝尼祿,就曾用一塊表面磨得很光滑的寶石,放在眼前觀看競技場上角斗士的搏斗。13世紀末,世界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矯正視力的眼睛。后來,歐洲西海岸的荷蘭逐漸成為眼鏡制造業(yè)的中心。1590年左右,一個叫做詹森的眼鏡制造商發(fā)現(xiàn),當把兩塊凸透鏡前后放置,并調(diào)整兩塊透鏡的距離時,人眼透過兩塊透鏡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很小的物體被放大了。于是,詹森在一個中空的長管兩端分別裝上透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復式顯微鏡。但是當時的人們并沒有意識到它的科學價值,只是把顯微鏡當成玩具,用來觀看跳蚤的一舉一動,所以顯微鏡當時也叫跳蚤鏡。 好奇心強烈的列文虎克得知跳蚤鏡的功能后,也想擁有一架。不過他跑到眼睛店一問,價格驚人,不是他所能支付的。好在列文虎克出身于藝人家庭,自己也當過學徒,手工活做得不錯,看了眼鏡店的人磨鏡片的過程,自己便默記在心,回去后找來玻璃材料,利用自己充裕的時間,耐心地磨起了鏡片。早期的顯微鏡做得都很粗糙,不是放大倍數(shù)不夠,就是鏡面不夠光滑,成像模糊。心靈手巧的列文虎克磨出的鏡片雖然很小,但是質(zhì)量卻是當時最好的。他給自己的透鏡制作了一個架子,并在透鏡下面放置了一塊銅板,在銅板上鉆一個小孔,讓光線從底下向上透過來,照亮被觀察的物體。
有了自己的顯微鏡后,看門人興致勃勃地將能夠想到的小東西一個接一個地放在鏡下,觀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顯微鏡下蜜蜂腿上的短毛,竟然如縫衣針一樣地豎立著,讓人有點害怕。隨后,列文虎克又觀察了蜜蜂的螫針、蚊子的長嘴和一種甲蟲的腿。好奇心得到滿足后,列文虎克又開始制造更大倍數(shù)的顯微鏡,他想看清楚更小的物體。 列文虎克后來從事了許多工作,他當過酒類化驗員、政府小職員、財產(chǎn)保管員等職位,唯一不變的是他對顯微鏡制造和觀察微觀世界的濃厚興趣。列文虎克一生中制造了491架顯微鏡,有的顯微鏡可以將物體放大二三百倍,可惜只有十來架保存到現(xiàn)在。當時的手工藝人對自己的技藝是保密的,公開了自己的飯碗就保不住了。雖然顯微鏡制造并不是列文虎克的謀生之道,但是他依然保持了藝人的傳統(tǒng),秘不示人。不過有那么多得意之作和新發(fā)現(xiàn),不找個人分享實在是心里憋得難受,因此列文虎克對自己的朋友格拉夫敞開了大門。格拉夫是一位醫(yī)生兼解剖學家,還是英國皇家學會的通訊會員。他早就聽人說列文虎克常常把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磨制神秘的鏡片,在列文虎克的邀請下,他欣然而至??吹搅岈槤M目的顯微鏡,以及顯微鏡下的奇妙世界,格拉夫震驚了。他明白這些是了不起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立刻鼓勵列文虎克將自己的觀察記錄整理出來,寄給英國皇家學會發(fā)表。當列文虎克聽到顯微鏡也要送交皇家學會審查時,藝人的警惕之心驟起,他立刻將顯微鏡收了起來。格拉夫只好耐心地給這位民間科學家解釋,上交論文和實驗器材是科學研究的需要,而不是有人要貪圖他的寶貝發(fā)明。在好友的勸說下,列文虎克終于同意將自己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公之于眾。 1673年的一天,英國皇家學會受到了寄自荷蘭的觀察記錄,作者是列文虎克,文章的名字是《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皮膚、肉類以及蜜蜂和其他蟲類的若干記錄》。面對一個陌生的“學者”和一篇名字拗口的學術(shù)文章,學會的專家們帶著輕視的態(tài)度開始閱讀觀察記錄。令他們驚奇的是,這篇文章記錄的內(nèi)容是從未有人深入研究的微觀世界,作者對顯微鏡下的活體的描寫生動有趣:“大量難以相信的各種不同的、極小的‘狄爾肯’……它們活動相當優(yōu)美,它們來回地轉(zhuǎn)動,也向前和向一旁轉(zhuǎn)動……”“啊!看來這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學會專家們開始重視起來。然而文章最后的結(jié)論驚呆了各位專家,作者宣稱“一個粗糙沙粒中有100萬個這種小東西;而在一滴水中,‘狄爾肯’不僅能夠生長良好,而且能活躍地繁殖——能夠寄生大約270多萬個‘狄爾肯’”。這太令人難以置信了。經(jīng)過嚴格地檢驗,皇家學會的會員們發(fā)現(xiàn),列文虎克那些看似荒誕不經(jīng)的“狄爾肯”故事,在微觀世界里竟然都是真實的。這樣,實驗報告得到了承認,并譯成英文發(fā)表在皇家學會的刊物上。列文虎克不久被接納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正式會員。這個默默無聞的荷蘭平民,一下子成為歐洲的知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的“狄爾肯”(拉丁文中“細小活潑的物體”的意思)就是后來人們常說的微生物。 列文虎克并沒有陶醉在巨大的榮譽之中,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把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用顯微鏡記錄微觀世界里發(fā)生的故事。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觀察對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時間,觀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興趣的是,這些小生物遠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東西要小到萬分之一……這些小生物在運動的時候,頭部會伸出兩只小角,并不斷地活動……如果把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邊,它就好像是一匹高頭大馬旁邊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實就是原生動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關(guān)注的對象,他發(fā)現(xiàn)人口腔中竟然躲藏著許多“小動物”,它們像蛇一樣用優(yōu)美的彎曲姿勢運動。他驚嘆地記錄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動物,比整個荷蘭王國的居民還要多。”這就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細菌時發(fā)出的感嘆。 1723年,91歲的列文虎克在彌留之際,將自己制作的部分、放大鏡,以及精良儀器的制作秘訣,贈送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一個普通的看門人,用自己持久的好奇心、執(zhí)著勤奮的精神和微薄的收入,開辟出一片嶄新的科學研究天地,他的故事永遠值得后輩人牢記在心,仔細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