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少樓臺煙雨中
![]() 詩句“綠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高度概括了江南那些可觸摸的元素:碧波蕩漾的江澤湖泊、搖搖擺擺的水鄉(xiāng)船舶、淅淅瀝瀝的纖纖梅雨、穿梭于亭臺樓閣的人流……多么美妙的畫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江南春》勾勒出園林的亭臺樓閣沐浴在纖纖不絕梅雨中的美景,濃綠撲人眉宇,燕影在天,湖光如鏡,白墻灰瓦,本身就是一幅清秀淡雅的山水畫,也是江南最為得意的佳作。園林的清雅郎秀與梅雨的羞澀陰柔像似了越劇中的男女主角,為我們演繹著“更把玉鞭云外指,斷腸春色在江南”。我的印象江南也是從樓臺煙雨開始,守候并執(zhí)著地沉浸其中。 俗話說,山美水美比不過園林之美。蘇州園林甲江南,江南的園林之美一直為世人所稱道。清朝時期,乾隆每次下江南,必到有民間行宮之稱的“虹飲山房”小住。該園林可謂江南私家園林的經(jīng)典之作。江南造園歷史傳承,之所以園林眾多,得益于具備豐厚的造園物質(zhì)條件,天然的水系與巧奪天工的能工巧匠兼?zhèn)?,僅蘇州一地就有私家園林一百七十余座,堪稱園林之都。李白的“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說的就是早期的園林代表之一的“姑蘇臺園林”(舊址在今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至于北宋留下來的“滄浪亭”,系文人蘇舜欽建造,他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政治憤懣寫入了園林,其政治抱負(fù)在亭臺樓閣的巧妙布局上彰顯有余??梢哉f,園林為文人提供了雅集的場所,園林也被稱為“文人園林”。 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的江南園林,當(dāng)屬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拙政園”。 位于蘇州市東北街一百七十八號,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今園轄地面積約八十三點五畝,開放面積約七十三畝,其中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為晚清建筑園林遺產(chǎn),約三十八畝。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后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參與設(shè)計藍圖,歷時十六年建成。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布局的山島、竹塢、松崗、曲水之趣,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園內(nèi)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gòu)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把風(fēng)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實境再現(xiàn)于園中,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典范”。 至于與園林配戲的梅雨,有人說,她是壓在江南的一個冗長而陰郁的韻腳。冗長是因為它的時間跨度在一個月左右,幾乎每日絡(luò)繹不絕地光顧大地,彌漫,漂泊,我們只能隔著木格子窗聽梅雨的裙裾飄過江南廣闊的平原,我們也期待身上每一寸肌膚感受雨絲的叮嚀和纏繞;陰郁是因為它驅(qū)趕了明媚的陽光,讓本來光鮮亮麗的白粉墻開出了點點霉斑,讓路人“黏黏糊糊”渾身不自在。梅雨季節(jié),雨聲滴滴答答,像憂愁,像牛毛,像一陣輕癢,時而纏綿,時而曖昧,時而固執(zhí),這些都成就了這個江南獨有韻腳的韻味。“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江南與梅雨難解難分,人們在共同的梅雨季節(jié)里,以獨有的溫潤氣質(zhì)和耐心,期盼著“出梅”的清爽與自由。
多少樓臺煙雨中,園林的亭臺樓閣正因為有了梅雨的映襯才顯得格外有韻致,梅雨也正因為有了園林的包容才愈加婀娜嫵媚,男女主角的低語吟唱共同鑄造了整個江南陰柔的品質(zhì)。在樓宇檐下聽雨,我們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慨了。
|
|
來自: 媒體達人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