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黃芩黃連湯
來源
《傷寒論》。
異名
葛根黃連湯(《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傷寒括要》)、葛根黃連黃芩湯(《醫(yī)方集解》)、干葛黃芩黃連湯(《傷寒大白》)、葛根芩連湯(《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
組成
葛根15克 甘草6克(炙) 黃芩9克 黃連9克
用法
上藥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減至600毫升,納入諸藥,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功用
表里兩解,清熱止利。
方論
方中重用葛根,既能發(fā)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又能升清陌,止瀉利,使表解里和。因里熱已熾,故用黃芩、黃連以清里熱,甘草協(xié)調(diào)諸藥。共奏表里兩解,清熱止利之功。
用藥禁忌
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各家論述
1.《內(nèi)臺(tái)方議》:用葛根為君,以通陽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黃連為臣,黃芩為佐,以通里氣之熱,降火清金而下逆氣;甘草為使,以緩其中而和調(diào)諸藥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陽明大熱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熱喘者,取用不窮也。
2.《傷寒附翼》:君氣輕質(zhì)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肅之芩、連,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納諸藥,解肌之力優(yōu),而清中之氣銳,又與補(bǔ)中逐邪之法迥殊矣。
3.《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陽陽明藥也。表證尚在,醫(yī)反誤下,邪入陽明之腑,其汗外越,氣上奔則喘,下陷則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專治陽明之表,加芩、連以清里熱,甘草以調(diào)胃氣,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陽表里兩解之變法也。
4.《古方選注》:是方即瀉心湯之變,治表寒里熱。其義重在芩、連肅清里熱;雖以葛根為君,再為先煎,無非取其通陽明之津;佐以甘草緩陽明之氣,使之鼓舞胃氣而為承宣苦寒之使。清上則喘定,清下則利止,里熱解而邪亦不能留戀于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