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0101 的 轉載趙洪鈞:桂枝湯新解
尤在涇:后人不能盡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參、歸、地之屬,立意則同而用藥懸殊矣!
作者按:學中醫(yī)到三年級,大約都已經學過桂枝湯。若問桂枝湯功用,大概沒有人不知道“解肌去風,調和營衛(wèi)”。作者認為,教材上這一流行了近半個世紀的說法,基本上是錯誤的。若問我怎樣理解桂枝湯的作用,簡單地說是“補中益氣”?;騿枺耗秦M不是說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桂枝證嗎?答曰:不錯,李東垣確實說過它可以治療虛人感冒,而且補中益氣湯確實是從桂枝湯悟出。同學們也可以參看上面尤在涇的話。不過,要想比較全面地說清拙見,則要說比較多的話。請看下文。
總之,對桂枝湯這個中醫(yī)第一方,有必要重新認識。歡迎同學們討論。
需說明的是,已經有人先我提出略同的見解。出處請參看拙作《傷寒論新解》。以下拙文曾經請正過上中醫(yī)大的同道。所以也歡迎有關傷寒、方劑專家批評。
桂枝湯新解
桂枝湯為中醫(yī)群方之祖,尤為傷寒諸方之魁,歷來解傷寒者無不先于此方用力,欲新解此方似已無置喙之地。然而,傷寒諸方解法之紛亂莫如此方。竊以為歷代諸賢,尚未得其精義。試先論今通行本《傷寒論》解法。
一、今本《傷寒論》解法
今傷寒本論已明言桂枝湯功用,惜乎紛亂特甚,計有以下8說或9說:(引用條文編號均以今高等教材為準)
1、解肌說:見第16條?!肮鹬Ρ緸榻饧?,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發(fā)汗說:見第53、54、56、57、234、240、276條。234條云:“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砂l(fā)汗,宜桂枝湯?!?76條云:“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為免繁瑣,暫抄此兩條。讀者需知,此7條中,后3條均非單純太陽病。
3、解外說:見第44、45條?!疤柌?,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4、解表說:見第164條?!敖獗硪斯鹬?。
5、攻表說:見第372條?!跋吕姑洕M,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6、救表說:見第91條。“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7、調和營衛(wèi)說:見第53、54、95條?!安〕W院钩稣?,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病人無它病,時發(fā)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疤柌?,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求邪風者,宜桂枝湯”。
8、和解(或亦屬調和榮衛(wèi))說:見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9、救邪風說:見第95條。
以上9說15條可分為3組:解肌、發(fā)汗、解表、解外為1組共11條,旨在“發(fā)汗”;調和營衛(wèi)、和解為1組共4條(53、54條重出)旨在調和營衛(wèi);攻表、救表為1組共2條,其義待商。
要而言之,以發(fā)汗說為主。僅明言發(fā)汗者即有7條之多。
然而,淺見以為,以發(fā)汗為旨解桂枝湯必解不通。此湯之適應證即為發(fā)熱汗出。既有汗出,何必再發(fā)?且第234條有汗出多,第25條有大汗出,何以仍用桂枝湯?又察桂枝湯服法需溫覆、啜熱稀粥,而僅求微似有汗。病家本有汗、汗多,甚且大汗,服藥后僅求微似有汗??芍藴怯邪l(fā)汗之功,而能止非常之汗。學者或因此放棄發(fā)汗說,而采“解肌”說。
考仲景時代及稍后,“解肌”實與發(fā)汗同義?!睹t(yī)別錄》載“麻黃……通腠理,解肌?!碧蘸刖霸唬骸奥辄S治傷寒,解肌第一藥”,《千金要方》中之六物解肌湯、解肌升麻湯、解肌湯均含麻黃,《外臺》有“麻黃解肌湯”、“葛根解肌湯”足為證。況且?。∧w之謂也)不解,何以有汗?故“解肌”實為“發(fā)汗”之同意語,固不宜用以明桂枝湯功用。
解表、解外之說應與解肌發(fā)汗同義,似不必多費辭。
然則調和營衛(wèi)說或和解說可乎?試看第53、54條,知其仍系發(fā)汗。“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薄跋绕鋾r發(fā)汗則愈”。是可知發(fā)汗即所以求得榮衛(wèi)和。然調和榮衛(wèi)說略有可采。今試論其所以。桂枝湯之榮衛(wèi)不和旨在“榮氣和”(見第53條)而“衛(wèi)氣不和”(見第54條)。和者,平和、正常之義。衛(wèi)氣不和在此特指衛(wèi)氣虛,實與表虛同義。然第95條卻云:“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如此則榮氣弱為表虛,此說頗牽強,不若直稱衛(wèi)氣虛弱為妥。周揚俊即謂:“風既傷衛(wèi),則衛(wèi)疏,故必汗出?!北疚臅翰簧罹?。總之,不顧表虛,惟以營衛(wèi)不和說解桂枝證仍不妥。試思麻黃證豈無“營衛(wèi)不和”?古人或云其為寒傷營,或云其為營強衛(wèi)弱,今教材謂其為“衛(wèi)陽被遏,陰營郁滯”,則麻黃湯亦具調和營衛(wèi)之功。故調和營衛(wèi)之說未能揭示桂枝湯精義。
此外尚有“救表”、“攻表”之說。容下文討論。
顯然,上舉計13條今傷寒本論所揭之桂枝湯方義為發(fā)汗解表,而不能自圓其說。筆者以為,此種邏輯混亂必非仲景之責,乃后人牽強附會所致,致使仲景心法千載難明。據文獻載,王叔和首次編次傷寒論,則始作俑臆說桂枝湯者,應為王氏。然趙宋以來,傷寒學漸興,解此方者不下數百家,而得其精義者絕少。謹試縷析諸家解法。
二、歷代傷寒學家解法
古今解桂枝湯者,大略分為4類。
1、強牽《內經》者:如成無已云:“《內經》曰:辛甘發(fā)散為陽。桂枝湯辛甘之劑也,所以發(fā)散風邪?!秲冉洝吩唬猴L淫所勝,平以辛,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焙笫蓝抛鹬π粮拾l(fā)散,芍藥味酸性寒之說實濫觴于成氏。略同此說者有葉天士、陳修園、陳古愚、曹炳章等。
2、總括本論者:如柯韻伯曰:“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汗之總方也。”方有執(zhí)、吳謙、張隱庵、程郊倩等略同此說。
3、專主去風者:創(chuàng)此說者為許叔微。《傷寒百證歌》曰:“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如鼎立”。許氏以桂枝證為風傷衛(wèi),桂枝湯主去風。至徐靈胎竟稱“桂枝湯為驅風圣藥?!甭酝苏f者有周揚俊、喻嘉言、費伯雄等。
4、專主表虛者:首創(chuàng)此說者亦為許叔微,但不甚肯定。至李東垣開始明確。李氏謂:“仲景制此方,以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小建中湯,以芍藥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則治其表虛,一則治其里虛,各有主用也。后學當觸類而長之”。
此外,尤在涇、吳謙以此方為“安內攘外”、“助正氣,去邪氣”之方。
簡言之,注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新近之《傷寒論》教材仍以此方治法為“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終不出舊說藩籬。
淺見以為,李氏、尤氏、吳氏之說近乎經旨,惜仍有一層不明。蓋桂枝湯非為發(fā)汗、非為解肌、非為去風、非為調和營衛(wèi)、亦非為解表、解外,乃補中以固表之劑。補中即所以治外也。試申其說。
三、桂枝湯新解
桂枝湯治表虛(今教材亦主此說)約可為當代多數讀者接受。然則表虛竟需發(fā)汗、解肌、解表乎?此豈非無視虛虛之戒?倘問,病家何以表虛?豈可謂中風表必虛乎?故尚需索解。舊說或云風傷衛(wèi)則衛(wèi)強,以牽經文。然則寒傷營應為營強。果然衛(wèi)強屬表虛,營強屬表實,則營衛(wèi)兩傷何以仍為表實?且《內經》云:“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睋诵l(wèi)強應屬表實,不當有汗。故此種強解不可通也。究其實際,所謂風寒,實則一邪,和風無寒,不為邪風。故中風即是傷寒。倘讀者細研經文,則必知不“中風”而常自汗,亦屬桂枝湯證(第53條)。則所謂中風桂枝湯證,乃中氣虛者中風寒之初證也。中氣虛者表亦虛,是以患者有汗,甚或汗多。此時表已受邪,當先求補中,防邪入里。中氣固,表自和。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乃通過此種機理。因其補中而固表,實能減少汗出。故此方可用于有汗、汗多,亦可用于大汗。前人見及此者,惟謂芍藥酸寒(酸寒說待商)斂汗,從無人論其主補中。程郊倩謂“桂枝胎建中之體”,而不敢再越雷池一步。但甘溫以除大熱,補中益氣湯治虛人感冒則為東垣之重大發(fā)明。惜乎彼僅知桂枝治表,不知實乃由補中以治表也。然李氏不愧善讀經者,故能觸類引長。是可知果系虛人虛證(傷寒初起,非虛人無虛證,所謂正氣奪則虛是也)之中風寒,參、術、歸、芪亦可用。此乃東垣之發(fā)明也。
再研經文,仍可知桂枝湯實為補中。前引“救表”、“攻表”經文兩條,病理酷似,均因下利致里虛寒而仍身體疼痛。其治則為先溫里,而后“急當救表”,“乃攻其表”。其實所謂“救表”、“攻表”不過是里寒已去,當救里虛所致之表亦虛。倘以此說牽強,請試解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較桂枝湯僅多一味膠飴(即飴糖),竟名之為建中。建中即補中,補中不遠甘溫,應無疑義。然則一味食品之加,方義即全變乎?非也。讀者需知,所謂桂枝湯實應再加熱稀粥。稀粥化為谷氣,即等同于膠飴。此不必借助當代化學,古人亦知膠飴由稀粥化成。故二方之區(qū)別極微。小建中與桂枝湯之用即視患者是否急需谷氣或兼腹疼。倘急需谷氣(如第103條有心中悸而煩)或有腹疼(如第100條有腹中急疼),即徑投小建中,否則用桂枝湯(加熱稀粥)即可?;蛟唬盒〗ㄖ斜队蒙炙?,功用自變。曰:非也。查《本經》芍藥止疼、益氣。則倍用芍藥一為止疼,一為益氣,此不過強化桂枝湯補中作用而已。是故,桂枝湯之精義非為發(fā)汗、解肌、解表、解外、去風、調和營衛(wèi)也,實乃建中也、補中也。其固表止汗、調和營衛(wèi)等端賴補中氣。
或問:服桂枝湯并啜粥、溫覆后,是否可比治療前汗多,或使無汗者見汗?答曰:可以。但須明白,此種汗較前多或無汗而見汗,實非單靠桂枝湯。其見汗之機理亦非因桂枝湯發(fā)汗,乃因此湯加粥糾正了中氣不足所致之表亦虛,達到表里和(陰陽和之一)的狀態(tài)。常人(無它病且表里和者)但啜熱粥或溫覆,不服桂枝湯,即可見汗(天熱時不啜粥、不溫覆亦見汗)。此種出汗,屬于常態(tài),即表里和或榮衛(wèi)和者,在環(huán)境溫度高至一定水平時應有之汗。桂枝湯治法即為達到此種狀態(tài)。故無汗者(人體并無絕對無汗狀態(tài),所謂無汗只是說汗很少)可溫覆以見汗,汗多者可不溫覆減少出汗??傊且蚱浣鉀Q了中氣虛,方使患者基本上恢復常態(tài)。
或再問:尊見以補虛解桂枝湯,仲景何以不用參芪等治表虛證?答曰:參芪當然可用于外感初起之虛證,讀者試看當代方劑教材不僅用參芪,而且用附子、當歸等。學完中醫(yī),見外感初起只知用麻桂或桑菊、連翹,是仍不真通中醫(yī)也。仲景用桂枝治表虛,固然有歷史原因。然桂枝之補虛,實較人參為穩(wěn)妥。因其仍屬調動人體運化之功能,非若人參之強補。蓋人參之補,仍需必要之物質(即各種谷氣)基礎。其補益作用僅在一時,倘谷氣不能隨時得以補充,人參便無以奏其功。古人亦有認識到桂枝湯作用者。尤在涇說“后人不能盡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參、歸、地之屬,立意則同,而用藥懸殊矣!”(《傷寒貫珠集·太陽正治法第一·合論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上??萍汲霭嫔?979年版,第21頁)至于用附子治傷寒初起則首創(chuàng)于仲景,即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太陽少陰合病。傳變后致虛,仲景用參、術、歸、地等補益藥的方劑甚多,上一章均已解過。黃芪補益與人參不同,本書不解。
筆者如此解桂枝湯,必遭“尊經”者批駁。彼等或不知此說實可直接取證于《本經》也。
四、據《本經》解方義
歷來解桂枝湯者,遵《內經》者不乏其人,竟無一人遵《本經》者,此殊可怪。《本經》載:
桂枝:辛溫無毒。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吐吸,利關節(jié),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芍藥:苦平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姜:辛微溫無毒。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腸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大棗: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久服輕身延年。
以上系照抄經文。除姜可出汗外,其余無不能補氣。而桂枝之功用竟有補中益氣,而無辛甘發(fā)散,大棗竟能安中,養(yǎng)脾氣;芍藥不酸不寒,竟能益氣。如此組方豈能發(fā)汗、解肌、去風、調和營衛(wèi)?質言之,桂枝湯乃補中益氣而固表之方也。然眾說紛紜千余載,辨而愈晦,其中必有緣故。今試探討之。
五、誤解桂枝湯之由
1、仲景之前抑或仲景時代,庸醫(yī)治傷寒僅汗下兩法。彼等囿于前三日發(fā)汗,三日后瀉下,但知初病必用汗法。仲景一改舊法,首用桂枝湯,后人不解其精義,遂以其為發(fā)汗方。
2、仲景一云桂枝湯主中風,諸家既膠柱“風”字,不知風寒不可鑿分,徑謂桂枝專為去風。
3、《名醫(yī)別錄》載麻黃主解肌,其中并無桂枝解肌之說。注家竟類推桂枝亦解肌。此約系解肌說之由來。
4、調和營衛(wèi)暫不可考其出處。大約不早于隋唐?!秳e錄》中尚無此說。蓋因求桂枝之義而不可解,遂反求于《內經》營衛(wèi)之說。尤以衛(wèi)氣說便于聯(lián)系體表,然此后有風寒營衛(wèi)之爭。
以上理由,均非確證。此文不過為求仲景精義,無意指責千古后學。但愿欲駁拙論者不必求諸文獻,而證諸實際。果然實驗證明桂枝湯能發(fā)汗、去風、解肌、和營衛(wèi),而無補中固表之功,則拙論不攻自破。
續(xù)伸桂枝湯新解
上文新解桂枝湯,意猶未盡,故續(xù)作新解,并解桂枝類方。
一、桂枝湯補中之通俗解法
桂枝湯五味藥,除芍藥外,至今均仍常用為烹調佐餐品。凡佐餐品,均應能鼓舞胃氣,調和諸味,刺激食欲,幫助消化。其中尤以姜桂為然。《論語》載孔子進餐不撤姜食;《老子》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以滋味說湯王,言及陽樸之姜,招搖之桂(見《呂氏春秋·本味》)。故中國人以姜、桂等調味佐餐歷史久遠,大棗亦為中國特產,至今國外罕見。傷寒注家如陳修園,以為單用姜棗治太陽中風亦為正治。民間自治風寒初起,常煎姜棗水或姜糖水熱服、溫覆、啜熱流食以見汗,實則簡化之桂枝湯法而立意相同。桂枝湯及服法不過為鼓舞胃氣、補充谷氣、保暖以得小汗。通俗解桂枝湯之補中,不過如此。并非意指其補中作用如補中益氣湯、理中湯、四君子湯之大。其固表止汗作用亦不同于后世之玉屏風散。
二、關于發(fā)汗與解肌
經文明言桂枝湯“發(fā)汗”者共七條,另一條云“當以汗解,宜桂枝湯”。故經云桂枝湯發(fā)汗者共八條,而言“解肌”者僅見于第16條。若必遵經解桂枝湯,則發(fā)汗說不可廢。今傷寒家取折衷態(tài)度,不取發(fā)汗二字,而云解肌屬汗法。其用心良苦,情屬可原。然據文獻明證,解肌之初意即今麻黃湯法,學者不可不知。又仲景時代之汗法尚有火法、熏法、熨法(均可溯至《內經》),見今經文第6、48、110、111、113、114諸條。而仲景法服藥后可見汗者,除麻黃、桂枝、葛根三類方劑(分別有19、6、3方)外,至少還有柴胡湯類。第23條,外不解用小柴胡;101、149條服小柴胡湯后蒸蒸發(fā)熱汗出,足為證。然仲景從未言柴胡可發(fā)汗、解肌。
細考服桂枝湯得以見汗,實主要不直接靠藥物。服桂枝湯后須臾,啜熱稀粥、溫覆一時(二小時)許,不見汗則再三重復如上處理。茍非表寒實重,即或不服藥,亦每可見汗。對看麻黃湯發(fā)汗,僅須溫覆,毋需啜粥,說明患者毋需補充谷氣。由此可知,桂枝證已見汗多、大汗、脈洪大(第25、234條),服藥后即只須啜粥,毋需溫覆。其結果仍為求得微似有汗,故枝湯適可止異常之汗。試思汗漏不止,用桂枝湯加附子,注家似無異辭。若桂枝湯果能發(fā)汗、解肌,此時何能再用之?此時用之,實因其補中以助附子扶陽也(自然仍需借助谷氣)。
前人亦并非均認為桂枝湯可發(fā)汗。徐大椿《傷寒論類方》云:“桂枝湯本不能發(fā)汗,故須助以熱粥?!比宦辄S湯雖不需啜粥,其發(fā)汗機理亦頗需新解,見下一節(jié)。
三、表虛不當發(fā)汗、解肌
今傷寒家均承認,太陽中風證為表虛,但經文本身無此說(可以據經文推出)。仲景僅明言發(fā)汗、過汗、誤汗可致表虛,見緩、陽浮、陰弱、浮弱、浮數、浮虛、浮等,此多表示正氣奪。但亦有洪大者,不宜指為虛,說見下文。
以表虛說解桂枝證,實為一大進步。此說始自許叔微。彼云:“脈浮而緩表中虛,有汗惡風腠理疏”,見《傷寒百證歌·表里、寒熱、虛實歌》。自此對中風初起治法,始有較本質之認識。吾等既承認此說,則表虛顯然不當再發(fā)汗,腠理疏顯然不當再解肌。
許氏之歌訣為求簡明,斷表虛僅據脈浮緩,其實脈浮弱、浮虛等更可證表虛。由此可知所謂陽浮陰弱,亦毋需繁瑣解釋,即指脈浮而弱。唯脈洪大以表虛解不貼切,但今人治此證(第25條)必不再照用桂枝湯,而以白虎加人參湯為妥。按仲景法,此證再兼口渴方用白虎加人參湯。此不難解。蓋大汗出,脈洪大者,應隨時出現(xiàn)口渴。否則失治亡陽,必見汗漏不止,脈即浮數散亂無根,當用桂枝加附子湯。即或不亡陽而失治,當轉屬陽明或見厥逆等而不宜再用桂枝湯。
四、桂枝湯類方新解
徐大椿《傷寒論類方》,分仲景方為12類,后人多遵之,其中桂枝湯類計19方。若按舊說,桂枝湯主發(fā)汗、解肌、去風、調和營衛(wèi)、解表,則諸方均難解通。即如小建中湯為桂枝倍用芍藥加膠飴。芍藥性寒味酸,倍用何能建中?單看倍用芍藥,實不利于建中,唯膠飴(味甘性溫)可有建中作用。然若全方他藥均意在發(fā)汗、解肌等,加此一味仍不能一變而為建中。再如,此19方中組方最簡之桂枝甘草湯,只兩味,適應證為“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證屬虛無疑,原因為發(fā)汗過多。按舊說,桂枝辛甘發(fā)散,通陽溫經,不當再用。何況以其為君!唯有以桂枝能補中益氣方可解通此方。此證一派虛象危候,進而可見奔豚、上脫,豈可再發(fā)散。
與桂枝湯最接近者有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葛根湯及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計六方。桂枝加附子湯前文已解過,以下試解其余五方。
1、桂枝加桂湯:若按舊說,此方重用桂枝,必然發(fā)散作用(即發(fā)汗、解?。└鼜姟L劝葱陆?,應系補中益氣作用更強。查此方為治奔豚,其候為“氣從少腹上沖心”。注家或謂此系腎奔豚,用桂枝可制腎氣。淺見以為,此證既屬虛,則腎氣上犯,因中氣下不足以制腎,上不足以安心,治之必須補中氣。經文注云,桂枝瀉奔豚氣,亦不可從。試對看第6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笨芍^奔證需茯苓桂枝等補氣安神,而非利水。桂枝、甘草、大棗等補中氣,必無攻泄之理。再對看第15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此屬誤下致里虛,經用桂枝湯方,故(腹內)氣上沖為中氣虛的證,尤可反證桂枝湯補中益氣作用。再對看理中湯方后注“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亦應如此解。今似少見奔豚證,由其病理及治法逆推,必非實證。中西醫(yī)結合理解奔豚證,極可能是較輕的低血糖(谷氣之一)證。
2、桂枝去芍藥湯:按舊說,此方無芍藥之酸寒斂陰,辛甘發(fā)散作用必較原方強。按新解,此湯去芍藥,則緩急制痛,益氣作用減弱。查其適應證為“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泵}促、胸滿為誤下所致,本質屬里虛無疑。再聯(lián)系下一句“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則知雖因誤下,并無惡寒等他證。是以不為大誤。此處去芍藥,因芍藥緩急不利于中滿,蓋芍藥雖可益氣而不能治遲緩(芍藥治腹痛,因其解除平滑肌痙攣,故胃腸弛張所致脹滿,不宜用之)。此證之胸滿(仲景所謂胸滿,實則上腹部脹滿,患者自覺胸腹?jié)M悶,病不在胸)無痛,實為弛張?zhí)^,故去芍藥。又因其不屬實證,而有脈促,仍用桂枝湯余藥??傊磁f說解此方不可通,按新解則無滯礙。
3、桂枝加芍藥湯:此方應與上方及小建中湯對看。其較小建中僅少飴糖,較上方多芍藥六兩。治法應極接近小建中湯??计溥m應證為“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279條)。與上方之適應證對看,均為誤下變證,一去芍藥,一倍芍藥,指征即視脈促胸滿或腹?jié)M時痛。病理均有里虛,二者一張一弛,芍藥即一增一減,而補虛之法不變。倘聯(lián)系此證之下一句“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此屬虛實夾雜,即用桂枝補虛,大黃除實。或問,此證無大實痛時可否用小建中湯?筆者以為療效亦好。然已有中滿,不急需谷氣,故去飴糖。
4、桂枝加葛根湯:此湯證僅一條,有證無脈。其證較太陽中風桂枝湯證唯多項強幾幾,若不深究,則葛根之用便為解除項背強幾幾。注家或以為此證較桂枝湯證為邪益深,葛根為陽明經藥,未見其可。查《本經》謂葛根甘辛無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則葛根便為身熱、頭痛而設??忌瞎艜r,葛根為日常用品,其纖維用于織布,其粉作食品以療機,故無毒,其發(fā)汗解熱作用必不與麻黃、柴胡相同。
5、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此湯為喘家太陽中風或發(fā)汗后見喘而設,患者有(肺?)氣虛無疑。久喘之人(有氣喘病者),均非壯旺之體,不僅肺氣虛也。喘家風寒初起,多應有汗。治則自應補中而兼顧喘。仲景法,見喘用杏仁。厚樸苦溫無毒,主中風寒熱,溫中益氣,消痰下氣,見《神農本草經》和《名醫(yī)別錄》。故喘家做桂枝湯,加厚補,杏仁理甚通。
以上略解五方。本文共涉及桂枝湯原方外記八方。按舊說,此八方均難解通。今以桂枝主補中益氣,則無往不適。桂枝湯類其余十方不再解。
“372.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br>下利腹脹滿,是虛寒下利。若是實熱下利,下利邪去,腹脹滿當緩解。虛寒下利者,胃氣虛衰,失去溫攝之功,雖下利而胃氣依然虛滯不運,寒邪不去,“至虛有盛候”,故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為體表肌膚有水氣。此證是里虛表實,當先溫里,若攻表,必更傷胃氣,致胃氣愈虛,腹?jié)M愈甚,勢必出現(xiàn)胃氣衰敗的臟厥之證。如“323.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少陰病脈沉者,就當急溫之。此證下利腹脹滿,胃氣大虛,救陽都唯恐來不及,怎能再用桂枝解肌發(fā)汗而傷其陽氣呢?
桂枝是用于衛(wèi)陽強,絕對不是用于衛(wèi)陽弱。內外俱虛、厥逆下利者,能用桂枝嗎?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br> 大汗出,脈洪大而不見煩渴,是衛(wèi)陽強,乃邪氣仍在表部。與桂枝湯,如前法。如前什么法?啜熱稀粥覆被微汗法。方證對比,脈洪大有汗熱在骨髓者,可與桂枝湯,脈微細無汗寒在心腎者,能與桂枝湯嗎?
桂枝湯證有汗,是邪熱迫汗,而不是陽虛自汗。陽虛自汗者,是動輒汗出,不動時不會有汗。桂枝湯證有汗者,靜臥時也會有汗。
桂枝是用于發(fā)散衛(wèi)強而熱的,陽虛發(fā)熱者能用桂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