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滿江紅》是一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名篇,表現(xiàn)了岳飛大無畏的英雄氣慨,洋溢著激情,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 那么,岳飛是在什么心情下寫的這首詞?他為什么要寫這首詞呢? 岳飛 (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省)人。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軍南侵,渡過長江天險,攻下臨安、越州(今紹興)、明洲等地,宋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飛率孤軍堅持敵后作戰(zhàn)。他先在廣德攻擊金軍后衛(wèi),六戰(zhàn)六捷。又在金軍進攻常州時,率部馳援,四戰(zhàn)四勝。次年,岳飛在牛頭山設(shè)伏,大破金軍,收復(fù)建康,金軍被迫北撤。從此,岳飛威名傳遍大江南北。七月,岳飛升任通州鎮(zhèn)撫使兼知泰州,擁有人馬萬余,建立起一支紀(jì)律嚴明、作戰(zhàn)驍勇的抗金勁旅“岳家軍”。自此之后,金軍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曾得宋高宗獎給的“精忠岳飛”錦旗。以后又揮師北上,收復(fù)襄陽、信陽等六郡。岳飛也因功升任清遠軍節(jié)度使。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率軍鎮(zhèn)壓了楊么起義軍,從中收編了五、六萬精兵,使“岳家軍”實力大增。 1136年,岳飛再次出師北伐,攻占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qū),前鋒直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舉收收復(fù)中原、直搗黃龍之勢。但岳飛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只得鎮(zhèn)守鄂州,而收復(fù)失地、洗雪靖康之恥志向難以實現(xiàn)。此時的宋高宗一心議和,命岳飛立即班師。是日,雨歇云散,江山明麗,岳飛憑欄遠眺,百感交集,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史學(xué)界也有一說岳飛此詞寫于九江,時間為1133年前后。 紹興十一年(1142年)12月,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臨安風(fēng)波亭,年僅39歲。其子岳云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岳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詞中的“靖康恥”,指的是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虜走徽、欽二帝和大批家眷、宮女及宮中財寶無數(shù)。 但因詞中有“踏破賀蘭山缺”一句,使岳飛此詞的真?zhèn)我恢贝嬖谥鵂幾h。有人認為,岳飛往賀蘭山進攻方向不對,這是明代中葉的一句抗戰(zhàn)口號,在南宋是絕不會有的。 爭議歸爭議,但絕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滿紅紅》這首詞是岳飛寫的,并以此激勵并勸戒自己精忠報國,奮發(fā)努力,“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